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重 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实质
2、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难 点:
1、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
3、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经济全球化的二重作用
4、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授课时间:4课时
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定历史阶段,其本身也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大阶段。二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但是,这些发展和变化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本章主要阐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问题导入: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资本主义已有360多年的历史了。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资本主义,既与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深刻剖析过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也与20世纪初列宁曾精辟论述过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宣布资本主义必然灭亡;20世纪初,列宁又认为,资本主义进入了腐朽的垂死的阶段。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20世纪,资本主义尽管发生过世界性经济危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但没有灭亡,反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明显地占有优势。相比之下,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运动却遇到了严重挫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断呢?资本主义是否真的像少数西方学者预言的那样,已进入了一个“无限制”的、“长期繁荣”的发展阶段呢?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同时,马克思也明确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无疑将作出进一步的调节和干预来缓解矛盾和危机。但只要这种调节和干预还是在私有制的框架内进行,那么,它的作用就必定是有限的。在另一方面,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发挥完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社会主义就还得和资本主义在同一个地球上并存下去。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是现代资本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即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在19世纪60年代、70年代达到了它发展的顶点,此后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20时纪初,基本上完成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在全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所谓垄断,简单地说就是“独占”,是指资本主义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这是因为:
(1)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如果一个部门的生产和资本分散在社会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本家手中,则根本不可能形成垄断的局面。因为他们之间很难达成某种协议,即使一些企业形成某种联合,也难以左右整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而在生产高度集中时,情况则大不一样。这时,一个部门的生产已经集中在少数大企业和大公司手里,它们之间就比较容易达成某种协议,通过联合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市场。
(2)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因为当少数大企业控制了一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时,该部门的中小企业由于实力不济,难以与之竞争,而其他部门的资本也难以转移到这个部门,从而保持了大企业的独占地位。
(3)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如果一个部门中的少数大企业之间进行竞争,那么,由于它们实力相近,结果会造成两败俱伤。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竞争,这些大企业之间就会谋求暂时的妥协,为共同控制生产和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达成协议,从而形成了垄断。
2、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虽然垄断取代自由竞争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它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同时并存。
垄断之所以不能消除竞争,是因为:(1)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商品经济是竞争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而竞争的存在,又推动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垄断不能消灭商品经济,自然也就不能消除竞争。(2)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在垄断组织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的企业。在非垄断企业之间,以及非垄断企业与垄断企业之间势必会展开激烈的竞争。(3)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始终存在。垄断组织在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为了扩大统治范围,它们之间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既存在着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也存在着垄断竞争,即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具有了新的特点:(1)竞争的目的不同。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竞争的目的已不是取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而是攫取高额垄断利润。(2)竞争的手段不同。在自由竞争时期,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资本转移进行的,部门内部的竞争则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成本,来击败对手。在垄断时期,垄断资本家在经济上主要是依靠垄断的高压统治,在政治上仰仗政府的力量来战胜竞争对手。为了达到目的,垄断资本家有时甚至不惜采取暴力手段。(3)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垄断资本的竞争双方都是实力雄厚、势均力敌的垄断组织,这便使得竞争特别激烈,更具有持久性,竞争造成的破坏也更加严重。(4)竞争的范围不同。自由竞争主要发生在国内经济领域,垄断时期的竞争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
3、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家实行垄断统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尽管垄断利润远远高于平均利润,但是,就其来源来说,依然是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其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产品价格。它包括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两种基本形式。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向非垄断企业、小生产者和经济落后国家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大大高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价格。然而,垄断价格并非一种可随心所欲任意定价的纯主观性范畴,而是一种客观经济范畴。垄断是垄断价格产生的客观基础,同时,它还会受到市场竞争、商品供求和购买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等客观经济情况的制约。
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A.金融资本的形成
与自由资本主义不同,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帝国主义就是“从一般资本统治进到金融资本统治”,就是“金融资本时代”。
所谓金融资本是指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溶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金融资本既不是银行垄断资本,也不是工业垄断资本,而是在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态。
