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化学 > 高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练习12

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发布时间:2021-09-23

A.测定乙醇分子结构

B.合成氨并检验氨的生成并回收CCl4

C.碘的CCl4溶液中分离I2

D.配制稀硫酸溶液

试卷相关题目

  • 1为精确测定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含少量NaCl),准确称量W 0 g样品进行实验,下列实验方法所对应的实验方案和测量数据合理(除W 0外)的是(   )实验方法实验方案测量数据

    A.滴定法将样品配成100 mL溶液,取10 mL,加入甲基橙,用标准盐酸滴定消耗盐酸的体积

    B.量气法将样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被碱石灰吸收碱石灰增重

    C.重量法样品放入烧瓶中,置于电子天平上,加入足量盐酸减轻的质量

    D.量气法将样品与盐酸反应,气体通过排水量气装置量气排水体积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某学生的实验报告所列出的下列数据中合理的是(   )

    A.用1mol的醋酸溶液和1.01mol的氢氧化钠溶液做中和热实验测得中和热的数值为57.3KJ/mol

    B.通过实验得知在常温常压下,12g固体C和32g气体O2所具有的总能量一定大于44g气体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C.室温下,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2.3

    D.用25mL滴定管做中和滴定时,用去某浓度的碱溶液21.7mL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

    C.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D.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易溶于水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

    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Cl2溶液

    D.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如图所示: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震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液体呈喷泉状喷出,则a、b不可能是      

    A.a为HCl,b为H2O

    B.a为CO2,b为浓NaOH溶液

    C.a为Cl2,b为饱和NaCl溶液

    D.a为NH3,b为浓NH4Cl溶液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下列关于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B.图乙:构成锌—铜原电池

    C.图丙:根据实验现象推知酸性CH3COOH>H2CO3>C6H5OH

    D.图丁:验证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某学生用质量为a g、边长为b cm的正方形镀锌铁片与过量盐酸反应测定镀层厚度,并将实验结果绘图示意,反应完毕后铁片质量为c g(已知锌的密度为ρ g/cm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B.锌镀层的厚度为

    C.

    D.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固定装置略去)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可以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B.图2可以进行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C.图3可验证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D.图4可检验食盐水通电后的部分产物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下列化学实验或操作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A.为鉴别KCl、AlCl3和MgCl2溶液,分别向三种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B.欲除去蛋白质溶液中的NaCl而又不改变其性质,可加入适量BaCl2溶液后过滤

    C.测氯水的pH,可用玻璃棒蘸取氯水点在pH试纸上,待其变色后和标准比色卡比较

    D.为了证明焦炉气中含有氢气,可将焦炉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看黑色粉末是否变红色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配制FeCl3溶液时,将FeCl3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B.进行焰色反应时,所用铂丝先用NaOH溶液洗涤并充分灼烧

    C.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I2时,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上端倒出

    D.酸碱中和滴定时,锥形瓶需用待测液润洗2次,再加入待测液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