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管理专业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四章 管理与社会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01 21:18:06
 第四章  管理与社会
教学目的
1.掌握社会责任、社会反应、社会审计、管理道德等基本概念;
2.熟悉管理人员的社会责任,道德在管理中的作用和改善道德行为的方法;
3.了解社会发展对管理的影响和管理对社会的作用,了解管理人员从事管理活动的政治和法律、经济、文化、技术、教育环境和组织的特殊环境。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管理实践
社会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在社会中为了谋求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和自身的安全,必须协调人与人、部落与部落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原始的管理活动。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管理成为一种特殊职能从一般社会劳动过程中分离了出来,有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政治家和行政官员,有专门从事军队管理的军事家,还出现了许多人专门对各种社会组织进行管理。管理成为社会职业和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职能。
一、社会进步与管理发展
人类的管理实践活动已经有超过六千年的历史。早在五千年前,中国就有了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组织——部落和王国,因而也就有了管理。在夏朝时期就已逐渐形成了行政管理机构和官僚集团。到了公元前17世纪的商、周时代,中国已经形成了组织严密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国家组织,出现了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形权力机构。
封建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曾多次出现过国力强大、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昌盛时期。究其原因,虽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与当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结构严谨、运作有序的行政管理制度。历经各代王朝的演变,封建国家的政治行政体制,包括行政机关的职能分工和权力配置、行政官员的使用和管理以及施政过程中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等都形成了相当完备的管理体制。
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之后,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也在迅速扩展,甚至从一个地区扩展到整个国家,从国内扩展国外。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和竞争范围的不断扩大,资本家为了提高效率、获取超额利润,需要在企业内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一时期,在国家、政府行政管理手段得到发展的同时,有关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手段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解体以后,世界格局由两级抗衡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军事对峙逐步让位于以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代表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与此同时,管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分工更加细密,信息传播速度和信息传播数量都空前增加,使管理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了,于是一批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经理阶层应运而生,使组织的终极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
2.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府的权力和职能范围不断扩张,政府角色多样化,政府通过大量立法对本国的经济采取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措施,组织的经营活动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随着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消费者保护问题、健康问题等等。社会公众对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对组织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抱着更加挑剔的态度,并且形成了各种消费者协会和形形色色的环境保护组织,迫使管理者不得不认真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4.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随着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地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经济一体化自然结果的跨国组织,既面对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同时又推动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不断融合。管理者经常会遇到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组织成员如何共同完成工作,以及管理制度与工作价值观迥然不同的组织如何沟通等问题。
5.新的管理概念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应用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组织必然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于是,新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应运而生。例如全面质量管理、流程再造、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等。与20世纪初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的诞生相似,新的管理概念与方法的出现,必然会给组织管理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管理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管理是在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类社会文明的过程中产生和出现的,一方面,管理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管理又不断通过组织的活动推动着社会的前进。管理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展现其巨大的能动力量,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任何社会任何组织,其生产力是否发达,都取决于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各种生产要素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取决于从事社会劳动的人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两者都有赖于管理。