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书籍中就有过记载,它来源于医疗实践,
其形成和发展与我国独特的医疗、保健方法如针灸、按摩、气功等的应用分不开,是在医疗实
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充实和发展的。它不仅是针灸学、推拿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中医临床各
科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经,有路
径之意。经脉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络的分支,纵横交错,网
络全身,无处不至,它将人体各部分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经脉》曰: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后世医家也有“不明脏腑经络,开
口动手便错”的体会。所以说经络无论是对人体生理的研究、病理的探索、诊断的鉴别、愈后
的分析、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的确定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是由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孙络以及其联属部分的十二经筋、十
二皮部所组成。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因此也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加强经脉
之间联系,调节正经经气,两者在经络系统中占主要地位,现着重对二者加以论述。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它是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的总称。其命
名、走向、交接、分布有一定规律,现分别论述。
(-)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阴阳之盛衰,所属之脏腑以及行于四肢之手足部位三个方面而定的。
阴阳,以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的关系(即里表相合)。阴阳经气的盛衰
情况分别是阴气最盛是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
少阳。各经脉经气之盛衰,所属之脏腑及循行之部位分别与其名称对应。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足三阴三阳经的走向交接规律是: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
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三阴。这样十二经脉的循行,就构成了
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流注路径。
(三)分布特点与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内系六脏六腑,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十二经脉络属于相对应的脏腑,从
而构成了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
十二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相表里之经脉,均循行于四肢内外侧面两个相对应的位置上(足厥阴肝
经与足太阴脾经在下肢内踝上八寸处以下除外),其分布于头部、躯干及四肢的概况大略如下:
头部:阳明经行于头面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两侧。阴经不上头
面部。
四肢:不论上下肢,太阴、厥阴、少阴经均由前往后依次分布于内侧面(内踝上八寸以下除外,
厥阴在前,太阴在后);阳明、少阳、太阳经分别与前经相表里,以前经之顺序分布于外侧(内外
侧位以拇指向前,小指向后而位定)。
躯干: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经由内向外分布于躯干之前,足太阳经分布于后背腰部,足少
阳、足厥阴分布于躯干之侧面。
(四)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交通要道,其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如环无端”
的。经气的流往次序依次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
肝经,又流入肺中,周而复始,首尾相贯。其流注次序及交接部位如下:
→手太阴肺经、(手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鼻孔旁)→足阳明胃经、(足大指端)→足太阴
脾经、(心中)→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足小
趾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手无命指)→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足少
阳胆经流入肺中、(足大趾)→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于十二经脉的一般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每提到一经脉之名称,
就应该知道经脉经气之盛衰,所络属之脏腑,循行之大体部位以及与该经脉交接之经脉为何等。如知
手太阴肺经之名,便可知该经阴气较盛,与肺关系密切,其循行部位在手臂之内侧前缘等。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在以上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就非常容易。现将十二经脉之循行部位及主治病
症简介如下。
1.手太阴肺经(图1)
【循行部位】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胃的上口,通过横隔,属于肺,再从肺系
(指肺与喉咙相联系之脉),横行出来,向下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
面,向下到肘窝中,沿着前臂掌面绕侧,进入寸口,经过鱼际部,沿着它的边缘,出拇指的桡侧端。
腕部列缺处的支脉:一直走向食指掌面桡侧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联接。
【主治病症】以胸、肺、喉部病为主。如喉痛、胸痛、咳嗽、气喘、咳血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2.手阳明大肠经(图2)
【循行部位】起于食指背面桡侧末端,沿着食指背面桡侧,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向上进入拇长
肌腱及拇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沿着上肢背面桡侧,上行肩端,出于肩峰前缘,向上会于大椎穴,
再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锁骨上窝部的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出口唇两旁,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
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与足阳明胃经相联接。
【主治病症】以头面、五官病症为主。如头痛、鼻衄、齿痛、喉痛、口眼歪斜、牙关不利和发热
等,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3.足阳明胃经(图3)
【循行部位】起于耳翼两侧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进入上齿
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
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足少阳经的上关,沿着发际,到达前额。
面部的支脉:从大迎之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锁骨上窝,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
锁骨上窝部直行的经脉:向下经过乳头,从乳房的内缘向下狭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处。
胃下口的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与前支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至抵伏兔部,下至膝盖,
再下沿着胫骨前嵴外缘,下经足背,进入第二指外侧端。
胫部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向下进入足中指外侧。
足背部的支脉:从足背上分出,进入足大指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联结。