金融资本是在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相互渗透、彼此溶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来说,20世纪初期,在工业垄断资本形成的基础上,银行垄断资本也迅速发展起来。银行业垄断同样是银行业集中的结果。随着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便使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由普通的借贷关系中介人变成了控制工业企业融资活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万能的垄断者。银行的这种新作用表现在:(1)大银行与工业企业之间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金融关系,银行可借此掌握企业资金往来和经营情况,能对企业进行及时的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甚至左右企业的命运。(2)大银行可通过购买工业企业股票等方式参与和控制工业企业,把它们控制在自己手中。(3)大银行要派人充当企业的董事或经理,实现银行与企业人事上的结合,直接掌握和控制企业。银行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促使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逐渐融合起来。一方面银行垄断资本通过购买工业企业的股票和创办新的工业企业的办法,把资本渗入工业中去。另一方面,工业垄断组织也通过购买银行股票和创办新的银行等办法,把资本渗透到银行业。这样,通过金融联系、资本交织和个人联合,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日益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即金融资本。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掌握大量金融资本,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的少数最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就是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真正统治者,他们控制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B.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掌握一定数量股票额来支配和控制企业的制度。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建立对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等的层层控制,并进而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基本上是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各种渠道收买决策人和高级官吏,如通过赞助选举、提供政治捐款等,影响政府制定和执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内外政策;二是利用在其控制下的政党,派代理人或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直接掌握国家机器实现政治统治。此外,金融寡头还凭借其经济力量建立许多企业、事业机构,掌握着出版、报刊、通讯、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并插手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体育、卫生、慈善事业等,把其统治扩展到社会生活一切方面。
5、资本输出
金融寡头在国内建立起全面统治的地位后,为了获取更多的多方面的利益,必然要向外扩张,资本输出就成为它们扩张的主要手段。因此,列宁指出:“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之所以能够取代商品输出而占据主要地位,是因为:
(1)国内大量“过剩资本”的出现。随着垄断的形成,一方面金融寡头攫取了大量的垄断利润,积累并掌握了巨额的货币资本;另一方面,国内的有利投资场所明显不足。这样,便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这显然与资本的本性相矛盾。于是,资本输出便成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必由之路。当然,这里所说的“过剩资本”并非绝对“过剩”,仅仅是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利润率不足以满足垄断资本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而言的。
(2)资本输出是金融资本争夺世界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的需要。垄断造成的巨大生产能力,使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问题愈加突出,为此而展开的国际竞争也愈演愈烈。资本输出可以跃过对方的贸易和关税壁垒,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迅速占领和垄断市场。把资本输出到落后国家直接开发资源,又是垄断廉价原料的稳定来源的最好办法。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的增长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资本社会化的发展,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成长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体来说,二战后爆发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就要求资本社会化得到相应的发展。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是因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这种资本社会化形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因而资本家阶级不得不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次做出局部的调整。主要表现在:
(1)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
(2)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
(3)生产力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剧了。
(4)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加深了。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的时期。这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国营的铁路、邮政、电话、道路和交通运输设施,国家举办储金局、专卖事业等。有的国家为了发动侵略战争,国家出资建立军火或军需品工厂,国家预算中增加军事采购,甚至对一些企业实行国有化。这些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早期形式。
(2)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稳定发展、并带有特殊性的时期。在这段时期,由于战争和反危机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曾出现过三次高潮。但是,战争和危机一过去,各国又都纷纷取消经济的管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因而又出现了三个回潮。所以,这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广泛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条件下的发展,因而具有经常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二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适应社会化资本再生产的需要,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获得了普遍的发展,因而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三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系统化、制度化的特点。国家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全面干预和调节经济,成为整个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资本主义。因此,由于国家和垄断资本结合的情况不同,便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同具体形式。
(1)国有垄断资本,即国家作为垄断资本家的总代表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其中国家投资是形成国有垄断资本的主要途径,而国有企业是国有垄断资本的组织形式。
(2)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即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在这种形式中,国家以资本所有者的身份和作为资本所有者的垄断组织合作经营企业。其形式是股份公司。
(3)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在这种形式中,私人垄断资本是资本运动的主体,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的结合,并不改变私人垄断资本的占有形式,改变的却是资本的运动形式,也就是说,私人垄断资本的独立运动变为其与国有垄断资本的结合运动。国家调节经济是其主要形式。这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主要、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局限性;
(2)国家垄断资本从垄断资本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观点考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局限性;
(3)国家垄断资本的实力雄厚,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
