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管理专业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01 21:17:45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教学目的
1.掌握管理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和效益原理的含义和在实践中运用的原则;
2.熟悉管理原理的涵义、原理与原则的关系,熟悉任务管理法、人本管理法、目标管理法和系统管理法等管理基本方法的含义及特点;
3.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和各种管理方法的应用。
第一节  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管理原理概述
(一)管理原理的涵义与作用
管理活动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形式可谓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其实它们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具有相同的本质和共同的基本规律,管理者只要掌握了管理的本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管理工作。
管理原理,指的是管理领域内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管理原理是以大量的管理实践为基础,其正确性为实践所检验和确定。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现象的一种抽象和管理实践经验的一种升华,是对管理实践的客观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而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曾指出:“最好的管理确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它是以明确的规律、法则和原理为基础的。”他又指出“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适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动到需要繁复合作的巨型企业的工作。”由此可见,管理原理是管理学的基础,是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它反映的是管理运动的客观规律。管理原理不是一时一地的局部经验,而是被大量的管理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真理。它反映管理行为具有的规律性、实质性的内容,因此,管理原理可以运用在任何场合和条件下。正确运用管理的原理,对一切管理行为和管理方法将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
管理原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客观性 管理原理反映着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即事物内部的内在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2.普遍性 管理原理反映了各种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规律性。所以能够适用于各行各业的管理活动。
3.相对稳定性 管理原理和一切科学原理一样,必须是稳定的。不管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速度多么快,管理的原理应是相对稳定的。只有这样,管理原理才能够被人们正确认识和利用,才能指导管理实践活动取得成效。但是,管理原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的,因此,管理的原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
4.指导性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反映的是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并不断为实践所检验。因此,管理原理不仅是管理活动的准则,也是管理行为的依据,对管理工作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5.系统性 管理原理是根据管理现象本身的有机联系,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完整的统一体。管理原理之间是密切相关、互为制约、互不包含的,各原理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管理的根本问题,彼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任何一条管理原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管理原理只有在其它原理的配合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如果孤立地使用一个管理原理,它就可能丧失其应有的作用,甚至还可能会产生反作用。
因此,管理原理是现实管理现象的一种抽象,是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升华,它对管理实践起着指导作用。理解和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在实践中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在组织遇到困难时,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二)原理和原则的关系
在古典管理理论中,管理原理和管理原则是一对经常互换的范畴,或者说是不加严格区分的。如果严格地区分原理和原则,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原则”和“原理”的含义是不同的,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基础的规律,是在任何情况下可以运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科学的原理是以大量实践为基础,故其正确性为实践所检验和确定。从科学的原理出发,可以推演出各种具体的定理、公式、原则等,从而进一步对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而原则的一般含义是指人们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或言论或行动时所依据的标准或准绳。管理原则是观察管理现象、处理管理问题的思维尺寸,是人们从事管理活动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管理原则是根据对管理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而引伸出来的,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与管理实践相联系的,它既有严格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其次,原理是客观规律的必然反映,是与真理、道理相融通的概念,违背了原理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却未必会受到组织的直接制裁;原则是组织为加强其约束力量而在原理的指导下人为规定的行为规范,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并具有指令性和强制性,组织将会对违背原则的人加以制裁。
在管理活动中,我们既要认识原理与原则的区别,又要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在确定管理原则时,要以客观真理为依据,尽量使之符合相应的原理,使管理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避免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同时,又要在管理原理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特定的环境和条件,灵活使用管理的原则,从而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正如法约尔所说:“原则是灵活的,是可以适应于一切需要的,问题在于懂得使用它。这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他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
