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近代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11

清朝某官员召见一学者时指出:“法制为祖先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更改。”但该学者反驳指出:“祖先的遗法是叫我们管理他们遗留的土地与人民,如果土地被占领,人民成了西方列强的奴隶,那么祖先遗法又有什么用?”这组对话的时代背景是

发布时间:2021-07-24

A.鸦片战争后,士绅主张鸦片贸易合法化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士人反对割让土地

C.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变法维新

D.中日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建立共和

试卷相关题目

  • 1“中国文化在自己的遥远记忆中,……有过在更深层面上接受佛教文化的经验。……这个陈年经验,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面前,便变得不灵了。这时候,臃肿颟顸而又年迈气衰的古代中国文化,如何能够驾驭得住轻盈便捷的奔马之用,而不思先对自身作出必要的变动呢?”文化史专家庞朴的这段话主要是批判

    A.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C.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

    D.陈独秀的民主和科学思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中国近代历史上,在经济近代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政治近代化的趋势日益显露出来。下列最早提出中国政治近代化主张的人物应是

    A.魏源

    B.郑观应

    C.严复

    D.康有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梁启超认为,“西方重物质,中国重精神”。这说明他

    A.阐明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论基础

    B.描述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

    C.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观点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中国近代某著作有如下内容: 有学者认为该著作“完全推翻了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旧偶像,而以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思想材料改铸孔子形象。”该著作的作者应为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陈独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中法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谭嗣同的《仁学》一书引用的法国大革命时期传诵的名言:“誓杀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可见(  )

    A.该书作者系“开眼看世界”之人

    B.该书思想与维新思想相对立

    C.该书发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最强音

    D.该书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1904年2月,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说:“窃尝论之,西方阿利安人种之自治力,其发达故最早,即吾中国人之地方自治,宜亦不弱于彼。顾彼何以能组成一国家而我不能?则彼之所发达者,市制之自治也;而我所发达者,族制之自治也。”这里梁启超旨在强调

    A.封建家长制阻碍民众自由发展

    B.中国人具有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

    C.中西方基层社会结构差异明显

    D.生产方式是社会组织的决定力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梁启超说:“舍西学而言中学,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虽庠序如林,逢掖如鲫,适以蠹国,无救危亡。”梁启超持此观点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宣扬“中体西用”

    B.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C.减少变法阻力

    D.回应民主革命思潮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