下列有关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实验材料的数量、温度和时间都可能是实验的变量
B.各种实验中都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确保单一变量
C.数据测量应力求精确,因而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D.探究实验设计中,实验结果总是与提出的假设一致
试卷相关题目
- 1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大量数据,下列为某同学对数据的利用情况,其中不正确的是
A.用一定量NaOH稀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测得的中和热数据,来推算一定量稀H2SO4和NaOH稀溶液反应的反应热
B.用沸点数据推测能否用蒸馏的方法将两种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
C.用反应热数据的大小判断不同反应的反应速率大小
D.用原子(或离子)半径数据推断同周期或同主族某些原子(或离子)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下列各项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时,将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后,需加硫酸酸化
B.为加快过滤速度,可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中的食盐水
C.为迅速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加入足量NaOH溶液并加热
D.为使制取H2的速率加快,可向稀H2SO4中加少量CuSO4溶液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以下实验原理或操作中,正确的是
A.室温下,含有CoCl2的干燥变色硅胶呈蓝色,在潮湿的空气中变粉红色,放在干燥的空气中又恢复为蓝色
B.焰色反应实验中,铂丝在蘸取待测溶液前,应先用稀硫酸洗净并灼烧
C.中和滴定实验中,如用于盛放待测溶液的锥形瓶洗净后未干燥,不影响测定结果
D.纸层析中,滤纸作为固定相,展开剂作为流动相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除去氧化铁中混有的少量氧化铝,可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过滤
B.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可在瓷坩埚中熔化氢氧化钠固体后进行测量
C.制备Fe(OH)3胶体,通常是将Fe(OH)3固体溶于热水中
D.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用Na 2CO 3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导致测定结果偏高的操作有( )
A.滴定前锥形瓶用蒸馏水润洗过
B.滴定前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盐酸后又加蒸馏水
C.滴定前读数方法正确,滴定后俯视读数
D.滴定前尖嘴中气泡未排除即进行滴定,滴定后尖嘴无气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下列实验目的可以达到的是( )
A.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取金属镁
B.氯化铵溶液与石灰水共热制取氨气
C.浓硫酸与硫化钠共热制取硫化氢
D.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下列有关事实或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SO2气体能使品红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原理相同
B.氨气可将NO2 转化成无毒的物质,是因为氨气具有还原性
C.NH4NO3溶液和HNO3溶液中滴加石蕊都变红色,是因为它们均能电离出H+
D.pH=3的盐酸与pH=11的M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碱性,说明MOH为弱碱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下列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或实验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Cl2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Cl2是电解质
B.在少量Fe(NO3)2试样的水溶液中,滴加稀H2SO4酸化,再滴加KSCN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Fe(NO3)2试样已经变质
C.向淀粉碘化钾的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变为蓝色,说明Cl2的氧化性强于I2
D.在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后,溶液褪色,说明BaCl2溶液有酸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H 2、O 2、CO 2、NH 3、NO、HCl、NO 2、SO 2等气体中的若干种,为确定其成分,某学生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将少许气体导入一支干燥的试管中,试管中出现红棕色气体。②将气体导入盛有少许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未见明显现象;而改通入盛有足量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中出现白色浑浊。③将原气体导入品红溶液中,红色没有变化;④将原气体先通过装有足量固体烧碱的U型管后,再通入盛有CuO的硬质玻璃管,并给硬质玻璃管加热,观察到CuO变为红色;⑤将④中出来的气体通过盛有CuSO4粉末的干燥管,CuSO 4粉末出现蓝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混合气体中一定有NO2和CO
B.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H2和NH3
C.不能确定混合气体中是否有NH3
D.混合气体中至少有HCl等四种气体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
A.过量的铜屑与稀硝酸作用,反应停止后,再加入1mol/L稀硫酸,铜屑又逐渐溶解是因为铜可直接与1mol/L稀硫酸反应
B.铁钉放在浓硝酸中浸泡后,再用蒸馏水冲洗,然后放入CuSO4溶液中不反应,说明铁钉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稳定的氧化膜
C.粗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比纯锌快,是因为粗锌比纯锌还原性强
D.工业制玻璃的主要反应之一:高温下Na2CO3+SiO2=Na2SiO3+CO2↑该反应原理可用“强酸H 2CO 3制弱酸H 2SiO 3”来解释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