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汉语言文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一、现代汉语指什么?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5-21 17:47:57
 现代汉语
绪  论
    一、现代汉语指什么?
    (一)先说说语言是什么
在说明“现代汉语到底指的是什么”之前,我们想,有必要先简单跟大家说说“语言是什么”的问题。
作为一个人,他在社会生活中,有两种活动是始终伴随着他的,一是思维,也就是想问题,思考问题;一是与他人交际,也就是与他人交流思想,交流看法,交流感情。而这两种活动都基本上要靠语言来进行,离开语言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思维和交际。事实上,整个社会都需要靠语言来协调。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某个人类社会一下子都不会说话了,都不会认字、不会写字了,这个人类社会将会怎么样?肯定就会乱作一团。所以说,语言和社会是互相依存着的,语言是人类籍以思维和彼此互相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
    我们所说的语言,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书面语可以说是口语的一种延伸,它是人类借助于文字将口语记录下来并加以加工、提炼的产物。文字的产生实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没有文字,人与人之间,只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了文字,人们不仅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利用文字把自己的思想、看法、感情等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而且也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利用文字把自己的思想、看法、感情等传给后人。可见,文字的使用扩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使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都有可能彼此进行交际,更为人类社会保存了可贵的文化遗产,包括在生产斗争和一切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使人类能在前人业绩的基础上不断地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
    (二)现代汉语指什么?
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都使用语言。但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一般说来是各不相同的。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或者说特性。任何语言的任何表达单位都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简称“音义结合体”);在其语音系统里,都有元音和辅音,都存在着音节结构;在其词汇系统里,都有虚词和实词的类别,都有称代性词语;在其语法系统里,都不止一种结构规则,在语法构造上都可以一层套一层地进行组合。这一些都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共性。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对本民族的人来说,一定有一个共同能接受的形式;但对外族人所使用的语言来说,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又往往都各具特色。正因为这样,不同民族的人如要进行交际,就得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所以,任何语言既有共性,又有民族性。正是这种语言的共性和民族性,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语言。民族语言既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化正是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保存下来和传播开来的。
汉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就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关于汉语,我们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汉语历史悠久,说汉语的人又是那么多,大约有十二亿人口,这在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以相比的;而自有史以来汉语没有分化为多种语言,这在全世界各种语言中是罕见的。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但汉字体系自古以来能基本保存下来,并至今仍然能通行,这在世界各种文字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很大差异。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现在看起古书来都会感到很吃力,有的甚至看不懂。但是语言又有极大的稳固性。除语音变化比较大以外,现代汉语里所用的词,大多是几千年沿用下来的;语法的变化更小。也正因为这样,古书看起来虽很吃力,但我们学习了古代汉语,就能把它们看懂了。
汉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分化为不同的语言,但由于各种原因、各种条件也形成了多种方言。汉语方言到底该分为几大类,至今学术界意见不一。以下七大类是大家都公认的:
(一)北方方言。北方方言区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以南的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沿江地带,云、贵、川三省,湖北省大部(西南角除外),湖南省西北角以及广西省北部。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71.2%。
(二)吴方言。吴方言区包括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镇江不包括在内),浙江省大部。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8.3%。
(三)湘方言。湘方言区就是湖南省(西北部除外)。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4.8%。
(四)赣方言。赣方言区包括江西省大部(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一部分除外)。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2.4%。
(五)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区包括广东省东部和北部,广西省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以及湖南、四川少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3.7%。
(六)闽方言。闽方言区包括福建省,台湾省,海南省一部分,以及广东省潮安、汕头一带。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4.1%。
(七)粤方言。粤方言区包括广东省大部分地区,香港、澳门特区,以及广西省的东南部。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5.5%。
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别有大有小,总的说,语音上的差别比较大,其次是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最小。
就汉语来说,不同方言区的人,如果通过书面进行交际,都还不成问题,因为在书面上一般都是按汉民族共同语来写的;但口头交际,问题就比较大。且不说北方人可能听不懂南方人的话,南方人听不懂北方人的话,甚至都是福建人,这个县的人可能听不懂那个县的话,甚至这个村的人跟隔一座山或隔一条河的那个村的人彼此不能通话。一般说,中国东南省份的方言比较复杂,不同方言区、不同地区的人口头交际的障碍要大一些;而广大的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方言分歧相对说比较小,一般说不同地区的人彼此都能进行口头交际。但不管怎么说,方言的存在,给全民族的自由交际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显然,为了使我们的社会能有效地协调与运作,使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能飞速发展,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规范的、为全体汉民族都能接受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民族语言规范化是一个民族在政治上高度统一、在经济上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意识增长,民族文化高涨的自然二直接的表现”(罗常培、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这个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普通话。
    三、怎样理解“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的名称及其含义是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里明确规定的。但是,现代汉民族的这种共同语则不是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的。
从现有的古代文献资料看,我们汉族在历史上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这种文言,最初想必也是以口语为基础的,但后来它越来越与口语脱节,能写能看的人只占汉民族的极少部分。这就很不适应汉语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到了晚唐五代,一种建立在北方话基础上的、同口语直接相连的、新的书面语“白话”,逐渐兴起;到了宋元,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白话发展到了与文言分庭抗礼的地步,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如一些元杂剧和后来成为传世名著的《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基本上都是用白话写的。而明清时代更有了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官话”。清政府还命令在福建、广东两省设立“正音书院”,以教授官话。辛亥革命后,“官话”更名为“国语”,“国语统一”作为政令来推行。但文言文还是在书面语占有优势。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明确提出了“废文言,兴白话”的口号,动摇了文言的统治地位。而在书面语中文言完全让位于白话,汉民族共同语的最后确定,那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56个民族。随着国家的统一,各民族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了便于各民族相互交流,兄弟民族都自觉地要求选取汉语为共同的交际工具。而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在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之后,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八届会议,于1973年12月18日一致通过决议,把汉语列为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法定工作语言之一(目前列为法定工作语言的除汉语外,还有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民族共同语是超方言的,同时又一定以某一种方言为基础。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这不是少数人主观规定的,而是有它的客观基础的,这客观基础主要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我们知道,从上古到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八百年来,北京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唐宋以来,有影响的白话文学,都是以北方方言写成的。可见,今天规定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是完全符合汉语发展规律的。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是指北京语音的语音系统来说的,可不能把它理解为在语音上北京人怎么说,普通话也就怎么说。换句话说,我们不能认为北京土话就是普通话。譬如说,北京一部分人对某些字有误读的情况,如把“侵(q%n)略”读成“侵(q&n)略”,这不能跟着误读;北京话里的大量儿化词(如“今儿”、“明儿”等)和轻音节词(如把“明天”、“古怪”、“主张”、“重要”等词里的“天”、“怪”、“张”、“要”都读成轻音),也不能照搬不误都吸收到普通话里来。再说,普通话也还要不断从其它方言中吸收富有表现力的成分。我们所以要强调这一点,这一方面有助于方言区的人们增强学习普通话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误解,以免把北京土话当普通话来学习。
最后还需说明一点,由于历史或其它的原因,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大陆叫“普通话”,在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省叫“国语”(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后也开始叫“普通话”),而在海外华人中又称为“华语”。
    二、“现代汉语基础”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一)“现代汉语基础”课的性质
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汉语基础自学考试大纲》里明确规定:“‘现代汉语基础’是秘书专业的基础课。”为什么要把这门课列为秘书专业的基础课呢?
我们知道,自步入现代社会以来,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应聘人员本民族的语文水平、语文修养如何,已逐渐成为聘用单位所要考虑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已逐步成为企事业单位领导考察下属员工素质如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来说,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要求更高。怎样保证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不仅文从字顺,而且既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又朴实无华?怎样保证自己在正式场合的讲话、论辩、提问、作答或即兴讲话,不仅口音标准,而且能连贯得体富有意趣,能抓住对方的心,能使对方满意,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自己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平时多阅读,多自觉地吸取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可以促使自己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能自觉地推敲、斟酌,在遣词造句上,特别是在对自己所起草的文稿的修改上,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从而使自己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字,能做到通顺流畅,清楚明白,准确、鲜明、生动。其实,不只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需要学习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从事其它工作的人也有必要学些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因为现实告诉我们,不管你现在或者将来是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写作以及在正式场合的说话、提问、作答,甚至演讲。随着我国在各行各业都引进竞争机制,一个人的书面的、口头的表达能力将成为重要的竞争条件。而“现代汉语基础”课,将有助于你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二)“现代汉语基础”课的目的和具体内容
本课程注重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同汉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结合。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自学考试应考者能较系统地掌握有关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现代汉字和标点符号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现代汉语基础”除“绪论”外,有以下六个部分:
    1.语音。这一部分讲授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及相关知识,目的在于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普通话,切实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因为有了普通话的语音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自觉地运用发音器官、运用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对应规律,更有效地学会普通话;而切实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案,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使用工具书,更熟练地使用电脑的拼音输入法。
2.词汇。这一部分讲授现代汉语词汇的基础知识。词汇是一个语言中词的总汇。在说话写作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用词不当”。 造成“用词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词汇贫乏,二是没有能确切了解与掌握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掌握有关现代汉语词汇的基础知识和辨析词义的一些方法,有助于大家懂得怎样丰富词汇,有助于大家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使自己运用词语的能力有所提高。
    3.语法。这一部分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语法是一个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了解常见的语法错误,懂得怎样分析、改正病句,有助于提高防止和纠正语法错误的自觉性。
4.修辞。这一部分讲授现代汉语修辞的基础知识。修辞,简单地说,可以理解为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技巧和规律。同样一个意思,一个会说话的人可以说得娓娓动听,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可能会把听话人说得不知所云昏昏欲睡。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能不能、会不会选择、使用合适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掌握现代汉语修辞的基础知识,并注意联系自己所接触的优秀作品和日常生活中丰富多采的语言实际,使自己把语言运用得好,具体说,使自己对汉语修辞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能有所提高。
5.文字。这一部分讲授汉字的基础知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书面语言中的正字与口头语言中的正音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更显得重要些,因为口头发音如有问题而不被对方正确理解,对方还可以当面问清楚,而书面上如果因错别字而让人误解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掌握有关现代汉字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大家正确使用汉字,避免写错别字。
6.标点。这一部分讲授标点符号的基础知识。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现代书面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人不予重视,他们不懂得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可以大大增强书面表达的明确性。掌握标点符号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大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避免由于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所造成的语言表达上的毛病。
关于这个课程的要求,我们提出这样几点:识记现代汉语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理解并融会贯通我们所讲的有关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现代汉字和标点符号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要求,详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汉语基础自学考试大纲》。
练  习
一、普通话的含义是什么?推广普通话是不是要取消方言?
二、“现代汉语基础”是个什么性质的课程?
三、你们并非是中文专业的考生,为什么也要对你们开设“现代汉语基础”这个课程?
第一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的基础知识
    一、语音的性质
    什么是语音?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自然界的风声、雨声都不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所以不是语音;气喘声、打喷嚏声虽然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但那只是人的本能生理反应,并不具有意义,不起交际作用,所以也不是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要通过语音来传递信息进行交际。没有语音这个物质外壳,意义无法传递,语言也就不能成为交际工具。
    语音具有物理的、生理的和社会的三种性质。
   (一) 语音的物理性质
    语音作为一种声音具有物理性质。从物理上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音波。下面是音波示意图:
图中  到b是一个波,b到c是另一个波。A和A'叫波峰,B和B'叫波谷。 到b、b到c的距离叫波长。A、A'、B、B'到甲乙线上的距离叫振幅。
    语音和其他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要素。
    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振动的快慢来决定的。声波每秒振动的周期次数就是声波的频率。振动的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就高;振动的次数少,频率就低,声音就低。音乐里的音阶是由音高构成的。 汉语的声调, 如北京话里的dū(督)、dú(独)、 
dǔ(赌)、dù(度),主要是由不同的音高构成的。女人的声音听起来比男人高,就是因为女人说话时声波的频率比男人高。
    2.音强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的。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敲鼓时,用力大,音强就强,发出的声音就大;用力小,音强就小,发出的声音就小。北京话里的“孝子”和“儿子”里的“子”音强不同,前一个“子”音强比较强,后一个“子”音强比较弱。
    3.音长指声音的长短,是由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时间长,音长就长;时间短,音长就短。英语eat(吃)和it(它)的区别,主要是其中元音i的音长不同。eat里的i音长长,it里的i音长短。广州话里“三”和“心”的不同,主要是其中元音ɑ的音长不同,“三” 里的ɑ音长长,“心” 里的ɑ音长短。
    4.音色指声音的特色,是由声波的不同形状决定的。它是每个声音的本质,所以也
叫音质。音色是区别不同声音的最重要的要素,元音ɑ、o、i的区别就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下面是ɑ、o、i波纹的示意图:     
    (二)语音的生理性质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因而具有生理性质。发音时发音器官状况不同、所用的方法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所以我们在学习语音时也要研究发音器官的构造及其在发音中所起的作用。
(三)语音的社会性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社会性;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也具有社会性。每种语言的语音特点,如:有哪些音,没有哪些音;哪些音能和哪些音相拼,不能和哪些音相拼;哪些音能区别意义,哪些音不区别意义等等,这些主要不是由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性质决定的,而是由语音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也就是由使用该语言的民众决定的,所以说语音的社会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例如,上海话有入声,北京话没有入声。“吸、白、笔、入”,在上海话里是入声,发音短促,在北京话里不是入声,发音不短促。又如,北京话里声母ɡ、k、h不和韵母i、ü相拼,而胶东话里就可以相拼。“去”北京话读qu,不读kü,而胶东话就读kü。再如,北京话的n和l能区别意义,“脑”和“老”发音不同;而兰州话里n和l不区别意义,“脑”“老”的声母既可以是n也可以是l。
    二、发音器官
    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肺和气管
气流是发音的动力,呼气时肺是气流的动力站。气管是气流出入的通道,吸气时气流经过气管进入肺,呼气时气流由肺经过气管呼出。汉语主要靠呼出的气流来发音。
(二)喉头和声带
气管的上部接着喉头。喉头是由四块软骨构成的圆筒,圆筒的中部附着声带。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肌肉薄膜,两片薄膜中间的空隙是声门,声门是气流的通道。声带可以放松,也可以拉紧。放松时发出的声音较低,拉紧时发出的声音较高。声门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打开时,气流可以自由通过;关闭时,气流可以从声门的窄缝里挤出,使声带颤动发出响亮的声音。
(三)口腔和鼻腔
喉头上面是咽腔。咽腔是个三叉口,下连喉头,前通口腔,上连鼻腔。呼出的气流由喉头经过咽腔到达口腔和鼻腔。口腔、鼻腔、咽腔都是共鸣器,对发音来说口腔最重要。构成口腔的组织,上面的叫上腭 ,下面的叫下腭。上腭包括上唇、上齿、齿龈、硬腭、软腭和小舌,下腭包括下唇和下齿,舌头也附着在下腭上。舌头又分为舌尖、舌面和舌根。上腭上面的空腔是鼻腔,软腭和小舌处在鼻腔和口腔的通道上。软腭上升时,鼻腔关闭,气流从口腔通过,这时发出的声音叫口音。软腭下垂时,口腔中的某一部位关闭,气流从鼻腔通过,这时发出的声音叫鼻音。下面是口腔和鼻腔的示意图:
    三、语音的基本概念
(一)音素和元音、辅音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例如,汉语里的 ɑ、i、u都是音素。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大都是由几十个不同的音素组成的。
    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元音如ɑ、o、e、i、u;辅音如b、p、d、t、ɡ、k、s、r。元音和辅音的区别主要是:
    1.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鼻腔时要受到阻碍。
    2.元音发音时,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辅音发音时,构成阻碍的部位比较紧张,其他部位比较松弛。
    3.元音发音时,气流较弱;辅音发音时,气流较强。
    4.元音发音时,声带要颤动,发出的声音比较响亮;辅音发音时,有的声带颤动,声音响亮,如m、n、l、r,有的不颤动,声音不响亮,如b、t、z、c。
(二)音节
音节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如“建设”是两个音节,“图书馆”是三个音节,“社会主义”是四个音节。汉语音节和汉字基本上是一对一,一个汉字也就是一个音节。只有少数例外,如“花儿、盆儿”都写成两个汉字,可是读成一个音节huār、pénr。
    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北京话里一个音节可以只有一个音素,例如“啊”(ā)、“鹅”(é),也可以有两个或三个音素,例如“搭”(dā)、“地”(dì)、“人”(rén)、“民”(mín),最多可以有四个音素,例如“交”(jiāo)、“先”(xiān)。
(三)声母、韵母、声调
汉语音韵学的传统办法是把一个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音节里声母后面的部分。例如dā(搭)的声母是d,韵母是ā;jiǎ(甲)的声母是j,韵母是iǎ;rǎnɡ(嚷)的声母是r,韵母是 ǎnɡ。
    元音、辅音和声母、韵母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语音得出来的概念。元音、辅音是音素的分类,适用于一切语言;声母、韵母是对汉语的音节进行分析得出的概念,只适用于汉语和与汉语有相同的音节结构的语言。在普通话中,声母都是由辅音充当的,韵母主要由元音来充当,有的韵母中也有辅音,但只限于n和nɡ。换一个角度说,元音只用在韵母中,辅音主要用在声母中(只有nɡ不作声母)。辅音n既用在声母中,也用在韵母中。如音节niān(蔫)里的前一个n 是声母,后一个n是韵尾。辅音 nɡ 不用在声母中,只用在韵母中,如ɡānɡ(钢)里的nɡ。
声调指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普通话里dū(督)、dú(毒)、dǔ(赌)、dù(度)这四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表示的意思也就不同。
练习
    一、什么是语音?为什么说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二、说出发音器官示意图中各部位的名称。
    三、为什么说语音的社会性质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四、举例说明什么是音素?
    五、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六、下列各音素,哪些是元音?哪些是辅音?
        p、m、u、i、ɡ、j、e、n、ɑ、nɡ
    七、举例说明什么是音节?什么是声母?什么是韵母?什么是声调?
    八、说明元音、辅音和声母、韵母的关系?
    九、指出下列音节中各有几个元音和辅音?
        ⑴xiā(瞎)   ⑵bān(班)     ⑶chōu(抽)
        ⑷tīnɡ(听)   ⑸lóu(楼)  ⑹shǎnɡ(赏)
        ⑺zhuānɡ(庄)  ⑻dāi(呆)    ⑼huān(欢)    ⑽jiǎn(柬)
    十、指出下列音节中的声母和韵母。
        ⑴biān(边)  ⑵zhǎo(找)    ⑶zhī(知)     ⑷xiǎo(小) 
        ⑸jiǔ(酒)   ⑹cì(次)      ⑺huī(灰)     ⑻jīn(今)
        ⑼què(确)   ⑽chuānɡ(窗)
第二节  声   母
    一、声母的发音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普通话中有21个辅音声母,即:b、p、m、f、d、t、n、l、ɡ、k、h、j、q、x、 zh、ch、sh、r、z、c、s。
    因为声母是由辅音构成的,所以研究声母的发音也就是研究构成声母的辅音的发音。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或鼻腔时要受到阻碍,通过克服阻碍而发出声音。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声母的发音:(1)发音部位,就是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2)发音方法,就是气流克服阻碍发出声音的方法。
    二、声母的发音部位
    普通话的声母按照发音部位分为以下七组:
(一)双唇音
由上唇和下唇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3 个,是:b、p、m。
(二)唇齿音
由下唇和上齿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只有1个,是:f。
(三)舌尖中音
由舌尖和上齿龈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4个,是:d、t、n、l。
(四)舌根音
由舌根和软腭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3个,是:ɡ、k、h。
(五)舌面音
由舌面和硬腭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3个,是:j、q、x。
(六)舌尖后音
舌尖翘起和硬腭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4个,是:zh、ch、sh、r。
(七)舌尖前音
由舌尖和上齿背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3个,是:z、c、s。 
下面是声母发音部位的示意图:
      三、声母的发音方法
    声母的发音方法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克服阻碍的方式
按照发音时气流克服阻碍的方式,普通话的声母分为五类:
    1.塞音。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时冲破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塞音有6个,就是b、p、d、t、ɡ、k。
    2.擦音。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非常接近,留下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时从窄缝挤出,摩擦成声。擦音有6个,就是f、h、x、sh、r、s。
    3.塞擦音。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先把阻塞部位冲开一条窄缝,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先破裂,后摩擦,结合成一个音。塞擦音有6个,就是j、q、zh、ch、z、c。 
    4.鼻音。口腔里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下垂,打开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颤动声带,从鼻腔通过。鼻音有两个,就是m和n。
    5.边音。舌尖与齿龈相接构成阻碍,舌头两边留有空隙。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颤动声带,从舌头的两边通过。边音只有1个,就是l 。
(二)气流的强弱
按照发音时呼出的气流的强弱,普通话声母中的塞音和塞擦音分为两类,就是不送气音和送气音。
    1.不送气音。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弱。有6个,就是b、d、ɡ、j、zh、z。
    2.送气音。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强。有6个,就是p、t、k、q、ch、c。
(三)声带是否颤动
按照发音时声带是否颤动,普通话的声母分为两类,就是清音和浊音。
    1.清音。气流呼出时,声门打开,声带不颤动,发出的音不响亮。清音有17个,就是b、p、f、d、t、ɡ、k、h、j、q、x、zh、ch、sh、z、c、s。
    2.浊音。气流呼出时,颤动声带,发出的音比较响亮。浊音有4个,就是m、n、l、r。
    四、普通话声母的发音
    把上面讲的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结合起来,就可以说明普通话21声母是怎么发音的。
    b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例字:罢、拜、报、辨别、标兵。
    p  双唇送气清塞音,例字:怕、派、炮、批评、乒乓。
    m  双唇浊鼻音,例字:骂、迈、冒、美满、面目。
    f   唇齿清擦音,例字:法、飞、凤、方法、反复。
    d   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例字:大、代、到、地点、当代。
    t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例字:踏、太、套、团体、探讨。
    n   舌尖中浊鼻音,例字:纳、耐、闹、牛奶、农奴。
    l   舌尖中浊边音,例字:辣、赖、烙、联络、劳力。
    ɡ   舌根不送气清塞音,例字:尬、盖、告、骨干、国歌。
    k   舌根送气清塞音,例字:喀、慨、靠、刻苦、宽阔。
    h   舌根清擦音,例字:哈、害、浩、欢呼、辉煌。
    j    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例字:架、街、建、积极、经济。
    q   舌面送气清塞擦音,例字:恰、窃、欠、请求、确切。
    x   舌面清擦音,例字:下、歇、县、学习、虚心。
    zh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例字:诈、债、照、主张、政治。
    ch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例字:岔、拆、超、出产、查抄。
    sh   舌尖后清擦音,例字:事、晒、哨、声势、手术。
    r    舌尖后浊擦音,例字:日、热、绕、柔软、仍然。
    z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例字:杂、在、早、走卒、栽赃。
    c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例字:擦、菜、草、层次、参差。
    s    舌尖前清擦音,例字:撒、塞、臊、思索、琐碎。
    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可以综合为下面的表:
    五、零声母
    除了以上说的21辅音声母外,普通话还有一些音节不用辅音声母开头,例如ān(安)、ēn(恩)、āo(熬)、ōu(欧)、ānɡ(昂)等。这样的音节没有声母,可是语言学家从语音的系统性考虑认为它们有声母,不过不是辅音声母,而是特殊的声母,叫做零声母。有了零声母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说普通话里所有的音节都有声母,都可以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汉语拼音的y和w只出现在零声母音节的开头,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使音节界限清楚。例如,yī(衣)、yū(迂)、yān(烟)、yuān(冤)、yānɡ(央)、wānɡ(汪)、wēnɡ(翁)、yōnɡ(雍)等。
    六、声母辨正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声母时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zh、ch、sh、r和z、c、s
zh、ch、sh、r是舌尖后音,发音时舌尖卷起来对着硬腭;z、c、s是舌尖前音,发音时舌尖对着上齿背。先发z、c、s ,然后把舌尖卷起来对着硬腭,发出的音就是zh、ch、sh。普通话里zh、ch、sh、r和z、c、s能区别意义,而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还有北方方言的部分地区,都没有zh、ch、sh、r这套声母。北方方言里有些地区虽然有这两套声母,但是分合情况也和普通话不完全相同。因此,这些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就要学会zh、ch、sh、r的发音,还要知道普通话里哪些字要读zh、ch、sh ,哪些字要读z、c、s。是这些方言区的人学好普通话声母的关键。比较下列各组词语:
        诗人 shīrén             私人sīrén
        主力 zhǔlì              阻力zǔlì
        木柴 mùchi             木材mùci
        新春 xīnchūn            新村xīncūn
(二)f和h
f是唇齿音,发音时下唇和上齿构成阻碍。h是舌根音,发音时舌根和软腭构成阻碍。南方有些方言没有f这个声母,普通话的f在闽方言多数读成b、p或h,湘方言有些地区把f读成hu,而粤方言则相反,把普通话里一些读h的字(大都是和u结合的字,如虎hu、花huɑ)也读作f。比较下列各组词语:
        发生fāshēnɡ       花生huāshēnɡ
        废话fèihu        会话huìhu
        公费 ɡōnɡfèi       工会 ɡōnɡhuì
        三伏sānfú         三壶sānhú
(三)n和l
n是鼻音,发音时气流通过鼻腔,由鼻孔呼出,不由口腔呼出。l是边音,发音时气流从舌头的两旁呼出,不从鼻腔呼出。普通话里n和l能区别意义,而闽方言、北方方言里的西南话和部分江淮话里n和l是不分的。有的有n没有l,有的l没有n,有的n、l随便读。例如“男制服”和“兰制服”不分,“女客”和“旅客”不分。这些方言区的人除了要学会n和l的发音外,还要记住在普通话里哪些字的声母是n ,哪些字的声母是l。比较下列各组词语:
        你想 nǐxiǎnɡ     理想lǐxiǎnɡ        水牛 shuǐniú     水流shuǐliú
        年代 ni ndi     连带lindi        无奈 wúni        无赖wúli
(四)清声母和浊声母
清声母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浊声母发音时声带要颤动。普通话里只有m、n、l、r四个浊声母,而吴方言和湘方言的部分地区除了m、n、l、r外还有浊塞音、浊擦音和浊塞擦音声母。例如上海话“病、动、共、词”是声母就是浊声母。这些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时候,要把这些浊声母改成发音部位相同的清声母。声调是平声的字,要改成送气清声母,如p、t、k、q、ch、c等;声调是仄声的,要改成不送气的清声母,b、d、g、j、zh、z等.。下列各组词语里带点的字都是浊声母,它们在普通话里要改成不同的声母:
        童话 tónɡhu         动画dònɡhu
        评价pínɡji          病假bìnɡji
        厨房 chúfnɡ         住房zhùfnɡ
        水田 shuǐtin        水电shuǐdin
练习
    一、什么叫发音部位?什么叫发音方法?