在同样的社会制度、组织的外部环境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有不少组织其内部条件如资金、设备、能源、原材料、产品及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也基本类似,但经营结果、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却相差十分悬殊。同一个组织有时只是更换了管理者,组织就可能出现新的面貌。由于不同的管理者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所以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需要有效的管理,并且也只有通过管理,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第二节  管理的社会环境
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的变化对组织管理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组织管理的各项职能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的影响上,进而导致技术手段、生产方式、生产组织、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是绝对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变化的速率越来越快,程度也越来越大,可以说管理的基本问题就是要在变动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管理。
组织的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有两个变动特性,一是不确定性,二是复杂性。
1.组织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量的变化,消费者偏好的变化,相关利益主体如股东、组织成员和供应商等地位的变化。此外,整个宏观经济(包括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影响到组织的运行。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政府在一定时期的政策导向、发展重点的变化。文化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人们价值观和信仰的改变等。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技术变化的方向和技术创新的速度上。社会环境长期、持续和重大的变化将迫使组织进行变革。因此,一个管理系统需要在满足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要求和维持内部稳定的要求之间求得平衡。
2.组织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临的影响决策的因素多,二是面临的影响因素难于认识,处理困难。这些因素如服务的项目、提供的服务数量、消费者的类型以及组织所在的区位都影响到管理人员处理问题的复杂程度。每一个组织所面临环境的复杂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如大组织面临的复杂程度比小组织所面临的复杂程度就高的多。
随着复杂程度的提高,对组织变革的程度和它的适应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是因为当复杂性提高时,对统合更多单位的要求也随着提高;同时,更大的复杂性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一般地说,组织在对付复杂性方面的能力要比对付不确定性方面的能力强。
社会环境的种种变化,可能给组织带来两种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机会,比如新资源的利用可以帮助组织开发新的产品,执政者的变化可能导致某些政策的修订;另一种可能是环境在变化过程中为组织生存造成某种不利的威胁,比如居民健康需求的变化可能使医疗服务项目和方式不再受欢迎。组织要想继续生存,要想在生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就必须及时地采取措施,积极地利用社会环境在变化中提供的有利机会,同时也要积极采取对策,努力避开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威胁。
要利用机会,避开威胁,就必须认识社会环境;要认识环境,就必须研究社会环境、分析社会环境。这种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环境今天的特点,而且可以使我们认识社会环境是如何从昨天演变到今天的,从而揭示环境变化的一般规律,并据此预测它在未来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管理的社会环境分为政治和法律,经济、文化、技术、教育和组织的特殊环境等(图4-1)等。
 
 
 
 
 
 

图4-1  管理的社会环境
一、政治与法律环境
(一)政治环境(political environment)
政治环境是指一个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形势、方针政策以及法令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一个组织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组织不但要重视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必须重视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政治环境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政治制度的多元化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组织的活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并存的局面。近年来,又出现了在一个国家内两种或多种政治制度并存的情况。由于两种或多种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同时并存,使得政治环境更加复杂化和多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影响到许多组织的活动。
2.政府与企事业组织之间关系的变化 政府实际上影响着组织的各个方面。对于组织而言,政府起两个作用:促进或制约组织的发展。例如,它刺激经济的扩张和发展,对组织提供援助,对某些组织进行补贴,在某些情况下给与税收优惠,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甚至采取特殊税率来保护某些组织等等,以此促进组织的发展。但是,如果某个卫生组织的建立不符合当地政府的区域卫生规划政策,那么政府就会限制其发展。还有,如果政府对公立组织和私营组织采取不同的态度,偏爱公立组织,就会阻碍私营组织的发展。
3.政策的多变性 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时期,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都有可能修改自己过去的法律、法令、或制定新的政策,如有些国家经常修改移民法、贸易关税法等;还有我国近年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新政策等。政策的多变性就给组织的管理活动增加了不少新的不可控因素,迫使每一个组织都要加强在政策等方面的预测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法律环境(legal environment)
