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 现代汉语讲义
绪 论
一、现代汉语指什么?
(一)先说说语言是什么
在说明“现代汉语到底指的是什么”之前,我们想,有必要先简单跟大家说说“语言是什么”的问题。
作为一个人,他在社会生活中,有两种活动是始终伴随着他的,一是思维,也就是想问题,思考问题;一是与他人交际,也就是与他人交流思想,交流看法,交流感情。而这两种活动都基本上要靠语言来进行,离开语言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思维和交际。事实上,整个社会都需要靠语言来协调。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某个人类社会一下子都不会说话了,都不会认字、不会写字了,这个人类社会将会怎么样?肯定就会乱作一团。所以说,语言和社会是互相依存着的,语言是人类籍以思维和彼此互相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
我们所说的语言,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书面语可以说是口语的一种延伸,它是人类借助于文字将口语记录下来并加以加工、提炼的产物。文字的产生实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没有文字,人与人之间,只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了文字,人们不仅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利用文字把自己的思想、看法、感情等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而且也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利用文字把自己的思想、看法、感情等传给后人。可见,文字的使用扩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使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都有可能彼此进行交际,更为人类社会保存了可贵的文化遗产,包括在生产斗争和一切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使人类能在前人业绩的基础上不断地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
(二)现代汉语指什么?
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都使用语言。但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一般说来是各不相同的。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或者说特性。任何语言的任何表达单位都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简称“音义结合体”);在其语音系统里,都有元音和辅音,都存在着音节结构;在其词汇系统里,都有虚词和实词的类别,都有称代性词语;在其语法系统里,都不止一种结构规则,在语法构造上都可以一层套一层地进行组合。这一些都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共性。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对本民族的人来说,一定有一个共同能接受的形式;但对外族人所使用的语言来说,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又往往都各具特色。正因为这样,不同民族的人如要进行交际,就得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所以,任何语言既有共性,又有民族性。正是这种语言的共性和民族性,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语言。民族语言既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化正是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保存下来和传播开来的。
汉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就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关于汉语,我们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汉语历史悠久,说汉语的人又是那么多,大约有十二亿人口,这在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以相比的;而自有史以来汉语没有分化为多种语言,这在全世界各种语言中是罕见的。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但汉字体系自古以来能基本保存下来,并至今仍然能通行,这在世界各种文字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很大差异。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现在看起古书来都会感到很吃力,有的甚至看不懂。但是语言又有极大的稳固性。除语音变化比较大以外,现代汉语里所用的词,大多是几千年沿用下来的;语法的变化更小。也正因为这样,古书看起来虽很吃力,但我们学习了古代汉语,就能把它们看懂了。
汉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分化为不同的语言,但由于各种原因、各种条件也形成了多种方言。汉语方言到底该分为几大类,至今学术界意见不一。以下七大类是大家都公认的:
北方方言。北方方言区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以南的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沿江地带,云、贵、川三省,湖北省大部(西南角除外),湖南省西北角以及广西省北部。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71.2%。
吴方言。吴方言区包括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镇江不包括在内),浙江省大部。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8.3%。
湘方言。湘方言区就是湖南省(西北部除外)。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4.8%。
赣方言。赣方言区包括江西省大部(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一部分除外)。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2.4%。
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区包括广东省东部和北部,广西省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以及湖南、四川少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3.7%。
闽方言。闽方言区包括福建省,台湾省,海南省一部分,以及广东省潮安、汕头一带。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4.1%。
粤方言。粤方言区包括广东省大部分地区,香港、澳门特区,以及广西省的东南部。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5.5%。
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别有大有小,总的说,语音上的差别比较大,其次是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最小。
就汉语来说,不同方言区的人,如果通过书面进行交际,都还不成问题,因为在书面上一般都是按汉民族共同语来写的;但口头交际,问题就比较大。且不说北方人可能听不懂南方人的话,南方人听不懂北方人的话,甚至都是福建人,这个县的人可能听不懂那个县的话,甚至这个村的人跟隔一座山或隔一条河的那个村的人彼此不能通话。一般说,中国东南省份的方言比较复杂,不同方言区、不同地区的人口头交际的障碍要大一些;而广大的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方言分歧相对说比较小,一般说不同地区的人彼此都能进行口头交际。但不管怎么说,方言的存在,给全民族的自由交际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显然,为了使我们的社会能有效地协调与运作,使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能飞速发展,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规范的、为全体汉民族都能接受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民族语言规范化是一个民族在政治上高度统一、在经济上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意识增长,民族文化高涨的自然二直接的表现”(罗常培、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这个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普通话。
三、怎样理解“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的名称及其含义是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里明确规定的。但是,现代汉民族的这种共同语则不是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的。
从现有的古代文献资料看,我们汉族在历史上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这种文言,最初想必也是以口语为基础的,但后来它越来越与口语脱节,能写能看的人只占汉民族的极少部分。这就很不适应汉语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到了晚唐五代,一种建立在北方话基础上的、同口语直接相连的、新的书面语“白话”,逐渐兴起;到了宋元,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白话发展到了与文言分庭抗礼的地步,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如一些元杂剧和后来成为传世名著的《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基本上都是用白话写的。而明清时代更有了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官话”。清政府还命令在福建、广东两省设立“正音书院”,以教授官话。辛亥革命后,“官话”更名为“国语”,“国语统一”作为政令来推行。但文言文还是在书面语占有优势。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明确提出了“废文言,兴白话”的口号,动摇了文言的统治地位。而在书面语中文言完全让位于白话,汉民族共同语的最后确定,那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56个民族。随着国家的统一,各民族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了便于各民族相互交流,兄弟民族都自觉地要求选取汉语为共同的交际工具。而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在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之后,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八届会议,于1973年12月18日一致通过决议,把汉语列为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法定工作语言之一(目前列为法定工作语言的除汉语外,还有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民族共同语是超方言的,同时又一定以某一种方言为基础。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这不是少数人主观规定的,而是有它的客观基础的,这客观基础主要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我们知道,从上古到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八百年来,北京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唐宋以来,有影响的白话文学,都是以北方方言写成的。可见,今天规定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是完全符合汉语发展规律的。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是指北京语音的语音系统来说的,可不能把它理解为在语音上北京人怎么说,普通话也就怎么说。换句话说,我们不能认为北京土话就是普通话。譬如说,北京一部分人对某些字有误读的情况,如把“侵(q%n)略”读成“侵(q&n)略”,这不能跟着误读;北京话里的大量儿化词(如“今儿”、“明儿”等)和轻音节词(如把“明天”、“古怪”、“主张”、“重要”等词里的“天”、“怪”、“张”、“要”都读成轻音),也不能照搬不误都吸收到普通话里来。再说,普通话也还要不断从其它方言中吸收富有表现力的成分。我们所以要强调这一点,这一方面有助于方言区的人们增强学习普通话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误解,以免把北京土话当普通话来学习。
最后还需说明一点,由于历史或其它的原因,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大陆叫“普通话”,在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省叫“国语”(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后也开始叫“普通话”),而在海外华人中又称为“华语”。
二、“现代汉语基础”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一)“现代汉语基础”课的性质
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汉语基础自学考试大纲》里明确规定:“‘现代汉语基础’是秘书专业的基础课。”为什么要把这门课列为秘书专业的基础课呢?
我们知道,自步入现代社会以来,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应聘人员本民族的语文水平、语文修养如何,已逐渐成为聘用单位所要考虑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已逐步成为企事业单位领导考察下属员工素质如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来说,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要求更高。怎样保证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不仅文从字顺,而且既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又朴实无华?怎样保证自己在正式场合的讲话、论辩、提问、作答或即兴讲话,不仅口音标准,而且能连贯得体富有意趣,能抓住对方的心,能使对方满意,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自己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平时多阅读,多自觉地吸取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可以促使自己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能自觉地推敲、斟酌,在遣词造句上,特别是在对自己所起草的文稿的修改上,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从而使自己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字,能做到通顺流畅,清楚明白,准确、鲜明、生动。其实,不只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需要学习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从事其它工作的人也有必要学些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因为现实告诉我们,不管你现在或者将来是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写作以及在正式场合的说话、提问、作答,甚至演讲。随着我国在各行各业都引进竞争机制,一个人的书面的、口头的表达能力将成为重要的竞争条件。而“现代汉语基础”课,将有助于你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二)“现代汉语基础”课的目的和具体内容
本课程注重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同汉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结合。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自学考试应考者能较系统地掌握有关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现代汉字和标点符号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现代汉语基础”除“绪论”外,有以下六个部分:
1.语音。这一部分讲授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及相关知识,目的在于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普通话,切实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因为有了普通话的语音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自觉地运用发音器官、运用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对应规律,更有效地学会普通话;而切实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案,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使用工具书,更熟练地使用电脑的拼音输入法。
2.词汇。这一部分讲授现代汉语词汇的基础知识。词汇是一个语言中词的总汇。在说话写作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用词不当”。 造成“用词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词汇贫乏,二是没有能确切了解与掌握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掌握有关现代汉语词汇的基础知识和辨析词义的一些方法,有助于大家懂得怎样丰富词汇,有助于大家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使自己运用词语的能力有所提高。
3.语法。这一部分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语法是一个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了解常见的语法错误,懂得怎样分析、改正病句,有助于提高防止和纠正语法错误的自觉性。
4.修辞。这一部分讲授现代汉语修辞的基础知识。修辞,简单地说,可以理解为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技巧和规律。同样一个意思,一个会说话的人可以说得娓娓动听,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可能会把听话人说得不知所云昏昏欲睡。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能不能、会不会选择、使用合适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掌握现代汉语修辞的基础知识,并注意联系自己所接触的优秀作品和日常生活中丰富多采的语言实际,使自己把语言运用得好,具体说,使自己对汉语修辞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能有所提高。
