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政治 >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3)1

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部分,他的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这表明

发布时间:2021-05-08

A.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C.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试卷相关题目

  • 1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③看问题的观点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④看问题的观点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

    A.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人能认识世界,但认识总是有限的

    C.真理与谬误没有明确界限

    D.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齐白石有一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画虾腿,最初如实地画十对,后来改为八对、六对,最后变为五对时方觉得更为传神。这一过程,从科学实证的角度看,是越来越不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则越来越像。齐白石画虾表明

    A.科学比艺术更加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

    B.艺术比科学更加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C.艺术追求美,但与科学一样都包含真理性认识

    D.艺术反映事物的外在联系,不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A.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C.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关于同一对象的真理不止一个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身边。”对这段话的理解中,最恰当的是

    A.人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客观的

    C.认识没有是非标准

    D.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④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