二、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系统原理
系统理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lanffy)首先明确提出,后经许多科学家发展形成的一门学科。系统理论应用到管理学作为管理理论基础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1.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各组成部分孤立状态所不具有的整体功能。系统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目的性:任何管理活动都有自己的目的,目的指导着组织前进的方向,目的不明确,必然导致组织管理的混乱。系统的结构按系统的目的和功能建立,即按功能和目的建立各子系统,安排人员及各部门的任务,在组织、建立、调整系统结构时要服从系统的目的。一个系统通常只能有一个目的,如果存在多个目的,必然在人、财、物、时间、信息等方面相互干扰,实现不了优化。同一系统的人员,必须为实现系统的目的而工作,如果各有不同的目的或一个人同为几个目的工作,也难以做好工作和完成任务,所以管理工作要围统一个中心目的才符合管理的系统原理。
不同系统有不同的目的性,目的不明确的管理,必然是混乱的管理。“以药养医”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凸显的一个重要问题,药费的不合理增高增大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损坏了医院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明确医疗系统和药品经销系统各自的目的,将两个系统混为一谈。
(2)整体性:系统是由若干个从属于它的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整体之间都存在着有机联系,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子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各子系统的作用和效益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作用和效益。在处理局部问题时应当注意到这些影响,同时应看到各局部的状况达到最佳并不能保证整个组织的状况最佳,整个组织的最佳效益是各个局部紧密配合、综合平衡的结果,整体的作用和效益大于各局部的简单相加之和,即1+1>2。这里的“大于”,不仅指数量上大,而是指在各部分组成一个系统后,产生了新的总体的功能,即系统的功能。这种总体功能的产生是一种质变,它的功能大大超过了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系统原理强调在保证整体作用效益的前提下安排各局部的活动,否则就会出现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和自由化倾向。
系统的整体性特征要求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整体的目标,系统的整体目标应与各子系统(体现为组织内各个不同部门或组织成员个人)的分目标相互协调,从整体上着眼,统筹考虑,局部服从整体,多方协调,达到整体效果的最优化。管理就是合理配置组织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种追求资源最优配置的过程正体现了系统整体最优化的思想实质。
(3)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系统和子系统是相对的,例如,医院相对于卫生系统来说是子系统,而相对于医院科室来看,又是个系统。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在管理上的要求体现为设计组织结构时,要建立适应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结构,它要求在纵向上划清管理的层次,在横向上划分管理的部门,以体现管理大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的各种活动也要按一定顺序层次来进行,才能促进每层人员的协调而积极地发挥作用。如果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使工作不分主次、陷于繁忙的日常事务中,同时又会挫伤下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
2.系统原理的含义 根据系统理论,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特征,它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其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要实现管理目标,必须对组织管理活动及其各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综合治理,这就是系统原理。系统管理原理认为:任何一种组织都可视为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系统或为某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在认识和处理管理问题时,应遵循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以系统论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
系统原理要求每个管理者把所要研究的组织管理现象从周围环境中划分出来,不仅把组织的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视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把组织内部与外部也视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矛盾统一体。为了对组织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们必须把问题摆在系统中加以分析研究,并根据组织活动的诸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它们的数量关系进行评估和决策。因此,管理中运用系统原理分析和处理事物,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具体来说,包括:①了解系统的要素是什么,由什么组成,可以分为怎样一些子系统;②分析系统内部的组织结构如何,系统与子系统之间是怎样联系的,组成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方式是什么;③研究此系统与其他系统在纵横各方面的联系以及该系统在更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④把握系统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以及前景;⑤把握系统的功能,弄清系统及要素各具备什么功能,系统的功能与各子系统的功能有什么样的影响、制约的关系;⑥研究系统改进的方案、措施及后果,把组织的管理活动放在更切实可靠的基础上。
3.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 将系统原理用于管理实践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化为若干管理原则,主要有:
(1)整分合原则:整分合原则要求管理工作必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协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统分结合”。
整:就是整体把握。管理活动首先要从组织系统的整体环境、整体结构和整体功能上去把握和设计组织系统,确定组织系统的整体任务和整体目标,进行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整体优化,以保证实现组织系统整体任务和整体目标,获得最佳整体效应。
分:就是科学分工。在整体目标指导下,对组织系统管理活动及运行活动的目标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和职责安排,使各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形成管理工作分工体系和纵横交错的管理组织结构。在分工的时候,首先做到目标和职责任务的分解程度适当,确定合理的分工与分解的科学界限。防止分工过细造成管理者负担过重以及分工过粗难以发挥专业化优势的现象。其次科学的分工要求既要目标明确,职责分明,又要有相应的权力作为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有相应的报酬作为行动的动力。
