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铁制品生锈、铝制品表面出现白斑等众多的金属腐蚀现象。可以通过下列装置所示实验进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图Ⅰ装置实验,为了更快更清晰地观察到液柱上升,可采用下列方法:用酒精灯加热具支试管
B.图Ⅱ是图Ⅰ所示装置的原理示意图,图Ⅱ的正极材料是铁
C.铝制品表面出现白斑可以通过图Ⅲ装置进行探究,Cl-由活性炭区向铝箔表面区迁移,并发生电极反应:2Cl--2e-===Cl2↑
D.图Ⅲ装置的总反应为4Al+3O2+6H2O===4Al(OH)3,生成的Al(OH)3进一步脱水形成白斑
试卷相关题目
- 1热激活电池可用作火箭、导弹的工作电源。一种热激活电池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其中作为电解质的无水LiCl-KCl混合物受热熔融后,电池即可瞬间输出电能。该电池总反应为:PbSO 4+2LiCl+Ca = CaCl 2+Li 2SO 4+Pb。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式:Ca + 2Cl--2e- = CaCl2
B.放电过程中,Li+向负极移动
C.每转移0.1mol电子,理论上生成20.7 g Pb
D.常温时,在正负极间接上电流表或检流计,指针不偏转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设计如下装置探究HCl溶液中阴、阳离子在电场中的相对迁移速率(已知:Cd的金属活动性大于Cu)。恒温下,在垂直的玻璃细管内,先放CdCl 2溶液及显色剂,然后小心放入HCl溶液,在aa"处形成清晰的界面。通电后,可观察到清晰界面缓缓向上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电后,可观察到清晰界面缓缓向上移动的原因是Cd2+向Pt电极迁移的结果
B.装置中Pt电极附近的pH增大
C.一定时间内,如果通过HCl溶液某一界面的总电量为5.0 C,测得H+所迁移的电量为4.1 C,说明该HCl溶液中H+的迁移速率约是Cl-的4.6倍
D.如果电源正负极反接,则下端产生大量Cl2,使界面不再清晰,实验失败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的供电系统中有再生氢氧燃料电池(RFC),RFC是一种将水电解技术与氢氧燃料电池技术相结合的可充电电池。下图为RFC工作原理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转移0.1mol电子时,a电极产生标准状况下O 2 1.12L
B.b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2H 2O+2e -=H 2↑+2OH -
C.c电极上进行还原反应,B电池中的H +可以通过隔膜进入A池
D.d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O 2+4H ++4e -=2H 2O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用石墨电极电解CuCl 2溶液(见右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端是直流电源的负极
B.通电使CuCl2发生电离
C.阳极上发生的反应:Cu2++2e-=Cu
D.通电一段时间后,在阴极附近观察到黄绿色气体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有关如下图所示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盐桥中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
A.铜片上有气泡逸出
B.取出盐桥后,电流计依然发生偏转
C.反应中,盐桥中的K+会移向CuSO4溶液
D.反应前后铜片质量不改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LiFePO 4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奥运会绿色能的新宠。已知该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式为:正极 FePO 4+Li ++e -==LiFePO 4 负极 Li-e -="=" Li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充电时电池反应为FePO4+Li = LiFePO4
B.充电时动力电池上标注“+”的电极应与外接电的正极相连
C.放电时电池内部Li+向负极移动
D.放电时,在正极上是Li+得电子被还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镍氢电池的总反应为 H 2+2NiO(OH) 2Ni(OH) 2,根据此反应式判断,此电池放电时,正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
A.NiO(OH)
B.Ni(OH)2
C.H2
D.H2和NiO(OH)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如图,有关零排放车载燃料电池叙述正确的是( )
A.正极通入H2,发生还原反应
B.负极通入H2,发生还原反应
C.导电离子为质子,且在电池内部由正极定向移向负极
D.总反应式为2H2+O2= 2H2O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金属
B.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C.在铅、银和盐酸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铅板上有5.18 g铅溶解,正极上就有1 120 mL(标准状况)气体析出
D.原电池工作时,正极和负极上发生的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下图是一种燃料型电池检测仪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仪器工作时酒精浓度越大,则电流强度越大
B.工作时处电路电子流向为X→Y
C.检测结束后,X极区的pH增大
D.电池总反应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