法律环境是指组织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行为准则、执法力度、法律意识及所参与签订的国际性条约和协议等。任何组织的活动都要受到相应法律规范的制约。每个管理人员的行为都受到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约。其中有些是为了保护工人、消费者和社区利益而制定的,另外一些则是为了规定管理人员及其下属在组织中的行为而制定的。
众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对管理人员来说构成了复杂的环境,因此管理人员要了解国家和政府目前允许干什么、禁止干什么,从而使管理活动符合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受到政府的保护和支持,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管理障碍。
二、经济环境
一个组织所处的经济环境(economic environment),是指它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物质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等。在经济环境诸因素中,起决定因素的是这个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制。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环境是影响组织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宏观经济环境
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在卫生方面,卫生事业应与经济协调发展。经济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前提,一个国家卫生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直接受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无法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人民的健康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反之,就会增加社会的负担。卫生组织在制定自身发展规划和进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从全国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其发展水平相一致。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卫生组织不可以脱离经济基础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计划,也不可以不顾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不适宜的技术服务。
(二)微观经济环境
主要是指组织所在地区或所需服务地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组织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假定其它条件不变,一个地区的就业越充分,收入水平越高,那么该地区的购买能力就越强,对某种活动及其产品的需求就越大。一个地区的经济收入水平对其它非经济组织的活动也是有重要影响的,比如,在温饱没有解决之前,人们很少会关注自己的健康,很难去关心卫生问题。
三、文化环境
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在管理实践中,不能忽略或轻视文化(culture)的影响。当有些学者和研究人员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对组织内部文化(组织文化)的研究上时,另外一些人也在研究组织外部文化(社会文化)对管理实践的影响。
文化就是人类中某一群体所拥有的一套价值观、信念规范、态度、习惯以及普遍的生活方式。这个群体可以是一个地区,也可以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文化就是在一个特定单位中的行为方式,这个单位也许是社会的一部分,或许是整个社会。
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组织与管理者如何运作的指导方针是由该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社会准则、风俗习惯和期望来确立的。比方说,在某些文化的社会中,社会反对妇女从事管理工作,虽然有一些妇女最后达到较高的管理职位,但她们也为之克服了许多困难,付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往往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就要了解当地的情况,特别注意尊重他们的信仰和风俗。
组织成员在工作时表现出的价值观和态度源于其所受到的教育、生活的家庭环境、宗教信仰和一些社会惯例。对于成功、变化、工作的基本概念、风险的承担、时间的功用、竞争、成就感和权威等,人们有着不同的态度。梅塔(Mehta)比较了印度与美国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方法,发现:在美国文化中大多数人认为选择的自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价值观,而人际关系的方法却历来强调参与。在印度,选择的自由并不在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中,印度的就业机会较少,因此在公司里工作的人们主要关注的是工作的稳定性。在印度的社会中,由家庭和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依赖意识在工作中也有所体现。
巴斯卡尔(Pascale)和阿索斯(Athos)在他们的著作《日本式管理的艺术》中,通过对美国公司和日本公司的比较,提出了美国式和日本式两种不同管理模式之间的异同点。作者认为,日本公司十分重视人的因素,而美国公司则不太重视。美国公司更注重严格控制,集中决策等。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儒家思想的管理方法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普遍。他们提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提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处理个人和国家、社会、家庭及其他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长达数千年的超稳定组织的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儒家思想实际上不仅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至少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越出国界,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成为世界东方文化的渊源之一。在近一百年来特别是最近三十年间,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台湾等都相继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社会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组织管理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他们都没有走否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实行全盘西化的道路,而恰恰是在吸收东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与本国实际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面取得了成功。他们成功地把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家庭观引进了组织,把“组织大家庭”作为组织的理想目标,把对君和父的忠诚心用于建立组织中上下级关系的楷模,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塑造组织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与西方组织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传统以及人们的道德观念都会发生变化。因此,一个现代的管理者必须注意了解和掌握自己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环境因素,否则,就难以管理好自己的组织。
