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C.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试卷相关题目
- 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小说《文明小史》中,描写一位学堂出身的少奶奶时写道:“穿双外国皮靴,套件外国呢子的对襟褂子,一条油松的辫子拖在背后,男不男,女不女的。”材料反映了这位少奶奶的服饰特点是
A.完全西化
B.中西合璧
C.固守传统
D.女扮男装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如下:以湖北籍子女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以上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婚礼形式删繁就筒
B.依旧带有较浓厚的保守思想
C.爱自由成为时尚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组织)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有误的是
A.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B.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C.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D.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并把新房装潢成欧美风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的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并经常观看胡蝶、阮玲玉等影星主演的国产影片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坐有轨电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京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
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
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
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妆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②服饰改革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③国人的服饰明显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④服饰改革顺应社会变革的步伐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人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B.外来文化被广泛地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D.女性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