合:就是协调合作。根据组织系统的整体规划和整体目标的特点和要求,对系统中各部门各环节分散的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协调和综合。控制各分工部门和子系统的活动和分目标,加强各部门各环节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克服本位主义思想,进行组织系统目标和活动的系统综合与优化,促成总体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这项工作需要:①合理确定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消除互相隔绝、互相牵制的现象;②要以组织系统的整体要求来协调各子系统,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③要求设计有效的反馈机制来指挥、督促、控制、检查和激励各部门,各组织成员的行为和活动。
所以,整分合原则要求管理者具备把“大事化小”和“综合创造”的能力,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问题解决,把已有的要素通过结合方式的改变将其综合为新的系统。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所用的技术没有一项是专有技术,阿波罗飞船登月舱内的所有东西都是已有的,但进行统筹规划后组合在一起形成登月舱并完成登月目标却是前所未有的。
(2)开放原则:系统要存在,就首先要具有开放性。任何有机系统都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才能得以维持成长和发展。在管理工作中,任何试图把本系统封闭起来,使其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失败。管理者应当从开放性原则出发,充分估计到外界环境对本系统的各种影响,不断从外部吸入有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扩大自己。
开放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只有不断与外界进行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的交换才能维持系统的活力,绝对不能把本系统封闭起来与世隔绝地去管理。现代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如果能够实现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要素的不断交流、良性互动,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好系统要素的配置,就可以达到对环境的动态适应,实现持续发展。
(3)环境适应性原则: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事物发生各种联系。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环境也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佳适应状态,则是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否则,一个不能适应环境的系统则是无生命力的。
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并不都是被动的,也有能动的,那就是改善环境。环境可以施加作用和影响于系统,系统也可施加作用和影响于环境。如构成社会系统的人类具有改造环境的能力,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没有良好的环境可以改造环境。这种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可能性,受到一定时期人类掌握科学技术(包括组织管理)知识和经济力量的限制。作为管理者,既要看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可能,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又要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地做出科学的决策。
(4)反馈原则:按照系统的观点,任何特定的组织都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它在管理上的意义则体现为管理方式和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反馈起着关键的作用。反馈就是把经过处理后输出的信息又回送到输入端,以影响系统的性能,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没有管理信息的反馈,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管理。信息反馈原则要求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及时、准确、有效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管理活动的信息,把握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效,及时纠正偏差,不断提出改进措施。这首先需要在管理体制上保证信息反馈系统的有效运转,并使整个控制系统充满活力。
(二)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的含义 在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对管理效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从事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被管理者也是人,而且,在管理对象中其他诸要素的管理也都与人的参与不可分割。对财、物的管理必须通过人去完成;对时间的支配和信息的处理分析也必须由人们的活动来承担。总之,在管理对象的全部要素和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人去掌握和推动,这正是人本管理原理指导管理实践的基本思路。
所谓人本原理就是管理的根本是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本原理要求管理者从思想上明确要想真正管理好财、物、时间、信息等,就必须抓住做好人的工作这一根本,使全体人员明确整体目标、自己的职责、工作的意义、相互的关系等,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人是管理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能动性发挥得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到现代科技的发展。无数事实证明:人的能动性发挥程度越高,管理效应就越好。
2.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 要做到在管理中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1)能级原则:能,指人的能力大小;级,指管理体系和管理结构的设置要体现不同的层次和工作内容。能级,是要求管理者根据组织成员的自身特点、能力和素质情况,把他们安排到组织机构的在不同的组织层次和不同的岗位上,使他们实现动态的适应,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才能发挥的统一。能级原则要求管理者在从事管理活动时,在组织中建立科学的管理组织机构,形成一套合理的层次结构和管理体系,根据工作岗位的层次和特点安排合适的人员,做到人员的能力与级别的动态相适应,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在管理的各个能级上要做到权责对等,要求组织成员所承担工作的责任范围与其在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发人们工作的热情。
(2)参与管理原则:组织成员参与管理的做法盛行于二次大战后,现已形成一种原则。参与管理主要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决策民主:管理者广泛听取意见,组织全体成员参与决策的制定。
2)加强监督:管理者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要接受组织成员的监督。
3)参与上层管理:组织成员不仅要参与自身工作的管理,还要适当参与上级管理人员的管理。
4)自我控制:组织成员在参与管理时,要进行自我控制,避免越权和提出不必要的要求。
组织成员是组织的重要财富,一个组织管理工作的成功不仅要依靠高层管理人员的不懈努力,更有赖于全体成员的整体配合。促使这种局面形成的最佳途径是培养组织成员的参与意识,只有组织成员参与其中,才会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为工作的成功而采取灵活的应变措施,自觉按照组织的目标行动。