四、技术环境
科学是提供知识的,而技术是运用知识的。“技术”是指我们行事方式、方法的知识总和。
技术环境(technical environment)因素是指一个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等。技术因素是一个组织的环境因素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20世纪下半叶社会变化最迅速的因素就是技术,只有那些能适应技术进步的组织,方可在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一般来说,技术进步从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方面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同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过程,又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现代社会中,技术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组织的发展和领导方式的改变无不与技术的发展有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的素质成为竞争的关键。随着市场竞争从依靠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的资金投入逐渐向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人员素质成为竞争的关键所在。新技术的开发、新领域的开拓、管理现代化的实现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多取决于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并能运用自如的人员。
技术带来益处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等。因此需要有一种平衡的方法,在利用技术的同时,把副作用降至最低限度。
五、教育环境
法默尔(Farmer)和里奇曼(Richman)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太低,那么整个国家的生产组织都会滑坡。组织的品质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的整体素质。因此,一个国家教育的性质和质量是决定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业绩水平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管理者只能从高中毕业生和未受过任何训练的人中选拔组织成员,而另一个却可以在大学毕业生中挑选组织成员,那么二者组建的组织机构将是完全不同的。
在所有的外部环境中,教育在改变管理者工作态度方面所施加的影响是最大的。一些管理者受过高等教育,参加过研究工作,并在组织内外接受过培训,他们的管理实践是不同于那些未受过高等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人员的。受过高等教育和培训的管理者往往比较信任他们的下级,能放权给下级。他们比较有远见,在挑选和评价下级的时候往往更具目的性。在吸取控制、引导和决策等方面的现代技术时,他们也颇具潜能。
另一方面,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被管理者,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的组织成员,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往往也优于那些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员。
六、组织的特殊环境
组织不仅在一般环境中生存,而且在特殊领域内活动。一般环境对不同类型的组织均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而与具体领域有关的特殊环境则直接、具体地影响着组织的活动。
人们是在一定行业中从事管理活动的。行业环境的特点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竞争能力。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认为,影响组织行业内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主要有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生产者、顾客以及生产要素供应者等五种环境因素。
(一)现有竞争者
组织面对的环境通常是一个竞争的环境。同种产品(包括商品、服务、技术等)的生产和销售通常不止一个组织。多个组织生产相同的产品,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争夺顾客,从而形成市场竞争。
(二)潜在竞争者
—种产品的开发成功或出现,会引来许多组织的加入。这些新加入的组织既可给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竞争,也会给原有组织造成压力,威胁它们的地位。新组织进入行业的可能性大小,既取决于由行业特点决定的进入难易程度,又取决于现有组织可能作出的反应。现有组织可能采取的反击措施,迫使那些对某种产品的生产垂涎欲滴、跃跃欲试的组织不能不认真思考、慎重决策。
(三)替代品生产者
组织提供服务或生产的产品,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或功能。组织向市场提供的实际是一种抽象的使用价值或功能。不同的产品,其外观形状、物理特性、使用方式可能不同,但完全可能具备相同的功能。比如,有些疾病的治疗方案往往有多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等,但它们都能够治愈疾病。如果产品的使用价值或功能相同,能够满足的顾客需要相同,那么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相互替代,提供或生产这些产品的组织之间就可能形成竞争。
(四)顾客
顾客在两个方面影响着行业内组织的经营。第一,顾客对产品的总需求决定着行业的市场潜力,从而影响行业内所有组织的发展边界;第二,不同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会诱发组织之间的价格竞争,从而影响组织的获利能力。
(五)生产要素供应者
组织提供或生产产品所需的许多生产要素是从外部获取的。提供这些生产要素的组织,类似于顾客的作用,也在两个方面制约着组织的经营:①这些生产要素供应者能否根据组织的要求按时、按量、按质地提供所需生产要素,影响着组织的生存与发展;②这些供应者提供生产要素时所要求的价格决定着组织的生产成本,影响着组织的利润水平。
七、管理的国际化
国际管理的研究集中于国际企业在东道国中的运营。它是研究有关人流、物流、资金流管理方面的问题,其最终目的是在经营业务跨越国界的情形下使管理工作更有效。
对在外国经营的国际企业而言,了解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是更为至关重要的。开展国际业务的管理人员面临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同国内组织所面对的截然不同,如表4-1所示。管理者需要与拥有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体系的组织成员相互交流、作用和影响,他们还必须应付不同的法律、政治、经济等因素。因此,不难理解这些社会环境因素都对管理职能和组织职能的履行方式产生影响。
表4-1  国内与国际企业的特征与实践
环境 国内企业 国际企业
教育环境:
1)语言(口语、书面语、官方语言)
2)教育体系(质量、水平、程度)
社会文化环境:
1)价值观、态度(对于成就、冒险、科学方法及工作方面)
2)社会组织机构(职权、地位、作用、社团、流动性、社会体系)
政治与法律环境;
