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中医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绪论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05 22:36:58
 绪论|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
              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
              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是在我国古代
              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和指导下,形成的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起源很早,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大约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我国从公元前21世纪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医疗实践的增多而不断发展。到了西周、春秋
              时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又进一步深化,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为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学术思想也非常活
              跃。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它总结了春
              秋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和医疗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以医学为中心,结合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
              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
              的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它在阐述医学理
              论的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气、天人关系,形神关
              系等进行了探讨。它一方面用当时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另一
              方面又在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和提高了哲学理论,把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
              想向前推进了一步。《黄帝内经》中许多内容远远超过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成书于汉以前的《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
              古典医学书籍,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
              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它与《内经》一样,成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论著作。
              西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公元
              150一219年)在《内经》、《难经》等理论基础上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实
              践经验著成了《伤寒杂病论》,经后世医家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
              》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总结了临床实践经验,确立了对外感疾病进行六经辨证论
              治的纲领和原则。《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用脏腑辨证对内伤杂病
              进行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它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
              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共收载药物365种,根据药
              物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创立了中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法,概括
              地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四气五味的药物学理论。总结了汉代以前劳动人民积累
              的药物学知识,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的基础上,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隋代医家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宋代陈无
              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宋代钱乙的《小儿药
              证直诀》,使儿科成为独立的医学学科。
              金元时期,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
              杲、朱霞亨,后人称之为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学说不同,各有创见,都从不同的角
              度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促进了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
              明代张献可、张景岳等提出了命门学说,为中医学的藏象学说增加了新的内容。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辨证治疗的一门学科。其理论源于《内
              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书。经历代医家不断研究、补充和发展,至明末清初,
              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吴又可著《温疫论》,叶天士著《温热病篇》,吴鞠通著《
              温病条辨》等等,明确提出了“戾气”致病的新观点,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
              核心的温病辨证理论,从而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清代医家王清任,强调解剖知识在医学上的意义,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在
              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他提出的补气活血,活血化瘀等治疗原
              则,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学有了新的重大的发展。在整理研究历代医学文献的同时,运
              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在阴阳、经络以及脏腑实质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
              定的进展。
              二、对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
              从秦汉时期起,我国就有了对外文化交流,医药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到了隋唐时期,
              我国已成为当时亚洲的医药学中心,有很多医学上的发明创造,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人体形态学方面的内容,如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
              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等,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的
              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以上
              这些认识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1628年(明崇桢元年)发现血液循环早一千多年。公元2世纪时,
              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家华佗,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外科手术,
              在世界医学史上是罕见的;他倡导的“五禽戏”,成为体育疗法的先躯。公元220年,晋代葛
              洪研究炼丹术,著《抱朴子》,总结出了制药化学的经验,在隋唐时期传入欧洲,成为现代化
              学的先躯。公元659年,唐皇朝组织编写的《新修本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颁行的第
              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我国应用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史上
              人工免疫的先躯,到公元16世纪已广泛应用,并先后传到俄国、土耳其、朝鲜、日本及欧洲一
              些国家。公元16世纪中叶,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闻名世界的《本草纲目》,先后
              被译成了拉丁、朝鲜、俄、英、法等多种文字,广泛流传国外,推动了世界医药学的发展。我
              国宋代宋慈的《洗冤集录》在法医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比欧洲最早的法医学还早三百五十多
              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发展,对人体的生理功
              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以及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形成了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概括
              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
              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
              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
              人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
              动。这种关于机体本身的完整性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整体
              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
              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和组织器官所构成的。各脏腑、组织或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
              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构成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因此,人体各
              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是相
              互影响的。机体这种整体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的联系作用而实现的。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五
              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
              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充分地反映出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不是孤立的,而
              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
              面又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这就是
              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经络系统联络全身,把脏腑、肢体、五官九窍等联结成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观点,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中医学不仅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
              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
              来。由于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就确定了在诊断疾病时,
              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脉象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在治疗疾病时,对于局部病
              变,也必须从整体出发,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如可以用清心泻小肠
              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用补肾方法治疗耳聋等。
              总之,中医学在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时,都贯穿
              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这个基本观点。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运动
              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则相应地产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应,故曰:“人与
              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四季气候,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变化规律,
              生物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变化规律,人体
              也不例外,也必须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出汗……,天寒则腠理