    二、普通话声母有哪几个发音部位?
    三、解释下列术语:
        ⑴塞音   ⑵擦音   ⑶塞擦音   ⑷鼻音   ⑸边音
    四、举例说明声母的送气和不送气。
    五、举例说明什么是清音?什么是浊音?
    六、根据所给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填出相应的声母。
        ⑴双唇送气清塞音(  )。
        ⑵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  )。
        ⑶舌尖后清擦音(  )。
        ⑷舌尖中浊边音(  )。
        ⑸舌尖后浊擦音(  )。
    七、下面有三组字,请把每组字中声母相同的字归并到一起,并写出它们的声母来。
        ⑴主  站  焦  举  暂  招  阻  剑  糟
        ⑵留  农  凉  兰  虑  宁  隆  乱  泥
        ⑶罚  欢  火  翻  昏  晦  逢  淮  佛
    八、举例说明什么是零声母。
    九、用汉语拼音注出下列词语的规范读音:
        ⑴知识   ⑵事实   ⑶男篮   ⑷奶牛   ⑸来路
        ⑹湖南   ⑺芬芳   ⑻群众   ⑼淘汰   ⑽道路
第三节  韵  母
    一、韵母的分类
    韵母指音节里声母后面的部分。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有些韵母里除了元音之外还有辅音。普通话韵母里的辅音只有n和nɡ两个鼻辅音。
    普通话有38个韵母,分为三类:(1)单元音韵母,也叫单韵母。韵母是由一个元音构成的。普通话有9个单元音韵母。(2)复元音韵母,也叫复韵母。韵母是由两个或三个元音构成的。普通话有13个复元音韵母。(3)带鼻音韵母,也叫鼻韵母。韵母是由元音和鼻辅音构成的。普通话有16个鼻韵母。
    二、单元音韵母
单元音韵母是由一个元音构成的,所以它的发音也就是元音的发音。普通话有9个单元音韵母,从发音说分为两类:
    (一)舌面单元音韵母
    有6个,就是 ɑ、o、e、i、u、ü。发音时主要由舌面起作用,气流颤动声带,然后由口腔呼出。元音音色的不同主要是由发音时口腔形状的不同造成的,口腔形状的不同又是由下面三个条件造成的:
    1.舌位的前后
    舌位指发音时舌面隆起部分的所在位置。发元音时舌头前伸,舌位在前,这时发出的元音叫前元音。普通话里有两个前元音,就是i、ü。发元音时,舌头后缩,舌位在后,这时发出的元音叫后元音。普通话里有3 个后元音,就是o、e、u。发元音时,舌头不前不后,舌位居中,这时发出的元音叫央元音。普通话里有1个央元音,就是ɑ。
    2.舌位的高低
    舌面抬高,和硬腭的距离达到最小时,发出的元音叫高元音。舌面降低,和硬腭的距离达到最大时,发出的元音叫低元音。由高元音到低元音的这段距离可以分为相等的四份,中间有三个点。舌位处在这三个点上时,发出的元音由上而下分别叫作半高元音、中元音和半低元音。普通话里有3个高元音,就是i、u、ü,有两个半高元音,就是o、e,有1个低元音,就是ɑ。
    3.圆唇和不圆唇
    嘴唇收圆,发出的元音叫圆唇元音;嘴唇展开,发出的元音叫不圆唇元音。普通话里有3个圆唇元音,就是o、u、ü ,有3不圆唇元音,就是ɑ、e、i 。
    根据以上三个条件,我们就可以说明6个舌面单元音韵母的发音原理。
    ɑ  央低不圆唇元音,例字:啊、八、插、发达、爸妈。
    o  后半高圆唇元音,例字:喔、拨、摸、磨破、薄膜。
    e  后半高不圆唇元音,例字:鹅、德、勒、合格、特色。
    i  前高不圆唇元音,例字:衣、逼、鸡、集体、意义。
    u  后高圆唇元音,例字:乌、不、出、互助、朴素。
    ü  前高圆唇元音,例字:迂、居、女、区域、语句。
    舌面单元音韵母的发音可以综合为下面的表:
 前 元 音 央 元 音 后 元 音
 不圆唇 圆  唇 不圆唇 圆  唇 不圆唇 圆  唇
高 元 音 i 衣 ü 遇    u 屋
半高元音     e 饿 o 喔
中 元 音      
半低元音      
低 元 音   ɑ 啊   
(二)舌尖单元音韵母
有3个,就是-i(舌尖前,如“资、雌、思”的韵母)、-i(舌尖后,如“知、痴、师、日”的韵母)、er。
舌尖单元音韵母的发音也就是舌尖单元音的发音,发音时主要是舌尖起作用。舌尖单元音的不同发音,是由舌尖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和嘴唇的圆展这三个条件决定的。
-i (后) 舌尖后元音。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例字:知、吃、诗、知识、支持。发音时舌尖翘起,靠近硬腭,形成一条窄缝,气流经过时不发生摩擦。只用在声母sh、ch、sh、r的后面。
-i (前) 舌尖前元音。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例字:资、雌、思、自私、此次。发音时舌尖前伸,靠近上齿背,形成一条窄缝,气流经过时不发生摩擦。只用在声母z、c、s的后面。
    er  卷舌元音。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例字:儿、而、耳、尔尔。发音时舌头处于自然状态,舌尖翘起和硬腭相对,气流的通路比较宽,嘴唇不圆。韵母er永远不和辅音声母相拼。
    三、复元音韵母
    复元音韵母也叫复韵母,是由两个或三个元音构成的。由两个元音构成的叫二合复韵母,由三个元音构成的叫三合复韵母。
    复韵母的发音有两个特点。第一,发音时从一个元音到另一个元音是逐渐过渡的,而不是跳跃的,中间有许多过渡音。例如发o时,先发 ,然后舌位逐渐升高,后移,嘴唇逐渐收圆 ,最后发出o。第二,各元音的响度不等。响度大的元音在前的,叫做前响复韵母;响度大的元音在后的,叫做后响复韵母;响度大的元音在中间的,叫做中响复韵母,中响复韵母一定是三合复韵母。
    普通话有13个复韵母,分为三组。
(一)二合前响复韵母
有4个,列举如下:
      i  例字:哀、来、该、爱戴、白菜。
      ei   例字:每、类、黑、配备、肥美。
      o  例字:熬、涝、靠、烧烤、报告。
      ou  例字:欧、漏、扣、口头、守候。
(二)二合后响复韵母
有5个,列举如下:
      iɑ  例字:呀、家、下、加价、假牙。
      ie  例字:耶、姐、谢、结业、贴切。
      uɑ  例字:蛙、刷、瓜、挂画、花袜。
      uo  例字:窝、说、活、骆驼、错过。
      _e  例字:曰、学、决、约略、雀跃。
(三)三合中响复韵母
有4个,列举如下:
      io  例字:腰、聊、叫、巧妙、逍遥。
      iou  例字:忧、流、救、悠久、绣球。
      ui  例字:歪、怀、帅、摔坏、外块。
      uei  例字:威、回、睡、追随、摧毁。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iou、uei两个韵母和声母相拼时,写作iu、ui。例如“牛”写作niú,不作nióu;“归”写作ɡuī,不作ɡuēi。
    四、鼻韵母
    带鼻音韵母也叫鼻韵母,是由元音和鼻辅音构成的。鼻韵母发音时,由元音开始逐渐向鼻辅音过渡,最后阻碍部分完全闭塞,气流从鼻腔流出。
普通话中作韵尾的鼻辅音有两个,就是n和nɡ。n是舌尖中浊鼻音,既可作声母又可作韵尾。作韵尾时要等气流停止后,双唇构成的阻碍才消除。nɡ 是舌根浊鼻音,在普通话中只作韵尾不作声母。发音时,舌根抵住软腭,堵塞气流通往口腔的通路,同时软腭下垂。气流颤动声带,从鼻腔通过。下面是nɡ的发音示意图:
鼻韵母有两类,就是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
(一)前鼻音韵母
是以n为韵尾的韵母,有8个,列举如下:
      n  例字:安、单、罕、感叹、展览。
      in  例字:烟、颠、先、前线、片面。
      un  例字:弯、端、欢、贯穿、转换。
      _n  例字:冤、捐、宣、渊源、全权。
      en   例字:恩、痕、深、认真、根本。
      in   例字:因、亲、今、殷勤、信心。
      uen  例字:温、昏、春、论文、馄饨。
      _n   例字:晕、群、熏、均匀、军训。
(二)后鼻音韵母
是以nɡ为韵尾的韵母,有8个,列举如下:
      nɡ   例字: 昂、郎、常、帮忙、厂房。
      inɡ  例字:央、江、腔、想象、响亮。
      unɡ  例字:汪、荒、庄、状况、狂妄。
      enɡ   例字:烹、登、蒸、更正、丰盛。
      inɡ   例字:英、丁、星、命令、平定。
      uenɡ  例字:翁、嗡、瓮、蕹。
      onɡ   例字:工、东、通、隆重、从容。
      ionɡ  例字:雍、兄、窘、汹涌、穷凶。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韵母uen和声母相拼时,写作un 。例如“论”写作l]n ,不作lu7n 。
    五、韵母辨正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声母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i和ü
i和ü都是舌面前高元音,差别只是发音时i不圆唇,ü要圆唇。先发i的音,舌位保持不变,慢慢把嘴唇收圆就是ü。闽方言、客家方言和西南一些地区的方言没有单元音ü ,这些地方的人常常把普通话里的ü读成i。注意分辨下列各组词语的发音:
        名义mínɡyì        名誉mínɡyù
        前面    全面qunmin
        季节jìjié        拒绝jùjué
        盐分ynfèn       缘分yunfèn
(二)鼻韵尾n和nɡ
n和nɡ发音不同。n是舌尖浊鼻音,发音时由舌尖和上齿背构成阻碍;nɡ 是舌根浊鼻音,发音时由舌根和软腭构成阻碍。普通话里由鼻韵尾n和nɡ 组成两套鼻韵母,区别意义。有些方言却不能分辨,有的有n没有nɡ,有的有nɡ没有n。南京话不能区分ɑn和ɑnɡ,iɑn和iɑnɡ,uɑn和uɑnɡ,“天坛”等于“天堂”,“平凡”等于“平房”。更多的地区不能区分en和enɡ,in和inɡ,“人民”等于“人名,“老陈”等于“老程”。注意分辨下列各组词语的发音:
        赞颂 znsònɡ     葬送znɡsònɡ
        陈旧 chénjiù     成就chénɡjiù
        山口 shānkǒu     伤口shānɡkǒu
        亲近qīnjìn       清静qīnɡjìnɡ
    (三)单韵母和复韵母
    普通话的复韵母比较丰富,有13 个,而有些方言缺乏复韵母。吴方言的许多地方把i,ei,o,ou读成单韵母,粤方言的有些的方又缺乏韵头,也把带有韵头的复韵母读成没有韵头的韵母。这些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要注意学习复韵母,分辨下列各组词语的发音:
        青菜 qīnɡci     青翠qīnɡcuì
        炉子 lúzi        骡子luózi
        大街 djiē       败坏 bihui
        西瓜 xīɡuɑ       村庄 cūnzhuānɡ
练习
    一、普通话韵母分为几类?
    二、舌面单韵母的发音是由哪几个条件决定的?
    三、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在括号内填上舌面单韵母。
        ⑴前高圆唇元音(  )
        ⑵后半高不圆唇元音(  )
        ⑶后高圆唇元音(  )
        ⑷后半高圆唇元音(  )
    四、普通话有哪几个舌尖单韵母?说明它们的发音原理。
    五、说明复韵母发音的特点。
    六、普通话的复韵母分为几类?都有哪些韵母?
    七、说明鼻韵母的发音特点。
    八、普通话的鼻韵母分为几类?都有哪些韵母?
    九、说明下列每组内两个韵母的发音区别。
        ⑴o和e        ⑵u和ü         ⑶-i(后)和-i(前)    ⑷ie和üe
        ⑸uɑi和uei   ⑹ɑn和uɑn    ⑺ɑnɡ和iɑnɡ         ⑻onɡ和uenɡ
    十、给下列汉字注出韵母:
        ⑴蚩  ⑵疵  ⑶白  ⑷姐  ⑸优  ⑹温   ⑺翁   ⑻用
第四节  声  调
    一、调值和调类
    声调指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的变化。 汉语的声调可以区分意义。 普通话里“山西”
(shānxī)和“陕西”(shǎnxī)的不同,“主人”(zhǔrén)和“主任”(zhǔrèn)的不同,就是由于声调的不同。
    声调包括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调值指声调的实际读法,也就是高低升降变化的具体形式。调值是由音高决定的,音乐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但是调值和音阶不同。音阶的高低是绝对的,调值的高低是相对的。在音乐里,如C调的1,不管谁来唱,也不管用什么乐器来演奏,音高都是一样的;调值则不同,用普通话读“天”字,成年男人的调值比女人和小孩儿的低,同一个人情绪平静时的调值比情绪激动时低。
    描写调值常用五度制声调表示法。把一条竖线四等分,得到五个点,自下而上定为五度:1度是低音,2度是半低音,3度是中音,4度是半高音,5度是高音。一个人所能发出的最低音是1度,最高音是5度,中间的音分别是2度、3度和4度。一个音如果又高又平,就是由5度到5度,简称为55,是个高平调;如果从最低升到最高,就是由1度到5度,简称为15,是个低升调;如果由最高降到最低,就是由5度降到1度,简称为51,是个全降调。五度制声调表示法图示如下:
     调类指声调的类别,就是把调值相同的音归纳在一起建立起来的声调的类别。例如普通话的“去、替、废、动、恨”调值相同,都是由5度到1度,就属于同一个调类。古代汉语的声调有四个调类,古人叫做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合起来叫做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方言的调类都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在演变的过程中有分有合,形成非常复杂的局面。
    二、普通话的声调
(一)普通话的调值和调类。
    普通话有四种基本调值,可以归并为四个调类。根据古今调类演变的对应关系,定名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具体描写如下:
    1.阴平。高而平,叫高平调。发音时由5度到5度,简称55。例字:妈、督、加、先、通。
    2.阳平。由中音升到高音,叫中升调。由3度到5度,简称35。例字:麻、毒、荚、贤、铜。
    3.上声。由半低音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叫降升调。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简称214。例字:马、赌、甲、显、桶。
    4.去声。由高音降到低音,叫全降调。由5度到1度,简称51。例字:骂、度、价、县、痛。
    普通话声调的调类和调值可以综合为下面的表:
调  类 调  值 调  型 调  号 例   字
阴  平 55 高  平 - 咪mī  身shēn
阳  平 35 中  升 / 迷mí  神shén
上  声 214 降  升 √ 米mǐ  审shěn
去  声 51 全  降  密mì  慎shèn
(二)变调
    我们平常说话,总是一个一个音节连在一起发音的。音节和音节相连时,有的音节的调值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做变调。变调是汉语许多方言都有的现象,最常见的变调是后面音节的调值影响前面音节的调值。下面我们介绍普通话里两种重要的变调。
    1.上声的变调。两个音节相连,前一个音节是上声时,这个上声受到它后面音节声调的影响发生变调。规律是:
    上声和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35。例如:买米、好酒、土改、检举、冷水。
    上声和非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21(半上)。
    ⑴上声加阴平,例如:买姜、好书、写诗、语音。
    ⑵上声加阳平,例如:买油、好房、两条、语言。
    ⑶上声加去声,例如:买菜、好戏、写信、美味。
    2.“一”和“不”的变调。
    “一”的本调是阴平,单读时或在词句末尾时读本调。例如:一、第一。在阴平、阳平、上声的前边读时发生变调,改读为51去声。
    ⑴“一”加阴平,例如:一斤、一天、一杯。
    ⑵“一”加阳平,例如:一元、一年、一条。
    ⑶“一”加上声,例如:一两、一晚、一本。
“一”在去声的前边改读为35阳平。例如:一寸、一夜、一个。
    “不”的本调是去声,单读时或在词句末尾时读本调。例如:不、就是不。在阴平、阳平、上声的前边读时发生变调,改读为51去声。
    ⑴“不”加阴平,例如:不说、不高、不听。
    ⑵“不”加阳平,例如:不来、不直、不能。
    ⑶“不”加上声,例如:不走、不好、不肯。
“不”在去声的前边改读为35阳平。例如:不去、不累、不会。
练习
      一、什么是调值?什么是调类?
      二、举例说明普通话的声调有几类?每类的调值是什么?
      三、把下列各字按照普通话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围、味、印、影、形、星、提、体、倦、暖、煤、睡、式、明、秒、 
          戴、崖、非、龙、懈、玷、猫、扶、站、次、友、绘、榜、瓮、永
      四、把下列古入声字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急、黑、各、岳、局、册、竹、出、桌、决、学、入、宅、舌、七、
          即、读、笔、匹、达、吸、绿、鹿、俗、插、德、尺、错、北、彻
      五、举例说明上声变调的规律。
      六、举例说明“一”和“不”的变调规律。
第五节  音节
    一、音节的构成
    汉语音节从构成说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其中韵母部分最复杂。一个韵母最少有一个音素,最多有三个音素。在由三个音素构成的韵母中,中间的发音最响亮的音素叫韵腹;韵腹前面的音素叫韵头,也叫介音;韵腹后面的音素叫韵尾。韵腹是韵母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韵头和韵尾可以都有,也可以都没有,也可以只有其中的一个。韵母中如果只有一个音素,这个音素一定是韵腹。如果有两个音素,可能是韵头和韵腹,也可能是韵腹和韵尾。如果有三个音素,就一定是韵头、韵腹和韵尾。分析韵母结构时一定要先找出韵腹,然后再找韵头和韵尾(如果有韵头和韵尾的话)。
    普通话38 个韵母中,单韵母只有韵腹。复韵母中,二合前响复韵母(ɑi、ei、ɑo、ou)包含韵腹和韵尾;二合后响复韵母(iɑ、ie、uɑ、uo、ue)包含韵头和韵腹;三合中响复韵母(iɑo、 iou、 uɑi、uei )里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俱全。鼻韵母中一定有韵腹和韵尾(n或nɡ),有的有韵头(如iɑn、iɑnɡ),有的没有韵头(如ɑn、ɑnɡ)。
    分析普通话的音节结构时,iou、uei、uen 不用省写式iu、ui、un。由y、w开头的音节的韵母,要用原式,不用改写式。例如, yī(衣)、yū(迂)、yān(烟)、yuān(冤)、yānɡ(央)、wānɡ(汪)、wēnɡ(翁)、yōnɡ(雍)的韵母,要用  i、ü、iɑn、üɑn、iɑnɡ、uɑnɡ、uenɡ、ionɡ 等。
    普通话的音节结构有以下类型:
例   字 声 母 韵       母 声  调
  韵  头 韵  腹 韵  尾 
  牛 nióu n i o u 阳  平
  归 ɡuēi ɡ u e i 阴  平
  论 luèn l u e n 去  声
  烟 iān  i ɑ n 阴  平
  威 uēi  u e i 阴  平
  约 üē  ü e  阴  平
  衣 %   i  阴  平
    普通话的音节有以下几个特点:
    1.每个音节都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
    2.声母有22个,其中21个是辅音声母,1 个是零声母。
    3.韵母有38 个,其中9个是单韵母,13个是复韵母,16个是鼻韵母。
    4.韵母有韵头、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其中韵腹是不可缺少的。可以做韵腹的有9个元音,就是ɑ、o、e、i、u、ü、-i(前)、-i(后)、er;可以做韵头的有三个元音,就是i、u和ü:可以做韵尾的有两个元音i、u(包括o)和两个辅音n和nɡ。
    5.有4个声调,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二、四呼
    “四呼”是传统音韵学里的术语,主要是以韵头为标准对韵母做出的分类。普通话的38 个韵母,有的有韵头,有的没有韵头。能够构成韵头的元音只有3个,就是i、u、ü。根据这个特点韵母可以分为四类:
(一)开口呼:没有韵头,韵腹又不是i、u、ü的韵母。有15个。
(二)齐齿呼:韵头或者韵腹是i的韵母。有10个。
(三)合口呼:韵头或者韵腹是u的韵母。有9个。
(四)撮口呼:韵头或者韵腹是ü的韵母。有4个。
    韵母按四呼分类列表如下:
    三、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
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配合有比较强的规律性,掌握了这种配合规律,有助于深入了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更好地学习普通话。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配合规律主要表现在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的四呼上。这种规律可以列表如下:
    关于这个表有几点说明:
    1.表中有字的表示声和韵可以配合,画〇的表示不能配合。列出的字是举例性的。
    2.所谓配合就是相拼。能配合只是说其中有的声母和有的韵母能相拼,不是说所有的声母和所有的韵母都能相拼。
    3.双唇音、唇齿音只能和合口呼中的韵母u相拼,不能和合口呼中的其他韵母相拼,所以表中的“布、富”加括号。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普通话声母和韵母配合的主要规律有以下四条:
    1.b、p、m和d、t能和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韵母相拼(b、p、m和合口呼相拼限于u),不能和撮口呼韵母相拼。
    2.ɡ、k、h , zh、ch、sh、r , z、c、s这三组声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
    3.j、q、x和上述三组声母相反,只能和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
    4.n、l,零声母和四呼都能相拼。
    掌握这些规律可以避免拼写上的一些错误。例如,知道j、q、x不能和开口呼韵母相拼,就不会把“尖”jiān误拼为jān ;知道b、p、m、f和合口呼韵母相拼只限于韵母u,就不会把“波”bō误拼为buō。
练习
    一、举例说明普通话音节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二、分析下列音节的构成:
        ⑴叫   ⑵袄   ⑶言   ⑷雄   ⑸英   ⑹快   ⑺床   ⑻鱼
    三、什么是“四呼”?