1)政治取向(权力、意识形态)
2)法律环境(法律、准则、规章)
3)国家主权
4)政府政策、规范
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欠发达、工业化)
2)经济制度(资本主义、混合型的、马克思主义的) 
单一
没有或很少限制
相同
相似

本国为中心
统一
一个
相同
处在相同阶段
相似   
多元
限制很大

相异
不同

跨国
不同
多个
不同
处在不同阶段
不同
资料来源:[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第十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管理问题。跨文化管理(transcultural management),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20世纪70年代,美国到泰国去推销油炸鸡和汉堡包,结果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因为泰国人喜欢推车小贩叫卖的或在铺子里卖的具有辛辣香味的传统食物,而油炸鸡和汉堡包不合他们的口味,所以无人问津。由此可见,组织跨国经营必须了解当地文化,并实施针对性的跨文化管理。在国内各组织间的合作有时也需要跨文化管理。各地、各民族有文化氛围、风俗习惯等不同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产生的根源在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出现国际化趋势,生产的社会化已超越了国界,分工协作从组织内部、国内各地区之间发展到各国之间,组织要从事跨国经营,这正是跨文化管理产生的根源。正如彼德·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所说,跨国经营的组织是一种“多文化结构”,其经营管理根本上就是把一个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而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跨国经营组织面临的是一个在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组织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组织跨文化管理的基本前提。一般来说,跨国经营组织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环境对跨国经营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技术环境大体相似的两个国家,跨国经营组织的活动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化环境的不同。充分了解文化因素有助于跨国经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已有许多、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产品涉足于国际市场。因此,我国许许多多的组织,不管它是外向型的组织,还是内向型的组织,都同样面临着国际性的竞争,都同样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另外随着现代电讯交通技术的发展,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而每个组织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则会越来越大。所以,每一个组织都必须注视国际环境因素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勇敢地去迎接国际的挑战。
第三节  管理的社会责任与道德规范
一、管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反应
(一)社会责任与社会反应的概念与含义
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并不是新的概念。在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初叶对这一思想就有所涉及,后来,美国学者霍华德·R·鲍文(Howard R.Bowen)的《工商业家的社会责任》一书的出版,大大推动了有关社会责任的讨论。鲍文在此书中提出了工商企业应当考虑到它们的决策的社会含义。
西方国家的企事业组织对社会责任的看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0年以前。在这个时期里,西方权威的看法认为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管理获得最大的利润。他们认为,企业为本身获得了最大的利润也就是为社会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因此,当时西方世界绝大多数的管理人员都同意这样的一种口号:“社会?社会见鬼去吧。”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到40年代。在这个阶段,绝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认为企业组织管理的主要社会责任是调解股东、资源供应者、顾客和公共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他们也提出了一个口号“企业与公共社会是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第三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广大管理者开始认识到:组织与公共社会之间并不是伙伴的关系,相反,组织的利益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社会的利益。因此人们提出了与第一种观点截然不同的口号:“凡是对社会有好处的,就是对组织有利的。”这种口号反映了人们对组织那种只为了获取最大利润,而使周围工作和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管理行为的强烈不满和愤慨。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西方世界里,特别是在美国,“反污染”、“反欺骗”、“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以这些口号为宗旨的群众组织也越来越多。在广大人民的压力下,一些明智的管理者开始比较严肃地考虑组织管理的社会责任,也相应地采用了一些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
社会责任的问题最初只与企业有关,现在则逐渐扩展到政府、学校、医院等各种社会组织。
组织的社会责任就是使组织的行为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组织的目标是合法的、能够实现的,并且履行组织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这里所讲的组织不仅包括商业性组织,而且包括商业以外的各种组织。
与社会责任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社会反应(social responsiveness),它非常类似于社会责任。哈罗德·孔茨把它定义为“一家组织以对组织和社会彼此有利的方式,把组织经济活动及政策方针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的能力”。社会责任与社会反应之间的主要差别是在于后者包含着组织的反应措施和怎样作出反应。
一个组织在环境中生存下去并对之作出反应,这并不意味着管理人员仅仅在面对压力时才作出反应。尽管不能要求组织对意料之外的事态发展迅速作出反应,但组织必须通过预测来预见事态的发展,任何组织都不应该坐视问题的发展而不事先做好面对问题的准备。
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处于复杂的环境之中,因而他们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管理者将对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作出反应,并把为人们所尊重的价值观放在首位。组织的社会责任也要求组织密切关注他们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因此,确定各类组织与社会之间合理正确的关系并非易事,组织应该积极创建一种对个人、组织和社会都有利的环境。
