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化学 > 高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练习12

有甲、乙、丙三瓶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若将甲蒸发掉一半水,在乙中 通入少量CO 2,丙不变,然后滴加指示剂甲基橙后,用同浓度的H 2SO 4溶液滴定至完全反应 后,所需溶液的体积大小关系为   (       )

发布时间:2021-09-23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丙>甲

D.甲=丙>乙

试卷相关题目

  • 1下列有关操作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和滴定”实验中,容量瓶和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用,滴定管和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必须干燥或润洗后方可使用

    B.除去干燥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

    C.在硫酸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可以得到氢氧化镁沉淀

    D.将Mg(OH)2沉淀转入蒸发皿中,加足量稀盐酸,加热蒸干得无水MgCl2固体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A.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B.实验Ⅱ: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颜色无变化

    C.实验Ⅲ:微热稀硝酸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为验证淀粉水解可生成还原性糖进行了下列实验,该实验中操作步骤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取少量淀粉加水制成悬浊液   ②加热煮沸 ③加入新制的Cu(OH) 2悬浊液     ④加几滴稀硫酸 ⑤再加热直至沸腾       ⑥加入碱液,中和直至溶液呈碱性

    A.①②④⑤③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④②⑥③⑤

    D.①⑤③④⑥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欲除去CO2中混有的SO2,将混合气通入饱和的碳酸钠溶液

    B.乙醇中混有乙酸可向混合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后蒸馏除去乙酸

    C.油水混合体系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D.碳酸钠固体中混有NaHCO3,将混合物加热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下列各图所示实验设计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①装置验证氯、碳、硅元素非金属性

    B.用图②装置能收集O2、CO2和H2

    C.用图③装置电解精炼铝

    D.用图④装置验证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NaCl溶液中的Cl2,可加入酒精后分液

    B.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装入标准浓度的溶液滴定

    C.用排水法收集稀HNO3和Cu反应产生的NO气体

    D.用KSCN溶液和氯水鉴别FeCl3溶液中是否含有FeCl2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为xCuCO 3·yCu(OH) 2·zH 2O,为测定其中CuCO 3的质量分数,称取a g样品进行实验。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A.充分加热样品,用碱石灰吸收逸出气体,增重b g

    B.加热至样品质量不再发生变化,称得其质量为b g

    C.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用排水法收集逸出气体,得b mL气体

    D.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到足量Ba(OH)2溶液中,过滤、洗涤、烘干,得b g固体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下列家庭化学小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用米汤检验食用加碘盐中含有碘

    B.用醋、石灰水验证蛋壳中含有碳酸盐

    C.用碘酒检验汽油中是否含有不饱和烃

    D.用鸡蛋白、食盐、水完成蛋白质的溶解、盐析实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                 

    A.

    B.

    C.

    D.硫化钠溶于水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 –+ 2H2OH2S + 2OH–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FeCl 3溶液显黄色不是氯离子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A.观察KCl溶液没有颜色

    B.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NaOH溶液,振荡静置,过滤后所得滤液黄色消失

    C.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AgNO3溶液,振荡静置,过滤后所得滤液黄色未消失

    D.加水稀释后FeCl3溶液黄色变浅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