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语文 > 文言文阅读综合习题(2)1

下列对本文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发布时间:2021-03-30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C.文章前两段重在叙事中动以深情,后两段则在陈情中晓之以大义。

D.文章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试卷相关题目

  • 1《陈情表》一文中能打动皇帝的真正原因是

    A.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B.伏惟圣朝从孝治天下

    C.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

    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溪水无辜,而作者却以愚的称号来屈辱它,改溪名为愚溪,其理由是

    A.因“古有愚公谷”而“今予家是溪”,便改溪名为愚溪。

    B.因“予以愚触罪,便改溪名为愚溪。”

    C.因“冉氏尝居”,溪曰冉溪,溪可以染,又谓之染溪,土之居者争辩不休,便改溪名为愚溪。

    D.因为“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我”又“以愚触罪”,故改溪名为愚溪。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阅读[滚绣球],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曲词重点在于描写女主人公莺莺在去长亭路上复杂的心理活动。全曲以莺莺的离愁别恨为主脉,以人物的心理描写贯穿始终。

    B.开头两句分别从“恨”和“怨”起笔,写出莺莺面临这场离别涌现出来的怨恨交织的心情。这心情的焦点是怨恨老天留给自己与张生欢聚的时光太短促了,由此更增强她离别的痛苦。

    C.中间部分主要以正反对比的方式来表达女主人公惜别的心情,从而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把莺莺对张生恋恋不舍和面对张生离去无可奈何之情深刻地揭示出来。

    D.通篇运用了情景交融以及烘托、夸张和比喻等一系列手法,揭示出人物跳跃性的心理变化过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译文:你叔父超过了七天,才得到你丧亡的消息,于是就怀悲哀之情向你表达祭奠的诚意

    B.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译文: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

    C.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文:即使让我做官高禄厚的公卿宰相,我也不肯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D.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译文: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对《窦娥冤》的这一折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剧在整体写作上与《孔雀东南飞》和《梁祝》一样,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B.本剧结构非常严谨,过渡自然,手法翻新,用“唱词”过渡的,如[滚绣球]结尾一句把对天地的愤怒控诉自然转到下面对身世的凄切陈述:用“科介”过渡的,如[鲍老儿]后用“刽子手做喝科”来转入临刑前的誓愿;用“宾白”过渡的,如结尾的“且看后来如何”为下一折做铺垫。

    C.本剧作者把戏曲传统的唱、练、做、打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以宾白叙述情节,以科介烘托气氛,以唱腔渲染抒情。

    D.本剧以超现实的想象,写了女主人公临死前的三桩誓愿,作者把现实的不幸完全寄托到虚无缥缈的鬼神天地,看似愿望美好,实则脱离现实,有着消极的思想影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登泰山记》一文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作者写登山情形时,用“道中迷雾冰滑,蹬不可登”两句话,具体概括地写出了登山的艰难。

    B.采用从旁烘托的手法写景是这篇游记的突出特点。泰山高峻雄伟,但作者却未用一个“高峻”之类的词,只用“其级七千有余”、“半山居雾若带然”等词语来形容其高峻雄伟。

    C.“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是“山”,喻体“摴蒱数十立者”,这一比喻的运用,表现出山的远、小、形、色,给人真切的感受。

    D.“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写出了山峰的不同色彩、不同神态。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对“前往长亭”(从开始一直到[叨叨令])这一部分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这一场景,作者先以[端正好]这一情景交融的曲词烘托整体氛围,渲染感情色彩,因此这一首曲子统领了这一部分,也统领了全折戏。

    B.范仲淹有句云:“碧云天,黄叶地”,苏轼《水龙吟》亦曾云:“似花还似非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董解元《弦索西厢》有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可以看出[端正好]虽然意境完美,但因袭前人,缺乏新意。

    C.后面[滚绣球]与[叨叨令]两首曲词在整体烘托下,具体抒发生离死别的感情,前一支曲子感情的具体内容就是“恨迟”和“怨归”;后一支曲子语言新鲜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纯然是一位满怀委屈的娇弱小姐的口吻,体现了作者语言锤炼的功夫。

    D.[端正好]一曲虽然受前人影响很深,但经过王实甫的改造,境界顿高,这支曲子无论在意境优美,色彩鲜明,感情浓烈,情景交融等方面,还是语言华美、洗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前人,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对《白马篇》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人抒情诗,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奋力为国立功而不惜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借此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

    B.诗歌开始写少年勇士的出现,英姿飒爽,气度非凡;然后具体刻画少年勇士的机智善战和勇猛威武;最后总述少年勇士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

    C.诗歌运用《诗经》常用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以充分的笔墨,铺陈其事,细致生动,绘声绘色描摹出游侠少年的英雄形象。

    D.诗人很讲究炼字和语言的音韵。此诗虽是五言古诗,但用韵较严格。有些对偶句还符合对仗的要求,读来很有韵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以下6句能够反映孟子“仁政”观点的一项是:①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③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对《归园田居》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田园抒情诗。全诗描绘了诗人由官场回归农村后的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之情。

    B.诗歌前六句表白诗人归隐田园的原因,中间十二句描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最后两句以能够摆脱仕途和尘俗约束,复归自然,感到内心喜慰作结。

    C.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归隐躬耕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时政治黑暗,官场污浊,他感到厌恶;二是他天性淡泊,不愿受束缚。前者是社会原因,后者是个性所致。

    D.诗人笔下宁静和平的田园风光是他当时心境的反映。而这些都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