(二)社会审计
那么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如何评价其是否履行了社会责任,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如何呢?20世纪50年代鲍文首先提出了“社会审计”(social audit)这个概念,但当时受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直到近年来,各种组织才认真地关注这个概念。社会审计被定义为:“对具有社会影响的组织活动中—些有意义的、可限定的领域进行系统评估和报告的义务。”也就是说,社会审计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要对组织履行其社会责任的状况、参与的各项社会活动的意义和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的评估。
按照进行社会审计的主体不同可以将社会审计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社会审计,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它可以将审计的内容制度化,要求组织必须按照政府的要求来做,并且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惩治审计不合格的组织,因此由政府机构执行的社会审计往往比较有效。政府对组织进行社会审计的内容可以涉及组织生产的安全保护问题、环境污染的控制问题、组织的就业标准是否均等等。但是由政府执行的社会审计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在政府机构及其下属单位更加明显,由于审计的主体和客体或者同属一个系统或部门,或者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很容易造成审计的“形式化”,对审计结果弄虚作假。另一类社会审计的主体是各种相关社会组织和媒介,他们审计的内容多种多样,如组织是否对其职工进行了培训和再教育、学校是否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商场出售商品质量的好坏、医疗机构的收费问题等等,同时还可以评估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是否较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这类主体往往缺乏强制力,需要借助舆论的力量来改善组织的行为。
但是,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使命,其社会责任也不尽相同,我们不能认为组织应对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负责。确定社会审计的内容是复杂的过程。例如,通用电气公司编制了一种矩阵,便于分析顾客、投资者、组织成员、社会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以下领域的期望:产品和技术性能、经济绩效、就业绩效、环境及自然资源、社区福利与发展、政府与组织的关系以及国际贸易及其发展。针对不同的组织制定不同的审计标准,这将有助于组织履行其社会责任。
(三)社会责任的履行
1.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是组织管理首要的社会责任 尽管各种组织所担负的使命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担负着为社会、为人民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重任。因此,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是各类组织管理必须承担的首要的社会责任。例如,宣传、文化、教育等组织直接为社会和人民创造精神财富,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医疗卫生组织则促进人民健康地生活;军队和保卫组织在保卫着人民和平安全地工作和生活;而企业、农业组织则直接为社会和人民创造着物质财富。
的确,要承担这一首要的社会责任,我国的企业、事业等各类组织都必须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地进行内部的配套改革,不断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提高本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如企业、农业组织要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教育组织要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文化、宣传组织要为社会创造出高质量的文艺作品等等。许多事实表明,“产品”和“产品”的质量是涉及到组织是否能真正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关键。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低劣,都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宣传、文化组织“生产”的低质量“产品”还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和污染;医疗卫生组织不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则会直接给人民造成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产品低劣的组织,不但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还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势必会损害国家和本组织的声誉。
2.要自觉地为社会、为人民多作贡献 首先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的各项法规、政策。无论是在市场稳定或变化的情况下,都要自觉守法经营,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工厂、企业、商店不能肆意哄抬商品的价格和生产、出售低劣产品;学校、医院不能给学生、病人增收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总之,各种组织都要为稳定市场经济、为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作出自己的努力。其次,要以全局利益为重,努力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企业在产品结构的安排上,学校在招生、培训、教学和科研的安排上,出版社在各类书籍出版的安排上,都要把组织的经济效益同社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没有组织、特别是营利性组织的经济效益,就不可能调动组织和广大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经济效益;但是,一个组织,也决不能为片面地追求自身的经济收入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
3.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有益活动 积极参加对组织所在地区有益的各种活动也是各种组织应尽的社会责任。组织应根据自己的情况,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净化空气,防止环境、饮水的污染,减少噪音,植树、美化地区的环境,开展对当地儿童、青年、妇女及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益的各种活动等。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尽力地多做一些有益于社区的事情。同时,管理者也要教育组织成员积极参加对社区有益的各种活动,认真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的道德规范
(一)道德及管理道德的概念