(4)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计划管理,也在相当程度上克服或抑制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这是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结合体这一特性决定的。它既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又使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有利于私人垄断资本,从而加深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并为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节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信息技术也已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而把世界经济融合为全球范围的网络经济。第二,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随着对发展国际经济关系迫切要求的增强,在经济发展中放宽了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第三,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与放宽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相适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放宽了对资本国际流动的限制,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要求。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增强。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它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和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使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国际分工,使注重产品的前后联系发展为重视产品型号、产品零部件及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各国国内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产品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
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领域中国际交换的范围、规模、程度得到加强。贸易全球化的前提是技术的全球扩散。在国际分工发展的基础上,跨国公司将一些成熟的技术和关联性技术扩散到世界各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在各国之间进行梯度转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交叉投资、企业兼并等,在更大的经济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并把技术较为陈旧、科技含量较低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各国之间交流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必要性大大增强。随着加入区域集团国家的增多,全球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日益扩大,并且还出现了新的更便捷、更灵活的贸易方式,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加深,各国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
金融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国际直接投资是资本全球化的基础。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和投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投资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设立新企业、收购兼并,也有股权投资、非股权投资。国际直接投资的总量也迅速增长,目前高于世界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此外,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已由初级产品部门转向制造业,特别是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对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的投资,不仅增长速度最快,而且所占比重也最高;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主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目前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有明显增长。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也是资本全球化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国际金融市场主要包括国际信贷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和国际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等。资本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日益紧密,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安全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和互动加强。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不仅发达国家间物资、服务、资本、技术和市场日益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上述关系也在加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互相传递障碍减少,互动性加强。国际贸易和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与衰退很快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并对其产生相应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波动也将影响发达国家。
第二,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是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受到冲击,国际协调作用日益增强。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二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外资的流入(伴随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上升了77.7%。三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四是迫使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予以关注和解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传递顺畅,互动性强,发达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这就迫使发达国家不能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一些解决措施来缓解这些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表现在:一是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经济全球化的经贸基础框架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制定和形成的,它们依靠资本,特别是技术、信息的优势处于主动地位,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不得不接受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条件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二是发展不平衡加剧。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处于不平等地位,只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国已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两者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在1977年为44∶1,2000年则扩大为75∶1。三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压力。改革需要宽松的环境和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冲击很大,发展中国家被迫上阵,难以从容进行改革。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加强,如何接受正传递,抑制负传递,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难题。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
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的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本来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然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突然“柳暗花明”,出现了新的重大转机。它不仅没有在世界上衰亡,反而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等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变化,呈现出相对稳定与繁荣的发展态势。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资本主义私有制经历了从私人资本所有制到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再到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直到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过程的一切要素归资本家所有,因此,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也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工人阶级处于赤贫状态,生活和劳动条件极其恶劣。