【主治病症】以治胃、肠疾患为主,如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食欲不振等,以及头、
面、眼、鼻、口、齿和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4.足太阴脾经(图4)
【循行部位】起于拇指末端,沿着大指内侧赤白肉际,经过第一指跖关节突起(核骨)的后面,
上行内踝前线,再上小腿的内侧,沿着胫骨的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上经膝关节及大腿内侧前
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食道两旁,联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的支脉:又从胃分别出来,上经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联接。
【主治病症】以胃、肠及生殖、泌尿系统病证为主。如呕吐、腹胀、胃脘痛、泄泻、月经不调、
崩漏、下血,遗尿、尿闭、水肿等和失眠、多梦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5.手少阴心经(图5)
【循行部位】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指心与其它脏腑相联系的脉),经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挟着食道上行,联系“目系”(指眼球与脑相联系的脉)。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
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内面,沿着前臂内侧的内侧缘,到掌后豆骨部,进人掌内尺侧,沿着小指
桡侧至末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联接。
【主治病症】以心、胸、神志病为主。如心悸、怔忡、胸痛、失眠、健忘、癫痫等及经脉循行部
位病变。
6.手太阳小肠经(图6)
【循行部位】起于小指尺侧端,沿着手背尺侧上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前臂背面尺骨的尺
侧,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髁之间,沿上臂背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向下进
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着食道,向下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锁骨上窝部的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到目外眦,转入耳中。
颊部的支脉:上行眼眶下,通达鼻旁,到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联接。
【主治病症】以头项、五官疾患为主。如头项强痛、耳聋、目翳、颊肿、咽喉肿痛等,以及热痛,
神志疾患和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7.足太阳膀胱经(图7)
【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上额,交会于巅顶。
巅顶的支脉:从头顶到颞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
腰部,进入内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挟着脊柱,通过臀部,进入埚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侧缘下,经过臀部下行,沿着大腿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埚
窝中,从此向下,通过腿肚,出于外踝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
联连。
【主治病症】以头项、目、鼻疾患和腰背、神志疾患为主。如头痛、项强、目眩、鼻塞、腰背痛、
癫狂、痫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位于背部第一侧线上的一些“背俞”穴,主治有关脏腑所联属的组
织器官病变。
8.足少阴肾经(图8)
【循行部位】起手足小趾下,斜向足心,出于舟骨粗隆下,沿着内踝后,进入足跟,再上行于腿
肚内侧,出于埚窝的内缘,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还出前面,沿着耻
骨上缘上行,到达锁骨下缘。
从肾直行的经脉: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沿着喉咙,挟于舌根两侧。
肺部的支脉:从肺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联结。
【主治病症】以生殖、泌尿系统疾病为主。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泄
泻等,以及咽喉、胸、肺疾患和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9.手厥阴心包经(图9)
【循行部位】起于胸中,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的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肋部,当腋缝下三寸处,上行抵腋窝,沿着上臂内侧正中.
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
沿着中指到指端。
掌中的支脉:从劳官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联接。
【主治病症】治疗心、胃、胸部和神志疾患为主。如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胸痛、癫狂、昏迷
等,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10.手少阳三焦经(图10)
【循行部位】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背侧的桡骨与尺骨之
间,向上通过肘尖,沿着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胸中,
布散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的支脉:从胸向上,出于锁骨上窝,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出于耳上方,再屈而下行,经头
部至面颊,到达眼眶之下。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过上关穴的前面,与前支脉交叉在面颊部,到达目外眦,
与足少阳胆经相联接。
【主治病症】治疗侧头部、耳、目、咽喉、胁肋部疾患为主。如偏头痛、耳聋、耳鸣、目痛、咽喉
痛、胁肋痛等,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11.足少阳胆经(图11)
【循行部位】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头部,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面前,到肩上又
交出于手少阳经后面,向下进入锁骨上窝。
耳后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来经过耳前,到外眦的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从外毗分出,下走大迎,与手少阳经会合,到达眼眶下,下经颊车至颈部,与前脉
会合于锁骨上窝,然后向下进人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属于胆,沿着胁肋里面,出于少腹的腹股沟
部,环绕外阴部,横入髋关节处。
锁骨上窝部直行的经脉:下走腋窝前面,沿着侧胸部,经过胁肋部,与前支脉会合于髋关节处,再
向下沿着大腿和膝关节的外侧,向下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端,再出于外踝前面,沿足背上,进
入第四趾外侧端。
足背上的支脉:从足临泣穴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到趾甲上的丛毛部,
与足厥阴肝经相联接。
【主治病症】治疗头颞、耳、目、胁肋部疾患为主。如偏头痛、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痛和热病、
黄疸等,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12.足厥阴肝经(图12)
【循行部位】起于足拇趾趾甲后的丛毛边际,向上沿着足背高起的上缘,经内踝前一寸处,上行到
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向上经膝弯内缘,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器,上
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联络胆,再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
部,联结于“目系”(眼与脑相通的脉),再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联络于手太阴肺经。
【主治病症】治以生殖、泌尿系统疾患为主。如崩漏、阴挺、月经不调、遗精、疝气、遗尿、小便