(3)控制适度原则:管理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控制。控制主要是指管理者对下属的指挥和监督。人本管理原理的核心是正确激励下属。因此,控制适度原则要求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下属的控制要适度,只有适度的控制,才能保护和激发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控制适度要求管理者适度分权与授权、建立适度的奖惩制度,实施民主管理。
(三)动态原理
1.动态原理的含义 动态管理原理,就是必须注意现代科学管理的动态特征,遵循在动态变化中做好管理工作的规律。
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管理的动态性不仅体现在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以及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上,组织的目标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组织内外部环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说明不存在固定的管理模式,也不存在普遍适用于任何组织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管理的实践反复证明:有效的管理是一种随机制宜、因情况而异的管理。
首先,动态原理要求管理者从认识上明确管理的对象、目标都在发展、变化,客观环境也在发展、变化,要树立动态的观点,绝不能采取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为使系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并更好地完成其目标,管理者必须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不能凭主观臆断行事,而应根据管理环境的变化,充分认识系统内外各方面的联系,保持良好的应变能力。
其次,动态原理要求:对任何一个系统的考察都应该把系统的各种要素联系起来,放在一定的动态环境中去研究,不能孤立地分析系统个别要素,要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例如,在知识经济时代考察员工对组织的贡献,不仅要考核他过去为组织贡献了什么,而且还要关注他目前的努力会为组织的未来发展奠定一个怎样的基础。
掌握系统动态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我们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
2.运用动态原理的原则
(1)弹性原则:弹性概念通常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除去作用力就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常用于借喻事物的伸缩性。就管理来讲,它是指管理在客观环境作用下为达到管理目标的应变能力。管理活动的动态特征使管理对象所在的系统要素及其环境的变化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弹性,留有回旋的余地,以适应管理对象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
管理应富有弹性,是由管理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管理活动纷繁复杂,影响管理的因素有许多,而管理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者在处理特定管理问题时,这些因素总是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管理者素质和能力水平再高,也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因此,弹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在进行决策和处理管理问题时除尽可能考虑多种因素之外,还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留有余地,以求综合平衡。
(2)权变原则:所谓权变,就是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因势制宜,根据条件变化,随机应变。组织管理的权变原则要求应根据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决定其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权变是以组织环境为自变量,以组织的管理为因变量,在环境与管理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作为因变量的组织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应随着组织环境自变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四)效益原理
1.效益原理的含义 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使其为人类创造效益。广义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衡量某项组织活动对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生态效益,是指人们的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而对人类生存条件变化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改善,使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这是管理追求的目标。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破坏是衡量生态效益好坏的标准。经济效益,是指通过管理活动,取得的产出大于投入的那部分新增价值。
组织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一致的。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而讲求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但是当有的组织从局部考虑问题,只顾眼前的和局部的经济利益,或者采取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获得经济效益时,三者就会产生矛盾。管理应寻求三者的优化组合,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尽量使其处于正相关状态,以获得三者的统一和取得最好的整体效益。
管理效益原理是指管理者要树立全面、正确的效益观,在管理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注重效率和效果的社会分析、生态分析和经济分析,追求低投入、高产出或低消耗、高绩效的理想管理境界。创造更多、更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运用效益原理的原则
(1)整体结构优化原则:整体结构优化是决策的关健步骤。它要求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提出各种不同方案、途经和办法,然后用择优决策方法,从不同方案中,选出符合整体结构优化原则要求的方案,做出科学的决策。
在组织管理中,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应考虑两个以上的方案,并将远期和近期、整体和局部、直接和间接的效果进行整体分析比较,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做出整体而科学的评价。通过比较分析各种方案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进而考虑各种方案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的条件,各要素是否得到了合理的配置,最后选择整体结构最优方案。
(2)要素优化原则:组织管理是由若干互相作用的要素组合而成,为取得组织整体效益的最优化,必须充分激发每个要素的积极作用,使要素的使用尽可能达到最优化。
