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隋唐时代的佛教哲学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8-18 15:23:03
(一)三论宗
创始人为隋代吉藏,尊奉的佛教典籍为三论,即《中论》、《十二门论》、《百论》。
中土传承谱系: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
主要观点是:一切皆空说,中道实相论,二谛说。
中道实相论
中道实相论是此宗的中心理论。万有诸法,皆由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此谓之缘起;离开众多因缘和合,万有诸法皆非独立不变之实体,此谓之无自性,亦即性空。
“自性”一词,或译“自体”,即自已有,自已成,自已规定自已。一切法皆从因缘生,意味着其存在内容皆由因缘决定,它自己不能主宰,不能自成。既是被其他条件所决定,当然不具独立实有的意义。曰“独立实有”,应满足“不受其他条件决定”这一条件。一切法都由相关条件决定,即是无自性、即是(自)性空。
缘起只能导致无自性。缘起与自性是不能同时成立的。因为自性之“有”应是自已有,自已成,自已规定自己;而缘起之“有”则是条件有,条件成,条件规定。
《十二门论》:“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万有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两边,圆融无碍,叫做中道实相。
二谛说(两重真理论)
二谛是指“真谛”和“俗谛”。
俗谛亦称“世谛”,普通意义(层次)上的真理;真谛亦称第一义谛,高级意义上的真理。
曰普通、曰高级,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低层次的真谛在高一层次上只是俗谛。
(1)世俗的观点认为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而照佛学的观点,万物实际上是“无”。在第一层次上,说万物是“有”,是俗谛;说万物是“无”,是真谛。
执着于“有”,固为偏面;拘泥于“无”,也是边见。故在第二层次上,说万物是“有”或“无”,都同样是俗谛。要破除偏执,扫空边见,就要取“中道”观:万物非有非无。这是真谛。
(3)但“非有非无”这个命题仍是借助语言判断进行区别区别识,而一切区别本身都是偏面的,都是不究竟义。因而,在第三层次上,说“非有非无”也是俗谛。真谛: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无。
(4)在更高的层次上,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既不能说非有非无,也不能说非非有非无。“一切都否定了,包括这个‘否定一切’”(冯友兰语)。
(5)最高层次上的真谛是超言绝象的。它不能说,因为一说就错;它不能思,因为一思便误。说也徒然,思亦枉然,不如不说不思。这叫言语道断,心行路绝,也叫不可思议。
三论宗为隋唐佛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二)天台宗
天台宗创始于隋,因其实际创始人智顗(智者大师)长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也称法华宗。
1、传承谱系: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2、基本教义:智顗的主要著作:《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合称“天台三大部”。
《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玄义》《金光明文句》、《观经疏》,合称“天台五小部”。
杨广: “大师禅慧内融,应奉名为智者” 。
智者大师: “大王普度远济,应法名为总持” 。
“吾教盛衰常与帝道相望”。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