5.文字。这一部分讲授汉字的基础知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书面语言中的正字与口头语言中的正音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更显得重要些,因为口头发音如有问题而不被对方正确理解,对方还可以当面问清楚,而书面上如果因错别字而让人误解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掌握有关现代汉字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大家正确使用汉字,避免写错别字。
6.标点。这一部分讲授标点符号的基础知识。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现代书面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人不予重视,他们不懂得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可以大大增强书面表达的明确性。掌握标点符号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大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避免由于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所造成的语言表达上的毛病。
关于这个课程的要求,我们提出这样几点:识记现代汉语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理解并融会贯通我们所讲的有关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现代汉字和标点符号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要求,详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汉语基础自学考试大纲》。
第一节 语音的基础知识
一、语音的性质
什么是语音?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自然界的风声、雨声都不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所以不是语音;气喘声、打喷嚏声虽然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但那只是人的本能生理反应,并不具有意义,不起交际作用,所以也不是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要通过语音来传递信息进行交际。没有语音这个物质外壳,意义无法传递,语言也就不能成为交际工具。
语音具有物理的、生理的和社会的三种性质。
(一) 语音的物理性质
语音作为一种声音具有物理性质。从物理上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音波。下面是音波示意图:
图中 A 到b是一个波,b到c是另一个波。A和A'叫波峰,B和B'叫波谷。A 到b、b到c的距离叫波长。A、A'、B、B'到甲乙线上的距离叫振幅。
语音和其他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要素。
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振动的快慢来决定的。声波每秒振动的周期次数就是声波的频率。振动的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就高;振动的次数少,频率就低,声音就低。音乐里的音阶是由音高构成的。 汉语的声调, 如北京话里的dū(督)、dú(独)、
dǔ(赌)、dù(度),主要是由不同的音高构成的。女人的声音听起来比男人高,就是因为女人说话时声波的频率比男人高。
2.音强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的。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敲鼓时,用力大,音强就强,发出的声音就大;用力小,音强就小,发出的声音就小。北京话里的“孝子”和“儿子”里的“子”音强不同,前一个“子”音强比较强,后一个“子”音强比较弱。
3.音长指声音的长短,是由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时间长,音长就长;时间短,音长就短。英语eat(吃)和it(它)的区别,主要是其中元音i的音长不同。eat里的i音长长,it里的i音长短。广州话里“三”和“心”的不同,主要是其中元音ɑ的音长不同,“三” 里的ɑ音长长,“心” 里的ɑ音长短。
4.音色指声音的特色,是由声波的不同形状决定的。它是每个声音的本质,所以也
叫音质。音色是区别不同声音的最重要的要素,元音ɑ、o、i的区别就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下面是ɑ、o、i波纹的示意图:
(二)语音的生理性质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因而具有生理性质。发音时发音器官状况不同、所用的方法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所以我们在学习语音时也要研究发音器官的构造及其在发音中所起的作用。
(三)语音的社会性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社会性;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也具有社会性。每种语言的语音特点,如:有哪些音,没有哪些音;哪些音能和哪些音相拼,不能和哪些音相拼;哪些音能区别意义,哪些音不区别意义等等,这些主要不是由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性质决定的,而是由语音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也就是由使用该语言的民众决定的,所以说语音的社会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例如,上海话有入声,北京话没有入声。“吸、白、笔、入”,在上海话里是入声,发音短促,在北京话里不是入声,发音不短促。又如,北京话里声母ɡ、k、h不和韵母i、ü相拼,而胶东话里就可以相拼。“去”北京话读qu,不读kü,而胶东话就读kü。再如,北京话的n和l能区别意义,“脑”和“老”发音不同;而兰州话里n和l不区别意义,“脑”“老”的声母既可以是n也可以是l。
二、发音器官
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肺和气管
气流是发音的动力,呼气时肺是气流的动力站。气管是气流出入的通道,吸气时气流经过气管进入肺,呼气时气流由肺经过气管呼出。汉语主要靠呼出的气流来发音。
(二)喉头和声带
气管的上部接着喉头。喉头是由四块软骨构成的圆筒,圆筒的中部附着声带。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肌肉薄膜,两片薄膜中间的空隙是声门,声门是气流的通道。声带可以放松,也可以拉紧。放松时发出的声音较低,拉紧时发出的声音较高。声门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打开时,气流可以自由通过;关闭时,气流可以从声门的窄缝里挤出,使声带颤动发出响亮的声音。
(三)口腔和鼻腔
喉头上面是咽腔。咽腔是个三叉口,下连喉头,前通口腔,上连鼻腔。呼出的气流由喉头经过咽腔到达口腔和鼻腔。口腔、鼻腔、咽腔都是共鸣器,对发音来说口腔最重要。构成口腔的组织,上面的叫上腭 ,下面的叫下腭。上腭包括上唇、上齿、齿龈、硬腭、软腭和小舌,下腭包括下唇和下齿,舌头也附着在下腭上。舌头又分为舌尖、舌面和舌根。上腭上面的空腔是鼻腔,软腭和小舌处在鼻腔和口腔的通道上。软腭上升时,鼻腔关闭,气流从口腔通过,这时发出的声音叫口音。软腭下垂时,口腔中的某一部位关闭,气流从鼻腔通过,这时发出的声音叫鼻音。下面是口腔和鼻腔的示意图:
三、语音的基本概念
(一)音素和元音、辅音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例如,汉语里的 ɑ、i、u都是音素。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大都是由几十个不同的音素组成的。
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元音如ɑ、o、e、i、u;辅音如b、p、d、t、ɡ、k、s、r。元音和辅音的区别主要是:
1.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鼻腔时要受到阻碍。
2.元音发音时,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辅音发音时,构成阻碍的部位比较紧张,其他部位比较松弛。
3.元音发音时,气流较弱;辅音发音时,气流较强。
4.元音发音时,声带要颤动,发出的声音比较响亮;辅音发音时,有的声带颤动,声音响亮,如m、n、l、r,有的不颤动,声音不响亮,如b、t、z、c。
(二)音节
音节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如“建设”是两个音节,“图书馆”是三个音节,“社会主义”是四个音节。汉语音节和汉字基本上是一对一,一个汉字也就是一个音节。只有少数例外,如“花儿、盆儿”都写成两个汉字,可是读成一个音节huār、pénr。
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北京话里一个音节可以只有一个音素,例如“啊”(ā)、“鹅”(é),也可以有两个或三个音素,例如“搭”(dā)、“地”(dì)、“人”(rén)、“民”(mín),最多可以有四个音素,例如“交”(jiāo)、“先”(xiān)。
(三)声母、韵母、声调
汉语音韵学的传统办法是把一个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音节里声母后面的部分。例如dā(搭)的声母是d,韵母是ā;jiǎ(甲)的声母是j,韵母是iǎ;rǎnɡ(嚷)的声母是r,韵母是 ǎnɡ。
元音、辅音和声母、韵母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语音得出来的概念。元音、辅音是音素的分类,适用于一切语言;声母、韵母是对汉语的音节进行分析得出的概念,只适用于汉语和与汉语有相同的音节结构的语言。在普通话中,声母都是由辅音充当的,韵母主要由元音来充当,有的韵母中也有辅音,但只限于n和nɡ。换一个角度说,元音只用在韵母中,辅音主要用在声母中(只有nɡ不作声母)。辅音n既用在声母中,也用在韵母中。如音节niān(蔫)里的前一个n 是声母,后一个n是韵尾。辅音 nɡ 不用在声母中,只用在韵母中,如ɡānɡ(钢)里的nɡ。
声调指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普通话里dū(督)、dú(毒)、dǔ(赌)、dù(度)这四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表示的意思也就不同。
语音(2)
第二节 声 母
一、声母的发音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普通话中有21个辅音声母,即:b、p、m、f、d、t、n、l、ɡ、k、h、j、q、x、 zh、ch、sh、r、z、c、s。
因为声母是由辅音构成的,所以研究声母的发音也就是研究构成声母的辅音的发音。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或鼻腔时要受到阻碍,通过克服阻碍而发出声音。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声母的发音:(1)发音部位,就是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2)发音方法,就是气流克服阻碍发出声音的方法。
二、声母的发音部位
普通话的声母按照发音部位分为以下七组:
(一)双唇音
由上唇和下唇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3 个,是:b、p、m。
(二)唇齿音
由下唇和上齿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只有1个,是:f。
(三)舌尖中音
由舌尖和上齿龈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4个,是:d、t、n、l。
(四)舌根音
由舌根和软腭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3个,是:ɡ、k、h。
(五)舌面音
由舌面和硬腭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3个,是:j、q、x。
(六)舌尖后音
舌尖翘起和硬腭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4个,是:zh、ch、sh、r。
(七)舌尖前音
由舌尖和上齿背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3个,是:z、c、s。
下面是声母发音部位的示意图:
三、声母的发音方法
声母的发音方法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克服阻碍的方式
按照发音时气流克服阻碍的方式,普通话的声母分为五类:
1.塞音。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时冲破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塞音有6个,就是b、p、d、t、ɡ、k。
2.擦音。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非常接近,留下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时从窄缝挤出,摩擦成声。擦音有6个,就是f、h、x、sh、r、s。
3.塞擦音。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先把阻塞部位冲开一条窄缝,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先破裂,后摩擦,结合成一个音。塞擦音有6个,就是j、q、zh、ch、z、c。
4.鼻音。口腔里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下垂,打开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颤动声带,从鼻腔通过。鼻音有两个,就是m和n。
5.边音。舌尖与齿龈相接构成阻碍,舌头两边留有空隙。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颤动声带,从舌头的两边通过。边音只有1个,就是l 。
(二)气流的强弱
按照发音时呼出的气流的强弱,普通话声母中的塞音和塞擦音分为两类,就是不送气音和送气音。
1.不送气音。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弱。有6个,就是b、d、ɡ、j、zh、z。
2.送气音。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强。有6个,就是p、t、k、q、ch、c。
(三)声带是否颤动
按照发音时声带是否颤动,普通话的声母分为两类,就是清音和浊音。
1.清音。气流呼出时,声门打开,声带不颤动,发出的音不响亮。清音有17个,就是b、p、f、d、t、ɡ、k、h、j、q、x、zh、ch、sh、z、c、s。
2.浊音。气流呼出时,颤动声带,发出的音比较响亮。浊音有4个,就是m、n、l、r。
四、普通话声母的发音
把上面讲的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结合起来,就可以说明普通话21声母是怎么发音的。
b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例字:罢、拜、报、辨别、标兵。
p 双唇送气清塞音,例字:怕、派、炮、批评、乒乓。
m 双唇浊鼻音,例字:骂、迈、冒、美满、面目。
f 唇齿清擦音,例字:法、飞、凤、方法、反复。
d 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例字:大、代、到、地点、当代。
t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例字:踏、太、套、团体、探讨。
n 舌尖中浊鼻音,例字:纳、耐、闹、牛奶、农奴。
l 舌尖中浊边音,例字:辣、赖、烙、联络、劳力。
ɡ 舌根不送气清塞音,例字:尬、盖、告、骨干、国歌。
k 舌根送气清塞音,例字:喀、慨、靠、刻苦、宽阔。
h 舌根清擦音,例字:哈、害、浩、欢呼、辉煌。
j 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例字:架、街、建、积极、经济。
q 舌面送气清塞擦音,例字:恰、窃、欠、请求、确切。
x 舌面清擦音,例字:下、歇、县、学习、虚心。
zh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例字:诈、债、照、主张、政治。
ch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例字:岔、拆、超、出产、查抄。
sh 舌尖后清擦音,例字:事、晒、哨、声势、手术。
r 舌尖后浊擦音,例字:日、热、绕、柔软、仍然。
z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例字:杂、在、早、走卒、栽赃。
c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例字:擦、菜、草、层次、参差。
s 舌尖前清擦音,例字:撒、塞、臊、思索、琐碎。
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可以综合为下面的表:
五、零声母
除了以上说的21辅音声母外,普通话还有一些音节不用辅音声母开头,例如ān(安)、ēn(恩)、āo(熬)、ōu(欧)、ānɡ(昂)等。这样的音节没有声母,可是语言学家从语音的系统性考虑认为它们有声母,不过不是辅音声母,而是特殊的声母,叫做零声母。有了零声母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说普通话里所有的音节都有声母,都可以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汉语拼音的y和w只出现在零声母音节的开头,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使音节界限清楚。例如,yī(衣)、yū(迂)、yān(烟)、yuān(冤)、yānɡ(央)、wānɡ(汪)、wēnɡ(翁)、yōnɡ(雍)等。
六、声母辨正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声母时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zh、ch、sh、r和z、c、s
zh、ch、sh、r是舌尖后音,发音时舌尖卷起来对着硬腭;z、c、s是舌尖前音,发音时舌尖对着上齿背。先发z、c、s ,然后把舌尖卷起来对着硬腭,发出的音就是zh、ch、sh。普通话里zh、ch、sh、r和z、c、s能区别意义,而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还有北方方言的部分地区,都没有zh、ch、sh、r这套声母。北方方言里有些地区虽然有这两套声母,但是分合情况也和普通话不完全相同。因此,这些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就要学会zh、ch、sh、r的发音,还要知道普通话里哪些字要读zh、ch、sh ,哪些字要读z、c、s。是这些方言区的人学好普通话声母的关键。比较下列各组词语:
诗人 shīrén 私人sīrén
主力 zhǔlì 阻力zǔlì
木柴 mùchAÛi 木材mùcAÛi
新春 xīnchūn 新村xīncūn
(二)f和h
f是唇齿音,发音时下唇和上齿构成阻碍。h是舌根音,发音时舌根和软腭构成阻碍。南方有些方言没有f这个声母,普通话的f在闽方言多数读成b、p或h,湘方言有些地区把f读成hu,而粤方言则相反,把普通话里一些读h的字(大都是和u结合的字,如虎hu、花huɑ)也读作f。比较下列各组词语:
发生fāshēnɡ 花生huāshēnɡ
废话fèihuA$ 会话huìhuA$
公费 ɡōnɡfèi 工会 ɡōnɡhuì
三伏sānfú 三壶sānhú
(三)n和l
n是鼻音,发音时气流通过鼻腔,由鼻孔呼出,不由口腔呼出。l是边音,发音时气流从舌头的两旁呼出,不从鼻腔呼出。普通话里n和l能区别意义,而闽方言、北方方言里的西南话和部分江淮话里n和l是不分的。有的有n没有l,有的l没有n,有的n、l随便读。例如“男制服”和“兰制服”不分,“女客”和“旅客”不分。这些方言区的人除了要学会n和l的发音外,还要记住在普通话里哪些字的声母是n ,哪些字的声母是l。比较下列各组词语:
你想 nǐxiǎnɡ 理想lǐxiǎnɡ 水牛 shuǐniú 水流shuǐliú
年代 niAÛ ndA$i 连带liAÛndA$i 无奈 wúnA$i 无赖wúlA$i
(四)清声母和浊声母
清声母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浊声母发音时声带要颤动。普通话里只有m、n、l、r四个浊声母,而吴方言和湘方言的部分地区除了m、n、l、r外还有浊塞音、浊擦音和浊塞擦音声母。例如上海话“病、动、共、词”是声母就是浊声母。这些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时候,要把这些浊声母改成发音部位相同的清声母。声调是平声的字,要改成送气清声母,如p、t、k、q、ch、c等;声调是仄声的,要改成不送气的清声母,b、d、g、j、zh、z等.。下列各组词语里带点的字都是浊声母,它们在普通话里要改成不同的声母:
童话 tónɡhuA$ 动画dònɡhuA$
评价pínɡjiA$ 病假bìnɡjiA$
厨房 chúfAÛnɡ 住房zhùfAÛnɡ
水田 shuǐtiAÛn 水电shuǐdiA$n
语音(3)
第三节 韵 母
一、韵母的分类
韵母指音节里声母后面的部分。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有些韵母里除了元音之外还有辅音。普通话韵母里的辅音只有n和nɡ两个鼻辅音。
普通话有38个韵母,分为三类:(1)单元音韵母,也叫单韵母。韵母是由一个元音构成的。普通话有9个单元音韵母。(2)复元音韵母,也叫复韵母。韵母是由两个或三个元音构成的。普通话有13个复元音韵母。(3)带鼻音韵母,也叫鼻韵母。韵母是由元音和鼻辅音构成的。普通话有16个鼻韵母。
二、单元音韵母
单元音韵母是由一个元音构成的,所以它的发音也就是元音的发音。普通话有9个单元音韵母,从发音说分为两类:
(一)舌面单元音韵母
有6个,就是 ɑ、o、e、i、u、ü。发音时主要由舌面起作用,气流颤动声带,然后由口腔呼出。元音音色的不同主要是由发音时口腔形状的不同造成的,口腔形状的不同又是由下面三个条件造成的:
1.舌位的前后
舌位指发音时舌面隆起部分的所在位置。发元音时舌头前伸,舌位在前,这时发出的元音叫前元音。普通话里有两个前元音,就是i、ü。发元音时,舌头后缩,舌位在后,这时发出的元音叫后元音。普通话里有3 个后元音,就是o、e、u。发元音时,舌头不前不后,舌位居中,这时发出的元音叫央元音。普通话里有1个央元音,就是ɑ。
2.舌位的高低
舌面抬高,和硬腭的距离达到最小时,发出的元音叫高元音。舌面降低,和硬腭的距离达到最大时,发出的元音叫低元音。由高元音到低元音的这段距离可以分为相等的四份,中间有三个点。舌位处在这三个点上时,发出的元音由上而下分别叫作半高元音、中元音和半低元音。普通话里有3个高元音,就是i、u、ü,有两个半高元音,就是o、e,有1个低元音,就是ɑ。
3.圆唇和不圆唇
嘴唇收圆,发出的元音叫圆唇元音;嘴唇展开,发出的元音叫不圆唇元音。普通话里有3个圆唇元音,就是o、u、ü ,有3不圆唇元音,就是ɑ、e、i 。
根据以上三个条件,我们就可以说明6个舌面单元音韵母的发音原理。
ɑ 央低不圆唇元音,例字:啊、八、插、发达、爸妈。
o 后半高圆唇元音,例字:喔、拨、摸、磨破、薄膜。
e 后半高不圆唇元音,例字:鹅、德、勒、合格、特色。
i 前高不圆唇元音,例字:衣、逼、鸡、集体、意义。
u 后高圆唇元音,例字:乌、不、出、互助、朴素。
ü 前高圆唇元音,例字:迂、居、女、区域、语句。
舌面单元音韵母的发音可以综合为下面的表:
语音(4)
第四节 声 调
一、调值和调类
声调指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的变化。 汉语的声调可以区分意义。 普通话里“山西”
(shānxī)和“陕西”(shǎnxī)的不同,“主人”(zhǔrén)和“主任”(zhǔrèn)的不同,就是由于声调的不同。
声调包括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调值指声调的实际读法,也就是高低升降变化的具体形式。调值是由音高决定的,音乐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但是调值和音阶不同。音阶的高低是绝对的,调值的高低是相对的。在音乐里,如C调的1,不管谁来唱,也不管用什么乐器来演奏,音高都是一样的;调值则不同,用普通话读“天”字,成年男人的调值比女人和小孩儿的低,同一个人情绪平静时的调值比情绪激动时低。
描写调值常用五度制声调表示法。把一条竖线四等分,得到五个点,自下而上定为五度:1度是低音,2度是半低音,3度是中音,4度是半高音,5度是高音。一个人所能发出的最低音是1度,最高音是5度,中间的音分别是2度、3度和4度。一个音如果又高又平,就是由5度到5度,简称为55,是个高平调;如果从最低升到最高,就是由1度到5度,简称为15,是个低升调;如果由最高降到最低,就是由5度降到1度,简称为51,是个全降调。五度制声调表示法图示如下:
调类指声调的类别,就是把调值相同的音归纳在一起建立起来的声调的类别。例如普通话的“去、替、废、动、恨”调值相同,都是由5度到1度,就属于同一个调类。古代汉语的声调有四个调类,古人叫做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合起来叫做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方言的调类都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在演变的过程中有分有合,形成非常复杂的局面。
二、普通话的声调
普通话的调值和调类。
普通话有四种基本调值,可以归并为四个调类。根据古今调类演变的对应关系,定名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具体描写如下:
1.阴平。高而平,叫高平调。发音时由5度到5度,简称55。例字:妈、督、加、先、通。
2.阳平。由中音升到高音,叫中升调。由3度到5度,简称35。例字:麻、毒、荚、贤、铜。
3.上声。由半低音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叫降升调。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简称214。例字:马、赌、甲、显、桶。
4.去声。由高音降到低音,叫全降调。由5度到1度,简称51。例字:骂、度、价、县、痛。
普通话声调的调类和调值可以综合为下面的表:
调 类 调 值 调 型 调 号 例 字
阴 平 55 高 平 - 咪mī 身shēn
阳 平 35 中 升 / 迷mí 神shén
上 声 214 降 升 √ 米mǐ 审shěn
去 声 51 全 降 密mì 慎shèn
变调
我们平常说话,总是一个一个音节连在一起发音的。音节和音节相连时,有的音节的调值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做变调。变调是汉语许多方言都有的现象,最常见的变调是后面音节的调值影响前面音节的调值。下面我们介绍普通话里两种重要的变调。
1.上声的变调。两个音节相连,前一个音节是上声时,这个上声受到它后面音节声调的影响发生变调。规律是:
上声和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35。例如:买米、好酒、土改、检举、冷水。
上声和非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21(半上)。
⑴上声加阴平,例如:买姜、好书、写诗、语音。
⑵上声加阳平,例如:买油、好房、两条、语言。
⑶上声加去声,例如:买菜、好戏、写信、美味。
2.“一”和“不”的变调。
“一”的本调是阴平,单读时或在词句末尾时读本调。例如:一、第一。在阴平、阳平、上声的前边读时发生变调,改读为51去声。
⑴“一”加阴平,例如:一斤、一天、一杯。
⑵“一”加阳平,例如:一元、一年、一条。
⑶“一”加上声,例如:一两、一晚、一本。
“一”在去声的前边改读为35阳平。例如:一寸、一夜、一个。
“不”的本调是去声,单读时或在词句末尾时读本调。例如:不、就是不。在阴平、阳平、上声的前边读时发生变调,改读为51去声。
⑴“不”加阴平,例如:不说、不高、不听。
⑵“不”加阳平,例如:不来、不直、不能。
⑶“不”加上声,例如:不走、不好、不肯。
“不”在去声的前边改读为35阳平。例如:不去、不累、不会。
语音(5)
第五节 音节
一、音节的构成
汉语音节从构成说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其中韵母部分最复杂。一个韵母最少有一个音素,最多有三个音素。在由三个音素构成的韵母中,中间的发音最响亮的音素叫韵腹;韵腹前面的音素叫韵头,也叫介音;韵腹后面的音素叫韵尾。韵腹是韵母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韵头和韵尾可以都有,也可以都没有,也可以只有其中的一个。韵母中如果只有一个音素,这个音素一定是韵腹。如果有两个音素,可能是韵头和韵腹,也可能是韵腹和韵尾。如果有三个音素,就一定是韵头、韵腹和韵尾。分析韵母结构时一定要先找出韵腹,然后再找韵头和韵尾(如果有韵头和韵尾的话)。
普通话38 个韵母中,单韵母只有韵腹。复韵母中,二合前响复韵母(ɑi、ei、ɑo、ou)包含韵腹和韵尾;二合后响复韵母(iɑ、ie、uɑ、uo、ue)包含韵头和韵腹;三合中响复韵母(iɑo、 iou、 uɑi、uei )里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俱全。鼻韵母中一定有韵腹和韵尾(n或nɡ),有的有韵头(如iɑn、iɑnɡ),有的没有韵头(如ɑn、ɑnɡ)。
分析普通话的音节结构时,iou、uei、uen 不用省写式iu、ui、un。由y、w开头的音节的韵母,要用原式,不用改写式。例如, yī(衣)、yū(迂)、yān(烟)、yuān(冤)、yānɡ(央)、wānɡ(汪)、wēnɡ(翁)、yōnɡ(雍)的韵母,要用 i、ü、iɑn、üɑn、iɑnɡ、uɑnɡ、uenɡ、ionɡ 等。
普通话的音节结构有以下类型:
例字 声母 韵 母 声调
韵 头 韵 腹 韵 尾
牛 nióu n i o u 阳 平
归 ɡuēi ɡ u e i 阴 平
论 luèn l u e n 去 声
烟 iān i ɑ n 阴 平
威 uēi u e i 阴 平
约 üē ü e 阴 平
衣 % i 阴 平
普通话的音节有以下几个特点:
1.每个音节都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
2.声母有22个,其中21个是辅音声母,1 个是零声母。
3.韵母有38 个,其中9个是单韵母,13个是复韵母,16个是鼻韵母。
4.韵母有韵头、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其中韵腹是不可缺少的。可以做韵腹的有9个元音,就是ɑ、o、e、i、u、ü、-i(前)、-i(后)、er;可以做韵头的有三个元音,就是i、u和ü:可以做韵尾的有两个元音i、u(包括o)和两个辅音n和nɡ。
5.有4个声调,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二、四呼
“四呼”是传统音韵学里的术语,主要是以韵头为标准对韵母做出的分类。普通话的38 个韵母,有的有韵头,有的没有韵头。能够构成韵头的元音只有3个,就是i、u、ü。根据这个特点韵母可以分为四类:
开口呼:没有韵头,韵腹又不是i、u、ü的韵母。有15个。
齐齿呼:韵头或者韵腹是i的韵母。有10个。
合口呼:韵头或者韵腹是u的韵母。有9个。
撮口呼:韵头或者韵腹是ü的韵母。有4个。
韵母按四呼分类列表如下:
三、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
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配合有比较强的规律性,掌握了这种配合规律,有助于深入了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更好地学习普通话。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配合规律主要表现在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的四呼上。这种规律可以列表如下:
关于这个表有几点说明:
1.表中有字的表示声和韵可以配合,画〇的表示不能配合。列出的字是举例性的。
2.所谓配合就是相拼。能配合只是说其中有的声母和有的韵母能相拼,不是说所有的声母和所有的韵母都能相拼。
3.双唇音、唇齿音只能和合口呼中的韵母u相拼,不能和合口呼中的其他韵母相拼,所以表中的“布、富”加括号。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普通话声母和韵母配合的主要规律有以下四条:
1.b、p、m和d、t能和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韵母相拼(b、p、m和合口呼相拼限于u),不能和撮口呼韵母相拼。
2.ɡ、k、h , zh、ch、sh、r , z、c、s这三组声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
3.j、q、x和上述三组声母相反,只能和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
4.n、l,零声母和四呼都能相拼。
掌握这些规律可以避免拼写上的一些错误。例如,知道j、q、x不能和开口呼韵母相拼,就不会把“尖”jiān误拼为jān ;知道b、p、m、f和合口呼韵母相拼只限于韵母u,就不会把“波”bō误拼为buō
语音(6)
第六节 轻声和儿化
一、轻声
北京话中有些词语的音节改变原有的声调,读得又轻又短。这样的语音变化叫做轻声,读轻声的音节叫做轻声音节。例如,“玻璃、桌子、舌头、聪明、喜欢”等词里的第二个音节就是轻声音节。
轻声的性质和声调的性质不同。声调决定于音高,轻声决定于音强和音长。轻声音节都有它原来的声调,例如“们”永远读轻声,可是单独读这个字时要读阳平。“桌子”的“子”读轻声,“孔子、孟子”的“子”读上声。由此可见,轻声和声调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语音现象。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音节不标声调符号,而非轻声音节要标声调符号,两者不同。例如,“我们”要拼作wǒmen ,“去吧”要拼作qù bA。
轻声并不是单纯的语音现象,它和语法有密切关系,而且有比较强的规律性。下列一些语法成分都读轻声(下面加点的字读轻声):
1.语气词“吧、吗、呢、啊”等。例如:吃吧、走吗、去呢、跑啊。
2.结构助词“的、地、得”。例如:我的书、慢慢地走、跑得很快。
3.动态助词“了、着、过”。例如:走了、看着、去过。
4.名词的后缀“们、子、头”。例如:你们、房子、石头。
5.名词后面表示方位的“上、下、里”。例如:桌上、地下、院里。
6.单音节动词重叠式的第二个音节。例如:看看、说说、问问。
7.作宾语的人称代词“我、你、他”。例如:找我、请你、麻烦他。
有的轻声音节和非轻声音节构成对比,区别意义。例如:
买卖:生意。 买卖:买和卖。
地道:纯粹,真正。 地道:地下通道。
大意:疏忽,没有注意。 大意:主要的意思。
东西:泛指各种事物。 东西:东面和西面。
有些词语里的轻声音节并不区别意义,只是语言习惯。像下面这些词语的第二个音节,北京话里如果不读轻声,听起来很别扭:“衣服、豆腐、薄荷、扁担、认识、打听、拾掇、漂亮、干净、凉快”。此外,还有些词语在北京口语里可以读轻声也可以不读轻声,例如:“丁香、芍药、通知、预备、颠倒、打扫”。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所以普通话要有轻声,这是就语音系统来说的。但这并不是说北京话里所有读轻声的词语,都应该原封不动地被引进普通话,而是要区别对待。像上面说的,一些读轻声的语法成分,读轻声能区别意义的词语,都应该引进普通话,以丰富普通话语音的表现力。像“衣服、豆腐”那一类,读或不读轻声既不表示语法意义,也不区分词汇意义,就不一定进入普通话。至于像“丁香、芍药”那些词语轻声的读法可以归入北京的方音,不必进入普通话。
二、儿化
“儿化”是北京语音里的一种十分突出的语音变化。我们学习汉语语音应该对它有所了解。北京语音里读“儿”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指“儿童、儿女、婴儿、幼儿”里的“儿”,有具体意义,独立构成音节;另一类指“花儿、鸟儿、玩儿、今儿、明儿、遛弯儿、大院儿、片儿汤、馅儿饼”里的“儿”,没有具体意义,也不能独立构成音节,只表示它前面韵母带有卷舌作用。“儿化”指的是后一种的“儿”。
北京话里的“花儿”不是两个音节,而是一个音节。在读“花”的韵母ua时,不等读完,舌尖就开始逐渐卷起来,使韵母ua改变了音色,带有明显的卷舌色彩。这种语音变化就叫儿化,带有儿化的音节就叫儿化音节。用汉字书写时,在儿化音节的后面加一个“儿”,例如“花儿、玩儿”。不过这个“儿”可以不出现。就是那些一定要儿化的音节,在书写时常常不写出“儿”来,例如“大院、遛弯、豆馅、焦圈(一种油炸的小食品)、馅饼、片警”。这是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不一致的一个突出了例子。汉语拼音规定,用-r表示儿化,就是在儿化音节的后面加上个-r。例如“花儿”要拼作huar,“一点儿”拼作yidianr。
儿化音节带有明显的口语色彩,书面语词很少有儿化的。一个词儿化后,常常就有了“小”的意义,而且有喜爱的意味,例如“小孩儿、小猫儿、小刀儿、小碗儿、小玩意儿”。
不过这个现象并不严格,“老头儿、老伴儿、大院儿、东边儿”没有小的意思,“小偷儿、小流氓儿”也说不上什么喜爱的意味。
在北京话里的儿化从作用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儿化能区别意义。例如:
信:信件。 信儿:消息。
头:脑袋。 头儿:首领。
盖:动词,打上,蒙上。 盖儿:名词,盖子。
尖:形容词,末端锐利。 尖儿:名词,锐利的末端。
白面:小麦粉。 白面儿:毒品,海洛因。
第二类,虽然不能区别意义,但在北京话里一定要儿化,不儿化就不像北京话,北京人听起来很别扭,不容易接受,例如“冰棍儿、三轮儿、汽水儿、小孩儿、拐棍儿、摆摊儿、包干儿”等。第三类,有些词语可以儿化也可以不儿化,表示的意义和色彩没有明显的差别。例如:“上班、写字、作文、帮忙、打铃、冒烟、逗哏”。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所以普通话要有儿化,这是就语音系统来说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北京话里的儿化词都要进入普通话,既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个可能。有些方言区的人学习儿化十分困难。从原则上说,上述的第一类,也就是能够区别意义的儿化应该进入普通话,第二和第三两类不一定要进入普通话。最近几十年,北京话受普通话的影响,儿化音节也有减少的趋势。在北京话里,原来说“干劲”一定要儿化,可现在变得也可以不儿化了。
语音(7)
第七节 语调
我们说话的时候,除了每个音节的声调外,整个句子在语音上还有抑扬顿挫的变化。有的音节要读得重些,有的音节后面要有各停顿;有的句子的音高逐渐上升,有的句子的音高逐渐下降。这些变化和单个音节的读音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和全句的意思和说话人的感情有直接的关系。例如说“他来了”这句话的时候,音高逐渐上升就是问话,音高逐渐下降就是一般的叙述。这种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意思和感情的贯穿全句的抑扬顿挫就是语调。构成语调的因素很复杂,因为它包括整句话声音的高低、快慢、长短、强弱的变化。下面只从停顿、重音和升降三个方面作一些介绍。
一、停 顿
停顿就是句子内部或句与句之间说话时的间歇。一段话里面什么地方停顿、停顿是长是短,是由表达的需要来决定的。句与句之间的停顿一般要大于句子内部的停顿。在一句话里面,关系非常密切的词语间一般没有停顿,只在关系不很密切的词语间才可以有停顿。下面这个句子内可以有两个停顿: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民族。
句中的停顿把一句话分为几个段落。这样的段落叫做“节拍群”。一句话里节拍群的多少可以有变化,说得快时节拍群就少些,说得慢些节拍群就多些。上面的句子在说得快些的时候,中间可以只有一个停顿,分成两个节拍群。例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民族。
说得慢些的时候,中间可以有5个停顿,分成6个节拍群。例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民族。
说话的时候,各节拍群所用的时间要相差不多,大体一致音节多的节拍群要说得快些,音节少的节拍群要说得慢些。这样就使各个节拍群有快有慢,听起来富于变化。
停顿的改变有时会引起结构和意义的改变。例如:“二加三/乘以五”和“二加/三乘以五”的层次不同,意义也不同。“/”表示句内较大的停顿。前者的得数是二十五,后者的得数是十七。又如:“我没找着小李,/小高很着急”和“我没找着小李小高,/很着急”。前者着急的是小高,后者着急的是“我”。
二、重音
重音指的是语句里的某些音节根据表达的需要而读得较重的语音现象。人们说话时,句子里的音节有的要重读。这又分两种情况:
(一)语法重音
根据语法结构的要求,句子里有些成分要重读,这种重读叫语法重音。具体如下:
1.一般句子的谓语常要读成语法重音。例如:
今天晴天。
北京的夏天常常刮风。
2.定语和状语常常传达新的信息,常读成语法重音。下面是定语带有语法重音的例子:
你们的胜利也就是我们的胜利。
平凡的人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下面是状语带有语法重音的例子:
天气渐渐地缓和起来了。
我们不怕敌人的威胁和恐吓。
3.动词的补语要读成语法重音。例如:
他的普通话说得很流利
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二)强调重音
为了故意强调意思,而重读某些成分,这叫做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规律,要根据交际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
谁在屋里看电视? 我在屋里看电视。
你在屋里干什么? 我在屋里看电视。
你在屋里看什么? 我在屋里看电视。
有时为了强调对比,有关的成分要读成强调重音。例如:
我问的是他 ,没有问你。
这件事我是不知道,不是故意不告诉你。
强调重音只起强调作用,不改变句子的意义。
三、升降
除了停顿和重音外,全句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也是语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变化最能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普通话语调有两种基本类型,就是降调和升调。
降调就是句尾的声音降低的调子。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一般用降调。例如:
他刚从乡下回来。
别磨蹭了,你快说吧!
这片房子真漂亮!
升调就是句尾的声音升起来的调子。部分疑问句用升调,一般句子中暂停的地方也用升调。例如:
您找谁?