组织管理的基本要素有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资源等,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决定了组织的功能。在管理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是组织良性循环的关键。管理者的任务就是不断激发各要素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各要素的潜在作用。因此,这一原则要求管理者用科学手段来处理系统内的矛盾,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息(信息)尽其流,才能为组织创造更多、更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节  管理的方法
一、管理方法概述
(一)管理方法的含义
对于管理学来说,不仅要解决认识论的问题,还要解决方法论的问题。任何科学原理,当它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时就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当它在认识和改造现实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重复,获得了某种确定性的形式时,就成为科学的方法。管理原理必须通过管理方法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任何管理都要选择、运用相应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原理的延伸和具体化、实际化,是管理原理指导管理活动的必要中介和桥梁,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管理方法的作用是一切管理理论、原理本身所无法代替的。管理方法既是管理者在实践上掌握现实的工具和手段,又是联系管理理论与管理实际的桥梁。各种管理任务的完成,需要体现管理的多种方法和手段。
管理方法是指运用管理原理,能够实现管理职能,达到管理目标,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途径和措施的总和。有些方法在人们进行科学论证之前,就在实践中运用着并发挥着作用。这种情况并不是说管理方法可以不受管理原理制约,这只是凭直觉或经验符合了规律,而不是超越了规律。从行使管理职能来看,管理方法是执行有关职能的手段;从实现目标任务来看,管理方法是协调分工、协作劳动和各种措施的总和;从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看,管理方法是连接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纽带,是管理活动中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桥梁。
总之,管理方法始终存在于整个管理活动过程中,它的正确性、系统性以及合理性直接影响和制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在反复实践中分析研究,善于有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否则就无法管理好自己的组织,无法使自己的组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生存和发展。
(二)管理方法的分类
在管理活动中,管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
1.按管理方法的适用程度
(1)专门管理方法:它是对某个资源要素、某一局部或某一时期实施管理所特有的专门方法,是为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管理方法。如计算机信息管理是以信息资源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具体管理方法,激励管理方法是以人力资源为管理对象的具体管理方法。而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行政管理等,由于管理对象、目的不同而具备不同的管理的特点,这就要求必须有适应这些特点的特殊的、专门的方法。即使是某一类型的管理,由于其具体的条件不同,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总之,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都各有其特殊性质,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由各种不同的管理活动所具有的特殊规律决定的,管理者应该根据各种不同的具体条件发挥其创造性。
(2)通用管理方法:是以不同领域的管理活动都存在某些共同的属性为依据而总结出的管理方法。通用管理方法是人们对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条件管理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揭示出了这些共同属性,从而总结出的管理方法。比如,不论是政治活动还是经济活动,都需要做好决策和为协调各方面的活动而进行的组织和控制,以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这种存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的共同性,决定了某些管理方法的通用性。在管理的实践过程中,管理学家根据管理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了许多通用的管理方法,其中有任务管理法、人本管理法、目标管理法、系统管理法等。这些通用管理方法对于各种不同的管理活动都是适用的,是管理方法中主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门管理方法和通用管理方法并非是绝对分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通用管理方法是专门管理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它为人们运用专门管理方法提供思想路线和基本原则,专门管理方法则是通用管理方法的具体表现。人们在把专门管理方法运用于实际工作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其通用的方法;反过来说,通用的方法又必定会支配和制约着人们对专门管理方法的运用。
2.按管理方法的层次性
(1)哲学方法:规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并指导人们如何观察和认识世界。管理的哲学方法,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体系为基础的一系列科学方法。它是观察事物、处理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管理中常用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方法等,都是属于认识论范畴的方法。
(2)一般方法:是在哲学方法指导下产生的,它往往在—定的范围内具有通用性,对其中的基本假设作微小变通后便可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通常管理中运用的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等都属于一般方法。
(3)具体方法:是指解决各种问题的具体方法,它处于管理方法体系中的最低层次,是直接作用于管理对象上的作业方法和措施,只能针对某一问题采用,不能原封不动地用于解决另一问题,如人事管理、奖金分配等具体管理方法。
3.按管理者的决策方式
(1)专制方法:是指以个人或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实行独断决策,不接受群众的建议和监督,强迫下属组织及其成员执行命令的管理方法。
(2)民主方法:是指从整体利益出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组织全体成员参与制定决策,并在执行中接受群众监督的管理方法。
(3)民主集中制方法:是指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领导者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做出决定,重大事件是由领导集团集体决定。这种决策体现了大多数人的意愿,又反映了领导者的意志。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做出的决策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又便于整个系统统一行动。
4.按管理方法的精确程度
(1)定性方法:是指只对被管理系统的属性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制定相应对策和措施的管理方法。管理者对管理现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判断,粗略统计和估计属于定性分析方法。