    四、说明下列各韵母属于四呼里的哪一呼:
        ⑴iɑo  ⑵uɑ  ⑶e   ⑷en    ⑸er    ⑹ɑo   ⑺üe   ⑻uen
    五、举例说明普通话声母和韵母配合的规律。
第六节  轻声和儿化
    一、轻声
    北京话中有些词语的音节改变原有的声调,读得又轻又短。这样的语音变化叫做轻声,读轻声的音节叫做轻声音节。例如,“玻璃、桌子、舌头、聪明、喜欢”等词里的第二个音节就是轻声音节。
    轻声的性质和声调的性质不同。声调决定于音高,轻声决定于音强和音长。轻声音节都有它原来的声调,例如“们”永远读轻声,可是单独读这个字时要读阳平。“桌子”的“子”读轻声,“孔子、孟子”的“子”读上声。由此可见,轻声和声调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语音现象。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音节不标声调符号,而非轻声音节要标声调符号,两者不同。例如,“我们”要拼作wǒmen ,“去吧”要拼作qù b。
    轻声并不是单纯的语音现象,它和语法有密切关系,而且有比较强的规律性。下列一些语法成分都读轻声(下面加点的字读轻声):
    1.语气词“吧、吗、呢、啊”等。例如:吃吧、走吗、去呢、跑啊。
    2.结构助词“的、地、得”。例如:我的书、慢慢地走、跑得很快。
    3.动态助词“了、着、过”。例如:走了、看着、去过。
    4.名词的后缀“们、子、头”。例如:你们、房子、石头。
    5.名词后面表示方位的“上、下、里”。例如:桌上、地下、院里。
    6.单音节动词重叠式的第二个音节。例如:看看、说说、问问。
    7.作宾语的人称代词“我、你、他”。例如:找我、请你、麻烦他。
    有的轻声音节和非轻声音节构成对比,区别意义。例如:
        买卖:生意。                  买卖:买和卖。
        地道:纯粹,真正。            地道:地下通道。
        大意:疏忽,没有注意。        大意:主要的意思。
        东西:泛指各种事物。          东西:东面和西面。
    有些词语里的轻声音节并不区别意义,只是语言习惯。像下面这些词语的第二个音节,北京话里如果不读轻声,听起来很别扭:“衣服、豆腐、薄荷、扁担、认识、打听、拾掇、漂亮、干净、凉快”。此外,还有些词语在北京口语里可以读轻声也可以不读轻声,例如:“丁香、芍药、通知、预备、颠倒、打扫”。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所以普通话要有轻声,这是就语音系统来说的。但这并不是说北京话里所有读轻声的词语,都应该原封不动地被引进普通话,而是要区别对待。像上面说的,一些读轻声的语法成分,读轻声能区别意义的词语,都应该引进普通话,以丰富普通话语音的表现力。像“衣服、豆腐”那一类,读或不读轻声既不表示语法意义,也不区分词汇意义,就不一定进入普通话。至于像“丁香、芍药”那些词语轻声的读法可以归入北京的方音,不必进入普通话。
    二、儿化
    “儿化”是北京语音里的一种十分突出的语音变化。我们学习汉语语音应该对它有所了解。北京语音里读“儿”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指“儿童、儿女、婴儿、幼儿”里的“儿”,有具体意义,独立构成音节;另一类指“花儿、鸟儿、玩儿、今儿、明儿、遛弯儿、大院儿、片儿汤、馅儿饼”里的“儿”,没有具体意义,也不能独立构成音节,只表示它前面韵母带有卷舌作用。“儿化”指的是后一种的“儿”。
    北京话里的“花儿”不是两个音节,而是一个音节。在读“花”的韵母ua时,不等读完,舌尖就开始逐渐卷起来,使韵母ua改变了音色,带有明显的卷舌色彩。这种语音变化就叫儿化,带有儿化的音节就叫儿化音节。用汉字书写时,在儿化音节的后面加一个“儿”,例如“花儿、玩儿”。不过这个“儿”可以不出现。就是那些一定要儿化的音节,在书写时常常不写出“儿”来,例如“大院、遛弯、豆馅、焦圈(一种油炸的小食品)、馅饼、片警”。这是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不一致的一个突出了例子。汉语拼音规定,用-r表示儿化,就是在儿化音节的后面加上个-r。例如“花儿”要拼作huar,“一点儿”拼作yidianr。
    儿化音节带有明显的口语色彩,书面语词很少有儿化的。一个词儿化后,常常就有了“小”的意义,而且有喜爱的意味,例如“小孩儿、小猫儿、小刀儿、小碗儿、小玩意儿”。
不过这个现象并不严格,“老头儿、老伴儿、大院儿、东边儿”没有小的意思,“小偷儿、小流氓儿”也说不上什么喜爱的意味。
    在北京话里的儿化从作用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儿化能区别意义。例如:
        信:信件。                   信儿:消息。
        头:脑袋。                   头儿:首领。
        盖:动词,打上,蒙上。       盖儿:名词,盖子。
        尖:形容词,末端锐利。       尖儿:名词,锐利的末端。
        白面:小麦粉。               白面儿:毒品,海洛因。
第二类,虽然不能区别意义,但在北京话里一定要儿化,不儿化就不像北京话,北京人听起来很别扭,不容易接受,例如“冰棍儿、三轮儿、汽水儿、小孩儿、拐棍儿、摆摊儿、包干儿”等。第三类,有些词语可以儿化也可以不儿化,表示的意义和色彩没有明显的差别。例如:“上班、写字、作文、帮忙、打铃、冒烟、逗哏”。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所以普通话要有儿化,这是就语音系统来说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北京话里的儿化词都要进入普通话,既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个可能。有些方言区的人学习儿化十分困难。从原则上说,上述的第一类,也就是能够区别意义的儿化应该进入普通话,第二和第三两类不一定要进入普通话。最近几十年,北京话受普通话的影响,儿化音节也有减少的趋势。在北京话里,原来说“干劲”一定要儿化,可现在变得也可以不儿化了。
练习
   一、试说明轻声和儿化的发音原理。
    二、用拼音字母给下列词语注出在普通话里的读音:
        ⑴瞎子,虾子    ⑵蚊子,文字    ⑶帘子,莲子    ⑷舌头,蛇头 
        ⑸兄弟(弟弟),兄弟(兄和弟)   ⑹大爷(伯父),大爷(傲慢任性的男子)
    三、说明下列各组内两个词语在词性或意义的区别:
        ⑴滚,滚儿     ⑵活,活儿     ⑶一块,一块儿     ⑷破烂,破烂儿
        ⑸眼,眼儿     ⑹错,错儿
    四、用汉语拼音给下列词语注出规范的读音:
        ⑴复杂   ⑵混乱   ⑶比较   ⑷尖锐    ⑸惭愧
        ⑹舆论   ⑺创造   ⑻针灸   ⑼潜力    ⑽霍乱
第七节  语调
    我们说话的时候,除了每个音节的声调外,整个句子在语音上还有抑扬顿挫的变化。有的音节要读得重些,有的音节后面要有各停顿;有的句子的音高逐渐上升,有的句子的音高逐渐下降。这些变化和单个音节的读音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和全句的意思和说话人的感情有直接的关系。例如说“他来了”这句话的时候,音高逐渐上升就是问话,音高逐渐下降就是一般的叙述。这种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意思和感情的贯穿全句的抑扬顿挫就是语调。构成语调的因素很复杂,因为它包括整句话声音的高低、快慢、长短、强弱的变化。下面只从停顿、重音和升降三个方面作一些介绍。
    一、停  顿
    停顿就是句子内部或句与句之间说话时的间歇。一段话里面什么地方停顿、停顿是长是短,是由表达的需要来决定的。句与句之间的停顿一般要大于句子内部的停顿。在一句话里面,关系非常密切的词语间一般没有停顿,只在关系不很密切的词语间才可以有停顿。下面这个句子内可以有两个停顿: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民族。
    句中的停顿把一句话分为几个段落。这样的段落叫做“节拍群”。一句话里节拍群的多少可以有变化,说得快时节拍群就少些,说得慢些节拍群就多些。上面的句子在说得快些的时候,中间可以只有一个停顿,分成两个节拍群。例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民族。
说得慢些的时候,中间可以有5个停顿,分成6个节拍群。例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民族。
说话的时候,各节拍群所用的时间要相差不多,大体一致音节多的节拍群要说得快些,音节少的节拍群要说得慢些。这样就使各个节拍群有快有慢,听起来富于变化。
    停顿的改变有时会引起结构和意义的改变。例如:“二加三/乘以五”和“二加/三乘以五”的层次不同,意义也不同。“/”表示句内较大的停顿。前者的得数是二十五,后者的得数是十七。又如:“我没找着小李,/小高很着急”和“我没找着小李小高,/很着急”。前者着急的是小高,后者着急的是“我”。
    二、重音
    重音指的是语句里的某些音节根据表达的需要而读得较重的语音现象。人们说话时,句子里的音节有的要重读。这又分两种情况:
(一)语法重音
根据语法结构的要求,句子里有些成分要重读,这种重读叫语法重音。具体如下:
    1.一般句子的谓语常要读成语法重音。例如:
        今天晴天。
        北京的夏天常常刮风。 
    2.定语和状语常常传达新的信息,常读成语法重音。下面是定语带有语法重音的例子:  
        你们的胜利也就是我们的胜利。
        平凡的人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下面是状语带有语法重音的例子:
        天气渐渐地缓和起来了。
        我们不怕敌人的威胁和恐吓。
    3.动词的补语要读成语法重音。例如:
        他的普通话说得很流利
        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二)强调重音
为了故意强调意思,而重读某些成分,这叫做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规律,要根据交际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
        谁在屋里看电视?      我在屋里看电视。
        你在屋里干什么?      我在屋里看电视。
        你在屋里看什么?      我在屋里看电视。
    有时为了强调对比,有关的成分要读成强调重音。例如:
        我问的是他 ,没有问你。
        这件事我是不知道,不是故意不告诉你。
    强调重音只起强调作用,不改变句子的意义。
    三、升降
    除了停顿和重音外,全句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也是语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变化最能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普通话语调有两种基本类型,就是降调和升调。
降调就是句尾的声音降低的调子。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一般用降调。例如:
        他刚从乡下回来。
        别磨蹭了,你快说吧!
        这片房子真漂亮!
升调就是句尾的声音升起来的调子。部分疑问句用升调,一般句子中暂停的地方也用升调。例如:
        您找谁?
        这个学生是北大的,不是清华的。
    说话时的感情和语气可以有种种变化,这种变化常常使得句子的语调发生比较复杂的变化。例如:
        今天天气很好。(一般的陈述,用降调)
        今天天气很好?(一般的提问,用升调)
        今天天气很好!(天气之好出乎意料之外,先升后降)
        今天天气很好?(不太相信,升得快而高)
        今天天气很好。(极端的肯定,降得快而低)
练习
    一、什么是语调?
    二、举例说明停顿在表达中的作用。
    三、说明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的区别。
    四、分析下面这段话的语调,指出语调对准确地表达意思的关系:
            曹先生笑着点了点头。“我说祥子,你要是没在宅门里的话,还上我那儿来
        吧?我现在用着的人太懒,他老不管擦车,虽然跑得也怪麻利的;你来不来?”
            “还能不来,先生!”祥子似乎连怎样笑都忘了,用小毛巾不住的擦脸。“先 
        生,我几儿上工呢?”
            “那什么,”曹先生想了想,“后天吧。”
            “是了,先生!”祥子也想了想:“先生,我送回你去吧?”
            “不用;我不是到上海去了一程子吗,回来以后,我不在老地方住了。现
        在住在北长街;我晚上出来走走。后天见吧。”曹先生告诉了祥子门牌号数,又 找
        补了一句:“还是用我自己的车。”
            祥子痛快得要飞起来,这些日子的苦恼全忽然一齐铲净,像大雨冲过的白石 
        路。(老舍《骆驼祥子》)
第八节  汉语拼音方案
    一、由国内标准到国际标准
    汉语拼音方案是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按照音素化的拼音原则来拼写北京语音的拼音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了这个方案,方案成为拼写汉语的国内标准。1977年9月,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决议,建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法的国际标准”。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经过投票决定:汉语拼音是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文件号是ISO-7098。从此汉语拼音走上了国际舞台。
    二、汉语拼音三原则
    汉语拼音方案有三条原则,就是:口语化、音素化和拉丁化。
(一)口语化
所谓“口语化”,是指汉语拼音所拼写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这也可以说是“口语化原则”。有人说:汉字能区分同音字,汉语拼音不区分同音字,“中钟终”用拼音写出来都是zhōnɡ,可见拼音不如汉字。这是不了解汉语拼音的口语化原则。汉语拼音是拼写汉语语音的,不是拼写汉字的。凡是语言里发音不同的音节,汉语拼音都能够区分;凡是语言里发音相同的音节,汉语拼音没有必要加以区分。在汉语里“中钟终”读音相同,拼音就没有必要加以区分。设计能够区分同音字的方案并不难,不过那不是汉语拼音的任务。
(二)音素化
所谓“因素化”,是指汉语拼音按照音素来拼写音节。这也可以说是“音素化原则”。对汉语音节的分析可以有三种办法:双拼制、三拼制和音素制。例如qiɑn(千),可以分为q和iɑn 两部分,这是双拼制,中国古代的反切用的就是这种办法;还可以分为q、i和ɑn 三部分,这是三拼制,注音字母用的就是这种办法;还可以分为q、i、ɑ、n 四个音素,这是音素制,汉语拼音用的就是这种办法。比较来说音素制最好,用的字母最少,拼音最准确、最灵活。   
(三)拉丁化
所谓“拉丁化”,是指汉语拼音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这也可以说是“拉丁化原则”。拉丁字母是当今世界使用得最广泛的字母,也是广泛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字母。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实现了字母形式的国际化,使汉语拼音不但便于在国内使用,也便于国际交流。
    三、汉语拼音的用途
    (一)语文应用
    1.给汉字注音。汉字本身缺乏表音系统,使汉字认读十分困难,需要想办法给它注音。古代的注音方法有直音和反切。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例如“宫,音弓”。直音要受很多限制,“丢、嫩、耍”没有同音字可注,“宣,音瑄”虽然有同音字,可是“瑄”比“宣”还生僻,注了音等于不注。反切是用两个字来拼一个字的读音,例如“高,古牢切”,就是用“古牢”来给“高”注音。这种方法十分复杂,难于应用。汉语拼音容易学习、容易应用,是给汉字注音的最好工具。
    2.拼写普通话。学习普通话只靠口耳传授,难于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给现代白话文注上汉语拼音,就成为学习普通话的好教材。学习的人根据汉语拼音就可以练习会话,逐步学会普通话。
    3.互联网上传输。在互联网上传输汉字,有时会遇到困难。中国大陆和台湾虽然都在使用汉字,但是由于内码不同,无法传输。西方国家很少有传输汉字的设备,因此汉字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也无法传输。汉语拼音由于使用的是拉丁字母,许多国家都有使用拉丁字母的传输设备,在网上传输汉语拼音畅通无阻。
    4.设计特殊语文。特殊语文有两种,一种是聋哑人用的手指字母,另一种是盲人用的摸读文字盲文。这两种特殊语文都可以在汉语拼音的基础进行设计。中国政府在1963 年和1974 年先后公布了两套供聋哑人使用的手指字母。前一套有30个字母指式,只用一只手就可以进行对话。后一套右手表示声母,左手表示韵母,两手同时使用就能把汉语音节打出来。盲文是在纸面上的压出来的凹凸符号,供盲人摸读。利用汉语拼音设计盲文,容易学习,便于应用。
    5.制订少数民族文字。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些少数民族多半没有文字;现在主要的民族都有了文字,或者是传统的民族文字,如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或者是新创造的拉丁化新文字,如壮文、侗文、布依文等。用拉丁字母作为少数民族文字的字母,便于和汉语拼音沟通,也符合国际拉丁化的新浪潮,便于和世界各国文字的沟通。
    (二)技术应用
    1.序列索引技术。汉字本身没有内在的序列,为了排列和检查的需要,人们设计了多种外加的序列方法,以字形为基础的,如部首法、笔画法、号码法等,规则比较复杂,使用不便。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音序法使用方便,最为流行。这是汉字序列索引技术的重要发展。
    2.图书检索技术。图书馆的卡片以前都用笔画法、号码法检索。有了汉语拼音以后,许多图书馆逐步改为汉语拼音检索。拼音检索容易学习、容易使用。有了电脑以后,利用拼音在电脑检索图书,更为方便。由电脑构成网络,实现图书检索的网络化,不但可以实现国内各图书馆联网,而且可以实现国际图书馆联网检索,汉语拼音是使中文图书实现国际联网检索的先决条件。
    3.人名地名拼写法的标准化。在拉丁字母的文字中,有时不能夹用汉字书写的人名和地名,就只能用拼音。在汉语拼音产生以前,流行的有英国人设计的威妥玛式、美国人设计的耶鲁式等拼写法。这些拼写法有许多缺点,并不适用。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的人名和地名解决了人名地名拼写法的标准化问题。
    4.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的第一步是输入汉字,输入汉字的方法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使用特制的大键盘整字输入。第二阶段是拆字输入,把汉字拆分为笔画或部件输入。第三阶段是拼音输入,输入汉语拼音,机器自动转换为汉字。汉语拼音是中国小学生的必修课,不必专门学习。以语词为输入单位,有效地解决了同音字的问题。
    四、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
    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普通话时,要熟练掌握拼写规则,避免出现拼写错误。掌握拼写规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y和w的使用
为了使音节界限清楚,汉语拼音方案规定零声母开头的音节,要分别使用隔音字母y和w。
    1.i行韵母要写成yi(衣)、yɑ(呀)、ye (耶)、yɑo(腰)、you(忧)、yɑn(烟)、yin(因)、yɑnɡ(央)、yinɡ(英)、yonɡ(雍)。
    2.u行韵母要写成wu(乌)、wɑ(蛙)、wo(窝)、wɑi(歪)、wei(威)、wɑn(弯)、wen(温)、wɑnɡ(汪)、wenɡ(翁)。
    3.ü行韵母要写成yu(迂)、yue(约)、yuɑn(冤)、yun(晕)。
(二)iou、uei、uen的使用
这三个韵母和声母相拼时,要去掉中间的元音字母,写为iu、ui、un。例如niu(牛)、ɡui(归)、lun(论)。 如果前面是零声母,就要按照y和w 的使用规则,分别写为you、wei、wen。可见iou、uei、uen是理论的写法,在实际拼写时并不出现。在分析韵母的结构时,仍旧使用iou、uei、uen,不用省写式。
(三)ü的使用
韵母ü能和j、q、x、n、l五个声母相拼。声母j、q、x可以和ü相拼,但是不和u相拼。为了减少ü的出现频率,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当j、q、x和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要省去,写成u。“居、屈、虚”要写为ju、qu、xu,不能写为 jü、qü、xü。而n、l既可以和u相拼,又可以和ü相拼,当n、l和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不能省去。“女、吕”要写为nü、lü,不能写为nu、lu。
(四)声调符号的位置
    声调符号简称调号,要标在韵母上,不标在声母上。单韵母只有一个元音,调号只能标在那个元音上,如bā(八)、tí(提)。二合前响复韵母,调号标在前一个元音上,如bāi(掰)、bēi(杯); 二合后响复韵母,调号标在后一个元音上,如jiā(家)、ɡuó(国);三合复韵母,调号标在中间的元音上,如jiāo(交)、ɡuāi(乖)。iu、ui、un是 iou、uei、uen的省写式。iu、ui的调号标在后一个元音上,un的标号标在前一个元音上。如 niú(牛)、ɡuī(归)、lùn(论)。
    五、汉语拼音正词法
    汉语拼音方案只规定了普通话音节的拼写规则,它并没有规定词、句子的拼写规则。从这点说它是不完备的,还需要有正词法规则加以补充。汉语拼音正词法规定了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现代汉语的规则。1996年1月22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1996)。“本标准规定了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现代汉语的规则。内容包括分词连写法、成语拼写法、外来词拼写法、人名地名拼写法、标调法、移行规则等。为了适应特殊的需要,同时提出一些可供技术处理的变通方式。本标准适用于文教、出版、信息处理及其他部门,作为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现代汉语的统一规范。”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规定:拼写普通话基本以词为书写单位。例如:rén(人)、pǎo(跑)、pénɡyou(朋友)、yuèdú(阅读)、dnshì(但是)、fēichnɡ(非常)、  dinshì jī(电视机)。
    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结构,连写。例如:ɡānɡtiě(钢铁)、hónɡqí(红旗)、duìbuqǐ(对不起)、chīdexiāo(吃得消)。
    四音节以上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名称,按词(或语节)分开写,不能按词(或语节)划分的,全都连写。例如:wúfènɡ ɡānɡɡuǎn(无缝钢管)、Zhōnɡhu  Rénmín  Gònɡhéɡuó(中华人民共和国)、hónɡshízìhuì(红十字会)。
    学习正词法首先要建立一个观念,就是用汉语拼音拼写词和句子的时候,一定要分词连写。不要按音节(也就是按汉字)分写,也不要全连成一长串。例如“新闻联播” ,可以有三种拼法:
    1.分词连写: xīnwén  linbō
    2.按汉字分写:xīn  wén  lin  bō
    3.全部连写:xīnwénlinbō
只有第一种写法符合正词法的规定。
练习
    一、什么是汉语拼音的三原则?
    二、说明汉语拼音的主要用途?
    三、汉语拼音正词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四、指出下列各音节的拼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⑴shiǎo(小)   ⑵juā (抓)    ⑶x (夏)      ⑷ɡuēnɡ (工)
        ⑸ɡ+e (决)    ⑹può(破)    ⑺zīnɡ (精)   ⑻jānɡ (江)
        ⑼jiǒu(久)    ⑽uèn (问)    ⑾lǔ (吕)     ⑿wuèi (胃)
        ⒀niú (留)    ⒁wānɡ (荒)

第二章  词  汇
第一节  词和词汇
    一、什么是词?
词,从词汇的角度说,可以定义为“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例如:“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这是一个句子,它就是由“祖国”、“的”、“明天”、“更”、“美好”五个词组成的。这五个词各自都表示一定的意义,都能分别和其他的词组成另外的句子。五个词中,“的”和“更”无法再拆开,“祖国”、“明天”、“美好”似乎可以拆,但是它们的意义不是两个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已经紧紧地凝结在一起。在这个句子里,它们都分别是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表意单位,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充当句子的成分的。
二、什么是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和词的主要区别在于不能独立运用。以前面所举的“祖国”为例,如果分开成为“祖”和“国”,各自也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不能自由运用,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单说,不能独立地用来组成句子。这就是说,词和语素虽然都是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但词是造句的单位,而语素是构词的单位。
词和语素有的有交叉的情况,即一个语素可能也是一个词。例如在“西湖的景色很美”这个句子中,“美”有声音有意义,是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可见是一个词。在“你真好”这个句子中,“好”有声音有意义,是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可见也是一个词。但是在我们前面举的“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这个句子中,“美好”已经结合成为一个不容随意拆开的整体,是句子中一个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所以只是一个词。在“美好”这个词里,“美”和“好”各自都是一个语素。我们在鉴别一个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词还是语素的时候,不考虑别的,只考虑它是否能独立运用,能独立运用的是词,不能独立运用的是语素。
语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能同其他语素结合成词,如“吝”、“崛”、“胚”、“懑”等。以“吝”为例,可以和“惜”结合成“吝惜”,可以和“悭”结合成“悭吝”。另一类本身就能成为一个词,前面我们所分析的“美”、“好”就是如此。再如“海”、“说”、“暖”、“块”等。它们也能作为语素同其他语素结合成另外一个词。以“海”为例,可以和“洋”结合成“海洋”,可以和“沧”结合成“沧海”。
三、字和词、语素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就汉字来说,一个个方块形体就是一个字,它是书写和印刷的单位。一般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
有的字有意义,又能独立运用,这样的字既是语素又是词。有的字有意义,但不能独立运用,只能作为构词的成分,这样的字只是语素不是词。要指出的是,有的字既不是词,也不是语素,只表示一个音节,例如“玻”、“橄”、“琵”、“葡”等。但是这些有音无义的字可以和其他字分别结合成“玻璃”、“橄榄”、“琵琶”、“葡萄”,这都是有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它们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语素。在“他喜欢橄榄,我喜欢葡萄”这个句子中,“橄榄”、“葡萄”都是能独立运用的单位,是组成句子的成分,所以是词;在“橄榄枝”、“葡萄酒”中,“橄榄”、“葡萄”只是组成词的成分,所以是语素。
四、什么是词汇?