这个学生是北大的,不是清华的。
说话时的感情和语气可以有种种变化,这种变化常常使得句子的语调发生比较复杂的变化。例如:
今天天气很好。(一般的陈述,用降调)
今天天气很好?(一般的提问,用升调)
今天天气很好!(天气之好出乎意料之外,先升后降)
今天天气很好?(不太相信,升得快而高)
今天天气很好。(极端的肯定,降得快而低)
语音(8)
第八节 汉语拼音方案
一、由国内标准到国际标准
汉语拼音方案是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按照音素化的拼音原则来拼写北京语音的拼音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了这个方案,方案成为拼写汉语的国内标准。1977年9月,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决议,建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法的国际标准”。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经过投票决定:汉语拼音是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文件号是ISO-7098。从此汉语拼音走上了国际舞台。
二、汉语拼音三原则
汉语拼音方案有三条原则,就是:口语化、音素化和拉丁化。
(一)口语化
所谓“口语化”,是指汉语拼音所拼写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这也可以说是“口语化原则”。有人说:汉字能区分同音字,汉语拼音不区分同音字,“中钟终”用拼音写出来都是zhōnɡ,可见拼音不如汉字。这是不了解汉语拼音的口语化原则。汉语拼音是拼写汉语语音的,不是拼写汉字的。凡是语言里发音不同的音节,汉语拼音都能够区分;凡是语言里发音相同的音节,汉语拼音没有必要加以区分。在汉语里“中钟终”读音相同,拼音就没有必要加以区分。设计能够区分同音字的方案并不难,不过那不是汉语拼音的任务。
(二)音素化
所谓“因素化”,是指汉语拼音按照音素来拼写音节。这也可以说是“音素化原则”。对汉语音节的分析可以有三种办法:双拼制、三拼制和音素制。例如qiɑn(千),可以分为q和iɑn 两部分,这是双拼制,中国古代的反切用的就是这种办法;还可以分为q、i和ɑn 三部分,这是三拼制,注音字母用的就是这种办法;还可以分为q、i、ɑ、n 四个音素,这是音素制,汉语拼音用的就是这种办法。比较来说音素制最好,用的字母最少,拼音最准确、最灵活。
(三)拉丁化
所谓“拉丁化”,是指汉语拼音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这也可以说是“拉丁化原则”。拉丁字母是当今世界使用得最广泛的字母,也是广泛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字母。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实现了字母形式的国际化,使汉语拼音不但便于在国内使用,也便于国际交流。
三、汉语拼音的用途
(一)语文应用
1.给汉字注音。汉字本身缺乏表音系统,使汉字认读十分困难,需要想办法给它注音。古代的注音方法有直音和反切。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例如“宫,音弓”。直音要受很多限制,“丢、嫩、耍”没有同音字可注,“宣,音瑄”虽然有同音字,可是“瑄”比“宣”还生僻,注了音等于不注。反切是用两个字来拼一个字的读音,例如“高,古牢切”,就是用“古牢”来给“高”注音。这种方法十分复杂,难于应用。汉语拼音容易学习、容易应用,是给汉字注音的最好工具。
2.拼写普通话。学习普通话只靠口耳传授,难于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给现代白话文注上汉语拼音,就成为学习普通话的好教材。学习的人根据汉语拼音就可以练习会话,逐步学会普通话。
3.互联网上传输。在互联网上传输汉字,有时会遇到困难。中国大陆和台湾虽然都在使用汉字,但是由于内码不同,无法传输。西方国家很少有传输汉字的设备,因此汉字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也无法传输。汉语拼音由于使用的是拉丁字母,许多国家都有使用拉丁字母的传输设备,在网上传输汉语拼音畅通无阻。
4.设计特殊语文。特殊语文有两种,一种是聋哑人用的手指字母,另一种是盲人用的摸读文字盲文。这两种特殊语文都可以在汉语拼音的基础进行设计。中国政府在1963 年和1974 年先后公布了两套供聋哑人使用的手指字母。前一套有30个字母指式,只用一只手就可以进行对话。后一套右手表示声母,左手表示韵母,两手同时使用就能把汉语音节打出来。盲文是在纸面上的压出来的凹凸符号,供盲人摸读。利用汉语拼音设计盲文,容易学习,便于应用。
5.制订少数民族文字。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些少数民族多半没有文字;现在主要的民族都有了文字,或者是传统的民族文字,如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或者是新创造的拉丁化新文字,如壮文、侗文、布依文等。用拉丁字母作为少数民族文字的字母,便于和汉语拼音沟通,也符合国际拉丁化的新浪潮,便于和世界各国文字的沟通。
(二)技术应用
1.序列索引技术。汉字本身没有内在的序列,为了排列和检查的需要,人们设计了多种外加的序列方法,以字形为基础的,如部首法、笔画法、号码法等,规则比较复杂,使用不便。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音序法使用方便,最为流行。这是汉字序列索引技术的重要发展。
2.图书检索技术。图书馆的卡片以前都用笔画法、号码法检索。有了汉语拼音以后,许多图书馆逐步改为汉语拼音检索。拼音检索容易学习、容易使用。有了电脑以后,利用拼音在电脑检索图书,更为方便。由电脑构成网络,实现图书检索的网络化,不但可以实现国内各图书馆联网,而且可以实现国际图书馆联网检索,汉语拼音是使中文图书实现国际联网检索的先决条件。
3.人名地名拼写法的标准化。在拉丁字母的文字中,有时不能夹用汉字书写的人名和地名,就只能用拼音。在汉语拼音产生以前,流行的有英国人设计的威妥玛式、美国人设计的耶鲁式等拼写法。这些拼写法有许多缺点,并不适用。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的人名和地名解决了人名地名拼写法的标准化问题。
4.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的第一步是输入汉字,输入汉字的方法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使用特制的大键盘整字输入。第二阶段是拆字输入,把汉字拆分为笔画或部件输入。第三阶段是拼音输入,输入汉语拼音,机器自动转换为汉字。汉语拼音是中国小学生的必修课,不必专门学习。以语词为输入单位,有效地解决了同音字的问题。
四、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
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普通话时,要熟练掌握拼写规则,避免出现拼写错误。掌握拼写规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y和w的使用
为了使音节界限清楚,汉语拼音方案规定零声母开头的音节,要分别使用隔音字母y和w。
1.i行韵母要写成yi(衣)、yɑ(呀)、ye (耶)、yɑo(腰)、you(忧)、yɑn(烟)、yin(因)、yɑnɡ(央)、yinɡ(英)、yonɡ(雍)。
2.u行韵母要写成wu(乌)、wɑ(蛙)、wo(窝)、wɑi(歪)、wei(威)、wɑn(弯)、wen(温)、wɑnɡ(汪)、wenɡ(翁)。
3.ü行韵母要写成yu(迂)、yue(约)、yuɑn(冤)、yun(晕)。
(二)iou、uei、uen的使用
这三个韵母和声母相拼时,要去掉中间的元音字母,写为iu、ui、un。例如niu(牛)、ɡui(归)、lun(论)。 如果前面是零声母,就要按照y和w 的使用规则,分别写为you、wei、wen。可见iou、uei、uen是理论的写法,在实际拼写时并不出现。在分析韵母的结构时,仍旧使用iou、uei、uen,不用省写式。
(三)ü的使用
韵母ü能和j、q、x、n、l五个声母相拼。声母j、q、x可以和ü相拼,但是不和u相拼。为了减少ü的出现频率,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当j、q、x和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要省去,写成u。“居、屈、虚”要写为ju、qu、xu,不能写为 jü、qü、xü。而n、l既可以和u相拼,又可以和ü相拼,当n、l和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不能省去。“女、吕”要写为nü、lü,不能写为nu、lu。
(四)声调符号的位置
声调符号简称调号,要标在韵母上,不标在声母上。单韵母只有一个元音,调号只能标在那个元音上,如bā(八)、tí(提)。二合前响复韵母,调号标在前一个元音上,如bāi(掰)、bēi(杯); 二合后响复韵母,调号标在后一个元音上,如jiā(家)、ɡuó(国);三合复韵母,调号标在中间的元音上,如jiāo(交)、ɡuāi(乖)。iu、ui、un是 iou、uei、uen的省写式。iu、ui的调号标在后一个元音上,un的标号标在前一个元音上。如 niú(牛)、ɡuī(归)、lùn(论)。
五、汉语拼音正词法
汉语拼音方案只规定了普通话音节的拼写规则,它并没有规定词、句子的拼写规则。从这点说它是不完备的,还需要有正词法规则加以补充。汉语拼音正词法规定了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现代汉语的规则。1996年1月22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1996)。“本标准规定了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现代汉语的规则。内容包括分词连写法、成语拼写法、外来词拼写法、人名地名拼写法、标调法、移行规则等。为了适应特殊的需要,同时提出一些可供技术处理的变通方式。本标准适用于文教、出版、信息处理及其他部门,作为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现代汉语的统一规范。”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规定:拼写普通话基本以词为书写单位。例如:rén(人)、pǎo(跑)、pénɡyou(朋友)、yuèdú(阅读)、dA$nshì(但是)、fēichAÛnɡ(非常)、 diA$nshì jī(电视机)。
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结构,连写。例如:ɡānɡtiě(钢铁)、hónɡqí(红旗)、duìbuqǐ(对不起)、chīdexiāo(吃得消)。
四音节以上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名称,按词(或语节)分开写,不能按词(或语节)划分的,全都连写。例如:wúfènɡ ɡānɡɡuǎn(无缝钢管)、ZhōnɡhuAÛ Rénmín Gònɡhéɡuó(中华人民共和国)、hónɡshízìhuì(红十字会)。
学习正词法首先要建立一个观念,就是用汉语拼音拼写词和句子的时候,一定要分词连写。不要按音节(也就是按汉字)分写,也不要全连成一长串。例如“新闻联播” ,可以有三种拼法:
1.分词连写: xīnwén liAÛnbō
2.按汉字分写:xīn wén liAÛn bō
3.全部连写:xīnwénliAÛnbō
只有第一种写法符合正词法的规定。
(未完待续)
第二章 词 汇
第一节 词和词汇
一、什么是词?
词,从词汇的角度说,可以定义为“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例如:“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这是一个句子,它就是由“祖国”、“的”、“明天”、“更”、“美好”五个词组成的。这五个词各自都表示一定的意义,都能分别和其他的词组成另外的句子。五个词中,“的”和“更”无法再拆开,“祖国”、“明天”、“美好”似乎可以拆,但是它们的意义不是两个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已经紧紧地凝结在一起。在这个句子里,它们都分别是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表意单位,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充当句子的成分的。
二、什么是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和词的主要区别在于不能独立运用。以前面所举的“祖国”为例,如果分开成为“祖”和“国”,各自也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不能自由运用,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单说,不能独立地用来组成句子。这就是说,词和语素虽然都是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但词是造句的单位,而语素是构词的单位。
词和语素有的有交叉的情况,即一个语素可能也是一个词。例如在“西湖的景色很美”这个句子中,“美”有声音有意义,是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可见是一个词。在“你真好”这个句子中,“好”有声音有意义,是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可见也是一个词。但是在我们前面举的“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这个句子中,“美好”已经结合成为一个不容随意拆开的整体,是句子中一个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所以只是一个词。在“美好”这个词里,“美”和“好”各自都是一个语素。我们在鉴别一个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词还是语素的时候,不考虑别的,只考虑它是否能独立运用,能独立运用的是词,不能独立运用的是语素。
语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能同其他语素结合成词,如“吝”、“崛”、“胚”、“懑”等。以“吝”为例,可以和“惜”结合成“吝惜”,可以和“悭”结合成“悭吝”。另一类本身就能成为一个词,前面我们所分析的“美”、“好”就是如此。再如“海”、“说”、“暖”、“块”等。它们也能作为语素同其他语素结合成另外一个词。以“海”为例,可以和“洋”结合成“海洋”,可以和“沧”结合成“沧海”。
三、字和词、语素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就汉字来说,一个个方块形体就是一个字,它是书写和印刷的单位。一般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
有的字有意义,又能独立运用,这样的字既是语素又是词。有的字有意义,但不能独立运用,只能作为构词的成分,这样的字只是语素不是词。要指出的是,有的字既不是词,也不是语素,只表示一个音节,例如“玻”、“橄”、“琵”、“葡”等。但是这些有音无义的字可以和其他字分别结合成“玻璃”、“橄榄”、“琵琶”、“葡萄”,这都是有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它们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语素。在“他喜欢橄榄,我喜欢葡萄”这个句子中,“橄榄”、“葡萄”都是能独立运用的单位,是组成句子的成分,所以是词;在“橄榄枝”、“葡萄酒”中,“橄榄”、“葡萄”只是组成词的成分,所以是语素。
四、什么是词汇?
词汇顾名思义是词的总汇,是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现代汉语词汇基本成分是词,也包括其性质作用大致相当于词的熟语,如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汉语是高度发达的语言,词汇极其丰富。《汉语大词典》所收词语达37万条。《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词语为主的中型词典,所收词语也有5万余条。我们应该努力掌握更多的词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节 词的构造
一、词的形式 词包含形式和内容两部分。形式指词的声音,内容指词的意义。从词的形式说,现代汉语里的词可以有两种分类。 (一)单音词和多音词
根据词音节的多少,可以将词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复音词)两种。单音词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人、树、看、听、红、多、就、把、一、个”等。多音词是由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双音节的如:“学校、环境、宏观、操作、法治、挑选”等。三个音节的如:“高科技、主持人、集装箱、连锁店、方便面、含金量”等。四个音节以上的如:“试管婴儿、多米诺骨牌”等。
古代汉语也有单音词和多音词之分,其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恰恰相反,多音词占主要地位。据统计,现代汉语中双音词约占70%以上,由三个音节以上构成的词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在双音词中,有两种具有特殊的语音形式,这就是双声词和叠韵词,合称联绵词。双声词由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构成。例如:“琉璃、仿佛、辗转、流连、伶俐、澎湃”等。以“琉璃”为例,声母都是“l”。叠韵词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或其中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音节构成。例如:“骆驼、霹雳、彷徨、咆哮、窈窕、灿烂”等。以“骆驼”为例,韵母都是“uo”;以“彷徨”为例,主要元音和韵尾都是“ang”。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根据词的不同内部结构,可以将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如:“笔、电、走、逍遥、秋千、可口可乐”等。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如:“教育、社会、美丽、快餐店、主旋律、哭哭啼啼”等。
二、合成词的构造
现代汉语词汇中,合成词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而且其内部语素之间的构造方式也多种多样。
(一)词根和词缀
根据语素在构词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词根和词缀两类。
词根是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词义的基础。词根语素的意义比较实在,在体现词的意义上起着主要作用,一个词不能缺少词根。例如“改革”就是由词根语素“改”和“革”组成,各自都表示一定的意义,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
词缀是词中附加在词根上的构词成分。词缀语素数量很少,意义也没有词根语素实在,但构词能力很强。例如“老师”中的“老”,“花儿”中的“儿”。一个词可以只有词根而无词缀。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根据词根和词缀的不同组合情况,合成词的构造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复合式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结合在一起组成。从词根之间相互的关系看,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偏正型 前一词根限制或修饰后一词根,词的意义以后一词根为主,前一词根只起附加作用。例如:
文化 同学 视线 公园 地铁 奇迹 冷饮 热爱 前进 广播
回顾 遥控 中立 崭新 鲜红 美观 细心 深入 必然 火红
(2)支配型 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例如:
主席 将军 理事 立春 举重 结果 签名 下海 招生 挑战
冒险 出版 建议 超群 动人 进步 抽象 及时 照旧 因此
(3)补充型 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词的意义以前一词根为主。补充型词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前一词根表示动作,后一词根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趋向,这一类较多。例如:
证实 纠正 震动 充满 放大 推广 降低 凑巧 充实 镇静
分明 失去 收回 奋起
第二类:前一词根表示物件,后一词根是物件的计量单位,对前一词根起着补充说明作用,我们也把它们归入这一类。例如:
车辆 人口 书本 信件 纸张 船只 花朵
(4)陈述型 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对象,后一词根表示陈述的情况。例如:
事变 花生 堤防 心得 沟通 体贴 神往 符合 年青 面熟
心慌 锋利 梗直 人为
(5)联合型 由两个词根并列组合而成。根据两个词根意义关系的不同,又可以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
人民 朋友 功劳 语言 拼搏 污染 答复
爱好 商量 简单 清楚 孤单 刚才 自从
以上这些词,并列的词根意义上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
第二类: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反。例如:
老小 今昔 表里 奖惩 彼此 高下 迟早
买卖 动静 矛盾 春秋 来往 反正 横竖
以上这些词,有的并列的词根原义仍然保留着,组合成的词包含相互对立的两方面意义,如“表里”、“迟早”。有的并列的词根原义出现了变化,组合成的词产生了新的意义,如“动静”、“反正”。
第三类: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关。例如:
口齿 血汗 心胸 江湖 河山 水土 形容
描写 印刷 负担 招待 零碎 辛酸 冷淡
以上这些词不能从词根的字面意义来解释,已经具有新的意义。
第四类:这一类与前三类有所不同,虽然它们也是由两个词根并列组合而成,但其中一个的意义已经消失了,所以这类词又称偏义词。例如:
国家 人物 窗户 质量 恩怨 忘记 好歹
2.附加式 由一个词根和一个词缀结合在一起组成。词根是词的中心部分,词缀是词的附加部分。根据词缀在词中的位置以及是否叠音,又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词缀(前缀)+词根 例如:
老——老乡 老师 老总 老虎 老倭瓜
阿——阿爸 阿哥 阿姨 阿毛 阿猫
小——小张 小伙子 小两口 小狗 小聪明
第二类:词根+词缀(后缀) 例如:
子——孩子 脑子 帽子 椅子 日子
儿——瓶儿 事儿 花儿 鸟儿 个儿
头——石头 苗头 看头 奔头 甜头
家——大家 作家 儒家 科学家 老人家
性——感性 弹性 重要性 积极性 创造性
化——美化 深化 强化 淡化 多样化
第三类:词根+叠音词缀 例如:
雄纠纠 亮晶晶 绿油油 病歪歪 慢腾腾
美滋滋 火辣辣 喜洋洋 气呼呼 差答答
由词根和词缀组合的合成词中,以下几点要加以注意:
(1)现代汉语中词缀多由词虚化而来,要把词缀和同形的词根加以区别。例如:在“老乡”、“老师”中,“老”已经不表示具体的、实在的意义。但在“老干部”中,“老”表示年纪大或资历深;在“老话”中,“老”表示陈旧或流传已久。又如:在“石头”、“苗头”中,“头”的意义也比较虚。但在“头痛”中,“头”表示人身体的顶部;在“分头(办理)”中,“头”表示方面,意义都比较实在。
(2)某些词缀加在指人或动植物的词根前,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阿”就带有亲昵的意味,如“阿姨”、“阿哥”。“小”多表示爱称,或指喜欢的东西,如“小张”、“小狗”。
(3)某些词缀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以“子”为例,词根之后加“子”的词多表示名物,即使是一些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词根加上“子”之后,也都名物化了。如“骗子、剪子、胖子、乱子”。词缀“子、儿、头”都有这样的语法作用,差不多成了名词的标志(带“儿”的词有少数例外,如“玩儿、火儿”)。“性”和“化”是受外语影响发展而成。大体说来,词缀“性”是名词的标志,表示某种抽象的意义;词缀“化”是动词的标志,有使变化之意。
3.重叠式 由相同的语素重叠组成。例如:
爸爸 哥哥 星星 饽饽 恰恰 仅仅 纷纷 滚滚 巍巍
炯炯 断断续续 口口声声 形形色色 原原本本
由三个以上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内部关系一般比较复杂,它们往往是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逐层地构造起来的。分析这一类词时,必须一层一层地将结构关系弄清楚。如“高科技”一词,由“高”和“科技”组成,为偏正型合成词。但是“科技”是两个语素,为联合关系。所以“高科技”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关系。
(三)简称
长的词语、名称使用起来不方便,人们常常加以简化。这种简便称呼就是简称。常见的方式有:
1.减缩 从原词语或全称中截取关键性语素。例如:
半导体收音机——→半导体
居民身份证——→身份证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
2.紧缩 从原词语或全称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语素。例如:
高等教育——→高教
彩色电视机——→彩电
人民代表大会——→人代会
3.标数概括 用数字概括标示几项具有共同特点的成份。例如: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双拥
包修、包退、包换——→三包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四美
第三节 词 义
一、词义的性质 词的声音是词的形式,词的意义是词的内容。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词义是词的意义的通称。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关系。除声音、意义外,还有客观的事物、现象。这是形成词义的基础。举例来说,“山”这个词的语音形式是shān,它的意义是“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山这种客观存在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来,我们就用shān这个声音来表示它的意义。因此可以说,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
所谓词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它不能是主观的,必须有客观基础;另一方面是说它有可能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对于同样的客观事物、现象,人们的认识、评价、喜怒爱憎有所不同。例如同是表示死亡,“逝世、谢世、仙逝”等就带有肃穆、哀婉的情感,而“呜呼哀哉、翘辫子、蹬腿”等则带有轻蔑、嘲讽的意味。对事物、现象的客观反映是词的理性意义,附加在它上面的主观态度是词的感情色彩。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词的感情色彩我们也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词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成为概念,同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将它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了词义。比如学生,有男学生、女学生,有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有中国学生、外国学生,总之有种种差别。但是“学生”这个词在反映这类事物时,把一些具体的、个别的特点舍弃掉了,只留下本质的、共同的特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学校读书的人。”这样就能把这一类人和其他类别的人区别开来,这就是词义的概括性。
词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比如汉语里为什么要把“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叫作huǒ(火)呢?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道理,而是人们相约命定,后来长期习用,为社会所公认,因此固定了下来。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荀子就曾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子•正名》)词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虽然不是必然的,但是一经确
定,对社会成员便具有强制性,不可随意改动,以保证社会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义发生了变化。在语言发展的历史中,词义处于经常演变的状态。这里所说的词义也包括语素义,有些原来为词,现已成为语素。
(一)词义演变的原因
1.社会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文化的进步,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等都会引起词义的演变。例如在古代畜牧社会,人们的生产劳动主要是畜牧业,有关这方面的词就比较多。以马来说,单指小马的有 (huán一岁)、驹(二岁)、駣(táo三岁)、 (bā八岁)等,等到进入农业社会,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没有必要再分得那么细,于是“驹”的词义就扩大,泛指一切小马。
2.人类认识的进步
人对客观事物、现象认识的进步也是引起词义演变的重要原因。例如,古人以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所谓“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这从汉字的结构中也可以看出来,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恋、怨、愁、忿、恐”等等,都是与思维活动有关的;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由大脑主管的了。
3.相关词义的影响
语言里的词汇不是词的杂乱堆积,而是一个严密有序的体系。每当一个新词新义加入到语言的体系中来,它就要跟词汇体系中相关的词或词义相互影响,从而引起这些词或词义的变化。例如“白”与“红”的变化就是如此。“白”,原指雪一样的颜色;后来白色作为汉民族传统丧服的颜色,白引申指丧事,便出现了“白事”一词。而与“白”意义相对应的“红”,原也指颜色,红色,后也引申指喜庆之事,便出现了“红白喜事”的说法。以后“红”又象征革命、进步,出现了“红旗”、“红军”等词,而“白”则象征反动,出现了“白区”、“白色恐怖”等词。
以上只是讲了词义演变的大致原因。第一点和第二点是语言的外部原因,第三点是语言的内部原因。
(二)词义演变的方式
1.扩大
有些词的应用范围原来比较狭小,后来包含了更多的意义,应用范围便比以前广泛。例如“航”,原指船,后指船在水上行驶。现在飞机、飞船等飞行器在空中飞行也称航,如航空、航天等。又例如“开发”,原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现在也指发现或发掘人才、技术、产品等供利用,如开发人才资源、开发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等。再例如“战略”,原指作战的谋略,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现在广泛用指决定全局的策略。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经营战略”等。
2.缩小
有些词的应用范围原来比较宽泛,后业被比较狭窄的意义所代替。例如“爱人”,原指可爱的人;后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或已婚男女的一方。现在一般指丈夫或妻子。又例如“经理”,原指经营管理;现在多指企业中负责经营管理的人。再例如“对话”,原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现在常用指两方或几方之间为谋求取得共识的交谈,范围比“谈话”小。
3.转移
有些词原来的意义转移,出现了新的意义。其中有的是理性意义的转移。例如“书记”,原指文字、书籍、文章等,后指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现指党、团组织和某些团体的负责人。有的是感情色彩的转移。例如“兼并”,原指土地侵并,或经济侵占;现指符合法律规定的、把一方资产并为另一方所有的经济行为,不再带有贬义。
三、词的多义性
(一)单义词和多义词
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客观事物、现象,也可以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事物、现象。只有一个意义的词称单义词,同时有几个不同意义的词称多义词。
哪些词是单义词呢?一般说来,事物的名称如人名、地名等是单义的;草木、鸟兽、器物的名称也多是单义的。例如:牡丹、朱鹮、熊猫、洗衣机。特别是科学术语,要求意义精确固定,不容含混。例如:粒子、光缆、程控、转基因。
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常常是单义的,表示某一客观事物、现象。可是语言所要表达的东西总是在不断增加,如果都造新的词,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负担未免太重了,于是有关的意义就逐渐用已有的词来表示。而一般词的意义也不像科学术语那样单一,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就使它能兼表有关事物。例如:“步”,原来表示行走、步行。《说文》:“步,行也。”现代汉语中,“步”的意义有:①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脚步;②阶段;③地步,境地;④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⑤用脚走;⑥踩、踏;⑦用脚步等量地。它所表示的意义增加了不少。
双音词的意义往往比单音词窄一些,固定一些,但是一词多义现象仍然存在。例如“问题”,原来表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后来又不断增加新义: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这些问题要认真处理);关键、重要之点(问题在于措施是否得力);事故或麻烦(工作中问题不少);不妥当之处(这种说法有问题)等。
(二)基本义和转义
1.基本义
基本义是指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例如:“传(chuán)”的基本义是由一方交给另一方。一些其他意义多与此有关,如把学问、技艺教给别人(传授),遗留下来传给后代(留传),广泛散布(传播),把热或电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以及表示某种思想、感情,发出命令叫人来(传唤、传讯)等等,都是如此。
词的基本义往往就是词的最初意义,但也不尽然。例如:“电”的最初意义是闪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不宁不令。”其基本义则是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电是一种很重要的能源,广泛用于生产、科研和生活等方面,现代汉语中带有“电”这一语素的词语甚多,它们所表示的多为基本义。
2.转义
转义是指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发展转化而来的意义,转义是针对基本义讲的。具体说来,它又可分为:
(1)引申义:经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叫引申义。例如:“热”的基本义是温度高,由此引申出使热、加热(多指食物),生病引起的高体温,情意深厚(亲热、热爱)等意义。此外还用于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眼热、热中),表示受很多人欢迎的(热门、热销),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后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足球热、旅游热)。再如:“中心”的基本义是正中央,跟四周的距离相等的位置,由此引出事物的主要部分(中心思想、中心工作)、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现在还常常用于设备、设施、人才、技术力量比较完备雄厚的机构和单位的名称(研究中心、开发中心、科技信息中心)。
(2)比喻义: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或引申义来比喻另一个事物,这样产生的新义叫比喻义。例如:“窗口”原指窗户,现在常喻指反映或展示精神上、物质上各种现象、状况的地方(王府井是北京商业的窗口),也喻指渠道、途径(工厂开设门市部,可以成为了解市场信息的窗口)。再如:“绿色”原是绿的颜色之意,现在常用以比喻天然、无污染,带有“绿色”的词语越来越多(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工艺、绿色材料、绿色生活方式)。
第四节 同义词、反义词和同音词
一、同义词 (一)什么是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同义词。同义词也有某些细微的差别。例如:“庆祝”“庆贺”“祝贺”,都有以一定方式对喜庆的事情表示美好心意的意思,但略有不同。“庆祝”着重表示喜庆或纪念,多用于隆重的事情,方式常常是群众性活动。“庆贺”着重表示贺喜,适用范围较广,不限于集体,也适用于个人,方式多种多样。“祝贺”着重表示美好的祝愿,对象也较广,方式或是文字的,或是口头的。同义词数量很多。
同义词从音节看,有些是单音词同义,如“缺”和“少”、“封”和“闭”,有些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同义,如“学”和“学习”、“信”和“相信”,不过最多的还是双音的同义词。
双音同义词有三种情况:
1.构成的成分不同:
立即——马上 疏忽——大意 幽默——风趣
掩饰——遮盖 凌晨——黎明 冷静——镇定
2.构成成分有部分相同(这一类最多):
询问——咨询 帮助——赞助 策动——策划
阻碍——障碍 发愤——发奋 友情——友谊
3.构成成分相同,但顺序不同:
刷洗——洗刷 菜蔬——蔬菜 合适——适合
灵魂——魂灵 感情——情感 讲演——演讲
要注意多义词有几个意义,这几个意义常常各自有自已的同义词,所以我们说一个多义词的同义词实际上二者之间是局部的同义。例如“痛快”一词,在“你这个人办事很痛快”这个句子里,“痛快”与“爽快”“直率”同义;在“今天玩得真痛快”这个句子里,“痛快”与“开心”“尽兴”同义。又如“平常”一词,在“他外貌平常,可是精明能干”这个句子里,“平常”和“普通”“一般”同义;在“平常他这会儿早来了”这个句子里,“平常”和“平时”“通常”同义。
具有意义的共同性是构成同义词的基础,否则就不能视为同义词。例如:“改善”和“改良”是同义词,都有在原基础上改得好一些,使能更符合人们愿望的意思;而“改动”跟它们就不是同义词。“改动”表示改换、变动,适用的对象、范围也不一样。再如:“捏造”和“伪造”是同义词,都有为欺骗人而造出虚假事物的意思;而“创造”跟它们就不是同义词。创造表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
(二)同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1.精确严密。例如:
(1)我们不是反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共产党人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反对的是脱离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过高的消费,反对的是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江泽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都有谋取私利的意思,但又有所不同。“假公济私”指当权者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利;“损公肥私”指损害国家、集体利益,中饱私囊;“损人利己”指损害别人使自己获利。三者互相补充,使语意表达全面周详。
2.富于变化。
这在一些谚语中表现得很明显。下面的例子如果相同的意思都用同一个词语,就会单调乏味,而运用同义词语则显得生动活泼。例如:
(2)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
(3)按倒葫芦起来瓢
(4)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3.气势充畅。例如:
(6)可是谁都没有想到事到临头,出了这么个岔子!武艾英气得快哭了。团支书周铁娃气呼呼地叫道:“这个王铁牛,简直是故意捣乱,专门拆台!非好好整一整、煞一煞这股歪风邪气不可!”(马烽《结婚现场会》)
“故意捣乱,专门拆台”,借助于同义词“捣乱”“拆台”构成两个并列的词组,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气恼,如只用一个,力度就差多了。下文的“歪风邪气”为两个双音节同义词,有同样效果。
(三)同义词辨析
汉语的同义词非常多,这是语言高度发达的表现;但也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善于辨析,从而准确地加以运用。
一般说来,同义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
1.意义方面的差别
(1)表现重点不同。例如“安定”和“稳定”都有平静正常、没有变动的意思,都可以用于形势、生活和人的情绪,但“安定”含有平安、安好之意,如“我们要维护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稳定”更强调平稳、无大变化,如“这位病人现在病情比较稳定”。再如:“假冒”和“伪劣”都有所售商品以次充好的意思。“假冒”侧重指商品冒充名牌,如“请认清商标,谨防假冒”。“伪劣”侧重指质量低劣,如“怪不得老出毛病,原来是伪劣产品”。
(2)范围大小不同。例如“心情”、“心境”和“心绪”都指内心的思想感情。“心情”泛指思想感情所处的状态,意义范围较广,书面、口头都常常使用。如“心情激动”、“愉快的心情”。“心境”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境况,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如“小张家乡闹水灾,近来心境不好”。“心绪”主要指萦回不断的思绪,或复杂的内心感情,意义范围较窄,也多用于书面。如“他担心高考落榜,一直心绪不宁”。再如:“生命”和“性命”都指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意义范围较广,而且引申用于政治、艺术、体育运动以及其他有活力的事物,如“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同样值得学习”。“性命”多指人,也指动物,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口头,如“亏得躲闪快,要不我这条性命就没了”。
(3)语意轻重不同。例如“违背”、“违反”、“违犯”和“违抗”都有不遵从的意思。“违背”指背离、不遵守、不实行,语意较轻,常用于协议、诺言、良心等,如“他这个人说话算数,从不违背自己的承诺”。“违反”指不符合,向反面去做。它有的地方可以和“违背”互换,但总的说来,语意较重,常用于理论、原则、规章、制度等,如“他违反校规,受到了记过处分”。“违犯”不是一般的违背、违反,且有触犯、抵触之意,性质严重得多,常用于政策、法令、法规、纪律等,如“党纪国法不容违犯”。“违抗”强调对抗、抗拒,是蓄意的行为,性质恶劣,如“胆敢违抗政府法令的人,定将受到严惩”。再如:“指摘”、“指责”和“指斥”都有指出错误批评否定之意。“指摘”表示指出缺点错误,进行批评,语意较轻,如“他说话随随便便,伤了一些人,受到了大家的指摘”。“指责”强调责备,语意较重,如“对酒后驾车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应该加以指责、处罚”。“指斥”强调斥责,多用于性质严重的事情,语气很严厉,如“这种荒谬论调理所当然地为人们所指斥”。
2.色彩方面的差别
(1)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同义词它们的意义差不多,但是反映出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态度却不相同,也就是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带有赞许的意味,叫褒义词;有的带有贬斥的意味,叫贬义词;有的不带褒贬意味,叫中性词。例如:“结果”、“成果”和“后果”,都指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其中,“结果”中性词,可以用于好的事物,也可以用于坏的事物。如“他们商谈的结果签订了合作协议书”,“结果”用于好的事物;“我们商谈的结果崩了”,“结果”用于坏的事物。“成果”,褒义词,意思是工作或事业上的收获,是一种好的结果,如“祝贺你们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后果”,贬义词,意思是后来的结果、结局,多用于坏的方面,如“滥伐森林的行为再不制止,后果不堪设想”。再例如:“巨大”、“宏大”和“庞大”,都有很大的意思,其中,“巨大”中性词,如“对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工程,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巨大”用于好的事物;“要防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巨大”用于坏的事物。“宏大”,褒义词,有雄伟、壮阔之意,如“这是一个宏大的规划,真鼓舞人心”。“庞大”,贬义词,常含过大或大而无当之意,如“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的状况应该改变”。