但随着垄断资本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状况逐步改善,工人联合斗争的力量不断加强,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也在不断地对劳资关系进行调整。主要表现在:其一,实行所谓“民主管理”。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的部分决策、监督、检查和管理,其形式多样,有些已经制度化和法律化。其二,终身雇用制。这种制度规定工人进入公司工作后,只要遵守公司纪律,就会终身被雇佣。这种用工制度可以增强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更加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统治。其三,职工持股。股权分散化使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成为持股者,这样可以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四,实施社会福利政策。这使阶级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为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马克思对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的界定为:资产阶级主要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靠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和奴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者所构成;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的本能就是增值自身;资本家阶级是剥削阶级。 当代资产阶级与100多年前的资产阶级相比较,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1)传统的资本家依然存在,但已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少数派”。据统计,1950年美国企业界上层掌权者的优秀人物中,有30%是富豪家族的后裔,到了1980年就只剩下10%了。在大公司担任总经理的,子承父业的已不多,1976年全美的500家大公司中只有9%。在《福布斯》杂志400名超级富豪的排行榜上,过去名列前茅的是传统资本家,如洛克菲勒、福特、梅隆等;但到1999年,这些显赫家族的名字在排行榜上不是名列榜尾就是销声匿迹了。 尽管传统的资本家已逐渐减少,但凭借着家族的社会关系和手中掌握的巨额资本,他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当代资产阶级队伍中,家族资本家的比重在逐渐降低,作用也在逐渐减弱,正日益成为资产阶级中的少数派。
(2)经理资本家的人数逐渐增加。经理资本家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大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以及主管技术和财务等方面的高级管理人员。据美国劳动统计局1998年统计,当年美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共计约552万人。 经理资本家是资本主义股份公司股票持有高度分散化的产物。资本主义进入大公司时代后,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公司股票的持有高度分散。据统计,从1929年到1976年,在美国大约一半以上的公司中,私人家族的持股比例下降了约75%以上;在4/5的公司中,私人家族的持股比例下降了50%多。1929年福特家族持有福特汽车百分之百的股份,1976年持股比例降至40.3%;1929年洛克菲勒家族持有美孚石油公司14.5%的股份,1976年降至0.9%;1929年杜邦家族持有通用汽车公司32.6%的股份,到1976年持股比例下降到8%以下。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股票发行的高度分散化,家族股东股票持有比例大幅度下降,而这种下降产生的后果是公司经理摇身一变而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他们控制着重要的生产资料,掌握着大公司的决策和经营管理权,并通过公司之间的渗透参股、相互担任董事和保持经济“精英”之间的社会联系,组成了广泛的公司集团网络。他们大都拥有高学历,拥有公司的股票,年薪和收入远远高于一般的工作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具有专业技术知识,有的甚至有自己的专利,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专利入股占有资本,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的生力军和重要组成部分。
(3)食利者阶层的出现。食利者阶层就是那些靠利息和股息为生,并不断获得增值资本的货币资本家。他们只关心获取股息和投入、资本所得的利息,与生产相脱离,不劳而获,过着豪华、奢侈和糜烂的生活。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间,食利者阶层的发展速度相当快,绝对量不断增加。在资产的构成中,股票和金融债券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二,而不动产部分仅占四分之一。
(4)垄断资产阶级与国家政权密切结合。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政党的上层人物和政府的高级官员大多拥有财团背景,他们代表着资产阶级财团中的某一翼或某一派,参与决策或推行具体政策。他们可以对选举进行控制和施加影响,或者出任政府部门中的许多高级官职,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发调节机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常存在局部比例失调和宏观比例失调。1929—1933年的空前经济危机粉碎了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调节社会经济使之达到均衡的神话,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市场机制不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以达到调节局部比例与宏观比例以维持资本主义国家再生产的运行,调节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经济成分以及各阶级、阶层的关系,以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保证与提高私人垄断组织的高额垄断利润的目的。
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危机周期的长短不规则,周期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二战后,在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下危机持续的时间明显缩短,危机期间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弱,失业率的增长低于战前,周期进程中没有明显的萧条阶段和复苏阶段,高涨阶段常常被局部性危机或生产停滞所打断。
5、政治制度的变化
战后发达国家政治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权利的配置与行使的法制化得到加强。所谓法制化就是指西方国家无论是政治决策,还是选举制度、议会制度都有法定的、可遵循的程序和规则,通常这种程序和规则是由宪法和其他法律来规定的。
随着国家对社会全面干预的不断加强,立法权力机关越来越难于控制政府。在很多情况下,行政首脑可以绕过议会发号施令,以“行政协定”或行政命令来处理国内外事务,政府实际上已夺取了议会的部分立法权。
还有一个方面的变化就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职能和上层建筑的这些变化,无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保护与推动作用,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变革变得更加困难与复杂。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非常深刻的,正确认识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对于科学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批判和扬弃其消极和落后的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这些变化,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
首先是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和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革命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标志是原子能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发展与运用,它极大地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是工人阶级的反抗和斗争。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本家赤裸裸的运用各种手段压榨公认的血汗,用工人阶级的生活贫困、劳动折磨、精神摧残建造自己财富的宫殿。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公,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是十分尖锐和激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继续同资产阶级展开斗争,迫使资产阶级做出重大让步,进行社会改革。
再次是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人类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重大历史事件。社会主义各国在经济、政治发展中所得的辉煌成就是值得引以自豪的。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以改良主义为载体的政党主张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加以改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弥补了单一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缺陷,使资本主义进入道新的发展阶段。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资本主义制度从诞生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变革,出现过许多新现象、新特点。我们要正视这些新特点、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以此来洞察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历史走向。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它推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实际上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推动下发生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做出的自我调整。