词汇顾名思义是词的总汇,是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现代汉语词汇基本成分是词,也包括其性质作用大致相当于词的熟语,如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汉语是高度发达的语言,词汇极其丰富。《汉语大词典》所收词语达37万条。《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词语为主的中型词典,所收词语也有5万余条。我们应该努力掌握更多的词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练 习
一、什么是语素?请举例说明。
二、什么是词?请举例说明。
三、语素和词的关系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四、指出下列语素中哪些能独立成词:
  泳 石 抹 曲 浴 鄙 预 世 情 触
五、汉语里一个个字是否就是一个个语素?请举例说明。
第二节  词的构造
    一、词的形式
    词包含形式和内容两部分。形式指词的声音,内容指词的意义。从词的形式说,现代汉语里的词可以有两种分类。
    (一)单音词和多音词
根据词音节的多少,可以将词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复音词)两种。单音词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人、树、看、听、红、多、就、把、一、个”等。多音词是由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双音节的如:“学校、环境、宏观、操作、法治、挑选”等。三个音节的如:“高科技、主持人、集装箱、连锁店、方便面、含金量”等。四个音节以上的如:“试管婴儿、多米诺骨牌”等。
古代汉语也有单音词和多音词之分,其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恰恰相反,多音词占主要地位。据统计,现代汉语中双音词约占70%以上,由三个音节以上构成的词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在双音词中,有两种具有特殊的语音形式,这就是双声词和叠韵词,合称联绵词。双声词由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构成。例如:“琉璃、仿佛、辗转、流连、伶俐、澎湃”等。以“琉璃”为例,声母都是“l”。叠韵词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或其中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音节构成。例如:“骆驼、霹雳、彷徨、咆哮、窈窕、灿烂”等。以“骆驼”为例,韵母都是“uo”;以“彷徨”为例,主要元音和韵尾都是“ang”。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根据词的不同内部结构,可以将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如:“笔、电、走、逍遥、秋千、可口可乐”等。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如:“教育、社会、美丽、快餐店、主旋律、哭哭啼啼”等。
二、合成词的构造
现代汉语词汇中,合成词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而且其内部语素之间的构造方式也多种多样。
(一)词根和词缀
根据语素在构词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词根和词缀两类。
词根是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词义的基础。词根语素的意义比较实在,在体现词的意义上起着主要作用,一个词不能缺少词根。例如“改革”就是由词根语素“改”和“革”组成,各自都表示一定的意义,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
词缀是词中附加在词根上的构词成分。词缀语素数量很少,意义也没有词根语素实在,但构词能力很强。例如“老师”中的“老”,“花儿”中的“儿”。一个词可以只有词根而无词缀。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根据词根和词缀的不同组合情况,合成词的构造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复合式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结合在一起组成。从词根之间相互的关系看,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偏正型  前一词根限制或修饰后一词根,词的意义以后一词根为主,前一词根只起附加作用。例如:
   文化  同学  视线  公园  地铁  奇迹  冷饮  热爱  前进  广播
   回顾  遥控  中立  崭新  鲜红  美观  细心  深入  必然  火红
(2)支配型  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例如:
   主席  将军  理事  立春  举重  结果  签名  下海  招生  挑战
   冒险  出版  建议  超群  动人  进步  抽象  及时  照旧  因此
(3)补充型  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词的意义以前一词根为主。补充型词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前一词根表示动作,后一词根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趋向,这一类较多。例如:
   证实  纠正  震动  充满  放大  推广  降低  凑巧  充实  镇静
   分明  失去  收回  奋起
第二类:前一词根表示物件,后一词根是物件的计量单位,对前一词根起着补充说明作用,我们也把它们归入这一类。例如:
   车辆  人口  书本  信件  纸张  船只  花朵
(4)陈述型  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对象,后一词根表示陈述的情况。例如:
   事变  花生  堤防  心得  沟通  体贴  神往  符合  年青  面熟
   心慌  锋利  梗直  人为
(5)联合型  由两个词根并列组合而成。根据两个词根意义关系的不同,又可以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
   人民  朋友  功劳  语言  拼搏  污染  答复
   爱好  商量  简单  清楚  孤单  刚才  自从
以上这些词,并列的词根意义上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
第二类: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反。例如:
   老小  今昔  表里  奖惩  彼此  高下  迟早
   买卖  动静  矛盾  春秋  来往  反正  横竖
以上这些词,有的并列的词根原义仍然保留着,组合成的词包含相互对立的两方面意义,如“表里”、“迟早”。有的并列的词根原义出现了变化,组合成的词产生了新的意义,如“动静”、“反正”。
第三类: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关。例如:
   口齿  血汗  心胸  江湖  河山  水土  形容
   描写  印刷  负担  招待  零碎  辛酸  冷淡
以上这些词不能从词根的字面意义来解释,已经具有新的意义。
第四类:这一类与前三类有所不同,虽然它们也是由两个词根并列组合而成,但其中一个的意义已经消失了,所以这类词又称偏义词。例如:
   国家  人物  窗户  质量  恩怨  忘记  好歹
2.附加式  由一个词根和一个词缀结合在一起组成。词根是词的中心部分,词缀是词的附加部分。根据词缀在词中的位置以及是否叠音,又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词缀(前缀)+词根  例如:
   老——老乡  老师  老总  老虎  老倭瓜
   阿——阿爸  阿哥  阿姨  阿毛  阿猫
   小——小张  小伙子  小两口  小狗  小聪明
第二类:词根+词缀(后缀)  例如:
   子——孩子  脑子  帽子  椅子  日子
   儿——瓶儿  事儿  花儿  鸟儿  个儿
   头——石头  苗头  看头  奔头  甜头
   家——大家  作家  儒家  科学家  老人家
   性——感性  弹性  重要性  积极性  创造性
   化——美化  深化  强化  淡化  多样化
第三类:词根+叠音词缀  例如:
   雄纠纠  亮晶晶  绿油油  病歪歪  慢腾腾
   美滋滋  火辣辣  喜洋洋  气呼呼  差答答
由词根和词缀组合的合成词中,以下几点要加以注意:
(1)现代汉语中词缀多由词虚化而来,要把词缀和同形的词根加以区别。例如:在“老乡”、“老师”中,“老”已经不表示具体的、实在的意义。但在“老干部”中,“老”表示年纪大或资历深;在“老话”中,“老”表示陈旧或流传已久。又如:在“石头”、“苗头”中,“头”的意义也比较虚。但在“头痛”中,“头”表示人身体的顶部;在“分头(办理)”中,“头”表示方面,意义都比较实在。
(2)某些词缀加在指人或动植物的词根前,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阿”就带有亲昵的意味,如“阿姨”、“阿哥”。“小”多表示爱称,或指喜欢的东西,如“小张”、“小狗”。
(3)某些词缀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以“子”为例,词根之后加“子”的词多表示名物,即使是一些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词根加上“子”之后,也都名物化了。如“骗子、剪子、胖子、乱子”。词缀“子、儿、头”都有这样的语法作用,差不多成了名词的标志(带“儿”的词有少数例外,如“玩儿、火儿”)。“性”和“化”是受外语影响发展而成。大体说来,词缀“性”是名词的标志,表示某种抽象的意义;词缀“化”是动词的标志,有使变化之意。
3.重叠式  由相同的语素重叠组成。例如:
   爸爸  哥哥  星星  饽饽  恰恰  仅仅  纷纷  滚滚  巍巍
   炯炯  断断续续  口口声声  形形色色  原原本本
由三个以上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内部关系一般比较复杂,它们往往是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逐层地构造起来的。分析这一类词时,必须一层一层地将结构关系弄清楚。如“高科技”一词,由“高”和“科技”组成,为偏正型合成词。但是“科技”是两个语素,为联合关系。所以“高科技”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关系。
(三)简称
长的词语、名称使用起来不方便,人们常常加以简化。这种简便称呼就是简称。常见的方式有:
1.减缩  从原词语或全称中截取关键性语素。例如:
  半导体收音机——→半导体
  居民身份证——→身份证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
2.紧缩  从原词语或全称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语素。例如:
  高等教育——→高教
  彩色电视机——→彩电
  人民代表大会——→人代会
3.标数概括  用数字概括标示几项具有共同特点的成份。例如: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双拥
  包修、包退、包换——→三包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四美
练 习
一、什么是单音词?什么是多音词?举例说明。
二、什么是双声词?什么是叠韵词?下列词语中哪些是双声词?哪些是叠韵词?
  从容  蒙昧  恍惚  玫瑰  殷勤  参差  烂漫  翩迁  弥漫  吩咐  逍遥  汹涌
三、什么叫词根?什么叫词缀?举例说明。
四、指出下列复合词的类型:
  装修  复印  上网  冰箱  冷饮  月食  离别  突破  接轨  充电  冲出  情愿
五、举出四个由“词根+叠音词缀”组成的合成词。
六、分析下列合成词的结构:
  园林化  凝聚力  出租车  社会主义
七、常见的简称方式有哪几种?各举出两个例子。
第三节  词  义
    一、词义的性质
    词的声音是词的形式,词的意义是词的内容。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词义是词的意义的通称。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关系。除声音、意义外,还有客观的事物、现象。这是形成词义的基础。举例来说,“山”这个词的语音形式是shān,它的意义是“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山这种客观存在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来,我们就用shān这个声音来表示它的意义。因此可以说,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
所谓词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它不能是主观的,必须有客观基础;另一方面是说它有可能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对于同样的客观事物、现象,人们的认识、评价、喜怒爱憎有所不同。例如同是表示死亡,“逝世、谢世、仙逝”等就带有肃穆、哀婉的情感,而“呜呼哀哉、翘辫子、蹬腿”等则带有轻蔑、嘲讽的意味。对事物、现象的客观反映是词的理性意义,附加在它上面的主观态度是词的感情色彩。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词的感情色彩我们也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词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成为概念,同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将它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了词义。比如学生,有男学生、女学生,有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有中国学生、外国学生,总之有种种差别。但是“学生”这个词在反映这类事物时,把一些具体的、个别的特点舍弃掉了,只留下本质的、共同的特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学校读书的人。”这样就能把这一类人和其他类别的人区别开来,这就是词义的概括性。
词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比如汉语里为什么要把“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叫作huǒ(火)呢?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道理,而是人们相约命定,后来长期习用,为社会所公认,因此固定了下来。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荀子就曾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子·正名》)词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虽然不是必然的,但是一经确
定,对社会成员便具有强制性,不可随意改动,以保证社会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义发生了变化。在语言发展的历史中,词义处于经常演变的状态。这里所说的词义也包括语素义,有些原来为词,现已成为语素。
(一)词义演变的原因
1.社会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文化的进步,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等都会引起词义的演变。例如在古代畜牧社会,人们的生产劳动主要是畜牧业,有关这方面的词就比较多。以马来说,单指小马的有  (huán一岁)、驹(二岁)、駣(táo三岁)、  (bā八岁)等,等到进入农业社会,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没有必要再分得那么细,于是“驹”的词义就扩大,泛指一切小马。
2.人类认识的进步
人对客观事物、现象认识的进步也是引起词义演变的重要原因。例如,古人以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所谓“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这从汉字的结构中也可以看出来,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恋、怨、愁、忿、恐”等等,都是与思维活动有关的;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由大脑主管的了。
3.相关词义的影响
语言里的词汇不是词的杂乱堆积,而是一个严密有序的体系。每当一个新词新义加入到语言的体系中来,它就要跟词汇体系中相关的词或词义相互影响,从而引起这些词或词义的变化。例如“白”与“红”的变化就是如此。“白”,原指雪一样的颜色;后来白色作为汉民族传统丧服的颜色,白引申指丧事,便出现了“白事”一词。而与“白”意义相对应的“红”,原也指颜色,红色,后也引申指喜庆之事,便出现了“红白喜事”的说法。以后“红”又象征革命、进步,出现了“红旗”、“红军”等词,而“白”则象征反动,出现了“白区”、“白色恐怖”等词。
以上只是讲了词义演变的大致原因。第一点和第二点是语言的外部原因,第三点是语言的内部原因。
(二)词义演变的方式
1.扩大
有些词的应用范围原来比较狭小,后来包含了更多的意义,应用范围便比以前广泛。例如“航”,原指船,后指船在水上行驶。现在飞机、飞船等飞行器在空中飞行也称航,如航空、航天等。又例如“开发”,原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现在也指发现或发掘人才、技术、产品等供利用,如开发人才资源、开发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等。再例如“战略”,原指作战的谋略,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现在广泛用指决定全局的策略。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经营战略”等。
2.缩小
有些词的应用范围原来比较宽泛,后业被比较狭窄的意义所代替。例如“爱人”,原指可爱的人;后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或已婚男女的一方。现在一般指丈夫或妻子。又例如“经理”,原指经营管理;现在多指企业中负责经营管理的人。再例如“对话”,原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现在常用指两方或几方之间为谋求取得共识的交谈,范围比“谈话”小。
3.转移
有些词原来的意义转移,出现了新的意义。其中有的是理性意义的转移。例如“书记”,原指文字、书籍、文章等,后指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现指党、团组织和某些团体的负责人。有的是感情色彩的转移。例如“兼并”,原指土地侵并,或经济侵占;现指符合法律规定的、把一方资产并为另一方所有的经济行为,不再带有贬义。
    三、词的多义性
(一)单义词和多义词
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客观事物、现象,也可以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事物、现象。只有一个意义的词称单义词,同时有几个不同意义的词称多义词。
哪些词是单义词呢?一般说来,事物的名称如人名、地名等是单义的;草木、鸟兽、器物的名称也多是单义的。例如:牡丹、朱鹮、熊猫、洗衣机。特别是科学术语,要求意义精确固定,不容含混。例如:粒子、光缆、程控、转基因。
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常常是单义的,表示某一客观事物、现象。可是语言所要表达的东西总是在不断增加,如果都造新的词,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负担未免太重了,于是有关的意义就逐渐用已有的词来表示。而一般词的意义也不像科学术语那样单一,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就使它能兼表有关事物。例如:“步”,原来表示行走、步行。《说文》:“步,行也。”现代汉语中,“步”的意义有:①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脚步;②阶段;③地步,境地;④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⑤用脚走;⑥踩、踏;⑦用脚步等量地。它所表示的意义增加了不少。
双音词的意义往往比单音词窄一些,固定一些,但是一词多义现象仍然存在。例如“问题”,原来表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后来又不断增加新义: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这些问题要认真处理);关键、重要之点(问题在于措施是否得力);事故或麻烦(工作中问题不少);不妥当之处(这种说法有问题)等。
(二)基本义和转义
1.基本义
基本义是指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例如:“传(chuán)”的基本义是由一方交给另一方。一些其他意义多与此有关,如把学问、技艺教给别人(传授),遗留下来传给后代(留传),广泛散布(传播),把热或电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以及表示某种思想、感情,发出命令叫人来(传唤、传讯)等等,都是如此。
词的基本义往往就是词的最初意义,但也不尽然。例如:“电”的最初意义是闪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不宁不令。”其基本义则是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电是一种很重要的能源,广泛用于生产、科研和生活等方面,现代汉语中带有“电”这一语素的词语甚多,它们所表示的多为基本义。
2.转义
转义是指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发展转化而来的意义,转义是针对基本义讲的。具体说来,它又可分为:
(1)引申义:经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叫引申义。例如:“热”的基本义是温度高,由此引申出使热、加热(多指食物),生病引起的高体温,情意深厚(亲热、热爱)等意义。此外还用于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眼热、热中),表示受很多人欢迎的(热门、热销),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后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足球热、旅游热)。再如:“中心”的基本义是正中央,跟四周的距离相等的位置,由此引出事物的主要部分(中心思想、中心工作)、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现在还常常用于设备、设施、人才、技术力量比较完备雄厚的机构和单位的名称(研究中心、开发中心、科技信息中心)。
(2)比喻义: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或引申义来比喻另一个事物,这样产生的新义叫比喻义。例如:“窗口”原指窗户,现在常喻指反映或展示精神上、物质上各种现象、状况的地方(王府井是北京商业的窗口),也喻指渠道、途径(工厂开设门市部,可以成为了解市场信息的窗口)。再如:“绿色”原是绿的颜色之意,现在常用以比喻天然、无污染,带有“绿色”的词语越来越多(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工艺、绿色材料、绿色生活方式)。
练 习
一、什么是词义?举例说明。
二、词义为什么会演变?
三、词义的演变有哪几种方式?举例说明。
四、什么是多义词?指出下面哪些是单义词,哪些是多义词。
  效应  告别  过时  好看  保安  满口  投诉  化解  周边  高速  预防  埋藏
五、什么是词的基本义?举例说明。
六、什么是词的转义?举例说明。
七、用下列词的基本义和转义各造一个句子:
  队伍  躲避  怀疑  局促  昏沉  里程  灵活  秘密
第四节  同义词、反义词和同音词
    一、同义词
    (一)什么是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同义词。同义词也有某些细微的差别。例如:“庆祝”“庆贺”“祝贺”,都有以一定方式对喜庆的事情表示美好心意的意思,但略有不同。“庆祝”着重表示喜庆或纪念,多用于隆重的事情,方式常常是群众性活动。“庆贺”着重表示贺喜,适用范围较广,不限于集体,也适用于个人,方式多种多样。“祝贺”着重表示美好的祝愿,对象也较广,方式或是文字的,或是口头的。同义词数量很多。
同义词从音节看,有些是单音词同义,如“缺”和“少”、“封”和“闭”,有些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同义,如“学”和“学习”、“信”和“相信”,不过最多的还是双音的同义词。
双音同义词有三种情况:
1.构成的成分不同:
  立即——马上   疏忽——大意   幽默——风趣
  掩饰——遮盖   凌晨——黎明   冷静——镇定
2.构成成分有部分相同(这一类最多):
  询问——咨询   帮助——赞助   策动——策划
  阻碍——障碍   发愤——发奋   友情——友谊
3.构成成分相同,但顺序不同:
  刷洗——洗刷   菜蔬——蔬菜   合适——适合
  灵魂——魂灵   感情——情感   讲演——演讲
要注意多义词有几个意义,这几个意义常常各自有自已的同义词,所以我们说一个多义词的同义词实际上二者之间是局部的同义。例如“痛快”一词,在“你这个人办事很痛快”这个句子里,“痛快”与“爽快”“直率”同义;在“今天玩得真痛快”这个句子里,“痛快”与“开心”“尽兴”同义。又如“平常”一词,在“他外貌平常,可是精明能干”这个句子里,“平常”和“普通”“一般”同义;在“平常他这会儿早来了”这个句子里,“平常”和“平时”“通常”同义。
具有意义的共同性是构成同义词的基础,否则就不能视为同义词。例如:“改善”和“改良”是同义词,都有在原基础上改得好一些,使能更符合人们愿望的意思;而“改动”跟它们就不是同义词。“改动”表示改换、变动,适用的对象、范围也不一样。再如:“捏造”和“伪造”是同义词,都有为欺骗人而造出虚假事物的意思;而“创造”跟它们就不是同义词。创造表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
(二)同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1.精确严密。例如:
(1)我们不是反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共产党人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反对的是脱离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过高的消费,反对的是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江泽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都有谋取私利的意思,但又有所不同。“假公济私”指当权者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利;“损公肥私”指损害国家、集体利益,中饱私囊;“损人利己”指损害别人使自己获利。三者互相补充,使语意表达全面周详。
2.富于变化。
这在一些谚语中表现得很明显。下面的例子如果相同的意思都用同一个词语,就会单调乏味,而运用同义词语则显得生动活泼。例如:
(2)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
(3)按倒葫芦起来瓢
(4)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3.气势充畅。例如:
(6)可是谁都没有想到事到临头,出了这么个岔子!武艾英气得快哭了。团支书周铁娃气呼呼地叫道:“这个王铁牛,简直是故意捣乱,专门拆台!非好好整一整、煞一煞这股歪风邪气不可!”(马烽《结婚现场会》)
“故意捣乱,专门拆台”,借助于同义词“捣乱”“拆台”构成两个并列的词组,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气恼,如只用一个,力度就差多了。下文的“歪风邪气”为两个双音节同义词,有同样效果。
(三)同义词辨析
汉语的同义词非常多,这是语言高度发达的表现;但也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善于辨析,从而准确地加以运用。
一般说来,同义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
1.意义方面的差别
(1)表现重点不同。例如“安定”和“稳定”都有平静正常、没有变动的意思,都可以用于形势、生活和人的情绪,但“安定”含有平安、安好之意,如“我们要维护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稳定”更强调平稳、无大变化,如“这位病人现在病情比较稳定”。再如:“假冒”和“伪劣”都有所售商品以次充好的意思。“假冒”侧重指商品冒充名牌,如“请认清商标,谨防假冒”。“伪劣”侧重指质量低劣,如“怪不得老出毛病,原来是伪劣产品”。
(2)范围大小不同。例如“心情”、“心境”和“心绪”都指内心的思想感情。“心情”泛指思想感情所处的状态,意义范围较广,书面、口头都常常使用。如“心情激动”、“愉快的心情”。“心境”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境况,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如“小张家乡闹水灾,近来心境不好”。“心绪”主要指萦回不断的思绪,或复杂的内心感情,意义范围较窄,也多用于书面。如“他担心高考落榜,一直心绪不宁”。再如:“生命”和“性命”都指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意义范围较广,而且引申用于政治、艺术、体育运动以及其他有活力的事物,如“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同样值得学习”。“性命”多指人,也指动物,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口头,如“亏得躲闪快,要不我这条性命就没了”。
(3)语意轻重不同。例如“违背”、“违反”、“违犯”和“违抗”都有不遵从的意思。“违背”指背离、不遵守、不实行,语意较轻,常用于协议、诺言、良心等,如“他这个人说话算数,从不违背自己的承诺”。“违反”指不符合,向反面去做。它有的地方可以和“违背”互换,但总的说来,语意较重,常用于理论、原则、规章、制度等,如“他违反校规,受到了记过处分”。“违犯”不是一般的违背、违反,且有触犯、抵触之意,性质严重得多,常用于政策、法令、法规、纪律等,如“党纪国法不容违犯”。“违抗”强调对抗、抗拒,是蓄意的行为,性质恶劣,如“胆敢违抗政府法令的人,定将受到严惩”。再如:“指摘”、“指责”和“指斥”都有指出错误批评否定之意。“指摘”表示指出缺点错误,进行批评,语意较轻,如“他说话随随便便,伤了一些人,受到了大家的指摘”。“指责”强调责备,语意较重,如“对酒后驾车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应该加以指责、处罚”。“指斥”强调斥责,多用于性质严重的事情,语气很严厉,如“这种荒谬论调理所当然地为人们所指斥”。
2.色彩方面的差别
(1)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同义词它们的意义差不多,但是反映出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态度却不相同,也就是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带有赞许的意味,叫褒义词;有的带有贬斥的意味,叫贬义词;有的不带褒贬意味,叫中性词。例如:“结果”、“成果”和“后果”,都指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其中,“结果”中性词,可以用于好的事物,也可以用于坏的事物。如“他们商谈的结果签订了合作协议书”,“结果”用于好的事物;“我们商谈的结果崩了”,“结果”用于坏的事物。“成果”,褒义词,意思是工作或事业上的收获,是一种好的结果,如“祝贺你们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后果”,贬义词,意思是后来的结果、结局,多用于坏的方面,如“滥伐森林的行为再不制止,后果不堪设想”。再例如:“巨大”、“宏大”和“庞大”,都有很大的意思,其中,“巨大”中性词,如“对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工程,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巨大”用于好的事物;“要防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巨大”用于坏的事物。“宏大”,褒义词,有雄伟、壮阔之意,如“这是一个宏大的规划,真鼓舞人心”。“庞大”,贬义词,常含过大或大而无当之意,如“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的状况应该改变”。
(2)语体色彩不同。这里主要指书面语和口语的色彩不同。书面语一般经过文学加工,有的受古代文学的影响还比较大,所以跟平时口头说的话有些不同。书面语和口语各有自己的色彩特点,适用的语境、场合也不相同。例如:“儿童”和“小孩儿”都是指比较幼小的未成年人,但前者比较庄重,后者比较亲切。在“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里,如换用“小孩儿”就不协调;而在“瞧,这位老爷爷在逗小孩儿呢”里,如换用“儿童”,也会失去原有情味。再如“恐吓”和“吓唬”,“吝啬”和“小气”,均为同义词,前者多用于书面,后者多用于口头。
3.语法功能方面的差别
有的同义词虽然意义、色彩方面相同,但语法功能方面存在差别。例如:“刚才”和“刚”、“刚刚”,都有不久之前的意思,但“刚才”是时间词,可以做主语(刚才下了一阵雨,现在停了)、定语(刚才的电话是找小王的)、状语(你刚才上哪儿去了);“刚”和“刚刚”则是副词,只能作状语(他刚下课、小张刚刚还在这儿)。又如:“愿望”和“希望”都有想达到某种目的的意思,但“愿望”是名词,可以做主语(愿望是好的,做法不可取)、宾语(他终于实现了当一名医生的愿望);而“希望”是名词,又是动词,作为名词,可以做主语(希望寄托在年青一代)、宾语(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我们的希望);作为动词,可以做述语(希望大家事业有成)。
前面曾经讲到双音同义词中,构成成分有的有相同的部分,这就是说,一个语素相同,一个语素不同。它们之所以是同义词,就因为有相同的语素;之所以存在某些差别,就因为有不同的语素。我们辨析同义词,特别是意义上的细微不同时,可以利用这一构造特点,注意其中的不同语素。例如:“欢畅”“欢快”“欢乐”“欢喜”“欢欣”是一组同义词,都有高兴、愉悦的意思,其中:“欢畅”含畅快、舒畅之意,如“久别相逢,心情十分欢畅”。“欢快”含愉快、轻快之意,如“欢快的乐曲”。“欢乐”含快快乐乐之意,如“节日的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欢喜”含高兴、喜爱之意,如“她看到孩子上进心这样强,满心欢喜”。“欢欣”含欣欣然之意,如“欢欣鼓舞”。再如:“辩论”“辩解”“辩白”“辩护”“辩驳”是一组同义词,都有运用言辞分辨是非曲直、正误真伪的意思,其中:“辩论”含论述、理论之意,如“通过这次辩论,谁对谁错很清楚了”。“辩解”含解释、消解之意,如“事情明摆着,辩解也没用”。“辩白”含弄清楚、使明白之意,如“对人家的辩白要耐心听,不能冤枉人”。“辩白”亦作“辨白”。“辩护”含保护、维护之意,如“对别人的指控你可以为自己辩护”。“辩驳”含反驳、驳斥之意,如“你的辩驳很有说服力,对方无话可说了”。
(四)同义词的误用
这里主要分析一些同义词误用的例子,顺便也分析一些其他用词不当的病句(在句子头上标有*号,以便与合乎规范的实例相区别,下同):
(1)*发展中国家要把发达国家走了几百年的路程浓缩在短暂的过程中,其困难是可以想见的。(报)
句中“浓缩”用错,应改为“压缩”。“浓缩”和“压缩”都有表示减少的语素“缩”;但“浓缩”有使物体中不需要的部分减少,从而使需要部分的相对含量增加的意思,用在这里不贴切。“压缩”则有通过加“压”,使之紧密从而实现减少的意思。
(2)*大家密切配合,越战越勇,连续打败了敌人五次进攻。(报)
这个句子看上去似乎“打败”是和“敌人”搭配的,其实不是。跟“打败”搭配的主要成分是“进攻”。“敌人”和“五次”是“进攻”的修饰语,“敌人”表示领属,“五次”表示数量。“打败”是在战争(或竞赛)中失败的意思,而这里要说的是通过战斗使敌人退却。应为“打退”,在“打”后再加上表示结果的词“退”。
(3)*到处爆发的农民大起义有如熊熊烈火,惊动了封建地主阶级。(报)
句中“惊动”应改为“震动”。“惊动”有举动影响旁人,使吃惊或受侵扰的意思,分量过轻。而“震动”则有使震颤的意思,常用于重大事件。
(4)*小林谢绝了一些人要她在城里另找对象的劝告,不料社会上的舆论便向她袭来:“回城当了工人还要和农民结婚,事迹可以上报了。”(报)
“舆论”,中性词;这个句子的动词既然用了个“袭”,前面就应该用含有贬意的词语跟它配合。可以改成“冷言冷语”。
(5)*年青人比较容易接受新观念,而父辈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样它们之间就存在差异,形成了“代沟”。(习作)
“它们”用错,应为“他们”。“它”指代事物,“他”指代人。这里指代的不是“新观念”和“看法”,而是“年青人”和“父辈”。
(6)*秋天的早晨是舒爽的。走出家门,一阵凉风扑面而来,人精神了好多。(习作)
“舒爽”,生造词。应改为“舒适凉爽”,或其中的任何一个。
    二、反义词
(一)什么是反义词?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例如“冷”和“热”,“进”和“出”,“美”和“丑”,“多”和“少”等。这些都是意义相反的反义词,它们是客观事物、现象矛盾对立的反映。但是也有一些词,如“天”和“地”,“日”和“月”,“春”和“秋”,“首”和“尾”等,它们所反映的事物、现象本身,严格说来并不是互相矛盾对立的,只是人们在运用时经常对比并举,成为社会的语言习惯,也被视为反义词。
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与词说的,例如“好”与“坏”,“同”与“异”。要注意“好”与“不好”,“同”与“不同”不是反义词,虽然它们意思也相反,但后者加上了否定词,是个词组了。
反义词数量很多,其中有表示性质状态的,例如:新——旧、强——弱、宽——窄、整齐——凌乱、坚强——脆弱、正确——错误等。有表示动作行为的,例如:来——去、奖——罚、涨——落、回归——脱离、超前——滞后、积压——脱销等。有表示事物名称的,例如:战争——和平、内政——外交、硬件——软件、主观——客观、现象——本质、起点——终点等。有表示方位、处所、时间的,例如:前——后、左——右、天上——地下、古——今、晨——昏、现在——将来等。
一个词通常只有一个反义词,但也存在复杂的情况。一个多义词同时有几个意义,因此它的每一个意义,都可能分别同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构成反义配对关系,也就是说,形成一个词和几个反义词对应的情况。例如:“正”,表示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时,反义词为“歪”;表示位置在中间时,反义词为“侧、偏”;表示正面时,反义词为“反”;表示正确时,反义词为“误”;表示合乎法度、端正时,反义词为“邪”;表示职务是第一把手时,反义词为“副”;表示大于零的数时,反义词为“负”;等等。再如:“进步”,表示向前发展、比原来好时,反义词为“倒退、退步”;表示积极进取时,反义词为“落后”;表示对新事物勇于接受时,反义词为“保守”;表示顺历史潮流而动时,反义词为“反动”;等等。以上是从多义词这个角度讲的,倒过来说也是一样,即几个词可以和一个多义词的几个不同意义分别构成反义配对关系,形成几个反义词和一个词对应的情况。反义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语言运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二)反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反义词可以揭示事物的内部矛盾,构成鲜明的对比,新闻标题就常常加以运用。反义词的表达作用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凸现事物间的对立。这往往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是思想震动。例如:
(1)温州农村死人同活人争地——两年冒出坟墓三万座  占地一千三百亩(《光明日报》)
(2)建筑“妙不可言”  环境“惨不忍睹”(《文摘报》)
(3)国家中医权威义正辞严:医术与巫术势不两立  科学与迷信水火不容(《北京晚报》)
例(2)是指哈尔滨圣索非亚教堂,这一建筑物非常珍贵,它的设计、施工国内其他城市没有,世界上也为数甚少,但环境极差,而且这一木质结构教堂竟成了易燃物的仓库。例(3)是对邪教“法轮功”的揭露批判。
2.凸现事物或概念间的关系。这往往能使事物、概念给人以新的认识。例如:
(4)死档案出活信息——上海开发档案信息为经济服务(《人民日报》)
(5)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央电视台》)
(6)职工能进能出  干部能上能下  工资能高能低——吉林试行劳动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报刊文摘》)
例(4)“死档案”,指长年存放没有加以利用的档案。
3.表现事物或情况的变化。例如:
(7)博物馆走进网络时代  京城老古董  网上安新家(《北京日报》)
(8)从身边小事看变化  米袋子变小  菜篮子变大(《文摘报》)
(9)城里人过节选城外(《北京晚报》)
4.使语言富于趣味。这是借助于反义词相互映照所获得的表达效果。例如:
(10)水中取“火”为期不远——氢将成为新一代能源(《文摘报》)
(11)一批昆剧剧目“死”而复生(《文汇报》)
(12)玉米故土育新种。(《人民日报》)
例(11)“死”,指弃置一旁没有上演的。例(12)指墨西哥培育新玉米品种。墨西哥人常把自己的祖国和拉丁美洲骄傲地称为玉米的故乡。
    三、同音词
(一)什么是同音词?