不利,以及经脉循环部位病变。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乔脉、阳乔脉的总称。由于其异于十二
经脉,因而称奇经。它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而是交叉贯串于十二经脉之间,对十二经脉的气
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凡十二经脉气血满溢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不足时,也可以
由奇经八脉给予补充。另外,奇经与肝、肾等脏腑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联系较为密切,这一点,
对奇经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意义。现将奇经八脉的循环部位及主治病症分述如下:
1.督脉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经项部,进入脑内,属脑,并由项沿头部正
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内唇系带处,并由支脉络肾贯心。
【主治病症】脊柱强直、脊背疼痛,角弓反张、神经失常、小儿惊厥等。
2.任脉(图14)
任,即担任,妊养。任脉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有“阴脉之海”的称号。任脉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
经气的作用。在女子,又有妊养胎儿的作用。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通过胸部、颈部到达下唇内,环
绕口唇,上至龈交,分行至两目下。
【主治病症】疝气、带下、少腹肿块、月经不调、流产、不孕等。
3.冲脉(图15)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为诸经气血的冲要,故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并在此分为三支,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沿腹腔
前壁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一支下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下于到大趾间。
【主治病症】月经不调、闭经、崩漏、乳少、吐血及气逆上冲等。
4.带脉(图16)
带脉如束带,围腰一周,能约束诸脉,所以有“诸脉皆属于带”之说。带脉不能约束妇人,则常患
带下病。
【循行部位】起于季胁,斜向下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骼骨上缘斜行
到少腹。
【主治病症】带下、子宫下垂、腹部胀痛、腰软无力、身体倦困等。
5.阴乔脉(图17)、阳乔脉(图18)
阳乔脉主一身左右之阳,阴乔脉主一身左右之阴,二者共同调节肢体的运动和眼睑的开合,濡养眼
目。
【循行部位】脉左右成对,均起于足跟。
阴乔脉经内踝,沿下肢内侧后方上行,经前阴,上沿腹胸进入缺盆,出喉结旁,上行至目内眦,与
阳乔脉会合。
阳乔脉经外踝,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
眦,与阴乔脉会合,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主治病症】阴乔为病,肢体外侧肌肉弛缓而内侧肌肉拘急,喉痛、嗜睡。阳乔为病,肢体内侧肌
肉弛缓而外侧肌肉拘急,目赤痛、眉棱骨痛,手足麻痹等。故针刺、按摩阴乔脉的有关穴位可治足内翻、
喉痛、嗜睡、癃闭。针刺、按摩阳乔脉的有关穴位可治足外翻、不眠、目内眦痛等病症。
6.阴维脉(图19)、阳维脉(图20)
阴维脉与六阴经联系,会合于任脉。阳维脉与六阳经相联系,会合于督脉。分别调节六阴经与六阳经
的经气,以维持阴阳经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
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会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颊
部到前额,再由前额到头顶折向项后,与督脉会合。
【主治病症】阴维脉发生病变时,常患胸痛、心痛、胃痛等病。阳维脉发生病变时,常患寒热反复发
作等证。故针刺、按摩阴维脉的有关穴位可治心痛、胃痛等。针刺、按摩阳维脉的有关穴位可治寒热反复
发作、腰痛等。
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必须认真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
皮部等根据其在经络系统中的地位,简介如下: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和任督二经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统称十五络脉。十二经
别出之络,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各组表里经脉,加强十二经脉的循环传注,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任脉
的别络散布于腹部,以沟通腹部经气;督脉的别络散布于头部,别走足太阳膀胱经,以沟通背部的经气;
脾之大络散布胸胁,沟通胸胁部经气。
十二经别:是以十二正经肘腕以上别出(离开十二正经)的纵行经脉,循行至躯干部深入内脏,最后
于头顶部相合,而后抵头面。其主要作用是加强内外的联系,濡养脏腑,同时补充了阴经经之气在头面部
之不足。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它们联属于十二经脉,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其主要作用是联结筋肉、骨胳,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它与络脉、经脉、脏腑密切相关。因而,病邪也可在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由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
腑。反之,当机体有病变时,也可通过经脉、络脉反映于皮部,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在皮部一定
部位施行敷贴、温灸、热熨等疗法,以治内脏病变,也是皮部理论在治疗上的运用。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及临床应用
一、生理功能
1.沟通内外,联系肢体
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它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经络可以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使卫气密布于皮肤之中,从而加强皮肤的卫外作用,使六淫之邪不易侵
袭。
此外,经络还有感应传导作用,针刺的“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表现。还具
有调节机能平衡的作用,多数穴位对人体机能都具有双重性的调节作用,可使亢进的机能抑制,使低下的
机能兴奋。
二、病理反应
1.反应病候
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内脏病就可以在其相应的经脉循行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体征,有时还可
以在头面五官等部位出现反应。因此说经络与内脏病理变化息息相关,经络与病候—一对应。
2.传注病邪
在正气虚弱的情况下,经络可以传注病邪入内脏,内脏病时,也可以累及经络,并借经络传至它脏。
三、临床应用
1.诊断方面
利用经络在体表不同部位的循行,结合疾病所表现出的不同体征和症状,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同
时,还可以循经按压,探索其阳性体征和反应。如压痛,皮下结节,或皮下组织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
的变异等,供以分析推断病变的性质归类。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经络电测定法,穴位按压诊断法等,均是根
据经络学说建立的,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治疗方面
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尤其是对针灸、按摩,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灸、
按摩,主要是根据某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循行远端的部位上取穴,或沿经按摩以
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此外,目前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羊肠线
埋藏等,也都是根据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不仅为临床治疗扩大了手段,而且也为治疗提供
了广阔的天地。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