(2)语体色彩不同。这里主要指书面语和口语的色彩不同。书面语一般经过文学加工,有的受古代文学的影响还比较大,所以跟平时口头说的话有些不同。书面语和口语各有自己的色彩特点,适用的语境、场合也不相同。例如:“儿童”和“小孩儿”都是指比较幼小的未成年人,但前者比较庄重,后者比较亲切。在“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里,如换用“小孩儿”就不协调;而在“瞧,这位老爷爷在逗小孩儿呢”里,如换用“儿童”,也会失去原有情味。再如“恐吓”和“吓唬”,“吝啬”和“小气”,均为同义词,前者多用于书面,后者多用于口头。
3.语法功能方面的差别
有的同义词虽然意义、色彩方面相同,但语法功能方面存在差别。例如:“刚才”和“刚”、“刚刚”,都有不久之前的意思,但“刚才”是时间词,可以做主语(刚才下了一阵雨,现在停了)、定语(刚才的电话是找小王的)、状语(你刚才上哪儿去了);“刚”和“刚刚”则是副词,只能作状语(他刚下课、小张刚刚还在这儿)。又如:“愿望”和“希望”都有想达到某种目的的意思,但“愿望”是名词,可以做主语(愿望是好的,做法不可取)、宾语(他终于实现了当一名医生的愿望);而“希望”是名词,又是动词,作为名词,可以做主语(希望寄托在年青一代)、宾语(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我们的希望);作为动词,可以做述语(希望大家事业有成)。
前面曾经讲到双音同义词中,构成成分有的有相同的部分,这就是说,一个语素相同,一个语素不同。它们之所以是同义词,就因为有相同的语素;之所以存在某些差别,就因为有不同的语素。我们辨析同义词,特别是意义上的细微不同时,可以利用这一构造特点,注意其中的不同语素。例如:“欢畅”“欢快”“欢乐”“欢喜”“欢欣”是一组同义词,都有高兴、愉悦的意思,其中:“欢畅”含畅快、舒畅之意,如“久别相逢,心情十分欢畅”。“欢快”含愉快、轻快之意,如“欢快的乐曲”。“欢乐”含快快乐乐之意,如“节日的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欢喜”含高兴、喜爱之意,如“她看到孩子上进心这样强,满心欢喜”。“欢欣”含欣欣然之意,如“欢欣鼓舞”。再如:“辩论”“辩解”“辩白”“辩护”“辩驳”是一组同义词,都有运用言辞分辨是非曲直、正误真伪的意思,其中:“辩论”含论述、理论之意,如“通过这次辩论,谁对谁错很清楚了”。“辩解”含解释、消解之意,如“事情明摆着,辩解也没用”。“辩白”含弄清楚、使明白之意,如“对人家的辩白要耐心听,不能冤枉人”。“辩白”亦作“辨白”。“辩护”含保护、维护之意,如“对别人的指控你可以为自己辩护”。“辩驳”含反驳、驳斥之意,如“你的辩驳很有说服力,对方无话可说了”。
(四)同义词的误用
这里主要分析一些同义词误用的例子,顺便也分析一些其他用词不当的病句(在句子头上标有*号,以便与合乎规范的实例相区别,下同):
(1)*发展中国家要把发达国家走了几百年的路程浓缩在短暂的过程中,其困难是可以想见的。(报)
句中“浓缩”用错,应改为“压缩”。“浓缩”和“压缩”都有表示减少的语素“缩”;但“浓缩”有使物体中不需要的部分减少,从而使需要部分的相对含量增加的意思,用在这里不贴切。“压缩”则有通过加“压”,使之紧密从而实现减少的意思。
(2)*大家密切配合,越战越勇,连续打败了敌人五次进攻。(报)
这个句子看上去似乎“打败”是和“敌人”搭配的,其实不是。跟“打败”搭配的主要成分是“进攻”。“敌人”和“五次”是“进攻”的修饰语,“敌人”表示领属,“五次”表示数量。“打败”是在战争(或竞赛)中失败的意思,而这里要说的是通过战斗使敌人退却。应为“打退”,在“打”后再加上表示结果的词“退”。
(3)*到处爆发的农民大起义有如熊熊烈火,惊动了封建地主阶级。(报)
句中“惊动”应改为“震动”。“惊动”有举动影响旁人,使吃惊或受侵扰的意思,分量过轻。而“震动”则有使震颤的意思,常用于重大事件。
(4)*小林谢绝了一些人要她在城里另找对象的劝告,不料社会上的舆论便向她袭来:“回城当了工人还要和农民结婚,事迹可以上报了。”(报)
“舆论”,中性词;这个句子的动词既然用了个“袭”,前面就应该用含有贬意的词语跟它配合。可以改成“冷言冷语”。
(5)*年青人比较容易接受新观念,而父辈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样它们之间就存在差异,形成了“代沟”。(习作)
“它们”用错,应为“他们”。“它”指代事物,“他”指代人。这里指代的不是“新观念”和“看法”,而是“年青人”和“父辈”。
(6)*秋天的早晨是舒爽的。走出家门,一阵凉风扑面而来,人精神了好多。(习作)
“舒爽”,生造词。应改为“舒适凉爽”,或其中的任何一个。 二、反义词
(一)什么是反义词?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例如“冷”和“热”,“进”和“出”,“美”和“丑”,“多”和“少”等。这些都是意义相反的反义词,它们是客观事物、现象矛盾对立的反映。但是也有一些词,如“天”和“地”,“日”和“月”,“春”和“秋”,“首”和“尾”等,它们所反映的事物、现象本身,严格说来并不是互相矛盾对立的,只是人们在运用时经常对比并举,成为社会的语言习惯,也被视为反义词。
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与词说的,例如“好”与“坏”,“同”与“异”。要注意“好”与“不好”,“同”与“不同”不是反义词,虽然它们意思也相反,但后者加上了否定词,是个词组了。
反义词数量很多,其中有表示性质状态的,例如:新——旧、强——弱、宽——窄、整齐——凌乱、坚强——脆弱、正确——错误等。有表示动作行为的,例如:来——去、奖——罚、涨——落、回归——脱离、超前——滞后、积压——脱销等。有表示事物名称的,例如:战争——和平、内政——外交、硬件——软件、主观——客观、现象——本质、起点——终点等。有表示方位、处所、时间的,例如:前——后、左——右、天上——地下、古——今、晨——昏、现在——将来等。
一个词通常只有一个反义词,但也存在复杂的情况。一个多义词同时有几个意义,因此它的每一个意义,都可能分别同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构成反义配对关系,也就是说,形成一个词和几个反义词对应的情况。例如:“正”,表示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时,反义词为“歪”;表示位置在中间时,反义词为“侧、偏”;表示正面时,反义词为“反”;表示正确时,反义词为“误”;表示合乎法度、端正时,反义词为“邪”;表示职务是第一把手时,反义词为“副”;表示大于零的数时,反义词为“负”;等等。再如:“进步”,表示向前发展、比原来好时,反义词为“倒退、退步”;表示积极进取时,反义词为“落后”;表示对新事物勇于接受时,反义词为“保守”;表示顺历史潮流而动时,反义词为“反动”;等等。以上是从多义词这个角度讲的,倒过来说也是一样,即几个词可以和一个多义词的几个不同意义分别构成反义配对关系,形成几个反义词和一个词对应的情况。反义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语言运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二)反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反义词可以揭示事物的内部矛盾,构成鲜明的对比,新闻标题就常常加以运用。反义词的表达作用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凸现事物间的对立。这往往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是思想震动。例如:
(1)温州农村死人同活人争地——两年冒出坟墓三万座 占地一千三百亩(《光明日报》)
(2)建筑“妙不可言” 环境“惨不忍睹”(《文摘报》)
(3)国家中医权威义正辞严:医术与巫术势不两立 科学与迷信水火不容(《北京晚报》)
例(2)是指哈尔滨圣索非亚教堂,这一建筑物非常珍贵,它的设计、施工国内其他城市没有,世界上也为数甚少,但环境极差,而且这一木质结构教堂竟成了易燃物的仓库。例(3)是对邪教“法轮功”的揭露批判。
2.凸现事物或概念间的关系。这往往能使事物、概念给人以新的认识。例如:
(4)死档案出活信息——上海开发档案信息为经济服务(《人民日报》)
(5)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央电视台》)
(6)职工能进能出 干部能上能下 工资能高能低——吉林试行劳动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报刊文摘》)
例(4)“死档案”,指长年存放没有加以利用的档案。
3.表现事物或情况的变化。例如:
(7)博物馆走进网络时代 京城老古董 网上安新家(《北京日报》)
(8)从身边小事看变化 米袋子变小 菜篮子变大(《文摘报》)
(9)城里人过节选城外(《北京晚报》)
4.使语言富于趣味。这是借助于反义词相互映照所获得的表达效果。例如:
(10)水中取“火”为期不远——氢将成为新一代能源(《文摘报》)
(11)一批昆剧剧目“死”而复生(《文汇报》)
(12)玉米故土育新种。(《人民日报》)
例(11)“死”,指弃置一旁没有上演的。例(12)指墨西哥培育新玉米品种。墨西哥人常把自己的祖国和拉丁美洲骄傲地称为玉米的故乡。 三、同音词
(一)什么是同音词?
同音词是指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同音词按书写形式是否相同又分作两类:
1.书写形式相同。例如:
huì 会1——我今天上午有一个会。
会2——你会英语吗?
会3——我会(付账)过了。
shēng qì 生气1——年青人生气勃勃,充满了活力。
生气2——他半天没说话,准是生气了。
2.书写形式不同(多音节词含部分相同部分不同)。例如:
gōnɡguān 攻关——重点科研项目要组织人员协作攻关。
公关——她是一名公关小姐。
héfánɡ 何妨——机遇还是有的,何妨试试。
河防——要吸取历史上的水患教训,加强河防。
ɡuān’ài 关爱——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增强了她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隘——这一处关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关碍——这次事故对公司信誉大有关碍。
同音词必须是声母、韵母和声调全都相同的词,音近的词不是同音词。例如:
圈quān——文件阅后请画圈。
圈juān——别把孩子圈在家里。
圈juàn——过去农村很多人家都有猪圈。
开发kāifā——要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
开发kāi∙fa——我来开发车钱。
要注意把字形相同的同音词和多义词区别开来。多义词是具有几个意义的一个词,这些意义相互有一定联系;而同音词则是没有意义联系的几个词,各自独立存在。例如:“花”,表示可供观赏的植物(花很美),形状像花朵的东西(灯花、火花),烟火的一种(礼花),花纹(白地蓝花),用花或花纹装饰的(花篮、花灯),颜色或种类错杂的(花花绿绿),等等。这些意义之间有相通的地方,是多义词。可是另外还有一个“花”,表示用、耗费(花费、花钱)。它与前面那个“花”没有什么联系。所以这两个不同的“花”就是同音词。
(二)同音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1.别具新意,发人深思。在文章中,常常将原有的某个词语改换成另一同音词语,或将二者组合使用,使词语别具新意,发人深思。这在文章题目或新闻标题更为常见。例如:
(1)文人相亲(轻)(《文汇报》)
(2)胳膊肘朝理(里)拐(《人民日报》)
(3)“文明”与“闻名”——记大连东站货场(《人民日报•海外版》)
例(4)是说大连东站货场其所以闻名,与严格的文明管理分不开。
2.使语言活泼风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谐音双关所带来的表达效果。例如:
(4)假戏真做 防患未“燃”(然)——看浦东张家浜地区模拟消防演习(《文汇报》)
(5)萧县汪屯大队户户发羊(洋)财(《人民日报》)
(6)北京人“官念”(观念)开始淡化了(《文摘报》)
例(6)“官念”指对担任国家机关公职的看法。
第五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一、传承词、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行业词、外来词
现代汉语的词汇极其丰富,从其组成的来源看,包括传承词、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行业词和外来词。
(一)传承词
传承词是指古代、近代汉民族语言词汇中流传下来而为现代汉语词汇所承接的词。简单地说,就是历史沿用的词。传承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占据大多数。
传承词有的历史很长,因为古今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许多基本上是一样的。其中不少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例如表示自然现象名称的有:“风、雨、雷、电、星、云、水、火、山、土、天、地”等;表示动作行为的有:“出、来、入、立、射”等;表示性质状态的有:“大、小、多、少、新、旧、黄、白、黑、老”等。
传承词中也包括一些历史上从其他民族借来的词。例如“葡萄、苜蓿、师子(狮子)”等是西域借词,“站、胡同、蘑菇”等是蒙古语借词。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进入了汉语词汇。例如“佛、塔、僧、尼、菩萨”等。明、清时代,西洋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近代汉语里出现了西方语言的外来词,例如“公司、赤道、温带、亚热带、地球、鸦片”等。这些都流传了下来。
传承词中各个词的地位与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为数不多的词处于核心位置,我们可以称其为根词。根词历史久远,地位稳固,流行地域广,为全民族所共同理解、运用。根词作为语素,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例如“地”,由它构成的复合词,以及再由这个复合词作为语素构成的复杂的复合词就很多。如“地点、地步、地理、地方、地方戏、地方志、地方主义”等。根词,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二)新造词
新造词是指古代、近代汉语词汇中没有,历史进入现代以后创造出来的新词。新造词是和传承词相对而言的,它们一起成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主要部分。
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社会、科学技术和人的思想观念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反映新事物、现象的词不断产生。近百年来,汉语词汇增加的速度超过了以前的几千年。例如:
政治方面:共产党、红军、解放区、土改、政协、联合国
经济方面:单干、人民公社、承包制、国企、外资、股份制
科技方面:化肥、日光灯、电子表、超导、激光、胰导素
生活方面:食堂、超市、连锁店、快餐、饮料、商品房
人的思想观念变化方面(以新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称谓为例):农民(泥腿子)、矿工(煤黑子)、演员(戏子)、厨师(厨子)、邮递员(邮差)、理发员(剃头匠)。
新造词是以既有语素为材料,按照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出来的,所以人们理解不存在什么困难。而且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的普及,新造词的流传也是比较快的。
长期以来,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新造词一般为多音词,多为双音节,三个音节以上的也有增多的趋势。例如:双休日、游乐园、运动鞋、矿泉水、出租车、录像机、热水器、抽油烟机。
王力先生说:“现代汉语新词的大量增加,大大地丰富了它的词汇,而且使词汇走向完善的境地。”(《汉语史稿》)这是很中肯的。
(三)古语词
古语词是指古代、近代汉语的词汇。古语词中的很大一部分已作为传承词为现代汉语所吸收,这里所谈的是其他通常不再使用的词。这些古语词情况不一样,大致可分成两类:
1.历史词:很多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事物、现象,现在已不存在,反映这些事物、现象的词叫历史词。历史词如今很少应用,有特殊需要涉及历史的表述时,才会用到。例如:
有关典章制度的:世袭、禅让、门阀、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册封、科举
有关官制的:丞相、剌吏、廷尉、郡守、县令、三老、亭长、里正
有关农业生产的:夏正、井田、屯田、代田、漕粮、耒、耦犁、铚
有关服饰的:衮、补服、襦衣、亵衣、玦、环佩、顶珠、花翎
有关器具的:釜、甑、鬲、鼎、钵、簋、酉、缶、尊
2.文言词:文言词所反映的事物、现象,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但已由其他的词所代替。例如:
目——眼 履——鞋 食——吃 甘——甜 遣——打发 弛——放松
博——赌钱 敛——收缩 汲——打水 侏儒——矮子 肩舆——轿子
文言词虽然被取代,但其中很多成了现代汉语多音词的构词语素,仍以前面所提到的一些词为例:目——眉目、履——履历、食——食品、甘——甘甜、遣——派遣、弛——松弛。
文言词总的来说,已经陈旧过时,现代不再使用,尤其是口语。但其中有一些有生命的东西,在书面语中,有时仍用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或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例如:耄耋(之年)、矍铄、伉俪、隽永、遐尔、迤逦、觊觎、囹圄。有一些文言代词、虚词也不时使用,例如:吾、尔、孰、谨、毋、抑、苟、也、矣。
文言词语运用得当,可使文字显得庄重典雅。在某些应用文体中,如贺电、唁电等等,用“华诞、荣膺、欣悉、贺忱、谢世、罹难”一类词,有时比一般词语更为适合。
文言词语还可使语言显得简练凝重。例如: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苟活者”“依稀”“微茫”“猛士”“奋然”“呜呼”等都是古语词,能更好地表现出内心积郁的悲痛和愤怒。
(四)方言词
方言词是指流行于某个地区而普通话里并不使用的词。例如:商店晚上关门停止营业,上海叫“打烊”;冰棍儿上海叫“棒冰”;上衣厦门叫“外衫”;月亮广州叫“月光”,福州叫“月”。
汉语的方言很复杂,主要有七种: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作为全民族的共同语,即所谓的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形成的。它以北方方言的词汇为主,同时也吸收了某些其他方言区的方言词。例如“尴尬、垃圾、懊恼、货色、龌龌、面孔、把戏、煞有介事”等就是从吴方言吸收的。
随着大陆和港台的接触日益频繁,一些港台词语特别是反映新事物的词语,也进入到全民族共同语的词汇中来。例如“小巴、融资、物业、杀手、寻呼机、娱乐圈、自助餐、美食城、购物中心”等。
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但是某些过于土俗、没有特殊表现力的词语应该舍弃。例如北京的“洋取灯儿(火柴)、半空儿(瘪花生)”,四川的“撑花儿(伞)、河心儿(藕)、啷嗰(怎么)”,东北的“笆篱子(监狱)、埋汰(肮脏)、电道(公路)、这疙瘩(这里)、唠嗑(聊天)”,陕北的“婆姨(妻子)、大(爸爸)”等等,都没有必要吸收到普通话里来。有些港台词语,普通话中有相应的词语,而且易于理解,在社会上很流行,但有的人为追求时髦,也偏偏弃此求彼。例如把“激光、舞会、微型”,说成“镭射、派对、迷你”,这是不可取的,会给语言的规范化增加困难。
书面语中有时运用方言词,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意义、色彩,一般词语难以代替。例如:
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瘪三”,上海旧时称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者偷窃为生的游民。用这个词,可以表现出特定人物的形象和人们的憎恶之情。
(五)行业词
行业词包括术语和行业专门用语。
1.术语。指学科的专门用语。例如:
物理学:电子、质子、射线、反应堆、电磁波、反物质
化学:元素、分子、电解、氧化、催化、硬脂酸、热塑性
生命科学:细胞、胚胎、遗传、进化、无性繁殖、基因工程
哲学:唯物、思辨、理论、感性、同一、对立、归纳、演绎
文艺学:形象、典型、塑造、情节、细节、喜剧、悲剧
2.行业专门用语。指某一行业所应用的专门词语。例如:
医疗:化验、透视、处方、理疗、化疗、手术、望闻问切
交通:列车、地铁、海轮、客机、航线、集装箱
农业:嫁接、保墒、套种、点灌、良种、营养基
商贸:商场、营业、采购、热销、盘点、打假、售后服务
戏曲:小生、花旦、扮相、行当、脸谱、水袖、龙套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传播媒介的普及和社会交往的频繁,许多专门用语也广泛流传开来,成为全民使用的一般词。例如:“战略、突破”原来是军事用语,“背景、角色、亮相”原来是戏曲用语,“曝光”原来是摄影用语,“工程、设计、蓝图”原来是建筑学用语,“污染、腐蚀、饱和”原来是化学用语,这些,已经引用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来,成为全民共同语词汇中的一部分了。如果人们不注意分析,几乎觉察不出它们原来是某个学科、某个行业的专门用语。
(六)外来词
外来词是指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又叫借词。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等原因,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出现词的借用。
外来词是指语音、语义都是从其他民族借用过来的词。外来词和意译词不同。意译词是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但用本民族的构词材料,按照本民族的构词方式,构成的词。例如英语的telephone,音译为“德律风”,意译为“电话”;bank,音译为“版克”,意译为“银行”,从中可以看出外来词和意译词的区别。意译词已经民族化了,不应看作外来词。
汉语外来词根据吸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译音词。例如:
雷达、戈壁、扑克、逻辑、香槟、迪斯科、模特儿、英特耐雄纳尔
2.译音兼译意词。例如:
幽默、引擎、绷带、黑客、的确良、乌托邦、俱乐部、可口可乐
3.译音加译意词(译音+表明类别的汉语语素)。例如:
啤酒、卡车、卡片、霓红灯、摩托车、沙丁鱼、雪茄烟、芭蕾舞
汉语外来词中还有一批从日语中直接借用过来的词,即所谓的借形词。这种特殊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日语历史上用汉字来书写词语,并利用汉语语素来构造新词。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提倡向西方学习,他们或者赋予汉语借词以新的意义,或者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新词,来反映新的事物、现象。中国向西方学习在日本之后,于是就将有关的词语直接借用过来。
被日本借去又被借回的词,例如:
封建、资本、侵略、革命、教育、文学、文化、经济、储蓄、理论
日本利用汉语材料构成的新词,例如:
政党、共产、谈判、哲学、科学、企业、解放、调整、学位、体操 二、常用词和非常用词
从词的使用频率看,汉语词汇可以分为常用词和非常用词。所谓非常用是指汉语词汇中平时人们用得很少的那一部分,它数量很大,这里不去多说,主要谈谈常用词。