随着人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的发展,管理道德问题也逐渐成为热门研究对象。所谓道德(ethics)是关于行为的正确或错误的价值体系或信仰体系,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或惯例。道德标准源于宗教信仰、文化信仰和哲学信仰,这些信仰成为判断个人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基础,而这些准则同样适用于管理人员的行为。如管理者是否利用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为自己谋利,从而导致组织相关利益者的权利遭受破坏,管理者通过什么手段与竞争对手竞争,获取资源的方式如何,是否裁员等等。  
管理道德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的道德。管理者的道德是指导管理者行为的准则,它对管理道德的影响最大。因为管理者的道德选择以及决策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必将对管理者所在的组织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导向,必将影响组织中个体的道德行为,从而影响管理组织的道德规范。二是管理组织的道德,管理组织可以是商业组织,也可以是政府部门,或者公立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它是指有关诚实和公正,以及有关社会期望、公平竞争、广告、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消费者的自主权和在国内外的组织行为等多个方面,是关于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管理者的道德与管理组织的道德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区别。管理者的道德规范主要表现为个人的操守和品质道德,而管理组织道德规范突出表现在各种法律、规章等方面。
在各类组织中,管理人员为了信息、技术、资源等进行竞争,在选择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方面都存在着冲突的可能,因此应以何种标准来指导道德行为的问题则变得尖锐起来。
在规范的道德学领域,道德有三种基本的理论。第一种是功利主义理论,认为计划和行为应当由它们的结果来评估,其基本含义是计划或行为应当生产出最多的产品提供给最多的人们。第二种是权利理论,认为所有人都享有基本的权利,譬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适当诉讼请求的权利。第三种是公正理论,它要求决策者应该公正、平等和不偏不倚。
一些调查表明,大部分的管理者对道德行为持功利态度。然而,由于管理领域正在发生变化,强调个人权利和社会公正的新趋势日益深入人心,这意味着管理者需要以非功利标准为基本的道德准则。这对当今的管理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挑战,因为依据个人权利和社会公正等标准来制定决策,要比依据效率和利润的效果等功利标准制定决策,含有更多的模糊性。管理者面临的道德压力日益增加,而且,由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不同国家之间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的不一致性,给管理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道德对管理的作用
1.管理道德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益 一个组织的效益可以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管理的主体是人,而人是受一定文化价值观指导的,因此管理者的道德规范将对组织的社会效益起到巨大的影响。一个组织对各种道德关系的处理,将与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及其社会信誉、声誉相关联。与此相同,管理道德可以有效的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一些西方学者通过对西方七国的一百多个组织的研究发现,文化价值体系,才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才是组织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源泉。在调查中他们发现,顾客挑选某种产品,实际上首先是对组织的价值观的肯定,对某种产品的评价事实上首先是对生产这种产品的组织的价值观的评价。
2.道德具有管理功能 道德在组织的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德具有很强的自组织功能,成为人际关系和组织结构的基本原理。中国的儒家道德的管理方法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普遍,他们提出了一种社会关系的范型,即“三纲五常”,把它作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儒家道德认为组织成员处于从属地位,而管理者则处于统治地位。雇员被看作是“孩子”,他们的业绩会影响管理者的“面子”。也就是说,如果组织成员干得不好,其上司便要受到责备,一些管理者所寻求的和谐的家长制作风的价值观就是植根于儒家道德的。
在一个组织中,其提倡的道德规范将形成一种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一旦形成,组织成员就会将自己视为团队的一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和准则,发挥最大潜能,努力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奋斗。组织文化越强有力,组织成员的动力就会越大。
(三)道德标准的多样化
在一个国家里,由于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使命和责任,他们的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是不一样的,而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就更是如此。例如,一些国家允许组织对政党、竞选活动和候选人提供捐助;还有一些国家,送钱给政府官员和拥有政治影响的人士,以便保证一项商业性交易得以迅速处理和解决,并不认为是不道德的行贿,而是对提供服务的合理报酬。而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这被认为是不道德和违反法律规定的。
(四)道德行为的改善
组织道德标准的提高主要包括管理者道德标准的提高与管理组织道德标准的提高。
1.管理者道德标准的提高
(1)以身作则:管理者的道德规范在组织中具有导向作用,是全体组织成员的表率,影响着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道德规范。因此,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自觉遵守组织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对待组织成员应该公正和平等,奖惩分明,营造出和谐、健康、向上的组织氛围。
(2)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表面看来,工作目标是否合理很难与管理的道德联系起来,但是实际上,工作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是受管理者的道德规范指导的。首先,工作目标必须明确,同时要有一个严格的评估标准;其次,工作目标必须合理,目标的合理性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现实性。不现实的工作目标,会使组织成员为了完成任务采取“不择手段”的态度,不择手段的完成工作,当完成不了时,就虚报成绩,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