              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这说明春夏阳气
              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
              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等。同样的情况,四时的脉象也随着四时变化而发生相应
              的变化。
              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
              骨,蛰虫周密”(《素问·脉要精微论》)o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这种脉象的浮沉
              变化,是机体受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气血方面所引起的适应性调节反应。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在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中,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如:“以
              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虽然昼夜的寒温变化,在程度上并没有四时季节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影响。如: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
              问·生气通天论》)。这种人体阳气白天多趋于表,夜晚多趋于里的现象,也反映了在昼夜阴
              阳的变化过程中,人体生理活动的适应性变化。
              地理区域对人体的影响: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
              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如我国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
              多致密。人们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突然改变,初期会感到不太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也就逐
              渐地适应了。这不仅说明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也说明人体具有适应自然环境的本能。
              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气候剧变,超过人体调节机能的限度,
              或者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
              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每一季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常常可以发生
              一些季节性的多发病,或时令性的疾病,如“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
              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了季节不同,发病也常不
              同这一特点。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在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换的时候发作或增剧,如痹证、
              哮
              喘等。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疾病,大多是白天病情较轻,夜晚较重。放
              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
              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
              故甚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因为在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中,人体的
              阳气有着生、长、收、藏的规律,因而病情亦随之有慧、安、加、甚的变化。
              地理环境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如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少雨,故其病多燥
              寒;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多雨,故其病多湿热。此外,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和地理环
              境有密切的关系。如常见的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等地方病都与地理环境有
              关。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
              的、主动的。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更能主动地改造自然,和自然作斗争,从而提高
              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如“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辨气论》),
              “凡人居住之堂,必须周密,勿令有细隙,有风雨得入”(《备急千金要方》)等等。都是
              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具体措施。
              总之,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在总结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探索人体与自然界关系而得出
              的重要认识,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也是诊治疾病时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方法,这在理
              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
              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通过现象而表现出来的,人们也总是通过观察了解疾
              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中医辨证学认为,疾病的现象,是以症状和体征为基本组成
              要素的。
              症状,是指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变化或某些病态改变。如
              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体征是指医生能够观察到的客观表现。如舌苔、脉象等。
              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客观表现,是认识疾病和进行辨证的重要依据。证,即证候,是机体在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性质、病位及发展趋
              势,反映了机体正气的强弱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由于证候包括了病变的原因、病机、
              部位、性质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
              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病,即疾病。疾病是一种病理过程,在一定
              的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
              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及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下降,妨碍了机
              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便称为疾病。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经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
              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
              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两个方
              面,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由于它能辨证的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看
              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因此,
              临床治疗疾病时,应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所
              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
              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
              不同,感受的病邪不同,治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治疗时常须用一
              些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这与其它季节的感冒治法就不一样。再如麻疹,因病变发展的阶
              段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初起麻疹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常需清肺,
              而后期则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又须以养阴清热为主。所谓“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
              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例如:
              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
              法治疗。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重视“证” 的区别。相同
              的证,可以用基本相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的证,可用基本不相同的方法治疗,即所谓“证同治
              亦同”、“证异治亦异”。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
              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第三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是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基本理论
              知识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中医学运用它来阐明人体的结构、生理、
              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本书着重介绍阴阳五行的概念及其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应用。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脏腑
              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临床
              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阐明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的关系。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和津液的生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说明气、血、津液既
              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
              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内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通行气血的
              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着重阐述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
              行路线、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经络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运用。
              病因学说,主要阐述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其致病症的临床表现。着重阐述六淫、七
              情、疫疠、痰饮、瘀血等几个主要方面。
              病机学说,主要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揭示疾病的本质。主要阐述发
              病原理以及正邪斗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等主要病机。
              防治原则,即防病和治病的基本法则。它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控制疾病的
              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法则主要介绍“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几个主要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医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按摩
              学的基础课程,所以必须认真学习,切实掌握。
              学习中医学,应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充分认识基础理论的重
              要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由于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所以在学习
              过程中,要切实掌握中医学的特点,既要联系有关现代医学科学知识,但又不能生搬硬套;
              既要分清两个医学理论体系,但又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假如不加分析地肯定一方面或否
              定一方面,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