所谓常用词是指汉语词汇中人们经常运用的那一部分。当然,常用与非常用是相对而言的,很难绝对划分。明确常用词的概念有助于普通话的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通俗读物的编写等等。汉语里的常用词据粗略统计,大约四千多个。
常用词中的大多数一直保持着高频率使用状态,如表示指称(我、你、他、谁、这、那)、数量(一、十、百、千、万、个、种)、性质状态(好、坏、大、小、美、丑)以及表示语法意义(以、把、和、而、的)等方面的词。不过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的词不太一样,常用词中的这一部分词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即处于不断变换之中。它们当中的大部分词虽然使用频率也一直较高,但某些词由于它们所表示的事物、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再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因而这些词也就成了非常用词了,甚至消失了;而另外一些事物、现象(包括新产生的和原有的)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表示这些事物、现象的词就成了常用词了。总之,常用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的退出了,有的则新参加进来,从而呈现出一种流动现象。
近百年来,我国社会急剧发展,某些方面常用词的变化也很大。远的不说,以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例,解放初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这段期间,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用词如“土改、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资财、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反修、防修”等等是常常讲的,现在的年轻人已经生疏了。文革期间出现的一些词,如“红卫兵、造反派、走资派、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文斗、武斗”等等,也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除非特殊需要,一般不再使用。
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某些词,尤其是一些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词(包括新造的、原来已有的、原有词赋予新义的),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颇为活跃。例如:
经济工作方面:竞争、资金、引进、效益、外贸、内需、利税、保险
科学技术方面:院士、高科技、环保、克隆、手机、电脑、上网、外星人
文化教育方面:科普、家教、电大、函大、高考、托福、研究生、博士后、教授
日常工作生活方面:招聘、打工、炒鱿鱼、休闲、旅游、社区、商品房、装修
常用词就整体而言,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许多词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常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常用词的使用状况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的人群中不完全平衡。一些关于家用电器和食物的词语,如“彩电、冰箱、洗衣机、方便面、汉堡包、饮料”等,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暂时还用得较少;而农村的一些常用词如“喷灌、鸡场、果农、专业户、塑料大棚、农用机械”等,在城市居民中也用得不多。
第六节 熟语
熟语是习用的定型词组,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熟语内容丰富,形式精练,很有表现力,为人们喜闻乐道。从结构上看,它是词组,但作用相当于词。熟语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一、成语
成语是一种简练精美的固定词组,它是在社会演进和语言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是人们长期的语言实践的认识结晶,是我们民族语言宝库中的精华。
(一)成语的特点
1.意义的整体性。成语和一般的词组不同,它的意义不是各个词的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各个词所融合成的一个含意深刻的整体。例如“痴人说梦”,从字面看,是傻子说自己做的梦,实际上是讽刺人凭着妄想,说根本办不到的话。再如“问道于盲”,从字面看,是向瞎子问路,实际上是比喻向根本不懂的人请教,不能解决问题。
2.结构的凝固性:成语的整个结构是定型凝固的,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的位置,更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例如“见仁见智”,不能说成“见智见仁”;“惊涛骇浪”,不能说成“狂涛骇浪”;“开源节流”,不能说成“开源并节流”;“侃侃而谈”,不能说成“侃侃谈”。
(二)成语的来源
1.神话寓言:例如“夸父逐日”,语出《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大意是说:夸父(神话中的英雄)和太阳赛跑,追赶上了太阳。他渴极了,想喝水;喝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够,又到北边去喝大湖的水,人还没有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他的木杖也丢弃了,后来变成了一片树林,叫做邓林。这个成语比喻决心大,也喻指不自量力。又如“叶公好龙”,语出汉代刘向《新序•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大意是说:叶公子高特别爱好龙,钩形的刀具上刻上了龙,凿子上刻了龙,凡是房屋卧室雕花的地方都刻上了龙。天龙知道了就下到叶公住的地方,把头伸进窗户探望,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看见龙,掉头就跑,吓得失魂落魄,脸色都变了。可见叶公并不是真爱好龙,他爱好的只是外表像龙实际上并不是龙的东西啊。这个成语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爱好。
2.历史故事:例如“唇亡齿寒”,语出《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大意是说:晋国的献公第二次去打虢国,又向虞国借路。虞国的臣子宫之奇向虞公劝说道:“虢国是虞国外面的一层保护,虢国一亡,虞国一定跟着灭亡。晋国永不满足,不可助长他这个念头,就像强盗不可不在意一样。一次失着已经足够了,还可以来第二次么?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相互依存,没有了嘴唇牙齿就要觉得冷了。这句话正是说的虞国和虢国呢!这个成语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又如“图穷匕首见”,语出《战国策•燕策》。其中说,战国时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荆轲以献燕国督亢(地名)的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里。到了秦王座前,慢慢地把地图展开,展到最后,露出了匕首。后以此比喻事情发展到最终,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3.诗文语句:例如“未雨绸缪”,语出《诗经•豳风•鸱鴞》:“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大意是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剥些桑树根儿的皮,把巢室有缝隙的地方缠缚紧了(后多指修理好门窗)。这个成语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又如“水落石出”,语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花开)而幽香,佳木(美好的树木)秀而繁阴(浓密的树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现。
4.口头俗语:例如“利令智昏”、“亡羊补牢”、“众志成城”、“投鼠忌器”等都是古时的俗语俚词;“改头换面”、“拐弯抹角”、“七手八脚”、“平心静气”等都是后世流传于民间的口语。
除以上所说外,也有一些是从外语吸收来的。如“昙花一现”,源于佛经,从梵语来。“天方夜谭”,来自阿拉伯民间故事;“火中取栗”出于法国文艺作品。
(三)成语的构造
成语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从它的结构关系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联合型。例如:
骄奢淫逸、悲欢离合、情投意合、精雕细刻、
斩尽杀绝、好逸恶劳、废寝忘食、兴高采烈
2.偏正型。例如:
一孔之见、后起之秀、庞然大物、世外桃源、
孜孜不倦、焕然一新、彬彬有礼、豁然开朗
3.支配型。例如:
崭露头角、平分秋色、包罗万象、饱经风霜、
重整旗鼓、不落窠臼、感人肺腑、搜索枯肠
4.陈述型。例如:
人定胜天、草木皆兵、叶公好龙、史无前例、
气贯长虹、势不可当、双管齐下、师出无名
5.补充型。例如:
感激涕零、逃之夭夭、极盛一时、体贴入微、
迫不及待、轻于鸿毛、毁于一旦、遗臭万年
6.连动型。例如:
守株待兔、束手待毙、缘木求鱼、过河拆桥、
改邪归正、手到病除、结党营私、负荆请罪
7.兼语型。例如:
望子成龙、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请君入瓮、
纵虎归山、引狼入室、按兵不动、诱敌深入
(四)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1.言简意赅。例如:
(1)沈雁冰同志把个人的名誉、地位、“实惠”等等都看得很淡薄,犹如过眼云烟,而把对党忠心耿耿、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强信念看得高于一切。(雷克《追求•奋斗•理想》)
(2)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居世界前列
例(1)“过眼云烟”,简洁而形象地描述了沈雁冰对待个人名誉、地位等等的“淡薄”态度,它与“忠心耿耿”一起,表现了沈雁冰的高尚品德。例(2)“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成语,将二者连用,既符合标题文字简短的要求,又十分精当。
2.语含警策。例如:
(3)倘若走下车去,越过这些“屏障”,深入到腹地一看便会发现,有的整座山岗被砍伐成了“癞痢头”,树桩累累,枝干横陈,狼藉满地;有的连同主干被放火“烧荒”,黑烟弥漫,终日不散;有些虽然种植上了甘蔗、香蕉、菠萝等经济作物,但与那些被连根铲除的珍稀树种相比,有如焚琴煮鹤,实在是得不偿失!(吴学良《哭泣的原始森林》)
“焚琴煮鹤”是说把琴当作柴火烧,用来煮鹤吃,谁都会认为这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情。作者以此喻指毁林行为,具有促人深省的效果。
3.流畅和谐。例如:
(4)“国”字从玉,古已有之,顺应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中,玉是美好的象征。“玉洁冰清”、“璞玉浑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词语,都含有高贵、纯洁、坚定之意。“国”字从玉,正表达了华夏儿女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赞美。(黄勤信《国庆读“国”》)
“玉洁冰清”、“璞玉浑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由四字构成的成语本身各自就很匀称,这里连用,读来琅琅上口,和谐悦耳。
运用成语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及其结构,以防出错。例如:
(1)*当年鉴真和尚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这一壮举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习作)
(2)*北京这许多年发生了翻天地复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面貌大变,不用说外地人,连本市居民也都认不出来了。(报)
例(1)“一衣带水”意为一水相隔,如同一条衣带那样狭窄,是强调距离近。这里和“生命危险”、“壮举”不能搭配。可改成:“……冒着生命危险,渡过东海,前往邻邦日本”。例(2)“翻天地复”,应为“天翻地覆”,由两个并列的主谓词组组成。
二、谚语
谚语是在群众中口头流传的通俗而深刻的句子。它是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凝结着集体的智慧,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谚语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其中:
有寓含哲理的。例如:
独弦不成音
立木顶千斤
满架葡萄一条根
不嚼碎,不知味
有讲工作方法的。例如:
横吹笛子竖吹箫
锯快不怕树粗
急走冰,慢走泥
骆驼脖子再长,也吃不了隔山草
有勉励人勤奋的。例如:
笔勤能使手快,多练能使手巧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香满园
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好
有讲生态环境的。例如:
要想风沙住,人人来栽树
搞好四旁绿化,风沙旱涝不怕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栽树在河畔,防洪保堤岸
有讲自然气象的。例如:
早上浓雾一天晴
游丝天外飞,久晴便可期
一颗星,夜保晴
寒水枯,春水铺
头九二九下了雪,头伏二伏雨不缺
谚语中也有一些应该剔除的糟粕。例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反映了反动的血统论;“出头的椽子先烂”,宣扬了“中庸”思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表现了剥削阶级腐朽的人生观;等等。
谚语语意深刻,简明通俗,活泼生动,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常常运用。例如:
(1)糖弹战的基本战术,不外是伺机察隙,择薄弱者而攻,各投所好,因势取不同手段。如俚语所说:“苍蝇专叮有缝的蛋”,“见缝下蛆”。(欣仁《弹糖及其战法种种》)
(2)“磨刀不误砍柴工”,保养身体为的是更好地工作。中年人,请爱护自己的健康!(周冠虹《中年人要调整好生活节奏》)
例(1)“苍蝇专叮有缝的蛋”,“见缝下蛆”为经验性民谚,这里以此佐证,带有揭示规律作用。例(2)“磨刀不误砍柴工”,是流传于广大群众口头的谚语,以此提醒人群中最为忙碌的中年人,通俗而有说服力。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设谜和解谜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是谜面,后一部分是谜底。平时说话,常常只说前一部分,而将后一部分藏着不说,让听话人去猜测体会,所以显得幽默风趣,歇后语的名称也正由此得来。
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类:
(一)喻意歇后语。它的前一部分往往是一个比喻,后一部分字面上是对前面的解释,实际上言在此而意在彼,另有含意。例如:“六窍皆通——一窍不通”,人有“七窍(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口)”,表面上说的“六窍”怎样,实际上暗指“一窍”怎样。再如:
半天云里点灯——高明
拿着锄头刨黄连——挖苦
山水画——没人
泥佛爷的眼珠儿——动不得
钥匙插进胸口里——开心
镜子挂在后脑勺——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二)谐音歇后语。前一部分说出一件具体的事情,后一部分加以解说,这是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出深层的意思。例如:“老虎拉车——没人敢(赶)”,后一部分的解说借助于“敢”、“赶”谐音,来表示“没人敢”。再如:
僧人到了家——妙(庙)
冰糖拌黄瓜——干(甘)脆
冻豆腐——难办(拌)
何家姑娘嫁郑家——正(郑)合(何)适(氏)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活泼形象,富于趣味性。例如:
(1)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2)郑云山笑着说:“他让我在欠条上批了句话:下辈子还。”人们听完,不由得都笑了起来。连武艾英也忍不住笑了。郑谷雨说:“只有老牛筋能出这号点子。他是属鸭子的,肉煮烂,嘴也是硬的。”(马烽《结婚现场会》)
例(1)“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例(2)“属鸭子的,肉煮烂,嘴也是硬的”,都是歇 后语,要说的意思分别是后一个分句的“又长又臭”和“嘴硬”。 四、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意义整体化了的、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惯用语的意义大都由比喻来。例如“吹鼓手”,原指旧时办喜事丧事时吹奏乐器的人,现表示吹捧某人的人。又如“当耳边风”,其中“耳边风”原指从耳边吹过的风,“当耳边风”,表示对别人的劝告、嘱咐根本听不进去。
惯用语在结构上,多数为三音节的词组。例如:
走过场、放空炮、敲边鼓、打头阵、赶浪头、翘尾巴、过电影、和稀泥、
夹尾巴、嚼舌头、开绿灯、开夜车、两面光、关系网、老大难、凉半截
非三音节的数量较少。例如:
卡壳
抹黑
婆婆妈妈
唱独角戏
勒紧裤带
打马虎眼
花岗岩脑袋
脸红脖子粗
七大姑八大爷
惯用语在结构上具有定型性,但使用时可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碰钉子”,可以说成“碰了个大钉子”、“碰了个软钉子”。又如“打光棍儿”,也可以说成“打了半辈子光棍儿”。
惯用语来源于口语,其中的许多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带有一定的时代色彩。现在有的除特殊表达需要外,一般已不再使用。如“放卫星(1958年大跃进期间指创造出惊人成绩)”、“拔白旗(过去政治运动中指对落后典型进行批判)”、“臭老九(文革期间指知识分子)”、“割尾巴(文革期间指割除农村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等“资本主义尾巴”)”。有的新惯用语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出来。如“小皇帝(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小公主(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小金库(在单位财务以外另立账目的公款)”、“递红包(为求人办事而送钱财)”。这一点也是惯用语和成语的重要区别。成语大都历史久远,构成比较稳定,不像惯用语处于变动之中。
运用惯用语可以使语言显得生动、新鲜。例如:
(1)最近进一步打击经济领域里的犯罪活动,对犯有此类罪行的干部进行彻底追究。特别是对那些过去人们认为模不得的老虎屁股,现在就是要摸。经济领域的一些大案,一个个被揭露出来,得到了切实处理。如此严肃认真,群众精神也就为之振奋。消极泄气的话也就少了,无人传播了。“来真格的了”,这种充满信心的语调代之而起,遍及街谈巷议。(张雨生《认真与信心》)
(2)莫斯科天客隆今天掀盖头(《北京晚报》)
例(1)“老虎屁股”、“来真格的”,都是惯用语。例(2)“掀盖头”,掀去新娘蒙在头上遮住面部的红绸布之意,惯用语。1999年中国在莫斯科开设天客隆超市,此处代指“开业”。
第七节 字典和词典
一、字典与词典的区别 字典和词典被人们誉为“无声之师”,是很有道理的。它虽然不会出声,却和老师一样,可以帮助解决人们学习遇到的字、词方面的疑难。这是每一名学生、文字工作者,乃至一般社会成员身边不可缺少的工具书。走自学成才道路的人,学习中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所以了解一点有关字典和词典的知识,以便随时请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字典是以单字为收集的对象,主要解释单个字的写法、读法、意义和用法。有的字典也附带解释一些词语,目的还是为了说明字的意义和用法。词典是以词语为收集的对象,主要解释一个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汉语的词典一般要以单字打头,由单字带出一系列的词语,先解释“领头字”,然后逐条解释所列词语。词典的单字部分和字典基本相同,往往兼有字典的功能。
二、几种字典、词典简介
(一)《汉语大字典》
由四川、湖北两省三百多位专家、教授和语文工作者编写,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于1984年编成初稿,1985年开始分卷定稿,陆续出版。1990年底八卷全部出齐。
《汉语大字典》是汉字楷书单字的汇编,共计收列单字五万六千左右。全部单字按部首编排,设二百部。它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在字音方面,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在字义方面,不仅注重收列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的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
《汉语大字典》的编纂是我国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项宏伟工程,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
(二)《新华字典》
新华辞书社编纂。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57年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至今曾作过五次大的修订。
这部字典是解放后第一部按《汉语拼音方案》音序排列编纂的字典,也是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来注释字词意义的工具书。1998年本在1992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就字形、字音、释义、例证、体例等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修改时注意吸收了语言文字研究和相关学科的新成果。全书所收单字共一万余个(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带有解释的复音词三千五百余个。书前列有“新旧字形对照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和“部首检字表”。这部字典注音准确,检索方便,字形标准,释义简明,受到各类读者的广泛欢迎,在国外亦有一定影响。