同音词是指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同音词按书写形式是否相同又分作两类:
1.书写形式相同。例如:
huì 会1——我今天上午有一个会。
会2——你会英语吗?
 会3——我会(付账)过了。
shēng qì 生气1——年青人生气勃勃,充满了活力。
生气2——他半天没说话,准是生气了。
2.书写形式不同(多音节词含部分相同部分不同)。例如:
gōnɡguān  攻关——重点科研项目要组织人员协作攻关。
   公关——她是一名公关小姐。
héfánɡ 何妨——机遇还是有的,何妨试试。
  河防——要吸取历史上的水患教训,加强河防。
ɡuān’ài 关爱——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增强了她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隘——这一处关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关碍——这次事故对公司信誉大有关碍。
    同音词必须是声母、韵母和声调全都相同的词,音近的词不是同音词。例如:
圈quān——文件阅后请画圈。
圈juān——别把孩子圈在家里。
圈juàn——过去农村很多人家都有猪圈。
开发kāifā——要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
开发kāi∙fa——我来开发车钱。
要注意把字形相同的同音词和多义词区别开来。多义词是具有几个意义的一个词,这些意义相互有一定联系;而同音词则是没有意义联系的几个词,各自独立存在。例如:“花”,表示可供观赏的植物(花很美),形状像花朵的东西(灯花、火花),烟火的一种(礼花),花纹(白地蓝花),用花或花纹装饰的(花篮、花灯),颜色或种类错杂的(花花绿绿),等等。这些意义之间有相通的地方,是多义词。可是另外还有一个“花”,表示用、耗费(花费、花钱)。它与前面那个“花”没有什么联系。所以这两个不同的“花”就是同音词。
(二)同音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1.别具新意,发人深思。在文章中,常常将原有的某个词语改换成另一同音词语,或将二者组合使用,使词语别具新意,发人深思。这在文章题目或新闻标题更为常见。例如:
(1)文人相亲(轻)(《文汇报》)
(2)胳膊肘朝理(里)拐(《人民日报》)
(3)“文明”与“闻名”——记大连东站货场(《人民日报·海外版》)
例(4)是说大连东站货场其所以闻名,与严格的文明管理分不开。
2.使语言活泼风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谐音双关所带来的表达效果。例如:
(4)假戏真做  防患未“燃”(然)——看浦东张家浜地区模拟消防演习(《文汇报》)
(5)萧县汪屯大队户户发羊(洋)财(《人民日报》)
(6)北京人“官念”(观念)开始淡化了(《文摘报》)
例(6)“官念”指对担任国家机关公职的看法。
练 习
一、什么是同义词?举例说明。
二、同义词在语言表达中有什么作用?
三、举出四个带有同义语素的成语。
四、同义词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别?举例说明。
五、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符合——适合   领会——领悟   简单——简略
  兴趣——兴味   敬佩——敬仰——敬重  宽敞——宽广——宽阔
六、什么是反义词?举例说明。
七、指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顺利  薄弱  明亮  隐匿  腐朽
  稳重  同情  热烈  淡薄  减免
八、举出四个带有反义语素的成语。
九、什么是同音词?举例说明。
十、下列句子用词有毛病,予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1)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罪犯,今天终于在法庭上低下他那罪恶的头颅,接受人民的审判。
(2)虽然他们这次好不容易分到了房子,但并没有表明高兴的样子,甚至带有某种忧虑。
(3)有人说足球运动员也能有这些踢毽子运动员的脚下功夫就好了,虽然踢毽子和踢足球是不可比物质,但足球运动员的技术确实有待提高。
(4)人的衰老虽不可避免,但推迟和延缓它的进程是完全可行的。
第五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一、传承词、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行业词、外来词
现代汉语的词汇极其丰富,从其组成的来源看,包括传承词、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行业词和外来词。
(一)传承词
传承词是指古代、近代汉民族语言词汇中流传下来而为现代汉语词汇所承接的词。简单地说,就是历史沿用的词。传承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占据大多数。
传承词有的历史很长,因为古今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许多基本上是一样的。其中不少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例如表示自然现象名称的有:“风、雨、雷、电、星、云、水、火、山、土、天、地”等;表示动作行为的有:“出、来、入、立、射”等;表示性质状态的有:“大、小、多、少、新、旧、黄、白、黑、老”等。
传承词中也包括一些历史上从其他民族借来的词。例如“葡萄、苜蓿、师子(狮子)”等是西域借词,“站、胡同、蘑菇”等是蒙古语借词。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进入了汉语词汇。例如“佛、塔、僧、尼、菩萨”等。明、清时代,西洋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近代汉语里出现了西方语言的外来词,例如“公司、赤道、温带、亚热带、地球、鸦片”等。这些都流传了下来。
传承词中各个词的地位与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为数不多的词处于核心位置,我们可以称其为根词。根词历史久远,地位稳固,流行地域广,为全民族所共同理解、运用。根词作为语素,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例如“地”,由它构成的复合词,以及再由这个复合词作为语素构成的复杂的复合词就很多。如“地点、地步、地理、地方、地方戏、地方志、地方主义”等。根词,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二)新造词
新造词是指古代、近代汉语词汇中没有,历史进入现代以后创造出来的新词。新造词是和传承词相对而言的,它们一起成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主要部分。
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社会、科学技术和人的思想观念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反映新事物、现象的词不断产生。近百年来,汉语词汇增加的速度超过了以前的几千年。例如:
政治方面:共产党、红军、解放区、土改、政协、联合国
经济方面:单干、人民公社、承包制、国企、外资、股份制
科技方面:化肥、日光灯、电子表、超导、激光、胰导素
生活方面:食堂、超市、连锁店、快餐、饮料、商品房
人的思想观念变化方面(以新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称谓为例):农民(泥腿子)、矿工(煤黑子)、演员(戏子)、厨师(厨子)、邮递员(邮差)、理发员(剃头匠)。
新造词是以既有语素为材料,按照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出来的,所以人们理解不存在什么困难。而且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的普及,新造词的流传也是比较快的。
长期以来,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新造词一般为多音词,多为双音节,三个音节以上的也有增多的趋势。例如:双休日、游乐园、运动鞋、矿泉水、出租车、录像机、热水器、抽油烟机。
王力先生说:“现代汉语新词的大量增加,大大地丰富了它的词汇,而且使词汇走向完善的境地。”(《汉语史稿》)这是很中肯的。
(三)古语词
古语词是指古代、近代汉语的词汇。古语词中的很大一部分已作为传承词为现代汉语所吸收,这里所谈的是其他通常不再使用的词。这些古语词情况不一样,大致可分成两类:
1.历史词:很多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事物、现象,现在已不存在,反映这些事物、现象的词叫历史词。历史词如今很少应用,有特殊需要涉及历史的表述时,才会用到。例如:
有关典章制度的:世袭、禅让、门阀、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册封、科举
有关官制的:丞相、剌吏、廷尉、郡守、县令、三老、亭长、里正
有关农业生产的:夏正、井田、屯田、代田、漕粮、耒、耦犁、铚
有关服饰的:衮、补服、襦衣、亵衣、玦、环佩、顶珠、花翎
有关器具的:釜、甑、鬲、鼎、钵、簋、酉、缶、尊
2.文言词:文言词所反映的事物、现象,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但已由其他的词所代替。例如:
目——眼  履——鞋  食——吃  甘——甜  遣——打发  弛——放松
博——赌钱    敛——收缩    汲——打水    侏儒——矮子    肩舆——轿子
    文言词虽然被取代,但其中很多成了现代汉语多音词的构词语素,仍以前面所提到的一些词为例:目——眉目、履——履历、食——食品、甘——甘甜、遣——派遣、弛——松弛。
    文言词总的来说,已经陈旧过时,现代不再使用,尤其是口语。但其中有一些有生命的东西,在书面语中,有时仍用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或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例如:耄耋(之年)、矍铄、伉俪、隽永、遐尔、迤逦、觊觎、囹圄。有一些文言代词、虚词也不时使用,例如:吾、尔、孰、谨、毋、抑、苟、也、矣。
文言词语运用得当,可使文字显得庄重典雅。在某些应用文体中,如贺电、唁电等等,用“华诞、荣膺、欣悉、贺忱、谢世、罹难”一类词,有时比一般词语更为适合。
文言词语还可使语言显得简练凝重。例如: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苟活者”“依稀”“微茫”“猛士”“奋然”“呜呼”等都是古语词,能更好地表现出内心积郁的悲痛和愤怒。
(四)方言词
方言词是指流行于某个地区而普通话里并不使用的词。例如:商店晚上关门停止营业,上海叫“打烊”;冰棍儿上海叫“棒冰”;上衣厦门叫“外衫”;月亮广州叫“月光”,福州叫“月”。
汉语的方言很复杂,主要有七种: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作为全民族的共同语,即所谓的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形成的。它以北方方言的词汇为主,同时也吸收了某些其他方言区的方言词。例如“尴尬、垃圾、懊恼、货色、龌龌、面孔、把戏、煞有介事”等就是从吴方言吸收的。
随着大陆和港台的接触日益频繁,一些港台词语特别是反映新事物的词语,也进入到全民族共同语的词汇中来。例如“小巴、融资、物业、杀手、寻呼机、娱乐圈、自助餐、美食城、购物中心”等。
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但是某些过于土俗、没有特殊表现力的词语应该舍弃。例如北京的“洋取灯儿(火柴)、半空儿(瘪花生)”,四川的“撑花儿(伞)、河心儿(藕)、啷嗰(怎么)”,东北的“笆篱子(监狱)、埋汰(肮脏)、电道(公路)、这疙瘩(这里)、唠嗑(聊天)”,陕北的“婆姨(妻子)、大(爸爸)”等等,都没有必要吸收到普通话里来。有些港台词语,普通话中有相应的词语,而且易于理解,在社会上很流行,但有的人为追求时髦,也偏偏弃此求彼。例如把“激光、舞会、微型”,说成“镭射、派对、迷你”,这是不可取的,会给语言的规范化增加困难。
书面语中有时运用方言词,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意义、色彩,一般词语难以代替。例如:
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瘪三”,上海旧时称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者偷窃为生的游民。用这个词,可以表现出特定人物的形象和人们的憎恶之情。
(五)行业词
行业词包括术语和行业专门用语。
1.术语。指学科的专门用语。例如:
 物理学:电子、质子、射线、反应堆、电磁波、反物质
化学:元素、分子、电解、氧化、催化、硬脂酸、热塑性
生命科学:细胞、胚胎、遗传、进化、无性繁殖、基因工程
哲学:唯物、思辨、理论、感性、同一、对立、归纳、演绎
文艺学:形象、典型、塑造、情节、细节、喜剧、悲剧
2.行业专门用语。指某一行业所应用的专门词语。例如:
医疗:化验、透视、处方、理疗、化疗、手术、望闻问切
交通:列车、地铁、海轮、客机、航线、集装箱
农业:嫁接、保墒、套种、点灌、良种、营养基
商贸:商场、营业、采购、热销、盘点、打假、售后服务
戏曲:小生、花旦、扮相、行当、脸谱、水袖、龙套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传播媒介的普及和社会交往的频繁,许多专门用语也广泛流传开来,成为全民使用的一般词。例如:“战略、突破”原来是军事用语,“背景、角色、亮相”原来是戏曲用语,“曝光”原来是摄影用语,“工程、设计、蓝图”原来是建筑学用语,“污染、腐蚀、饱和”原来是化学用语,这些,已经引用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来,成为全民共同语词汇中的一部分了。如果人们不注意分析,几乎觉察不出它们原来是某个学科、某个行业的专门用语。
(六)外来词
外来词是指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又叫借词。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等原因,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出现词的借用。
外来词是指语音、语义都是从其他民族借用过来的词。外来词和意译词不同。意译词是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但用本民族的构词材料,按照本民族的构词方式,构成的词。例如英语的telephone,音译为“德律风”,意译为“电话”;bank,音译为“版克”,意译为“银行”,从中可以看出外来词和意译词的区别。意译词已经民族化了,不应看作外来词。
汉语外来词根据吸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译音词。例如:
雷达、戈壁、扑克、逻辑、香槟、迪斯科、模特儿、英特耐雄纳尔
2.译音兼译意词。例如:
幽默、引擎、绷带、黑客、的确良、乌托邦、俱乐部、可口可乐
3.译音加译意词(译音+表明类别的汉语语素)。例如:
啤酒、卡车、卡片、霓红灯、摩托车、沙丁鱼、雪茄烟、芭蕾舞
汉语外来词中还有一批从日语中直接借用过来的词,即所谓的借形词。这种特殊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日语历史上用汉字来书写词语,并利用汉语语素来构造新词。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提倡向西方学习,他们或者赋予汉语借词以新的意义,或者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新词,来反映新的事物、现象。中国向西方学习在日本之后,于是就将有关的词语直接借用过来。
被日本借去又被借回的词,例如:
封建、资本、侵略、革命、教育、文学、文化、经济、储蓄、理论
日本利用汉语材料构成的新词,例如:
        政党、共产、谈判、哲学、科学、企业、解放、调整、学位、体操
    二、常用词和非常用词
从词的使用频率看,汉语词汇可以分为常用词和非常用词。所谓非常用是指汉语词汇中平时人们用得很少的那一部分,它数量很大,这里不去多说,主要谈谈常用词。
所谓常用词是指汉语词汇中人们经常运用的那一部分。当然,常用与非常用是相对而言的,很难绝对划分。明确常用词的概念有助于普通话的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通俗读物的编写等等。汉语里的常用词据粗略统计,大约四千多个。
常用词中的大多数一直保持着高频率使用状态,如表示指称(我、你、他、谁、这、那)、数量(一、十、百、千、万、个、种)、性质状态(好、坏、大、小、美、丑)以及表示语法意义(以、把、和、而、的)等方面的词。不过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的词不太一样,常用词中的这一部分词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即处于不断变换之中。它们当中的大部分词虽然使用频率也一直较高,但某些词由于它们所表示的事物、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再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因而这些词也就成了非常用词了,甚至消失了;而另外一些事物、现象(包括新产生的和原有的)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表示这些事物、现象的词就成了常用词了。总之,常用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的退出了,有的则新参加进来,从而呈现出一种流动现象。
近百年来,我国社会急剧发展,某些方面常用词的变化也很大。远的不说,以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例,解放初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这段期间,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用词如“土改、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资财、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反修、防修”等等是常常讲的,现在的年轻人已经生疏了。文革期间出现的一些词,如“红卫兵、造反派、走资派、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文斗、武斗”等等,也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除非特殊需要,一般不再使用。
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某些词,尤其是一些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词(包括新造的、原来已有的、原有词赋予新义的),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颇为活跃。例如:
经济工作方面:竞争、资金、引进、效益、外贸、内需、利税、保险
科学技术方面:院士、高科技、环保、克隆、手机、电脑、上网、外星人
文化教育方面:科普、家教、电大、函大、高考、托福、研究生、博士后、教授
日常工作生活方面:招聘、打工、炒鱿鱼、休闲、旅游、社区、商品房、装修
常用词就整体而言,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许多词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常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常用词的使用状况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的人群中不完全平衡。一些关于家用电器和食物的词语,如“彩电、冰箱、洗衣机、方便面、汉堡包、饮料”等,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暂时还用得较少;而农村的一些常用词如“喷灌、鸡场、果农、专业户、塑料大棚、农用机械”等,在城市居民中也用得不多。
练 习
一、现代汉语词汇从来源看,包括哪些?举例说明。
二、什么叫传承词?它和新造词有什么不同?