(2)定量方法:是指对被管理系统进行尽可能精确的数量描述,通过数量分析,确定相应对策和措施及其作用程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运用数理知识方法,对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趋势,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因素,进行计算、测量、推导等,属于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的方法往往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定性方法又往往以定量分析为前提。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更为精确。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愈发展,定量分析就应用得愈广泛。但是,定量分析不可能完全代替定性分析,二者是相互渗透的,许多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二者相互补充。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这两种管理方法的特点,为管理服务。
(三)各种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
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各种方法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单独应用某一方法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为了同时满足管理活动中的各种规律的要求,必须将各种管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产生一种最大的合力。但是,由于各种管理方法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质和作用,综合运用时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要注意防止各种方法之间的冲突,按不同情况加以解决,使各种方法相互配合一致。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结合形式,其目的都是要求达到最佳的运用效果,以其是否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提高社会经济等效益为衡量标准,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
二、管理的通用方法
通用管理方法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任务管理法、人本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方法以及系统管理方法等。
(一)任务管理法
任务管理就是依据任务进行管理。它要求:
1.职责明确 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位,明确规定各职位应担负的任务,这就是职责。所以,职责是整体赋予个体的任务,也是维护整体正常秩序的一种约束力。一般说来,分工明确,任务也就会明确。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其理由在于分工一般是对工作和职权范围作了形式上的划分,至于工作数量、质量、时间、消耗、协作等要求,分工本身还不能完全体现出来。所以,还必须在分工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方式,进一步明确规定每个单位、部门和个人应完成的任务。为此要做到:首先,责任应单一性或专业性。全面性或全能性的责任事实上任何人也负不起。其次,职责内容要具体,并要做出明文规定。只有这样,才便于执行与检查、考核。再次,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在规定某个岗位工作职责的同时,必须规定同其它单位、个人协同配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本位主义的倾向,提高组织整体的功效。
2.任务落实到人 无论是个人任务还是部门、单位的任务在最终都应由具体的人来承担,做到事事有人负责,而不致流于“集体负责”、“人人有责”,而实则无人负责。没有分工的共同负责,实际上是职责不清、无人负责,其结果必然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和效率的降低。当然,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人,必须同时为之提供执行任务的条件,如授予与任务执行者相适应的权力,给予与其相适应的利益,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物质条件,选择具有完成任务能力的人来担任相应的职务等。
3.检查和监督 组织成员执行组织赋予的任务当然主要靠其主人翁责任感。但在一个组织中,组织成员的个别差异(能力、态度等)是客观存在的,加之情况的变化又往往产生某些个人或单位无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任务确定之后,又必须有检查和监督。进行检查和监督以确保组织成员正确执行任务的重要手段,不但可以防止局部或个人的疏忽、纰漏或错误,以便及时纠正,还能够及时发现组织制度、任务确定中存在的弊端,以便加以修正,从而引导管理工作向实现组织目的方向发展。
4.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对组织中组织成员的工作表现及其绩效给予公正而及时的奖惩,有助于提高人的积极性,挖掘每个人的潜力,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成效。有成绩有贡献的人员,要及时予以肯定和奖励、使他们的积极行为维持下去。惩罚虽然可能在—定程度上会影响人的工作热情,但它可以利用人们害怕惩罚的心理,通过惩罚少数人来教育多数人,从而强化管理的权威。同时惩罚也可以及时制止这些人的不良行为,以免给组织造成更大损失。
对每个人进行公正的奖惩,要求以准确的考核为前提。若考核不细致或不准确,奖惩就难以做到恰如其分。因此,首先要明确工作绩效的考核标准。其次还要建立健全组织的奖惩制度。使奖惩工作尽可能地规范化、制度化,是实现奖惩公正而及时的可靠保证。
任务管理法的实质就是通过对组织工作进行研究,科学地设计工作任务,使组织成员高效工作,以达到提高组织生产效率目的。但是实行任务管理,组织成员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标准,一切工作安排都要听命于管理人员的指示和下达的计划。它忽视了组织成员在工作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取消了组织成员对其工作任务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的自主权。因此,任务管理法应与其他管理方法综合使用。
(二)人本管理法
人本原理认为:组织成员是组织的主体,一切活动都应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即“以人为本”。所以尊重组织成员个人价值,使组织成员的个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做好组织成员心理调适,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要关心组织成员个人需求,培养组织成员归属感。培养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培养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是管理的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的根本原则就是承认和尊重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这可以激发组织成员的主人翁精神,也是使组织成员将自己作为组织一员的“个人价值”与组织的“团体价值”融合起来的关键所在。
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与组织成员的沟通 建立自由沟通、和睦友好的气氛,可为组织实现管理目标和发展战略提供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一般来讲,成员沟通交往机会多、信息沟通状况好的组织成员关系较好。在日本,许多优秀的组织在使用人本管理方法上做得非常出色,他们的最主要经验就是注意沟通,特别是双向沟通。双向沟通的最大优点在于能达到真正意义上有效的人际沟通,可从多方面反应来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可增进彼此的了解,加深感情,特别是有助于了解组织成员的思想情绪以及心理状态。沟通的内容不仅包括事实,还包括思想和感受,沟通双方在交流思想、分享感受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加深了理解和信赖。所以,沟通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还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要方法。