(三)《辞海》
《辞海》舒新城主编。编纂历时20年,于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新中国成立后,曾进行过一次改编,于1965年出版了《辞海》(未定稿)。1979年进行修订,夏征农任主编。《辞海》(1979年版),共三卷,词目九万一千条。他们提出了“每隔十年修订一次”的方针。《辞海》(1989年版)对许多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视为禁区的学科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新兴学科,作了大量补充。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辞海》(1999年版)在内容上、设计上都有新的补充、改进。词目增加到十二万二千余条,六千条新增词目大部分是近10年来新出现的词语。《辞海》为语文兼百科的综合性词典,古今语词兼收并蓄,时代感较强,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普通读者。
(四)《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1956年着手收集资料,1960年印出“试印本”,1978年正式出版,1983年出第二版,1996年出修订第三版。二十多年来,先后共付印185次。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
《现代汉语词典》为中型词典,收字、词、词组、熟语等约六万余条,全书共三百万字。本书内容丰富,除一般语汇外,还收有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文言词语、专门术语等。这部词典体系细密完善,选词立目严谨精当,释义简明扼要。作为现代汉语的第一部规范词典,问世后赢得了广大读者和学术界的赞誉,成为大、中学生,教师,新闻工作者以及其他语言文字工作者的重要工具。
(五)《汉语大词典》
由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共同编写,参加的专家、学者共四百多人。1986年开始出第一卷,1994年正文十二卷、附录及索引一卷全部出齐,历时20年。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插图二千二百余幅。本书特色鲜明,在收词方面,不仅数量甚大,而且古今兼备,查全率高,形体齐全,注音周详。在释义方面,准确度高,纠正了以往辞书的一些误释,义项也比较齐备;并能努力追溯语源,充实释文内容。在引证方面,资料翔实,例证繁富。本书在编写前即组织上千人从上万种古今图书、报刊上收集资料,共收词制卡七百多万张。
《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是我国新编大型语文辞书的双璧,代表了我国辞书编纂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
(六)《四角号码新词典》
商务印书馆编辑,1950年初版,1982年出修订第九版。这是一部小型词典,共收单字一万六千多个,词语二万多条。单字下用拼音字母和同音汉字注音。解释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单字用四角号码的顺序编排。
(七)《中国成语大辞典》
王涛等20人编撰。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本书共收成语一万八千余条,在同类词书中条目总数最多。本书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而且范围相当广泛,体例比较细密,检索也比较方便,这是它的优点。所收条目分主条和附见条,主条是成语的早期形式或主
要形式,作音义解释;附见条是成语的其他形式,不另解释。
三、检字法
检字法是汉字排列次序的查检方法。了解并掌握检字法,对熟练地利用字典、词典这一类工具书很有帮助。
(一)部首检字法
以汉字的部首作为编排检字的方法叫部首检字法。东汉的《说文解字》,清代的《康熙字典》以及旧版的《词源》、《词海》等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部首是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类别。部首的排列顺序以部首本身的笔划多少为准,少的在前,多的在后。凡是偏旁相同的字都归入同一部首,同一部首字的排列顺序,也以字的笔划多少为准。
部首检字法利用了汉字的结构特点,易于掌握,这是它的优点。但是由于汉字的结构复杂,部首没有固定的位置,有些字从字形上认不出该属哪一个部,又是它的缺点。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有的字典、词典附有难字表,或汉语拼音索引。
(二)笔画检字法
将汉字的笔划数和笔形结合起来编排检字的方法叫笔划检字法。先按笔划多少将字加以排列,少的在前,多的在后。笔划数相同的字,再按起笔的形状(横、竖、撇、点等)依次编排。使用这种检字法的工具书很少。
(三)号码检字法
将汉字的笔形编成号码,再按号码查字的方法叫号码检字法。这可以“四角号码”检字法作为代表。它把汉字的笔形归纳为十种,每种用一个号码代表。每个字取四角的笔形,用四个阿拉伯字作为代码。四个代码依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组成。这种方法掌握熟练以后,查字较快。《四角号码新词典》就是用这种方法编排的。
(四)音序检字法
按照字音的字母顺序来检字的方法叫音序检字法。这种方法是将汉字按照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加以排列的。查字时,先看音节的第一个字母,依次再看第二、第三个字母。现在普通话日益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已经为广大的中、小学生以及社会上愈来愈多的人所掌握,所以用这种方法查阅字典、词典又方便,又快速,受到人们的欢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就是用这种方法编排的
对外汉语专业复习资料 现代汉语分册
对外汉语专业复习资料 现代汉语分册 仅供个人参考
第一编 基本知识讲解部分
绪 论
一.现代汉民话共同语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既有共同语——普通话,也有不同的方言。(广义)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使用情况:是全体汉族人民之间交际的语言,也是汉族与兄弟民族之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汉民族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现代汉语的前身:春秋时期的“雅言”(又称“夏言”),汉朝时的“通语”,明清时代的“官话”,“五四”运动时的“白话”。
“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民族共同语的两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是口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是书面语。
普通话在台湾省和海外称“国语”,新加坡则称“华语”。
二.现代汉语的方言
形成方言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人口增长,生活区域扩大;由于社会动乱,人民向远方迁徙;由于山川阻隔、交通闭塞,人民往来不便;由于与异族接触,发生语言的互相影响和融合。
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汉语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方面的差异最小。
现代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等七大方言。
(一)北方方言旧称“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最多,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北方方言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方言;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
(二)吴方言也叫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四。
(三)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
(四)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四。
(五)客家方言以广东东部的梅州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
(六)闽方言通行于福建大部,广东东部潮山地区和南面的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台湾两大省……,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二。包括三次方言:闽南、闽东、闽中。
(七)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港澳地区,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
三、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
了解: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
了解:我国当前语言文字工作最重要的两项任务是: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汉字规范化。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狭义解释)
了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就是以一个具体地点的方言语音作为标准音,使人们有明确的具体的活的语音标准可以遵循。“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就是说以北方话作为词汇规范的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就是以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具有代表性作品中的一般用例作为语法规范。
第二编 名词解释部分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体汉族人民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
2、民族共同语包括口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和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
3、白话:产生于晚唐五代的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语的源头。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最晚在14世纪已经开始形成。
5、汉语的方言:北方方言(官话)、吴方言(江浙话)、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6、七大方言最大的特征是共用一套汉字符号系统。
7、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1、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2、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汉字规范化。①整理异体字。②简化笔画。③统一字形。
8、语音:是人类说话时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形式。
9、语音的性质:①生理属性:语音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人类发音器官活动的产物。②物理属性:语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③社会
10、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体现在音义结合的社会性和语音系统性上。
11、人的发音器官:①肺和气管②喉头和声带③口腔和鼻腔
12、语音的四个物理要素:①音高:决定于声波的频率。②音强:决定于声波的振幅。③音长: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④音
第三编习题集与答案部分
第一章 绪论•试题
填空题
1、"现代汉语"通常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____,广义的解释还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____ 和____ ,我们这里讲述的是______ 。
2、汉语做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有的性质。即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______ ;从功能上说,它是______ 。
3、现代汉语有______ 和______ 两种不同的形式。______ 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
4、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又叫______ ,它是以 ______为______ ,以______ 为______ ,以______ 为______ 的。
5、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______ 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古代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 这种共同语被称为______ ,从汉代起被称为______ ,明代改称为______ 。到了现代,即辛亥革命后又称为______ ,新中国成立以后则称为______ 。
6、现代汉语的地域分支是______ 。
7、共同语是______ 的语言,方言是______ 的语言。
8、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______ 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 ______有着特殊的地位。
9、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即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和 。
10、我们了解和研究汉语方言,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______ ,有效地______ 。
对外汉语专业复习资料 语言学分册 仅供个人参考
第一编 名词解释部分
1. 语言学: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2. 专语语言学:以某一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它包括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两种。总之,专语语言学只研究某一种语言。
3. 共时语言学: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从一个横断面描写研究语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发展。
4. 历时语言学: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集中研究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所经历的变化。
5. 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
6. 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第二编 要点问题
1. 什么是语言?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主要侧重于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认识考察语言。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看,人类语言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功能都是相同的,即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按照我们的教材给语言下一个定义就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2. 语言的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
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即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形成思想,利用语言把它储存在头脑中,再借助语言把思想表达出来,传达给听话人,同时使听话人产生思想。而且人类思维的成果-概念,还可以通过词语固定下来。总之,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借助语言材料才能进行。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即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3. 怎样认识理解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说话是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行为,说出来的话语则是使用这种交际工具所产生的结果。
1) 借助哲学上的观点来认识,语言和说话其实就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语言就是一般的事物,说话就是特殊的、个别的事物。属于语言的一切都是概括的,一般的,反映共性的东西,属于说话的一切都是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因为说话总是和具体的环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话语中的任何词语反映的任何概念,都是具体有所指的。
2) 语言是一套规则系统,说话时对规则的具体运用,所说的话是根据规则系统的要求使用组织材料的结果。
3) 语言是社会的,说话是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而说话则是个人行为。
4) 说话推动语言的发展。说话不断为语言提供新鲜的材料,充实语言,促进语言的发展。说话可以说是语言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说话,没有社会全体成员对语言的运用,语言也不可能自行发展起来。所以,语言是材料库,而说话则是材料库的最重要的补给手段。
第三编 习题集与答案部分
练习与思考 【一】
一、填空题
1、研究语言的结构,主要是研究 ( )( )( )( )四大部分。
2、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即“小学”指的是( )( )( )三大部门。
3、( )( )(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4、( )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5、( )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的代表性著作是( )。
6、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发展中又分出( )( )( )三大主要的学派。
7、美国描写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其著作( )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
8、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奠基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
9、研究某种语言或某种方言的某个结构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详细状况的分支学科是( )
10、从具体研究对象上看,现代汉语属于理论语言学门类中的( )
二、名词解释
1、语言学 2、小学 3、普通语言学 4、专语语言学 5、共时语言学6、历时语言学7、应用语言学8、社会语言学9、心理语言学10、神经语言学
三、思考题
1、古代传统的语言研究和今天的语言研究有哪些不同?
2、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时期?其主要的代表流派有哪些?
3、为什么说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4、广义的应用语言学主要包括哪些门类?
对外汉语专业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分册 仅供个人参考
第一编 识记部分
10、 至:到
11、 遇:碰到,不期而遇
12、 乘:升登,上
13、 先:前进,走在前面
14、 后:走在后面,落在后面
15、 与:赐予,施予
16、 造:往某地去
17、 解:分解,指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
18、 读: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
19、 适:到(某地)去
20、 举:用两手把东西举起来
第二编 重要知识讲解部分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知识通论部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 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第三编 习题集及答案部分
第一章 工具书
[练习一]
一、古汉语工具书一般可分为字书、辞书、韵书、目录书、类书、图录谱表和其他几类。其中:
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_____编著的《________》,宋代徐铉等校定。全文分为____篇。加目录和自叙共______篇,共_____卷,分为_____部首,共收______单字;重文字______个。
2.《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辞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