三、举出以“白”、“风”为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各20个。
四、什么叫古语词?它包括哪些?举例说明。
五、外来词,从吸收方式的角度说,主要可以分为哪些类?举例说明。
第六节  熟语
    熟语是习用的定型词组,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熟语内容丰富,形式精练,很有表现力,为人们喜闻乐道。从结构上看,它是词组,但作用相当于词。熟语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一、成语
成语是一种简练精美的固定词组,它是在社会演进和语言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是人们长期的语言实践的认识结晶,是我们民族语言宝库中的精华。
(一)成语的特点
1.意义的整体性。成语和一般的词组不同,它的意义不是各个词的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各个词所融合成的一个含意深刻的整体。例如“痴人说梦”,从字面看,是傻子说自己做的梦,实际上是讽刺人凭着妄想,说根本办不到的话。再如“问道于盲”,从字面看,是向瞎子问路,实际上是比喻向根本不懂的人请教,不能解决问题。
2.结构的凝固性:成语的整个结构是定型凝固的,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的位置,更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例如“见仁见智”,不能说成“见智见仁”;“惊涛骇浪”,不能说成“狂涛骇浪”;“开源节流”,不能说成“开源并节流”;“侃侃而谈”,不能说成“侃侃谈”。
(二)成语的来源
1.神话寓言:例如“夸父逐日”,语出《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大意是说:夸父(神话中的英雄)和太阳赛跑,追赶上了太阳。他渴极了,想喝水;喝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够,又到北边去喝大湖的水,人还没有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他的木杖也丢弃了,后来变成了一片树林,叫做邓林。这个成语比喻决心大,也喻指不自量力。又如“叶公好龙”,语出汉代刘向《新序·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大意是说:叶公子高特别爱好龙,钩形的刀具上刻上了龙,凿子上刻了龙,凡是房屋卧室雕花的地方都刻上了龙。天龙知道了就下到叶公住的地方,把头伸进窗户探望,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看见龙,掉头就跑,吓得失魂落魄,脸色都变了。可见叶公并不是真爱好龙,他爱好的只是外表像龙实际上并不是龙的东西啊。这个成语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爱好。
2.历史故事:例如“唇亡齿寒”,语出《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大意是说:晋国的献公第二次去打虢国,又向虞国借路。虞国的臣子宫之奇向虞公劝说道:“虢国是虞国外面的一层保护,虢国一亡,虞国一定跟着灭亡。晋国永不满足,不可助长他这个念头,就像强盗不可不在意一样。一次失着已经足够了,还可以来第二次么?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相互依存,没有了嘴唇牙齿就要觉得冷了。这句话正是说的虞国和虢国呢!这个成语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又如“图穷匕首见”,语出《战国策·燕策》。其中说,战国时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荆轲以献燕国督亢(地名)的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里。到了秦王座前,慢慢地把地图展开,展到最后,露出了匕首。后以此比喻事情发展到最终,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3.诗文语句:例如“未雨绸缪”,语出《诗经·豳风·鸱鴞》:“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大意是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剥些桑树根儿的皮,把巢室有缝隙的地方缠缚紧了(后多指修理好门窗)。这个成语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又如“水落石出”,语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花开)而幽香,佳木(美好的树木)秀而繁阴(浓密的树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现。
4.口头俗语:例如“利令智昏”、“亡羊补牢”、“众志成城”、“投鼠忌器”等都是古时的俗语俚词;“改头换面”、“拐弯抹角”、“七手八脚”、“平心静气”等都是后世流传于民间的口语。
除以上所说外,也有一些是从外语吸收来的。如“昙花一现”,源于佛经,从梵语来。“天方夜谭”,来自阿拉伯民间故事;“火中取栗”出于法国文艺作品。
(三)成语的构造
成语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从它的结构关系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联合型。例如:
  骄奢淫逸、悲欢离合、情投意合、精雕细刻、
斩尽杀绝、好逸恶劳、废寝忘食、兴高采烈
2.偏正型。例如:
  一孔之见、后起之秀、庞然大物、世外桃源、
  孜孜不倦、焕然一新、彬彬有礼、豁然开朗
3.支配型。例如:
  崭露头角、平分秋色、包罗万象、饱经风霜、
  重整旗鼓、不落窠臼、感人肺腑、搜索枯肠
4.陈述型。例如:
  人定胜天、草木皆兵、叶公好龙、史无前例、
  气贯长虹、势不可当、双管齐下、师出无名
5.补充型。例如:
  感激涕零、逃之夭夭、极盛一时、体贴入微、
  迫不及待、轻于鸿毛、毁于一旦、遗臭万年
6.连动型。例如:
  守株待兔、束手待毙、缘木求鱼、过河拆桥、
改邪归正、手到病除、结党营私、负荆请罪
7.兼语型。例如:
  望子成龙、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请君入瓮、
  纵虎归山、引狼入室、按兵不动、诱敌深入
(四)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1.言简意赅。例如:
(1)沈雁冰同志把个人的名誉、地位、“实惠”等等都看得很淡薄,犹如过眼云烟,而把对党忠心耿耿、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强信念看得高于一切。(雷克《追求·奋斗·理想》)
(2)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居世界前列
例(1)“过眼云烟”,简洁而形象地描述了沈雁冰对待个人名誉、地位等等的“淡薄”态度,它与“忠心耿耿”一起,表现了沈雁冰的高尚品德。例(2)“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成语,将二者连用,既符合标题文字简短的要求,又十分精当。
2.语含警策。例如:
(3)倘若走下车去,越过这些“屏障”,深入到腹地一看便会发现,有的整座山岗被砍伐成了“癞痢头”,树桩累累,枝干横陈,狼藉满地;有的连同主干被放火“烧荒”,黑烟弥漫,终日不散;有些虽然种植上了甘蔗、香蕉、菠萝等经济作物,但与那些被连根铲除的珍稀树种相比,有如焚琴煮鹤,实在是得不偿失!(吴学良《哭泣的原始森林》)
“焚琴煮鹤”是说把琴当作柴火烧,用来煮鹤吃,谁都会认为这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情。作者以此喻指毁林行为,具有促人深省的效果。
3.流畅和谐。例如:
(4)“国”字从玉,古已有之,顺应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中,玉是美好的象征。“玉洁冰清”、“璞玉浑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词语,都含有高贵、纯洁、坚定之意。“国”字从玉,正表达了华夏儿女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赞美。(黄勤信《国庆读“国”》)
“玉洁冰清”、“璞玉浑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由四字构成的成语本身各自就很匀称,这里连用,读来琅琅上口,和谐悦耳。
运用成语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及其结构,以防出错。例如:
(1)*当年鉴真和尚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这一壮举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习作)
(2)*北京这许多年发生了翻天地复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面貌大变,不用说外地人,连本市居民也都认不出来了。(报)
例(1)“一衣带水”意为一水相隔,如同一条衣带那样狭窄,是强调距离近。这里和“生命危险”、“壮举”不能搭配。可改成:“……冒着生命危险,渡过东海,前往邻邦日本”。例(2)“翻天地复”,应为“天翻地覆”,由两个并列的主谓词组组成。
    二、谚语
谚语是在群众中口头流传的通俗而深刻的句子。它是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凝结着集体的智慧,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谚语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其中:
有寓含哲理的。例如:
独弦不成音
立木顶千斤
满架葡萄一条根
不嚼碎,不知味
有讲工作方法的。例如:
横吹笛子竖吹箫
锯快不怕树粗
急走冰,慢走泥
骆驼脖子再长,也吃不了隔山草
有勉励人勤奋的。例如:
笔勤能使手快,多练能使手巧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香满园
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好
有讲生态环境的。例如:
要想风沙住,人人来栽树
搞好四旁绿化,风沙旱涝不怕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栽树在河畔,防洪保堤岸
有讲自然气象的。例如:
早上浓雾一天晴
游丝天外飞,久晴便可期
一颗星,夜保晴
寒水枯,春水铺
头九二九下了雪,头伏二伏雨不缺
谚语中也有一些应该剔除的糟粕。例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反映了反动的血统论;“出头的椽子先烂”,宣扬了“中庸”思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表现了剥削阶级腐朽的人生观;等等。
谚语语意深刻,简明通俗,活泼生动,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常常运用。例如:
(1)糖弹战的基本战术,不外是伺机察隙,择薄弱者而攻,各投所好,因势取不同手段。如俚语所说:“苍蝇专叮有缝的蛋”,“见缝下蛆”。(欣仁《弹糖及其战法种种》)
(2)“磨刀不误砍柴工”,保养身体为的是更好地工作。中年人,请爱护自己的健康!(周冠虹《中年人要调整好生活节奏》)
例(1)“苍蝇专叮有缝的蛋”,“见缝下蛆”为经验性民谚,这里以此佐证,带有揭示规律作用。例(2)“磨刀不误砍柴工”,是流传于广大群众口头的谚语,以此提醒人群中最为忙碌的中年人,通俗而有说服力。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设谜和解谜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是谜面,后一部分是谜底。平时说话,常常只说前一部分,而将后一部分藏着不说,让听话人去猜测体会,所以显得幽默风趣,歇后语的名称也正由此得来。
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类:
(一)喻意歇后语。它的前一部分往往是一个比喻,后一部分字面上是对前面的解释,实际上言在此而意在彼,另有含意。例如:“六窍皆通——一窍不通”,人有“七窍(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口)”,表面上说的“六窍”怎样,实际上暗指“一窍”怎样。再如:
  半天云里点灯——高明
拿着锄头刨黄连——挖苦
山水画——没人
泥佛爷的眼珠儿——动不得
钥匙插进胸口里——开心
镜子挂在后脑勺——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二)谐音歇后语。前一部分说出一件具体的事情,后一部分加以解说,这是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出深层的意思。例如:“老虎拉车——没人敢(赶)”,后一部分的解说借助于“敢”、“赶”谐音,来表示“没人敢”。再如:
  僧人到了家——妙(庙)
冰糖拌黄瓜——干(甘)脆
冻豆腐——难办(拌)
何家姑娘嫁郑家——正(郑)合(何)适(氏)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活泼形象,富于趣味性。例如:
(1)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2)郑云山笑着说:“他让我在欠条上批了句话:下辈子还。”人们听完,不由得都笑了起来。连武艾英也忍不住笑了。郑谷雨说:“只有老牛筋能出这号点子。他是属鸭子的,肉煮烂,嘴也是硬的。”(马烽《结婚现场会》)
例(1)“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例(2)“属鸭子的,肉煮烂,嘴也是硬的”,都是歇
后语,要说的意思分别是后一个分句的“又长又臭”和“嘴硬”。
    四、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意义整体化了的、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惯用语的意义大都由比喻来。例如“吹鼓手”,原指旧时办喜事丧事时吹奏乐器的人,现表示吹捧某人的人。又如“当耳边风”,其中“耳边风”原指从耳边吹过的风,“当耳边风”,表示对别人的劝告、嘱咐根本听不进去。
惯用语在结构上,多数为三音节的词组。例如:
  走过场、放空炮、敲边鼓、打头阵、赶浪头、翘尾巴、过电影、和稀泥、
  夹尾巴、嚼舌头、开绿灯、开夜车、两面光、关系网、老大难、凉半截
非三音节的数量较少。例如:
卡壳
抹黑
婆婆妈妈
唱独角戏
勒紧裤带
打马虎眼
花岗岩脑袋
脸红脖子粗
七大姑八大爷
惯用语在结构上具有定型性,但使用时可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碰钉子”,可以说成“碰了个大钉子”、“碰了个软钉子”。又如“打光棍儿”,也可以说成“打了半辈子光棍儿”。
惯用语来源于口语,其中的许多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带有一定的时代色彩。现在有的除特殊表达需要外,一般已不再使用。如“放卫星(1958年大跃进期间指创造出惊人成绩)”、“拔白旗(过去政治运动中指对落后典型进行批判)”、“臭老九(文革期间指知识分子)”、“割尾巴(文革期间指割除农村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等“资本主义尾巴”)”。有的新惯用语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出来。如“小皇帝(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小公主(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小金库(在单位财务以外另立账目的公款)”、“递红包(为求人办事而送钱财)”。这一点也是惯用语和成语的重要区别。成语大都历史久远,构成比较稳定,不像惯用语处于变动之中。
运用惯用语可以使语言显得生动、新鲜。例如:
(1)最近进一步打击经济领域里的犯罪活动,对犯有此类罪行的干部进行彻底追究。特别是对那些过去人们认为模不得的老虎屁股,现在就是要摸。经济领域的一些大案,一个个被揭露出来,得到了切实处理。如此严肃认真,群众精神也就为之振奋。消极泄气的话也就少了,无人传播了。“来真格的了”,这种充满信心的语调代之而起,遍及街谈巷议。(张雨生《认真与信心》)
(2)莫斯科天客隆今天掀盖头(《北京晚报》)
例(1)“老虎屁股”、“来真格的”,都是惯用语。例(2)“掀盖头”,掀去新娘蒙在头上遮住面部的红绸布之意,惯用语。1999年中国在莫斯科开设天客隆超市,此处代指“开业”。
练 习
一、什么是成语?举例说明。
二、辨析下列成语:
  抱残守缺——故步自封  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无所不至——无微不至  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三、什么是谚语?举例说明。
四、什么是歇后语?举例说明。
五、什么是惯用语?造五个带有惯用语的句子。
第七节  字典和词典
    一、字典与词典的区别
    字典和词典被人们誉为“无声之师”,是很有道理的。它虽然不会出声,却和老师一样,可以帮助解决人们学习遇到的字、词方面的疑难。这是每一名学生、文字工作者,乃至一般社会成员身边不可缺少的工具书。走自学成才道路的人,学习中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所以了解一点有关字典和词典的知识,以便随时请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字典是以单字为收集的对象,主要解释单个字的写法、读法、意义和用法。有的字典也附带解释一些词语,目的还是为了说明字的意义和用法。词典是以词语为收集的对象,主要解释一个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汉语的词典一般要以单字打头,由单字带出一系列的词语,先解释“领头字”,然后逐条解释所列词语。词典的单字部分和字典基本相同,往往兼有字典的功能。
    二、几种字典、词典简介
(一)《汉语大字典》
由四川、湖北两省三百多位专家、教授和语文工作者编写,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于1984年编成初稿,1985年开始分卷定稿,陆续出版。1990年底八卷全部出齐。
《汉语大字典》是汉字楷书单字的汇编,共计收列单字五万六千左右。全部单字按部首编排,设二百部。它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在字音方面,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在字义方面,不仅注重收列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的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
《汉语大字典》的编纂是我国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项宏伟工程,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
(二)《新华字典》
新华辞书社编纂。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57年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至今曾作过五次大的修订。
这部字典是解放后第一部按《汉语拼音方案》音序排列编纂的字典,也是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来注释字词意义的工具书。1998年本在1992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就字形、字音、释义、例证、体例等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修改时注意吸收了语言文字研究和相关学科的新成果。全书所收单字共一万余个(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带有解释的复音词三千五百余个。书前列有“新旧字形对照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和“部首检字表”。这部字典注音准确,检索方便,字形标准,释义简明,受到各类读者的广泛欢迎,在国外亦有一定影响。
(三)《辞海》
《辞海》舒新城主编。编纂历时20年,于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新中国成立后,曾进行过一次改编,于1965年出版了《辞海》(未定稿)。1979年进行修订,夏征农任主编。《辞海》(1979年版),共三卷,词目九万一千条。他们提出了“每隔十年修订一次”的方针。《辞海》(1989年版)对许多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视为禁区的学科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新兴学科,作了大量补充。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辞海》(1999年版)在内容上、设计上都有新的补充、改进。词目增加到十二万二千余条,六千条新增词目大部分是近10年来新出现的词语。《辞海》为语文兼百科的综合性词典,古今语词兼收并蓄,时代感较强,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普通读者。
(四)《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1956年着手收集资料,1960年印出“试印本”,1978年正式出版,1983年出第二版,1996年出修订第三版。二十多年来,先后共付印185次。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
《现代汉语词典》为中型词典,收字、词、词组、熟语等约六万余条,全书共三百万字。本书内容丰富,除一般语汇外,还收有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文言词语、专门术语等。这部词典体系细密完善,选词立目严谨精当,释义简明扼要。作为现代汉语的第一部规范词典,问世后赢得了广大读者和学术界的赞誉,成为大、中学生,教师,新闻工作者以及其他语言文字工作者的重要工具。
(五)《汉语大词典》
由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共同编写,参加的专家、学者共四百多人。1986年开始出第一卷,1994年正文十二卷、附录及索引一卷全部出齐,历时20年。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插图二千二百余幅。本书特色鲜明,在收词方面,不仅数量甚大,而且古今兼备,查全率高,形体齐全,注音周详。在释义方面,准确度高,纠正了以往辞书的一些误释,义项也比较齐备;并能努力追溯语源,充实释文内容。在引证方面,资料翔实,例证繁富。本书在编写前即组织上千人从上万种古今图书、报刊上收集资料,共收词制卡七百多万张。
《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是我国新编大型语文辞书的双璧,代表了我国辞书编纂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
(六)《四角号码新词典》
商务印书馆编辑,1950年初版,1982年出修订第九版。这是一部小型词典,共收单字一万六千多个,词语二万多条。单字下用拼音字母和同音汉字注音。解释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单字用四角号码的顺序编排。
(七)《中国成语大辞典》
    王涛等20人编撰。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本书共收成语一万八千余条,在同类词书中条目总数最多。本书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而且范围相当广泛,体例比较细密,检索也比较方便,这是它的优点。所收条目分主条和附见条,主条是成语的早期形式或主
要形式,作音义解释;附见条是成语的其他形式,不另解释。
    三、检字法
检字法是汉字排列次序的查检方法。了解并掌握检字法,对熟练地利用字典、词典这一类工具书很有帮助。
(一)部首检字法
以汉字的部首作为编排检字的方法叫部首检字法。东汉的《说文解字》,清代的《康熙字典》以及旧版的《词源》、《词海》等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部首是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类别。部首的排列顺序以部首本身的笔划多少为准,少的在前,多的在后。凡是偏旁相同的字都归入同一部首,同一部首字的排列顺序,也以字的笔划多少为准。
部首检字法利用了汉字的结构特点,易于掌握,这是它的优点。但是由于汉字的结构复杂,部首没有固定的位置,有些字从字形上认不出该属哪一个部,又是它的缺点。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有的字典、词典附有难字表,或汉语拼音索引。
(二)笔画检字法
将汉字的笔划数和笔形结合起来编排检字的方法叫笔划检字法。先按笔划多少将字加以排列,少的在前,多的在后。笔划数相同的字,再按起笔的形状(横、竖、撇、点等)依次编排。使用这种检字法的工具书很少。
(三)号码检字法
将汉字的笔形编成号码,再按号码查字的方法叫号码检字法。这可以“四角号码”检字法作为代表。它把汉字的笔形归纳为十种,每种用一个号码代表。每个字取四角的笔形,用四个阿拉伯字作为代码。四个代码依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组成。这种方法掌握熟练以后,查字较快。《四角号码新词典》就是用这种方法编排的。
(四)音序检字法
按照字音的字母顺序来检字的方法叫音序检字法。这种方法是将汉字按照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加以排列的。查字时,先看音节的第一个字母,依次再看第二、第三个字母。现在普通话日益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已经为广大的中、小学生以及社会上愈来愈多的人所掌握,所以用这种方法查阅字典、词典又方便,又快速,受到人们的欢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就是用这种方法编排的。
练 习
一、字典与词典有什么不同?
二、从两种字典或词典中找出下列两个字的注音和释义(字典或词典由自己选择,答案中注明出处):
      学      习
三、从两种词典中找出下列两个词的注音和释义(词典由自己选择,答案中注明出处):
    现代     汉语
 
第三章  语 法
第一节  要学点儿语法
    一、语法是什么?
语法是什么?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
我们说话是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的,只是因为我们从小就学会了说话,现在说起来脱口而出不觉得罢了。我们在交际过程中,说话双方,实际上都是按一定的说话规则在说,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按一定的说话规则在听,在了解对方所说的话。如果有人不按说话规则说话,别人就听不懂。譬如说,“买一个面包”、“面包买一个”,这两种说法,凡汉族人都会领会说的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是符合汉族人说话规则的;可是,如果有人说“*一买面包个”“*个面包买一”,就让人不知所云了,因为这两种说法都不符合汉族人的说话规则。再如:
(1)妹妹不吃白菜。
(2)白菜妹妹不吃。
(3)*不白菜妹妹吃。
(4)*白菜不妹妹吃。
上面所举的四个例子里,都包含有“妹妹”、“不”、“吃”、“白菜”这四个成分。但是说汉语的人都会感到,前两句能说,后两句不能说。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例(1)、(2)是按照汉族人的说话规则组织起来的;而例(3)、(4)是胡乱拼凑起来的,根本不合汉族人的说话规则,所以不成话。例(1)、(2)虽然能说,而且包含的成分也相同,但意思有细微的差别。这又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们各自所依据的具体的说话规则不一样。可见说话是有规则的。我们学习研究语法就是要学习、研究这种说话规则。
我们说话所要遵守的规则,其实不只是语法规则,还有语音规则、语义规则等。譬如说,例(1)“妹妹不吃白菜”,如果把其中的“不(b])”去声说成了上声“(b})”,就违背了普通话的语音规则,人家就会以为你说的是“妹妹补吃白菜”的意思;如果把上面这句话里的“吃”说成了“喝”,这就违背了语义规则,因为在汉族人的心目中白菜是不能喝的。语法不是一般的说话规则,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语法是语言的一种规则;第二层意思,语法专指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我们知道,人们说话总是一句一句说的,而句子都是由词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而词又是由更小的单位组成的。研究语法主要就是研究怎么组词,组词需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怎么造句,造句需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因此科学一点说,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
就汉语来说,研究、学习句子的构造规则,要比研究、学习词的构造规则重要得多。从实用的角度说,学习汉语语法,主要是学习汉语的造句法。因此,“语法”这一章主要讲现代汉语造句法。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规范语言。本章所描写的语法是普通话的语法。
    二、为什么要学点儿语法?
有人可能会说,语法有什么好学的,我从来没有学过语法,不也照样说话,写文章吗?这话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说它“也对”,是因为这话部分地符合事实;说它“也不对”,是因为说这个话的人忽视了人们自觉认识、掌握并运用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学一点语法知识,自觉掌握语法规则,可以更好地用以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特别是对我们的写作有帮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话写得通顺,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些,使文章语言更富于表现力。大家都很熟悉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1)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
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
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
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鲁迅《祝福》)
鲁迅先生这一段话是描写祥林嫂的急剧变化的。祥林嫂原是一个勤劳、质朴、能干、大胆的劳动妇女,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但是在那吃人的封建社会里,在封建礼教这个精神枷锁的束缚下,她的希望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在土地庙捐门槛这一争取生存的最后努力被鲁四奶奶“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声禁令宣布了无效之后,她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这对她来说,是个多么沉重而致命的打击啊!当时,她就“脸色变作灰黑”,只是失神地站着。这一回她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上面所引的那段话正是鲁迅先生具体刻划描绘祥林嫂的这一变化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段话里鲁迅先生一连用了好些个关联词语――“……,不但……,连……也……。而且……,不独……,即使……,虽……,也……,否则……,……,也……,尤其……,甚而至于……。”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关联词语呢?大家知道,关联词语的作用在于显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恰当地运用关联词语可以使句子脉络清楚,增强逻辑力量。一般说,在论说文里关联词语用得较多,平时讲话和文艺小说中很少用关联词语。譬如,公司某人向经理报告某人没来上班,一般都说:“×××今天病了,不能来上班了。”而不会说:“×××今天因为病了,所以不能来上班了。”在文艺作品中,关联词语用多了,动不动就来个“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不仅会使语句显得罗嗦,而且会使话语不生动,不活泼。鲁迅先生则反其道而行之,在这不长的三句话里,故意一连用了十几个关联词语。这样,不仅层次分明地描绘出了祥林嫂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打击下的急剧变化,而且渲染了一种气氛,对于刻划祥林嫂越来越衰老、胆怯、呆板、麻木的神态,收到了独特的效果。这里足见鲁迅先生语文修养之高,在用词造句上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们在平时说话、写文章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语病。如果我们写的文章句子毛病很多,往往就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例如:
(2)*河北保定有位老工人,虽然已年过半百,坚持收听广播英语,然而两年下来,
    不但还不能会话,而且也不能自由地阅读,但可以看些外文资料了。
这是《广播电视外语讲座好》稿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罗嗦,不通畅,意思表达得含混不清。作者举出保定那位老工人收听广播英语的例子,当然是想说明广播英语讲座好,但是这个意思没有表达好。开头三个分句(“河北……英语”)作者还是按照这个意思说的,可是接着的三个分句(“然而……阅读”)似乎意在否定广播英语的效果,而最后一个分句又似乎意在肯定。这段话最主要的毛病就在于不恰当地使用了许多关联词语。下面是修改的文字:
(3)河北保定有位老工人,已年过半百,坚持收听广播英语,两年下来,虽然还不
    能会话,但可以看些外文资料了。
修改后无疑要明快流畅多了(“不能自由地阅读”这个意思已包含在后面两个分句里了,不必说出来)。再举个例子:
      (4)*通过调查和多方面取证,黑幕终于被揭开了,那是黑手党干的事,出面组织
          和收买凶手的是黑手党的一个头面人物的亲弟弟胡尔逊及其死党加尼略、克里
          斯、霍克迈以及一个叫B.L.p.的组织,也都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到底是谁?又到底是谁“也都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这都不清楚。如果说,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只是胡尔逊,那么应将“及其”中的“及”改为逗号(,),句子改为:
(4)通过调查和多方面取证,黑幕终于被揭开了,那是黑手党干的事,出面组织和
收买凶手的是黑手党的一个头面人物的亲弟弟胡尔逊,其死党加尼略、克里斯、
霍克迈以及一个叫B.L.P.的组织,也都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如果说,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是胡尔逊及其死觉加尼略、克里斯、霍克迈,那么应将“以及”改为逗号,把“一个叫B.L.P.的组织”后面的逗号删去,并把“也都……”里的“都”删去,句子改为:
(5)通过调查和多方面取证,黑幕终于被揭开了,那是黑手党干的事,出面组织和
收买凶手的是黑手党的一个头面人物的亲弟弟胡尔逊及其死党加尼略、克里斯、
霍克迈,一个叫B.L.P.的组织也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语言表达上有毛病,不仅会使文章意思含糊不清;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政治性错误。例如1974年4月2曰《文汇报》有一条横贯一版的副标题:
(6)*我国党政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陈锡联、吴德、苏振华和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等以及首都群众到机场欢迎。
同一天的《人民日报》用的是这样两行字的标题:
(7)我国党、政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陈锡联、吴德、苏振华到机场欢迎
               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和夫人等也到机场欢迎。
两个标题一比较,前者的毛病就看得很清楚了。按前一个标题,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也成了“我国党政领导人”了。这不就大错特错了吗!这种错误是会造成不良政治影响的。可见,语言表达问题,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
    有的语病,并不造成政治性错误,也不一定会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但是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也是不能容许的。例如:
      (8)*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人们传说着许多子弟兵奋不顾身,英勇抢救落水群众的
           动人事迹。
      (9)*为什么对于这样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些部门、有关单位的重视
           呢?
例(8)不能说“传说……事迹”,应将“传说”改为“传诵”。例(9)什么东西“没有引起有些部门、有关单位的重视”?当然是指“浪费人材的现象”,但是由于在“这样浪费人材的现象”之前,已安上了个“对于”,这就使它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造成主语残缺的语法错误。比较好的改法是,删去“对于”,让“这样浪费人材的现象”作主语。
    近年来语言污染比较严重,不仅在学生作文中,而且在我们的报刊、书籍、影视屏幕上,在广播中,都普遍存在着语句不顺、文理不通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要加强“纯洁祖国语言”的宣传教育,以引起各方面,特别是宣传教育部门的注意,另一方面要普遍加强语文学习,其中包括语法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语文修养,从而使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更好地为我们交流思想服务。
    二、学语法必须知道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
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语言中存在着大小不等的语言成分。为了语法研究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根据大小不等的语言成分的不同性质,设立若干单位。语法研究中所使用的单位就叫“语法单位”。我们学习语法,就需要知道这些语法单位
一般把语法单位分为四种:语素、词、词组、句子。下面分别介绍。
(一)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例如上面举过的“妹妹不吃白菜”这句话里就包含“妹”“妹”“不”“吃”“白”“菜”这六个语素,每个语素都既有声音,又有意义。语素的特点是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音义结合体,例如语素“妹”如果单纯从语音上说,还可以分析为更小的单位(可分析为一个上声声调,一个声母m和一个韵母ei),但是从音义结合的角度说,它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单位了,所以”妹”是汉语中的一个语素。 汉语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也有少数是双音节或多一介的,例如:
  葡萄  咖啡  巧克力  奥林匹克……
这些大多是外来音译语素。
    语素的功用是构成词,它是词的建筑材料。
(二)词
在前面第三章“词汇”中,曾经指出:“词是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这是从词汇的角度说的。从语法的角度说,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法单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
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在“词汇”以章中,已经说过,汉语中有的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这种词我们称为“单纯词”。有的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这种词我们称为“合成词”。
    一个“妹”字似乎也能表示妹妹的意思,那为什么“妹妹”才是一个词呢? 要知道,不是能表示一个意思的字就是一个词,还得看它能不能独立运用。我们从不说“*妹不吃白菜”、“*我有一个妹”、“*妹很漂亮”、“*我喜欢妹”等。这说明“妹”虽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在现代汉语里它不能独立运用;由“妹”字重叠以后合成的“妹妹”才能独立运用。所以“妹妹”是一个词,“妹”不是词,只是一个语素。“白”和“菜”都能独立运用,有时是词,例如“这张纸很白”、“妈妈买了许多菜”。那么为什么说“白菜”是一个词而不是两个词呢? 因为“白菜”中的“白”和“菜”结合得很紧,不容随意拆开,而且“白菜”的意义也不等于“白”和“菜”这两个字意义的简单相加。再说,“白菜”不能说成“*白的菜”,在意思上也不等于“白的菜”,所以“白菜”是一个词。“不吃”也连在一起用,那为什么看作两个词而不看作一个词呢? 那是因为一则“不”和“吃”都有意义,而且都能独立运用,如“不吃”、“不说”、“不去”、“不想”,“吃白菜”、“吃苹果”、“吃巧克力”、“吃面包”等;二则“不”和“吃”结合得不紧,可以拆开,如“不怎么吃”、“不常吃”、“不天天吃”、“不多吃”。可见,“不吃”还能分解为更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所以“不吃”不是词,“不”和“吃”分别是词。总之,词是语言里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成分。它是造句的单位,是句子的建筑材料。
(三)词组
词组是词和词按一定句法规则组合成的比词大的语法单位。通常我们说,句子是由词造成的,其实如果一个句子不止包含两个词,譬如说包含四个词,那么,这四个词一般不是直接组成句子的,而是先构成词组,然后形成句子. 如上面所举的“妹妹不吃白菜。”这个句子,是由“妹妹”和词组“不吃白菜”组成的,而“不吃白菜”又是由词组“不吃”和“白菜”组成的。再如:
  锻炼身体很重要。
这个句子一共包含四个词(“锻炼”、“身体”、“很”、“重要”),但是直接组成句子的是“锻炼身体”和“很重要”这两个词组。可见,词组是介于词和句子之间的语法单位,它也是句子的建筑材料。
(四)句子
句子是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研究语法只管到句子为止。句子以上,段落、篇章的研究属于作文法的范围。句子通常是由一个词组加上一个句调形成的(有时也可以由一个词加上一个句调形成),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因此,句子可以理解为语言中伴有一定句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成分,一句话完了,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来表示。例如:
      (1)他们都去。
      (2)你喜欢看电影吗?