2.关心组织成员个人需要 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抹杀和回避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行为,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原因,也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离开需要的满足,组织对组织成员的激励就无从谈起。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是组织成员最基本的需要,不少组织因不能满足组织成员的这些基本需要而造成矛盾和冲突,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影响组织的形象。所以,搞好组织成员关系的基础是这些物质利益的满足。人的第一、第二层次基本需要满足以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即希望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得到人们的关心,被团体接纳和认可、有所归属,得到荣誉和尊重,以此增强信心,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这些高层次的需要对人的推动力是持久的,管理者如果善于引导,就可以创造一个鲜活的、到处洋溢着自我创造激情的组织,营造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激励的组织环境。
3.强化培训,使组织成员自身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组织成员培训与发展被认为是组织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目前所倡导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主要途径。
对组织成员的培训应该跨越一个人在组织中的整个生涯,从各种形式的人员教育开始,整个服务期间不能间断。制定培训与发展计划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层次:相关课程培训、岗位职责培训、职务升迁及工作调转的培训。当然,培训工作不能放任自流,组织应该对其成员必须参加的培训次数和质量要求予以政策上的保障,通过学习防止组织成员的知识老化和创造力的减退。
4.让组织成员感到受重视,增强他们的荣誉感 要把组织成员看成组织中重要的资源,让组织成员感觉自己是组织、团队的一部分,同时让组织成员感受到自己是多么适合这个组织系统,是组织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让他们与组织同呼吸、共命运,增强个人荣誉感。因此,管理人员应常常与组织成员沟通想法,帮助他们了解内部组织运作,给他们自我实现的机会,常常提醒他们个人在团队是何等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组织是一个许多优秀人才凝聚在一起、个人尽展才华的团体,在组织内部提高组织成员的集体荣誉感。管理者应让所有阶层的成员知道他们的未来与组织的未来,也可采取非正式的方式分享一些想法给他们,并询问他们的想法。有参与才有使命感,才有动力。
5.以人为本,服务于人 以人为本,就要树立服务于人的理念。服务对象包括组织内部的成员和组织外部的公众,尤其是顾客。首先,服务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体系,服务要规范化,必须从服务机构的考核评定开始,到访问客户、接待客户、现场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监督、客户投诉、客户档案管理等环节全面管理起来;必须在组织内建立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或制度,如建立服务质量体系等。其次,服务要有标准,就是给顾客一个明确的、可以兑现的承诺。规范化的服务是组织制定服务标准的前提,服务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就不可能有一支强有力的服务队伍来从容实现这“千金一诺”。最后,服务需要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组织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另一方面,站在顾客的角度,组织要不断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满足顾客不断增长的需求,这就需要组织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各个方面有创新的理理念,使服务变得更富有成效。
6.树立组织文化,增强组织凝聚力 组织文化能体现出组织的自身特色,它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由独具慧眼的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有意识、有组织培养起来的一种精神和群体意识,是组织全体人员共同遵守、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将对组织成员产生巨大的凝聚力,组织成员就会将自己视为团队的一员,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遵守组织的各项规定和准则,发挥最大潜能,努力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奋斗,组织文化越强有力,组织成员的动力就会越大。
(三)目标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方法是以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为基础的,组织的各级领导者对下属人员的领导,不是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强迫他们去干,而是运用激励理论,引导组织成员自己制定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目标管理是通过诱导启发员工自觉地去干,其最大特征是通过激发组织成员的生产潜能、提高组织成员的效率来促进组织总体目标的实现。与任务管理方法相比,目标管理法的优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1.注重自我控制 目标管理通过运用激励理论,引导组织成员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层层制定目标,在组织内部建立起纵横联结的完整的目标体系,从而使组织成员看清个人工作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关系,了解自己的工作价值,激发大家关心组织目标的热情,注重自我控制,努力完成目标。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把全体组织成员的力量和才能集中起来,提高组织工作成果。
2.强调职工参与 目标管理非常重视上下级之间的协商、共同讨论和意见交流。通过协商,加深对目标的了解,消除上下级之间的意见分歧,取得上下目标的统一。由于目标管理吸收了组织全体成员参与目标管理实施的全过程,尊重成员的个人意志和愿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实行自我控制,改变了由上而下摊派工作任务的传统做法,调动了组织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注重结果 目标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组织和每个成员在一定时期应该达到的工作成果。目标管理不以行动表现为满足,而以实际成果为目的。工作成果对目标管理来说,既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根据,又是奖评和人事考核的主要依据。