(3)加强组织文化的建设:组织文化是组织中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有意识、有组织培养起来的一种精神和群体意识,是组织人员共同遵守、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不同组织可能拥有不同特色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建设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而定,这些文化必须融入到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中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组织文化。
2.管理组织道德标准的提高
(1)道德的制度化:道德制度化最常用的方式是制定道德准则,准则是一份用于指导行为的政策、原理和规则所构成的声明书。道德规则当然不仅适用于管理组织,而且也对所有组织中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指导。在制定准则时应该注意准则只是相对稳定的,它将随着时间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赋予新的内容。仅仅制定出道德准则是不够的,要使道德准则有效,还必须制定实施准则的条款。违反道德准则的管理者应对他们的行为负责。
为提高道德准则,哈罗德·孔茨提出了七项建议:①对道德行为规定明确的指导原则;②讲解道德准则及其重要意义;③在对某个行动的道德准则有疑问的灰色区,制止该行为;④建立控制系统(例如设置审计机构,向公司之外的董事提出报告),由它检查非法的或违反道德准则的契据;⑤采取频繁而不作预告的审计;⑥以有效的方式处罚犯规者,并公布于众以戒效尤;⑦定期强调:对组织的忠诚不等于不正当行为或者不当的行动可以获得宽恕。
(2)加强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组织应该定期对其成员进行道德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训。组织不能只注重其成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再教育,同时应该注意到成员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对组织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有助于提高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助于组织健康发展。
(3)独立的社会审计:一种重要的制止非道德行为的因素是当事人害怕被抓住的心理。按照组织的道德准则评价决策和管理的独立审计,能够提高发现非道德行为的可能性。这种审计可以是一种常规性评价,类似财务审计一样;也可以是抽查性质的,并不预先通知。为了保证公正,审计员应对组织的董事会负责,并直接将审计结果呈交董事会。这不仅避免了审计员的不合理行为,而且减少了那些被审计的组织报复审计员的机会。因此,独立的社会审计相当于一个监督控制机制,检查组织非法的或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并将审计结果予以公开,从而促使组织改善其行为,提高道德标准。
本章提要
1.管理发展和社会发展有互动关系。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同时,管理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它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推动社会的进步。
2.现代管理面临着复杂而多变的环境。环境因素对一个组织的管理有着巨大的影响。组织社会环境有两个变动特性,一是不确定性,二是复杂性。
3.管理的社会环境中的一般环境主要包括那些对组织有潜在影响,但其关系尚不明晰的力量,如政治和法律,经济、文化、技术、教育等;具体环境是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部分,包括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生产者、顾客以及生产要素供应者等。
4.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是社会对组织影响的一种表现。社会反应、社会审计是与社会责任紧密相关的两个概念。组织要以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管理首要的社会责任。
5.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有着内在的联系。管理道德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的道德,二是管理组织的道德。管理道德不仅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益,而且具有管理功能。要改善道德行为,需要同时提高管理者的道德标准和管理组织的道德标准。
专业术语
1.跨文化管理  transcultural management
2.社会责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
3.社会反应  social responsiveness
4.社会审计  social audit
5.价值观  values
6.伦理  ethics
7.道德规范  moral rules
8.道德的功利观  utilitarian view of ethics
9.道德的权利观  rights view of ethics
10.道德公正观理论  theory of justice view of ethics
本章深入阅读的书籍
[1]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第十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案例分析
强生公司的信条
强生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公司。1943年,强生公司建立了一个公司“信条”,它不仅仅保证了公司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而且激励每个人在这个结构松散的组织里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前任主席詹姆斯·伯克相信,信条使组织成员团结奋进。
在泰诺危机中,曾被人掺假的超力泰诺胶囊致使7名食用者丧命。强生就是依靠公司的信条更新树立产品形象,并再次赢得公众的信任。据危机时期的主席伯克说,信条代表了100年来日积月累的公众信任。强生公司的信条是:
我们的信条
我们相信我们首先应对医师、护士和患者,
以及对母亲、父亲和所有使用我们产品与服务的人负责。
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必须具有最高的质量。
我们必须不断地尽量降低我我们的成本,
以便保持合理的价格。
对于顾客的订货必须迅速而准确地供应。
我们的供货商及代销商必须有获得公平利益的机会。
我们对我们的职工,以及分布在全世界和我们共同工作的男女同事负责。
每个职工必须被视为个体。
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尊严并认知其优点。
他们必须对他们的工作有安全感。
报酬必须公平和优厚。
工作环境必须清洁、整齐与安全。
我们必须设法帮助我们的职工尽到他们的家庭责任。
职工必须能够自己提出建议和批评。
合格的职工必须有公平的就业、发展及升迁的机会。
我们必须提供称职的主管,
他们行事必须公正与道德。
我们对我们所生存、工作的社会自责,
对全世界亦同。我们必须做好公民……支持良好作为及慈善事业并缴纳我们应付的税款。
我们必须鼓励全民进步与更好的健康及教育。
我们必须维护我们有权享用的资产,
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我们最后要对我们的股东负责。
生意必须获得优厚的利润。
我们必须实验新的构想,
必须持续进行研究、发展革新的计划,
而且对错误负责并加以补偿。
必须购买新仪器、提供新设施,
制造新产品。
必须创立预备基金以应付困难的时日。
如果我们依照这些原则经营业务,
股东们就能获得充裕的回报。
案例思考题:
1.结合本章内容,你认为此案例主要说明了什么?
2.从“强生公司的信条”中,你认为哪些内容是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需要借鉴的,为什么?
讨论与思考
1.组织面临的环境有哪些特点?
2.解释跨文化管理的根源在哪里?
3.应怎样理解组织的社会责任?
4.管理道德对组织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应当如何确立组织的道德理念?
(张亮)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