      (3)爸爸回来了!
有时,一个词也能形成为一个句子。下面对话中的一问一答两个句子就都只由一个词形成的:
      (5)“谁?”
          “我。”
因此,就汉语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词组或一个词加上一定的句调就是句子。
三、学习汉语语法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汉语没有英语.俄语中那样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也没有日语中那种格助词,因此学习汉语语法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词的次序(简称”词序”)。在汉语中 ,词的次序不同,不但意思上有差别,而且语法结构关系也可能就不同。例如:
(1)a.完全没有听懂
b.没有完全听懂
(2)a.小王幸亏回来了,……
b.幸亏小王回来了,……
例(1)的a句和b句包含的词语相同,但由于“完全”和“没有”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思就很不一样――前者是说一点儿也没有听懂,后者是说听懂了一部分。例(2)a句和b句包含的词语也相同,但a句“幸亏”在主语“小王”之后,而b句“幸亏”在主语“小王”之前。这两句话由于“幸亏”位置的不同,所以意思上有差别。按a句的说法,后面出现的句子将指出避免了对于“小王”不利的事情;按b句的说法,后面出现的句子将指出在“小王”的作用下避免了一起不如意的事情。此外,大家在后面学习了语法以后,将会知道a句和b句在结构上也有所区别。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虚词。汉语中的虚词就是指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虚词在汉语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用不用虚词,用哪一个虚词,往往会对整个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他对小王很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很了解小王”。如果把句子中的介词“对”(关于“介词”的概念见本章第二节)去掉,说成“他小王很了解”,句子的意思就变成“小王很了解他”了。二者意思正好相反。在结构上这两种说法也有很大区别(详见第九节“常用虚词选释”)。
练 习
一、什么叫语法?为什么需要学一点语法?
二、什么叫语素?语素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三、下面每句话中各包含几个词?
      (1)那是一匹白马。
      (2)弟弟最喜欢吃白莱。
      (3)妈妈用剪刀剪布。
      (4)蝈蝈不吃冰淇淋。
四、单纯词是否就是单音节词?合成词是否就是双音节词?请举例说明。
五、下面这些词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
          蛐蛐  爷爷  吝啬  纽约
          犹豫  慷慨  玫瑰  崎岖
          蚊子  鲫鱼  啤酒  盖儿
第二节  需要给词分类
    一、为什么要给词分类?
大家在中学语文课上,在外语学习中,大概都接触过“词类”这个概念。“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所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给词分类呢?
我们知道,任何科学领域,在开展研究时,少不了的一道手续,就是要对所研究的对象,根据研究的目的与研究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分类。分类的重要性,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没有分类便没有科学。”我们研究、学习一种语言的语法时,也必须对这个语言里的词进行必要的分类,然后才有可能从大量语言事实中去总结归纳出语法规律来。我们现在要学习、研究现代汉语的组词造句规则,即语法,而现代汉语里的词有许许多多,为了有效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我们需要先给词分分类。
    那么我们划分词类得依据什么呢?对事物进行分类,分类的目的不同,所选取的分类依据也就会不一样。对于现代汉语里的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目的,选取不同的分类依据,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可以依据词的音节数目,把词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也可以依据词所包含的语素数目把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等等,等等。现在,我们是为了学习、研究语法而给词分类,所以对词进行分类时主要得依据词的语法功能,也就是词在造句中所起的作用。事实告诉我们,现代汉语里的许许多多的词,它们在造句中的作用并不都是一样的。请看下面三组词:
      A.  写、修理、了解
      B.  信、自行车、情况
      C.  刚、马上、很
如果我们要用这三组词进行组合的话,我们将会发现:
    A组词和B组词可以组合,大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A组词在前B组词在后,构成支配关系。例如:
      写信    修理自行车    了解情况
另一种是B组词在前A组词在后,构成陈述关系。例如:
      信写(了)    自行车修理(了)    情况了解(了)
    A组词和C组词也可以组合,但只有一种情况,只能C组词在前,A组词在后,构成修饰关系。例如:
      刚写    马上修理    很了解
   (*写刚    *修理马上    *了解很)
    B组词和C组词则不能组合,下面的说法在汉语里都不合法:
      *信刚  *自行车马上    *情况很
      *刚信  *马上自行车    *很情况
可见,这三组词在造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需要,我们就可以根据上面所讲的组合情况,把它们分为不同性质的A、B、C三个词类。而这样分类对我们学习、研究语法显然是会有好处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在语法学习和语法研究里所说的“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这样分出来的类,在意义上也会有某种共同性。至此,我们可以给词类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所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词类是客观存在的。
    根据词在造句中的作用给词分类,建立“词类”的概念,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我们在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中分析、描写、说明各种语法规则。如上面我们所举的三组词,如果明确地把它们分为三类,管A组词叫动词,B组词叫名词,C组词叫副词,我们描写“看书”“拿工具”这一类词组时就可以这样说:这些词组是表示支配关系的述宾词组,述语由动词充任,宾语由名词充任。(关于“述宾词组”的概念,见下文第三节)如果不建立词类的概念,描写起来就会很罗嗦、很麻烦了。
给词分类,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掌握各类词的语法特点,以便更准确地使用它们。下面这些病句(在句子头上标有 * 号,以便跟合乎语法的实例相区别,下同)都是由于不了解不同词类的词的语法性质而造成的:
  (1)*在整个记者招待会进行过程中,他健谈、机敏、聪慧、活力,留给人们的印
       象是,“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报)
      (2)*我们永远记忆周总理同地质战士多少次促膝谈心的音容笑貌,永远记忆周总
           理同野外地质队员一起,徒步穿行在高山深谷的雄姿。(刊)
      (3)*看来我确实老了,不能思索,更不能情感了。(书)
      (4)*老人家很感触地说,这就是小柱儿的爷爷当年扛过的红缨枪。”
例(1)错把名词“活力”作形容词用了。“活力”是不能跟“健谈”、“机敏”、“聪慧”这些形容词并列来描写、说明人的。可以将“活力”改为“有活力”。例(2)的“记忆”是名词,它是不能带宾语的。例(3)“情感”也是名词,不能放在“能”后边。例(4)的“感触”也属名词,不能修饰动词“说”,宜改成“很感慨地说”。(关于“名词”、“动词”等概念,见下面各小节)如果我们有一些汉语词类方面的知识,就有助于避免上面这样的语法错误。
    可见,划分词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汉语里的词可以分成哪些类?
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中的词分为以下十五类:
(一)名词。如:“牛、书、学生、松树、友谊、现在、昆明”等。
(二)动词。如:“读、修理、访问、认为、喜欢、是、成为、有、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如:“大、新、好、甜、干净、认真、踏实、仔细、伟大”等。
(四)状态词。如:“通红、雪白、红彤彤、白花花、黑咕隆咚、白不呲咧”等。
(五)区别词。如:“公、母、雌、雄、男、女、急性、慢性、巨型、微型、国营”等。
(六)数词。如:“一、二、三、四、十、百、千、万、亿、”和“第一、第二”等。
(七)量词。如:“个、条、件、双、堆、公尺、公里、公斤、点儿、些、次、天”等。
(八)代词。如:“ 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这、那、这样、谁、什么”等。
(九)副词。如:“很、更、就、才、也、都、只、不、已经、刚刚、简直”等。
(十)介词。如:“把、被、往、从、以、向、自从、对于、关于、按照、本着”等。
(十一)连词。如:“和、并、而、或、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等。
(十二)助词。如:“了1、着、过、的、似的、等等”等。
(十三)语气词。如:“啊1、吗、吧、呢、了2、罢了”等。
(十四)叹词。如:“啊2、噢、唉、哦、哼、呸、嗯、啊呀”等。
(十五)拟声词。如:“咝、嗞、叮当、当啷啷、叮呤呤呤”等。
为语法研究的需要,一般将这15类词归并为三大类:
一是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形容词、状态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以及代词。从语法上说,实词的主要特点是在造句中能充任主要句法成分,如主语、谓语、述语、中心语等。(关于主语、谓语、述语、中心语等概念,见本章第三节,下同)
二是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虚词,除了在意义上比较虚灵,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起某种语法作用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在造句中不能充任主要的句法成分(关于句法成分,见下面第三节)。
三是特类词,包括叹词和拟声词。
特类词在语法学习和研究中相对说来不如实词和虚词重要。下面只大略介绍一下实词和虚词的各个类。
三、名词
名词,从意义上看,都表示事物。所谓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例如:
  学生  老虎  桌子  报纸  水  汽油  空气  氧气……
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例如:
      思想  作风  规则  友谊  风格  品德  文学  艺术……
也可以指时间、处所、方位,例如:
      今天  去年  上午     刚才  星期一……
      上海  东京  王府井  西单  新街口……
      上面  下边  前头    后方  左  右  东  南  西  北  东北  西南……
一般将专门表示时间的名词称为“时间词”,将专门表示处所的名词称为“处所词”,将专门表示方位的名词称为“方位词”。
从语法功能上看,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例如:
  孩子已经长大了    啤酒不买了    风格很高     [黑体的就是作主语的名词]
  我在看报纸        不买电视      增强信心     [黑体的就是作宾语的名词]
也常常带定语。例如:
      好孩子   干净衣服   绿油油的庄稼   冰凉的手  [黑体的就是带定语的名词]
汉语名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可以直接受另一个名词修饰,也可以直接修饰另一个名词,例如:
      中国孩子  日本啤酒  今天报纸  音乐电视       [黑体的就是带名词定语的名词]
      孩子家长  啤酒质量  报纸版面  电视节目       [黑体的就是作定语的名词]
名词一般不能作谓语,不能作状语或补语,也不能带宾语或补语;名词不能受“不”或“很”的修饰,我们既不能说“*不孩子”、“*不啤酒”、“*不报纸”、“*不电视”,也不能说“*很孩子”、“*很啤酒”、“*很报纸”、“*很电视”。
四、动词
从意义上看,动词表示行为动作。可以是具体的动作,例如:
  走  笑  吃  写……
可以是某种行为,例如:
      学习  研究  参观  分析……
可以是某种心理感觉活动,例如:
      想  考虑  爱  讨厌  觉得  认为  同意  反对……
可以是意愿,例如:
      愿意  能够  可以  应该……
一般将表示意愿的动词称为“能愿动词”(也有人称为“助动词”)。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也可以是一种存在变化,例如::
      有  是  在  变成  成为……
从语法功能上看,动词能作谓语,例如:
  我看  他吃  你喝  她喜欢            [黑体的就是作所说的句法成分的名词,下同]
能作述语,后面或能带宾语,或能带补语。例如:
      看书  吃生鱼片  喝啤酒  喜欢京剧  喜欢游泳
      看清楚  吃完  喝下去  喜欢得不得了
能受“不”的修饰。例如:
      不看  不吃  不喝  不喜欢      [黑体的就是受“不”修饰的动词]
汉语里的动词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作主语、宾语,例如:
      游泳有好处    抽烟不好   
      喜欢游泳      禁止抽烟       
有一部分动词能重叠,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A”(第二个音节读轻音),如“看看”、“想想”、“听听”、“走走”等;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如“研究研究”、“考虑考虑”、“商量商量”等。
一般根据能不能带宾语,将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小类──能带宾语的是及物动词,如“看”(看书)、“吃”(吃面条)、“喜欢”(喜欢京剧)等;绝对不能带宾语的是不及物动词,如“游泳”、“合作”、“咳嗽”等。
五、形容词
从意义上看,形容词都表示事物的性质。
从语法功能上看,形容词最大的特点是,能受“很”的修饰,而在受“很”修饰的同时不能带宾语。例如“干净”能受“很”修饰(如“很干净”),但不能同时带宾语,不能说“*很干净衣服”,所以“干净”是形容词。有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喜欢”、“爱”等,也能受“很”修饰(如“很喜欢”、“很爱”),但同时能带宾语(如“很喜欢京剧”、“很爱他”),所以“喜欢”、“爱”等仍是动词,不是形容词。有一些词,如“团结”、“丰富”、“方便”等,能受“很”修饰(如“很团结”、“很丰富”、“很方便”),有时也能带宾语(如“团结多数人”、“丰富精神生活”、“方便顾客”),但不能同时既受“很”修饰又带宾语,我们不说“*很团结群众”、“*很丰富文娱生活”。像“团结”、“丰富”这些词,一般把它们看作形容词兼动词──当它们带宾语时是动词,其它场合都是形容词。
形容词也能作谓语。例如:
  个儿高  眼睛大  这苹果甜  那衣服干净  态度认真  
能带补语,例如:
      高极了  大得很  甜得不得了  干净极了  认真多了  
能作补语。例如:
      抬高  放大  变甜  洗得干净   看得认真           
一般都能受“不”的修饰。例如:
      不高  不大  不甜   不干净  不认真          
汉语里的形容词,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作主语、宾语。例如: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虚伪不好   
      爱干净    喜欢安静    要虚心    以为好     
有一部分形容词能重叠,单音节形容词有两种重叠形式:如果重叠后不儿化,形式是“AA”(第二个音节念本调),如“好好”、“大大”、“高高”、“慢慢”等;如果重叠后儿化,形式是“AA儿”(第二个儿化音节念阴平),如“好好儿”、“大大儿”、“高高儿”、“慢慢儿”等。
六、状态词
状态词是指下面这样一些词:
  通红  雪白  喷香,    红彤彤  绿油油  湿淋淋,  黑咕隆咚  灰不溜秋,
  马里马虎  糊里糊涂,  干干净净  清清楚楚,通红通红  雪白雪白……
这些词从表面看,似乎跟形容词差不多,其实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妨将形容词“香”、“干净”跟这类词的“喷香”、“干干净净”作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它们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
第一形容词“香”、“干净”能受“不”修饰,如“不香”、“不干净”;可是“喷香”、“干干净净”都不能受“不”的修饰,我们不说“*不喷香”、“*不干干净净”。
第二形容词“香”、“干净”能受“很”修饰,如“很香”、“很干净”;可是“喷香”、“干干净净”都不能受“很”的修饰,我们不说“*很喷香”、“*很干干净净”。
第三形容词“香”、“干净”能带补语,如“香极了”、“香得很”、“香得醉人”和“干净极了”、“干净得很”、“干净得一点儿灰尘都没有”;可是“喷香”、“干干净净”都不能带补语,我们不说“*喷香极了”、“喷香得很”、“喷香得醉人”和“*干干净净极了”、“干干净净得很”、“干干净净得一点儿灰尘都没有”。
    从所表示的意义看,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这些词都表示事物的某种状态。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把这类词称为“状态词”。
七、区别词
区别词是指下面这样一类词:
  公    母    雌    雄    男    女    荤    素    阴    阳    金    银
  微型  巨型  急性  慢性  彩色  黑白  公共  私营  野生  切身  初等  ……
从语法功能上看,这类词只能直接修饰名词,或加结构助词“的”形成“的”字结构。例如:
      公山羊  母山羊  男宿舍  女宿舍  金项链  银手镯  微型电脑  私有财产
      公的    母的    男的    女的    金的    银的    微型的    私有的……
从所表示的意义来看,这类词大都表示事物的区别性特征。因此,现在都称之为“区别词”。
八、数词
数词,有基数词和序数词两小类。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如“一”、“三”、“十”等;序数词表示事物排列次序的先后。例如:“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十六”等。
汉语中最基本的基数词有以下一些:
一  二  两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O  半  [个数词]
十  百  千  万  亿  兆                          [位数词]
汉语中所有的数目都由这些基数词构成,不管是整数(如“十四”、“四十”)、分数(如“二分之一”)、小数(如“三点一四一六”)。
    序数词头上大都有“第”(如上面所举的“第一”、“第二”),也可以没有“第”,在形式上跟一个表示整数的基数词一样。例如:
      三年级(=第三个年级)、五层楼(=第五层楼)
      一百五十三号(=第一百五十三号)、公元一九九九年(=公元第一九九九年)
九、量词
量词用来表示计量单位。在汉语中,无论说明事物的数量、行为动作的数量、时间的数量,也无论说明事物的次序先后、行为动作次序的先后、时间的次序先后,一般都不能只用一个数词来表示,一定得用上一个表示数量单位的词,即本小节所要说的“量词”。例如:
  三本书(*三书)        五个学生(*五学生)
  去了三次(*去了三)    玩儿了两回(*玩儿了两)
  住了三年(*住了三)    工作了三天(*工作了三)
汉语里的量词可以分为三小类:
    (一)名量词,表示事物的计量单位,如“个、支、条、张、块、封”等。
(二)动量词,表示行为动作的计量单位,如“次、下、遍、回、趟”等。
(三)时量词,表示时间的计量单位,如“年、天、时、分、分钟、秒”等。
从语法上看,量词的最大的特点是,它只能跟数词或指示代词“这”、“那”或疑问代词“哪”相结合。例如:
      三个  这个  那个  哪个
三次  这次  那次  哪次
五天  这天  那天  哪天
十、代词
代词具有指代功能。汉语代词按指代意义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小类。下面略作说明。
(一)人称代词。现代汉语里的人称代词主要有以下17个:
  我      咱       你(您)   他(她、它)
  我们    咱们     你们       他们(她们、它们)
  人家    别人     大家       自己
关于人称代词,需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需注意“咱”、“咱们”跟“我们”的区别。用“咱”或“咱们”一定包括听话人在内,例如:
(1)山本先生,咱(们)该走了。
例(1)“咱(们)”就既包括说话人在内,也包括山本先生在内。而“我们”可以不包括听话人在内,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在内。例如:
(2)山本先生,我们该走了,过些日子再来看您。
(3)山本先生,我们该走了,您的行李我帮您拿。
例(2)里的“我们”不包括听话人山本先生在内,而例(3)里的“我们”就包括听话人山本先生在内。
第二、“您”是“你”的敬称,例如:
(4)李老师,您说得真好。
(5)奶奶,您慢点儿走,别摔着。
“您”的复数形式是“您们”,不过只偶而在书面上用(主要在写信时用);在口语里不用“您们”,一般用“您几位”这类格式。例如:
(6)您二位要喝点儿什么?
(7)让您三位久等了,真对不起。
(二)指示代词。汉语里的指示代词可以分“这”系和“那”系两组:
  这  这儿  这里  这会儿  这些  这么  这样  这么样
  那  那儿  那里  那会儿  那些  那么  那样  那么样
“这”系的指示代词表示近指,“那”系的指示代词表示远指。例如:
      (1)“那三位同学坐我这儿来。”张教授指着站在那边的三位同学说。
      (2)我身边的这个孩子是大哥的儿子,靠窗口站着的那个孩子是我们家的小铁蛋儿。
例(1)所说的“那三位同学”原先一定不在张教授跟前,所以张教授说到他们时用“那”来指明,而说到自己所在的地方就用“这”指明。例(2)对自己身边的孩子用“这”指明,对不在身边而靠窗口站着的孩子就用“那”指明。
(三)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主要是用来表示疑问。现代汉语里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以下几个:
  谁    什么  哪      哪里  哪儿  多会儿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几    多少  多   
关于疑问代词,主要需说明这样一点,疑问代词有时在句中并不表示疑问。例如:
(1)他什么都不吃。
(2)那个人好面熟啊,好像在哪儿见过。
(3)今天不怎么冷。
例(1)-(3)里的疑问代词都不表示疑问──例(1)“什么”表示任指,含周遍意义,泛指吃的东西;例(2)“哪儿”表示虚指,相当于“某个地方”的意思;例(3)“怎么”表示一定程度。疑问代词的这种用法一般称为“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十一、副词
副词是只能作状语的词。例如“已经”,它在句子里只能作状语(如“已经上课了”、“已经放假了”),不能作别的句法成分。前面讲过,部分形容词也能作状语,例如“认真”可以作状语,如“认真学习”,但是它还能作别的句法成分,如“态度认真”(作谓语)、“认真的态度”(作定语)、“写得很认真”(作补语)等。显然,副词和形容词是有区别的。只能作状语的词才是副词。
由于副词是只能作状语的虚词,所以一般对副词多从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上来加以分类。常提到的有以下几类:
(1)表示程度,如“很、挺、太、最、更、非常”等;称之为“程度副词”。
(2)表示范围,如“都、全、只、仅、仅仅”等;称之为“范围副词”。
(3)表示时间,如“正在、刚、就、才、马上、常常、曾经、已经、忽然、终于”等;称之为“时间副词”。
(4)表示否定,如“不、没(有)、别、甭”等;称之为“否定副词”。
(5)表示重复、追加或频度,如“重新、又、还、再、再三、屡屡”等;称之为“频度副词副词”。
(6)表示方式,如“悄悄、亲自、一起、互相、死死”等;称之为“方式副词”。
(7)表示语气,如“却、偏、偏偏、难道、简直”等;称之为“语气副词”。
    注意,有的副词,意思单一,只是属于某一小类的。如“不”只属于否定副词的范围;“简直”只属于语气副词。可是有的副词能表示多种意思,所以可以兼属几个不同的小类,如“还”,有时表示程度,可看作是程度副词,如“他比我还高”、“这个地方还干净”。
十二、介词
介词主要是指以下一些词:
     把  被  从  对  对于  关于  跟  除
     连  向  往  自  自从  在    到  比
介词都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作主语、谓语等句法成分,它后面总得跟上一个别的成分(大多是名词性成分),组成一个介词结构,例如“把书”、“被他”“从北京”“对你”等。介词结构本身也不能单说,也不能作谓语,例如我们不能单独说:
      (1)*把我的书
           *我把书
介词结构在句中主要是作状语,例如:
      (2)我把书还了。
(3)他从北京来。
有少数介词形成的介词结构带上“的”之后,可以修饰名词,作定语。例如:
      (4)对考试的意见
十三、连词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一类词。例如:
     和      或      或者    还是    以及    并    并且    而
     尽管    即使    哪怕    只要    只有    不论  不管    然而
     可是    否则    况且    何况    如果    因此  由于    即使
从连词所表示的逻辑关系看,连词可分为两小类:
(一)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其中
  有的表示并列关系,如:和、跟、同、与、以及……;
  有的表示选择关系,如:或、或者、还是、与其、宁可……;
  有的表示递进关系,如:不但、不仅、并且、而且……。
(二)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其中
  有的表示因果关系,如:因为、由于、所以、因此……;
  有的表示假设关系,如:假如、如果、要是……;
  有的表示让步关系,如:虽然、固然、尽管、固然……;
  有的表示让步假设关系,如:即使、哪怕、就是……;
  有的表示条件关系,如:只有、只要、无论、不论、不管……;
  有的表示转折关系,如:但是、可是、然而、不过……;
  有的表示推论关系,如:既然、可见……。
关于连词的具体用法我们将在本章“复句”这一节里加以介绍。
十四、助词 
助词是附在词或词组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的一类词。助词可以分为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和数量助词(如“来、等、等等、左右、上下”等)三小类。其中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比较重要,下面特别介绍一下。
    动态助词有“了、着、过”三个,它们主要用在动词之后。“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的持续;“过”表示有某种经历。例如:
(1)吃了一个苹果
     买了一件衣服
(2)外面下着大雨
     他在床上躺着
(3)学过英语
     去过北京
结构助词有“的、地、得、所、似的”几个。
“的”和“地”,读音都是“de”(轻声);它们附在修饰语后面标示前后成分之间是修饰关系;但二者有明确的分工:定语之后用“的”,状语之后用“地”,前者如“聪明的孩子”(不能写成“*聪明地孩子”),后者如“仔细地看”(不能写成“*仔细的看”)。“的”字还有一个用法,那就是附在实词性词语之后,组成一个可以指代事物的“的”字结构。例如“木头的”指用木头做的物品,“便宜的”指价格便宜的东西,“骑车的”指骑车的人。“的”字结构是名词性的,在用法上大致相当于一个名词。
“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引出表示可能、状态或程度的补语,例如:
      (4)吃得完        爬得上去              [可能]
      (5)洗得很干净    笑得直不起腰来        [状态]
      (6)好得很        苦得不得了            [程度]
“所”,加在及物动词头上,形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如“所见所闻”、“所答非所问”。 “所“字结构是古汉语里遗留下来的。在现代汉语里, “所”字结构单独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已很少见,更常见的是,“所”与“的”配合使用。例如:
(7)他没有去过那里,所说的只是从诗赋中、历史上得来的印象。(朱自清)
(8)这半年来,我们所见的,却只有他的静默而已。(朱自清)
 “所”字结构多用于书面语,口语里很少用。
十五、语气词 
语气词主要用在句尾,表示某种语气。例如:
(1)她多漂亮啊!
(2) 你去吗?
(3) 快走吧!   