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所做的调整,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自我修补,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其变革是有限制的。以所有制结构为内容的生产关系的调节,国家垄断资本的出现和私人垄断资本于国家垄断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结合,提高了当代垄断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起决定作用的仍是私人垄断资本。同时,国家垄断资本的性质也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战后,资本主义不仅周期性经济危机没有消除,而且结构性危机日益突出,特别是金融危机频频爆发,为资本主义发展带来更大的威胁。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是深刻的,但是它作为生产关系的一种自我调整,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也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1)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2)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3)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
(4)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资本主义新变化,认识到其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向更高社会形态的转化,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人类历史上最宏伟、景深刻的社会变革,揭示这场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研究这场社会变革的规律、特点及曲折性,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使命。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曾有过它璀璨的年华。但它的每一个进步却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最终不能逃脱被更高的社会形态取代的历史命运。
(1) 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革命作用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次大飞跃。它全面破坏了封建主义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引起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生产力冲破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犹如冲破闸门的洪水奔腾出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等,这—切都是过去时代无法比拟的。
资本主义不仅消灭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国家,而且消灭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许多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开拓了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开放的世界,使—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渗透和竞争的新格局。
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领域中,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高举理性原则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它的宗教神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他们以“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天赋人权”为号,冲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专制的精神枷锁,从而给人类带来了—次精神大解放。
资本主义所以能在历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2) 资本主义的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了另—种私有制,以—种剥削制度代替另—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是产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生产力的进步是伴随着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的加深,它成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质力量。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与资本主义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对立,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随它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对立就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否定因素。虽然资产阶级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但这种调整归根到底是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础不变,这个基础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发展着的生产力之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无法克服的。
资本主义提供了造福人类、解放人类的物质条件,但却利用这种物质条件破坏了人类的进一步解放,把人类又推向灾难的深渊。
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又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和破坏。
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又使社会风气腐败,精神道德颓废,社会治安恶化,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所写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广大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过程虽然变成许多工人共同协作的社会行动,但组织和管理这种生产社会化的却是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由许多工人共同创造的社会产品,也为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矛盾主要表现为:在生产方面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方面,表现为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在阶级关系方面,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决定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它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在这一矛盾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化。资本主义孕育着革命,这一革命就是按照生产关系—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转化。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生产的社会化是决定这一转化的革命因素。这是因为,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外壳逐步容纳不下去,于是生产力发展的锋芒就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造成了摧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技术力量——社会化大生产,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而且素质日益提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在经济上遭受残酷的剥削,在政治上深受压迫,没有自己的什么东西需要保护,它的阶级利益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一致的,它同其他劳动阶级相比,最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定性。无产阶级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与大机器工业相联系,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一致的精神。社会化生产使无产阶级日益成为有机的整体。无产阶级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其他劳动阶级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它能够把广大劳动群众团结起来,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能够打碎资本主义旧世界,创造一个社会主义新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实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力量。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是通过无产阶级的自觉行动实现的。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阶级之间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局。
思考题: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8、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都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的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