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化学 > 高考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的有关计算练习14

合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N 2(g) + 3H 2(g) 2NH 3(g),在673 K、30 Mpa下,n(NH 3)和n(H 2)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发布时间:2021-09-18

A.点a处反应速率比点b的大

B.点c处反应达到平衡

C.点d(t1时刻)和点e(t2时刻)处n(N2)不一样

D.点a处v(H2)正=v(H2)逆

试卷相关题目

  • 1将4 mol A 气体和2 mol B 气体在2 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B(g)  2C(g)若经2 s 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s)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 mol/(L·s) ③反应达到平衡时,

    B.C的反应速率一定相等 ④反应达到平衡时,A.B.C的物质的量均不再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温度体积固定的容器中建立2NO 2 N 2O 4平衡,平衡时NO 2与N 2O 4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Φ,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再充入NO 2和再充入N 2O 4,平衡后会引起Φ的变化正确的是:(   )

    A.都引起Φ增大

    B.充入NO2引起Φ增大,充入N2O4引起Φ减小

    C.都引起Φ减小

    D.充入NO2引起Φ减小,充入N2O4引起Φ增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可逆反应 从正方向开始,并达到了平衡,此时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若采取某种措施,导致 又消耗了一些,并再次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平衡体系中,物质的量之比仍为2:1

    B.

    C.新平衡体系与旧平衡体系比较,的浓度肯定增大

    D.若所采取的措施是缩小容器的容积,则新旧平衡中的转化率之比都是1:1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下列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①棕红色NO 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②FeCl 3溶液加热后颜色加深 ③Fe(SCN) 3溶液中加入固体KSCN后颜色变深    ④氯水宜保存在低温、避光条件下 ⑤向H 2S水溶液中加入NaOH有利于S 2-增多  ⑥合成氨时将氨液化分离,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⑦向AgCl悬浊液中加入KI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⑦.

    C.①③⑤⑦

    D.全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500℃条件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NO 2后达到如下平衡2NO 2(g) N 2O 4(g) ,平衡后,向容器内再充入1mol N 2O 4(g),下列说法正确的(      )

    A.容器内气体颜色先变浅后变深,最后比原来还要浅

    B.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NO2的百分含量增大

    C.容器中的气体密度始终不变

    D.N2O4的体积分数增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可逆反应 CO(g) + H 2O(g) CO 2(g) + H 2(g), 在密闭容器达到平衡。 当温度为749K时, K= 1,当CO的起始浓度仍为2 mol·L -1, H 2O的起始浓度为6mol·L -1时,则CO的转化率为(    )

    A.80%

    B.75%

    C.50%

    D.25%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下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 Z反应影响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和Y中只有一种为气态,z为气态

    B.X、Y、Z均为气态

    C.上述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上述反应的逆反应的△H>0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体积相同的甲和乙两个容器中,分别都充有等物质的量的SO 2和O 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SO 2+O 2  2SO 3,并达到平衡,在该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 2的转化率为p%,则乙容器中SO 2的转化率为:(  )

    A.等于p%

    B.大于p%

    C.小于p%

    D.无法判断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某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

    A.B,发生反应2A(g)+B(g) 2C(g),测得C浓度与反应温度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Δ H>0

    B.A的转化率:a>b>c

    C.

    D.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