目标管理可能看起来简单,但要把它付诸实施,管理者必须对它有很好地领会和理解。首先,管理者必须知道什么是目标管理,为什么要实行目标管理。如果管理者本身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目标管理的原理,那么,由其来组织实施目标管理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其次,管理者必须知道组织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他们自己的活动怎样适应这些目标。如果组织的一些目标含糊不清、不现实或不协调一致,那么管理者想同这些目标协调一致,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再次,目标管理所设置的目标必须是正确的、合理的。所谓正确,是指目标的设定应符合组织的长远利益,和目的相一致,而不能是短期的。合理的,是指设置目标的数量和标准应当是科学的,因为过于强调工作成果会给人的行为带来压力,导致不择手段的行为产生。为了减少选择不道德手段去达到这些效果的可能性,管理者必须确定合理的目标,明确表示行为的期望,使得组织成员始终具有正常的“紧张”和“费力”程度。最后,所设目标无论在数量或质量方面都具备可考核性,是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任何目标都应该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具有可考核性。有些目标,如“时刻注意顾客的需求并很好地为他们服务”,或“使信用损失达到最小”,或“改进提高人事部门的效率”等,都没多大意义,因为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没有人能准确地回答他们实现了这些目标没有。如果目标管理不可考核,就无益于对管理工作或工作效果的评价。
(四)系统管理方法
系统方法属于哲学方法论,它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认识和考察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部分(要素)与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考察对象,从而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系统方法是一种满足整体、统筹全局、把整体与部分辨证地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它将分析和综合有机地结合并运用数学语言定量地、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和规律。它为运用数理逻辑和电子计算机来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开辟了道路,为认识、研究和探讨结构复杂的整体确立了必要的方法论原则。系统方法的一般步骤(图3-1)是:
1.确定问题,收集资料 在进行系统分析之初,必须首先明确地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和范围,研究问题包含着哪些主要因素,分析系统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划定问题的界限,确定的问题才会明白、切合实际。确定问题后就应该开始收集资料,调查、实验、观察、记录、各要素(子系统)的情况、环境情况等。这对于建立模型,对各种模型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比较,将是必不可少的。
2.系统的模型化 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其他社会科学方法建立—系列的数学模型、逻辑模型、仿真模型等等,并对模型的功能和结构进行解释。模型化的作用和目的在于从现实存在的实物中抽象出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结构关系,了解并确定系统存在的价值。
3.系统分析 对于同一特定的目标,实施的途径是很多的,每种方法的投资和效益也会有差别。系统分析在于拟定出尽可能多的行动方案,并进行试验比较,以寻求费用最低而效果最好的方案。系统分析时,要根据系统模型,将复杂系统分解成若干较简单的子系统,再将分解的结果进行综合,进行整体分析。这样反复多次,才可能接近客观。
各种方案,经过系统分析后,哪个好?哪个差?可行性如何?都有了可靠的依据。但这些方法是否可靠?引用的情报是否准确?还需要决策者再作判断,这是决策者运用智慧及经验的过程。各种数学和计量方法也无法取代决策者的智慧和经验。
4.方案决策 在一种或几种值得采用或进一步考虑的方案中选择方案,尽可能在待选方案选择出满足系统要求的最佳方案。
5.实施计划 根据最后选定的方案,将按计划进行具体实施。如果实施中比较顺利,或遇到困难不大,略加修改即可顺利进行,那么整个步骤即告一段落。如果问题较多,这就需要回到前面几个步骤中的一个,重新做起。
在管理实践中,系统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最优方案难以确定,因为任何方案都不可能是从任何角度考虑都是最优的,对同一个方案,如果选定的影响因素不同,最优的结论往往也是不同的。方案的取舍缺乏一个明确的指标,这使得系统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显得繁琐,组织最后实施的往往一定不是最优的方案。
 

 
 


 

 
 
 
 
 
 

图3-1 系统方法的一般步骤

本章提要
1.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现象的一种抽象和管理实践经验的一种升华,是对管理实践的客观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而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管理原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相对稳定性、 指导性和系统性等五个基本特征。管理的原理不同于管理的原则。
2.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和效益原理。系统管理原理要求管理者在认识和处理管理问题时,应遵循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以系统论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人本原理就是一切活动都应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的一项管理原理;动态管理原理要求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注意现代科学管理的动态特征,遵循在动态变化中做好管理工作的规律;效益原理是指管理者要树立全面、正确的组织效益观,在管理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注重效率和效果的社会分析、生态分析和经济分析,追求低投入、高产出或低消耗、高绩效的理想管理境界。
3.管理原理必须通过管理方法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管理方法是指运用管理原理,能够实现管理职能,达到管理目标,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途径和措施的总和。
4.在管理活动中,管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他们进行分类。通用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任务管理法、人本管理法、目标管理法和系统管理法等。
专业术语
1.原理  principium(principle)
2.原则  principia
3.系统  system
4.效益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5.动态  dynamic
6.任务  assignment(task)
7.目标  goal(target)
本章深入阅读的书籍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张义珍主编.管理学.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
案例分析
一位新上任的某医院院长,年轻有为,积极肯干,业务能力强,办事雷厉风行。上任不久他便主持制定了严格科学的有关管理的规章制度及经济奖惩措施,并在制度改革,提高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医院效益大大提高。但在一年任期结束考核中,群众评价却出人意料的不佳,该院长感到很苦恼。
案例思考题:
试用学过的管理原理及基本方法,分析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
讨论与思考
1.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2.如何理解动态原理?动态原理的实质是什么?管理者如何运用动态原理?
3.何谓“人本管理”?你能列举出实践中以人为本进行管理的优秀组织吗?
4.如何理解效果、效率和效益?如何处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5.如何理解管理原理与管理方法的关系?
6.管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牛宏俐  张亮)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