其中的”啊””吗””吧”就是语气词,它们在上面的句子里分别表示感叹语气、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常用的语气词主要有:
      啊  吗  吧  啦  呢  了2  罢了……
    语气词“了2”和助词“了1”字形、读音相同,但用法和意义都不同。语气词“了2”只用在句尾,表示变化和肯定;助词“了1”只用在句中,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例如“他吃了饭了”,前一个“了”是助词“了1”,后一个“了”是语气词“了2”。
十六、有的词可以兼不同的词类――词的兼类
语言里绝大多数词都可以按照语法功能的异同分别划入不同的类,但有少数词既具有这类词的语法功能,又具有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意义上有联系,这样的词一般称为兼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的兼类现象。例如:
    代表   (a) 我们选了三位代表.        [名词]
           (b) 他代表我们发言.          [动词]
    科学   (a) 学习自然科学.            [名词]
           (b) 这个方法很科学.          [形容词]
    热     (a) 今天很热.                [形容词]
           (b) 你热一下饭.              [动词]
注意: “开会”的“会”(名词)和“会唱歌”的“会”(动词)不是兼类词,而是同音词,因为这两个“会”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是字音、字形相同而已。临时活用也不看作词的兼类,例如:
(1)那家伙比秦桧还秦桧。
(2)他这个人是很唐·吉诃德的。
(3)你也太近视眼了!
例(1)-(3)都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例子。例(1)里的“秦桧”,例(2)里的“唐吉珂德”,例(3)里的“近视眼”都是名词,按说它们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但这里分别受程度副词“还”、“很”、“太”的修饰,似乎变成形容词了,其实都只是临时活用为形容词,并不真成了形容词。它们都不属于词的兼类。
十七、常见的词类误用毛病
所谓词类误用,是指错把属于某类词的词当作其他词类的词来用。例如:
(1)*中国这20年来的变化真是惊人,就拿电视机、洗衣机、电话、电脑来说吧,
在20年前,平常百姓家对这些是想都不敢想的高档商品,如今在北京、上海等
许多大城市,都已成为日常的必须日用品了。(报)
例(1)里的“必须”应改为“必需”。“必须”是副词,它只能作状语。现在把它误作为动词去修饰名词“日用品”了。这可能是因为“必须”和“必需”是同音,而且还部分同形,所以把它们搞混了。这就是词类误用的实例。
词类误用有多种情况。
(一)名词误用为形容词。例如
(2)*叶莹兰是个很智慧的孩子。(书)
(3)*女子举重运动一直是我们很优势的项目。(报)
例(2)-(3)里的“智慧”、“优势”都是形容词,它们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例(2)里的“智慧”宜换成“聪明”。例(3)或在“优势”前加个“有”,说成“……是我们很有优势的项目”;或干脆把“优势”前后的“很”和“的”删去,在“我们”后加上一个“的”字,说成“……是我们的优势项目”。
    (二)名词误用为动词。例如:
(4)* 在他心目中,古陵县的变化可以认为是缩影着整个省。(报)
(5)* 当他知觉王守忠欺骗了自己,他怒火中烧,……。(报)
例(5)-(6)里的“缩影”、“结晶”、“知觉”都是名词,它们都不能带宾语。例(5)可改为“……古陵县的变化可以看作整个省的缩影”。例(6)可改为“……看作当时贵族语言风格的结晶”。例(7)宜将“知觉”换成“觉察”。
(三)形容词误用为动词。例如:
  (7)* 她并不害怕嘲讽,但她怯懦人言杀人。(报)
  (8)* 有的黑白照片,其摄影效果优越彩色照片。(报)
例(7)-(8)里的“怯懦”、“优越”都是形容词,它们不能带宾语。例(7)宜将“怯懦”改为“害怕”。例(8)可把“优越”改为“优于”。
(四)名词误用为副词。例如:
  (9)* 他兴致地观赏着每一件展品。
  (10)* 这种治疗方法确实效力地遏制了流感的蔓延。(报)
例(9)、(10)里的“兴致”、“效力”都是名词,不能作状语。例(9)可改为“他饶有兴致地观赏着……”,或改为“他兴致勃勃地观赏着……”。例(10)可将“效力”改为“有效”。
练 习
一、为什么要划分词类?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二、指出下列各词分别属于哪类词?(注意,其中有的是兼类词)
          思想  热爱  动作  改造
          热烈  行为  认为  具体
          语言  论据  快乐  有
          用    用意  用功  是
          重视  重量  重要  重新
          稍微  轻微  的确  确实
          马上  马虎  因为  因素
          弹性  任性  原因  保卫
          勇敢  勇气  勇于  对于
          刚才  刚刚  忽然  偶然
          平常  怪    黄    只
三、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量词(最好不重复):
          一(  )牛       一(   )猪       一(   )马
          一(  )灯       一(   )刀       一(   )山
          一(  )门       一(   )树       一(   )车
          一(  )墙       一(   )棋       一(   )水
          一(  )轮船     一(   )箱子     一(   )货物
          一(  )被       一(   )井       一(   )脾气
          一(  )大炮     一(   )飞机     一(   )草鞋
          一(  )拖拉机   一(   )机关枪   一(   )评论
          一(  )诗     一(   )彩霞     一(   )国旗
          一(  )子弹     一(   )画       一(   )花儿
四、辨别下列各句中带点的词属于什么类别
         (l)永不骄傲。
         (2)必须记住。
         (3)为人民服务。
         (4)十尺为一丈。
         (5)我给他一本书。
         (6)我给他当翻译。
         (7)把书给他。
         (8)把着门不让进。
         (9)买了一把锁。
         (l0)门锁了没有?
五、下面各例中带点的词是同音词,还是兼类词?
         (l)A.要对学生负责任。
              B.这样做很对。
              C.对一下答案。
         (2)A.应该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B.他显得很精神。
         (3)A.我等你。
              B.我到商店买了些纸、笔、圆规、橡皮等.
              C.他坐的二等舱
         (4)A.顺这条路走。
              B.别顺着他。
              C.思路很顺。
         (5)A.住中关园的好处是交通方便。
              B.商店都应考虑怎样方便群众。
六、改正下列句子中词类错用的毛病,并说明理由:
         (1)她逐渐对人生失去了希望,生活渐渐变得灰色了。
(2)十七世纪法国的古典文学可认为是结晶了当时贵族的语言风格。
     (3)刘晓庆竟一时成了众人关注的人物,有人崇拜她,有人欣赏她,有人痴迷她,也有人看不
      起她,甚至有人恨她。
  (4)由于假日后开工前未作仔细检查,以致开工时机器突然故障,停产一天,造成了不小的损
      失。
第三节  最常见的词组
词组是语言中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组成的语言成分,例如“学生学习”、“吃香蕉”、“红苹果”、“努力学习”、“爸爸和妈妈”等。词和词按照不同的语法规则进行组合就造成不同类型的词组。下面介绍现代汉语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五种类型的词组。
一、偏正词组
这种词组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限制、说明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是被前一部分修饰、限制、说明的,是整个词组的核心。前一部分称为修饰语,后一部分称为中心语。例如“干净衣服”就是偏正词组,“干净”是来修饰、限制、说明“衣服”的,“衣服”是该词组的核心,其中的“干净”就是修饰语,“衣服”就是中心语。再如“刚来”也是偏正词组,副词“刚”是来修饰、限制、说明动词“来”的,“来”是该词组的核心,其中“刚”是修饰语,“来”是中心语。
偏正词组,按它的语法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名词性偏正词组,即在语法上大致相当于名词。例如:
  (1)白衬衣       漂亮的衣服 |
     木头桌子     不锈钢的勺儿
     学校的房子     我的书
     红红的脸     绿油油的秧苗
           三本书       两位老师
     北京气候     今天的报纸
下面的词组也属于名词性的偏正词组:
(2)首都北京     他们三个人     周恩来总理
例(2)跟上面举的例子有些不同,例(2)各实例的修饰语和中心语所指相同,只是说法不同。这种偏正词组特称为“同位词组”。
    (二)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性的偏正词组,即在语法上大致相当于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例如:
(3)刻苦学习        仔细地听讲
     慢慢走着        轻轻地敲了一下
     已经走了        正在吃饭
     向他学习        按他的意见办
     非常努力        格外地热心
     老干干净净的    一直老实巴唧的
     忽然电话铃响了  干脆你去
    为了区别起见,一般将名词性偏正词组里的修饰语称为“定语”,将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性的偏正词组里的修饰语称为“状语”。定语常常可以带“的”,如“白衬衣~白的衬衣”、“木头桌子~木头的桌子”;而状语常常可以带“地”,如“刻苦学习~刻苦地学习”、“非常努力~非常地努力”。
二、述宾词组
    “干净衣服”是上面讲过的偏正词组,“干净”是定语,“衣服”是中心语。把这个偏正词组的前一部分“干净”换成别的成分,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干净衣服 → 脏衣服
      B 干净衣服 → 洗衣服
A组的“脏衣服”和“干净衣服”,虽然具体意思变了,但两部分的关系没有变,仍然是前一部分修饰限制后一部分,“脏衣服”仍是偏正词组;B组的“洗衣服”跟“干净衣服”可不一样了,不仅具体意思变了,前后两部分的关系也变了,前一部分叙述某种动作行为“洗”,后一部分指明受那动作行为影响、支配的对象(衣服),前后两部分是支配关系。“洗衣服”这样的词组,我们称之为述宾词组。
述宾词组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任,表示某种行为动作,一般称之为述语,这是整个词组的核心;后一部分常见的是由名词性词语充任,也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性词语充任,它是受前一部分影响、支配的对象,称之为宾语。述语和宾语之间是一种支配关系。例如:
(1)吃米饭         写了篇文章        研究过哲学      增进友谊     
(2)去北京         逛公园            来过一个人      洗凉水
(3)看打球         学过游泳          打算回去        值得考虑
(4)爱干净         怕冷清            觉得不舒服      以为很好
(5)听说他回来了   知道她已经走了    希望他来        以为他来了
例(1)-(5)都是述宾词组。作述语的都是动词性词语;就宾语看,例(1)、(2)作宾语的是名词性词语,例(3)是动词性词语,例(4)是形容词性词语,例(5)是主谓词组。
三、述补词组
“洗衣服”是上面讲的述宾词组,如果把“衣服”换成“干净”,“洗干净”就是述补词组了。
述补词组也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述语,只能由动词或形容词充任,是整个词组的核心;后一部分是补语,通常由动词、形容词性词语或状态词性词语充任。彼此之间是补充关系。例如:
(1)洗干净      煮熟          看懂        写完
(2)走进来      跑过去        拿来        踢过来
(3)洗得干净    洗不干净      走得进来    走不进来
(4)学得很认真  洗得干干净净  白得像雪    干净得一点灰尘都没有
(5)好极了      乐坏了        香死了      热得很    冷得不得了
有的述补词组的述语带有“得”,如“洗得干净”、“走得进来”、“学得很认真”、“冷得不得了”等;有的不带“得”,但也可以插入“得”,例如:
  洗干净洗得干净 
插入“得”后还是述补词组,只是意思有一些变化。
    四、主谓词组
主谓词组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语是陈述的对象,一般也可看作话题;谓语是对主语所提出的对象加以陈述,或说明主语干什么,或说明主语怎么样,或说明主语是谁、是什么。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主语和谓语之间是陈述关系。例如:
(1)他去          我喝          你出去
(2)那鞋好看      心情舒畅      环境优美
(3)他的脸通红    眼睛大大的    个儿高高的
(4)张三是学生    我是会计师    这是茄子     那是韭菜
以上举的都是主谓词组,只是作谓语的成分有所不同。例(1)是动词,例(2)是形容词,例(3)是状态词,例(4)是由动词“是”带上名词的述宾词组。
    五、联合词组
联合词组有三个特点:第一,各组成成分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第二,各组成成分的词性一般相同;第三,组成成分可以不止两项。例如:
(1)爸爸和妈妈    长江、黄河、淮河    真的、善的、美的  [名词性联合词组]
(2)研究讨论      唱歌跳舞喝酒        听说读写          [动词性联合词组]
(3)又高又大      干净、整齐、明亮    真善美            [形容词性联合词组]
联合词组各成分之间,有时候没有语音停顿,有时候有语音停顿,书面上一般用顿号(、)表示,如上面举的“长江、黄河、淮河”。联合词组各成分之间往往可以用一些关联词语,如“和”(爸爸和妈妈)、“并”(研究并决定)、“又”(又好又便宜)、“或”(今天或明天)、“还是”(喝咖啡还是喝茶)等。
从各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看,联合词组可以具体表示三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爸爸和妈妈”、“研究商量”“真的、善的、美的”等;
    (二)表示选择关系。如:“今天或明天”、“棉的或者毛的”、“米饭还是面条”等;
(三)表示递进关系。如:“妈妈甚至奶奶(都同意)”、“研究并决定”、“多而好”等。
    从语法上看,联合词组可以是名词性联合词组,如“爸爸和妈妈”、“长江、黄河、淮河”、“真的、善的、美的”等;也可以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联合词组,如“研究讨论”、“唱歌跳舞”、“又高又大”、“真善美”、“多而好”等。
六、两种特殊的词组
除了上面介绍的五种基本词组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词组需要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一种是连动词组,一种是兼语词组。
(一)连动词组
    几个动词性词语连用而彼此不形成主谓、述宾、述补、偏正或联合关系的词组就叫做连动词组。连动词组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由同一主体发出的,例如“我写信告诉他”里的谓语“写信告诉他”就是连动词组,其中的“写信”和“告诉他”这两种行为都是由主语“我”发出的。下面再举些连动词组的例子:
      (1)(我们)下了课打篮球       
      (2)(他)低着头想问题
      (3)(他们)去上课             
      (4)(我们)看电影去
  (5)(他)有事儿没有去         
    下面的词组也可以看作连动词组:
      (6)一看就明白
      (7)不问不知道
(8)越学越有兴趣
例(6)-(8)跟上面举的略有些不同,那就是前后两部分由连接成分连接。例(6)是“一……就……”,例(7)是“不……不……”。例(8)是“越……越……”。因此也有人把这些词组叫“连锁词组”。
(二)递系词组
递系词组,也有人称为“兼语词组”,其特点是:第一,只包含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一定是一个述宾词组,后一部分常见的是一个动词性成分,有的也可以是一个形容词性成分;第二,作为前一部分的述宾词组,其宾语在意念上一定是后一部分中的主要动词的施事或后一部分中的形容词所
说明的主体;前者如“请他来一下”,后者如“称赞他勇敢”。前一个递系词组由“请他”和“来一下”两个动词性成分组成,前一部分“请他”是述宾词组,其宾语“他”在意念上是后一部分中动词“来”的施事;后一个递系词组由动词性词组“称赞他”和形容词“勇敢”组成,前一部分的“称赞他”是述宾词组,其宾语“他”在意念上是后一部分中形容词“勇敢”所说明的主体。下面是类似的例子:
(1)请你提意见   派小李去   有人找你    让他先走    推选他当我们的代表
(2)称赞她聪明   嫌他脏     怪他太慢    夸她勤奋    羡慕她有一个好丈夫
七、简单词组和复杂词组
    简单词组是指组成成分为单词的词组。如“白马”、“吃苹果”、“看完”、“他来”、“黄河、长江”等,它们就都是简单词组。
    一个词组,如果它的组成成分本身又是词组,或者说如果它内部又包含有词组,那么这种词组就称为“复杂词组”。例如“不吃甜的东西”,这是个述宾词组,而它的述语“不吃”是个带状语的偏正词组,宾语“甜的东西”是个带定语的偏正词组。显然,“不吃甜的东西”这个述宾词组内部又包含有词组,所以“不吃甜的东西”这个词组就是个复杂词组。在实际语言中,我们很少见到或听到只包含两个词的词组,一般都是复杂词组。
    八、学会分析复杂词组的方法
一个词组如果只包含两个词,分析起来很容易,一分为二就行了。对于一个复杂词组,该怎么分析呢?分析复杂词组,目前最合适的分析方法是层次分析法。下面略加介绍。
我们知道,语言构造是有层次性的。拿一个词组来说,如果它内部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从表面看这些词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的,但在内部构造上,它们不一定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例如“我不去”这个词组包含三个词──“我”、“不”、“去”,它们并不像人排队那样挨次发生关系的,而是“不”先跟“去”发生关系,然后“不去”这个组合再跟“我”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不同的构造层面,如下图所示:
  我  不  去
           
           
所以“我不去”就属于复杂词组。
    语言构造的这种层次性,决定我们分析一个复杂的词组时,都必须按照它内部的层次构造逐层分析,不断找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并指出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一直分析到词为止。这种分析方法就叫作“层次分析法”。因为这种分析法要求不断找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所以层次分析法也称作“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又由于每一层面基本都是二分,所以又俗称“二分法”。我们要掌握好这种分析复杂词组的方法。下面我们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一些复杂词组,其中包括递系词组和连动词组:
  他  弟弟  正在  打  网球    唱得  嗓子  都  哑了    请  张爷爷  去  看  京戏
      1           2            1           2               1           2      
  3    4      5       6               3       4        3    4      5      6  
                  7    8                   5   6                       7    8
    1-2  主谓词组              1-2  述补词组              1-2  递系词组
3-4  “定-中”偏正词组     3-4  主谓词组              3-4  述宾词组
5-6  “状-中”偏正词组     5-6  “状-中”偏正词组     5-6  连动词组
7-8  述宾词组                                         7-8  述宾词组
九、词组的用处
词组在汉语里有下面两个用处:
一是跟别的词或词组构成复杂的词组。例如“洗衣服”,这是个述宾词组,下面都是由这个词组构成的复杂词组:
  (1)决定  洗  衣服      洗  衣服  的   人       正在  洗  衣服
        1       2               1   (  )  2          1       2   
             3    4        3    4                        3    4     
           1-2 述宾词组        1-2 “定-中”偏正词组    1-2 “状-中”偏正词组
           3-4 述宾词组        3-4 述宾词组             3-4 述宾词组
二是在一定的语境(即上下文)中独立形成为句子。“洗衣服”在下面的对话中是一个句子:
  (2)“你妈妈在干什么?”
      “洗衣服。”                     [述宾词组独立形成为句子]
      (3)“你想买什么洗衣机?”
          “国产的洗衣机。”               [“定-中”偏正词组独立形成为句子]
      (4)“参观的人多吗?”
          “多得不得了。”                 [述补词组独立形成为句子]
练 习 三
    一、指出下列各个词组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心情激动  考试科目   有能力
        坚持原则  热烈欢迎   我不懂
        教育事业  教育干部   看不懂
        学习语法  学习态度   看不看
        调查重要  调查提纲   调查清楚
        不怕牺牲  牺牲精神   牺牲生命
        长势喜人  中国北京   首都北京
        他哥哥    他怎么样   北京上海
        条件很好  觉得很好   演得很好
        总结经验  实践经验   云南昆明
二、什么叫复杂词组?如何分析复杂词组的结构?
三、什么叫层次分析法?
四、词组有哪些方面的用处?
     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复杂词组:
        (l)劳动人民创造历史
        (2)大家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3)全部、干净、彻底地消灭人侵的敌人
        (4)广大人民的利益
        (5)保护人民的利益
        (6)镇压人民的刽子手
      (7)恢复停刊的晚报
第四节  说说句子
一、汉语里的句子
句子是语言里最大的语法单位;但从表述的角度说,句子又是最基本的表述单位,因为只有句子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句子可以理解为语言中伴有一定句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成分。一句话完了,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例如:
(1)他们都去广州。
(2)你先走吧。
(3)你想吃点儿什么?
(4)狼来喽!
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是,词组的构造规则和句子的构造规则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在汉语里,一个词组或一个词加上一定的句调就是句子。
在汉语里,具备主语、谓语的主谓词组可以加上句调形成为句子,例如:
(5)爸爸回来了。
(6)我吃。
(7)那孩子很可爱。 
其它词组也可以加上句调形成为句子,例如:
(8)当心玻璃!                    [由述宾词组加句调形成]
(9)快走!                        [由“状-中”偏正词组加句调形成]
(10)唱得好!                      [由述补词组加句调形成]
(11)“你下午干什么?”
     “做作业。”                    [由述宾词组加句调形成]
(12)“刚才谁来啦?”
     “隔壁小王。”                  [由“定-中”偏正词组加句调形成]
有时甚至一个词也能加上句调形成为句子,例如:
(13)“谁?”“我。”
(14)“蛇!”
但在实际语言中,由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还是居多,所以句子一般都包含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例如“你们都去。”这个句子里,“你们”是主语,“都去”是谓语。再如:
      (15)新来的老师  教中国历史。     
                     主  语           谓  语              
      (16)李先生  是上海人。
             主  语       谓  语  
      (17)他的个儿  挺高的。
              主语       谓语  
    二、从构造上看句子
上面所举的例子,都属于单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按某种逻辑联系组合在一起,这样形成的句子就称为“复句”。请先看两个例句:
(1)今天小张病了。
(2)他不能来上课了。
例(1)和例(2)都是主谓句,它们都是单句。如果把它们按因果关系组合在一起,成为:
(3)今天小张病了,他不能来上课了。
例(3)就是一个复句了。一般将其中的“今天小张病了”和“他不能来上课了”称为“分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复句是由单句组合成的,这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是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从道理上说,复句本身是一个句子,组成复句的“单句”(即分句)既然只是复句的一部分,那么它本身就不能再叫做“单句”。
    下面的句子都属于复句:
(4)如果你想去,我就陪你去。
(5)她不但聪明,而且很勤奋。
(6)你去,我也去。
(7)你是去广州呢,还是去厦门呢,还是去昆明?
(8)雨停了,风也小了,但乌云依然没有散去。
可见,从结构上看,句子首先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
关于复句,还可以进一步分类,详细情况,我们将在本章第八节介绍。现在先说说单句在构造上的分类。
    单句,从构造上说,首先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具备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的句子叫“主谓句”。如上面举的例(1)、(2)。但是句子不一定总是由主谓词组形成,不一定总是包含主语和谓语。例如:
      (8)出太阳了。           
      (9)别说话!
      (10)疼得他都要掉眼泪了。
      (11)“陈校长回来了吗?”
           “已经回来了?”
      (12)“你在干吗?”
           “写信呢。”
从结构上看,例(8)只包含述语(“出”)和宾语(“太阳”),例(9)只包含状语(“别”)和中心语(“说话”),例(10)只包含述语(“疼得”)和补语(“他都要掉眼泪了”),例(11)问话只包含状语(“已经”)和中心语(“回来了”),例(12)答话只包含述语“写”和宾语“信”。这些句子都不具有主语和谓语,都不是主谓句。我们称这类不具有主语和谓语的句子为“非主谓句”。
不过上面这五个句子又可以分两种情况:例(8)、例(9)、例(10)是一种情况,它们可以不依赖上下文而表达比较明确、完整的意思,一般称这种句子为“无主句”;例(11)、(12)是另一种情况,它们得在一定上下文里才能表达一个比较明确、完整的意思,一般称这种句子为“不完全主谓句”,即看作是承前省略了主语的主谓句。
无主句和不完全主谓句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第一,无主句不必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它可以独立存在;不完全主谓句则必须依赖一定的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不能存在,也就是说不完全主谓句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不能表示清晰的意思。
第二,从表面看,无主句似乎是一种省略了主语的句子,事实上这种句子是补不出或无需补出明确的主语的。而不完全主谓句里被省略的主语都可以补出来,上面举的例(11)、(12)也可以说成:
      (13)“陈校长回来了吗?”
           “陈校长已经回来了?”
      (14)“你在干吗?”
            “我写信呢。”
有的句子是由一个单词形成的。请看下面的对话:
      (15)“谁?”
           “我。”
           “进来!”  
这种句子一般称为“独词句”。独词句也属于非主谓句。
综上所述,句子的结构分类可图示如下:
                               主 谓 句
                    单句                     不完全主谓句
                               非主谓句
          句子                               无主句(包括独词句)
                    复句(还可以进一步分类,详见本章第八节)
    三、从用途上看句子
从用途上看,或者说从表达上看,句子可以根据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
(一)陈述句。陈述句的作用是报道一件事实。例如:
(1)他们在上课。
(2)我哥哥已经结婚了。
(3)他明天不去上海。
(4)今天是星期六。
(5)这孩子很可爱。
陈述句表示陈述语气,句调是一个降调。在书面上陈述句末尾都用句号(。)。
(二)祈使句。祈使句是用来对听话人表示某种请求、商量、命令、劝阻或警告等意思的句子。例如:
(1)你把那桌子搬到外面去。
(2)你明天走吧。
      (3)站起来!
(4)你别喝了!
(5)不准随地吐痰!
祈使句表示祈使语气,句调有的是一个降调,有的是一个急促的高降调。在书面上祈使句末尾或用句号(。)、或用叹号(!)。
(三)疑问句。疑问句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在书面上,疑问句末尾都用问号(?)。疑问句内部又可细分为四小类:
1.是非问句。形式上跟有的陈述句、祈使句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句调用升调。回答时可以只用“是”、“不是”或点头、摇头来回答。例如:
(1)他们在上课?
(2)他并不知道?
(3)今年是建校三十周年?
(4)你叫他把那桌子搬到外面去?
(5)不准抽烟?
2.特指问句。句中一定有疑问代词,以表示疑问。回答时不能只用“是”、“不是”或点头、摇头来回答,而要作出具体回答。特指问句的句调可以用升调,也可以用降调。例如:
(6)刚才谁来了?
(7)你想喝点什么?
(8)他准备去哪儿旅行?
(9)这大衣多少钱?
(10)她最近身体怎么样?
3.选择问句。问话人提出几种可供选择的情况,要听话人作出回答,其基本询问方式是“X还是Y”。选择问句的句调可以用升调,也可以用降调。例如:
(11)今天是星期三还是星期四?
(12)他想去北京还是上海,还是广州?
(13)你想喝可乐,喝咖啡,还是喝红茶?
(14)她个儿高,还是矮,还是不高不矮?
4.反复问句。问话人只提出肯定与否定两项,要求听话人在肯定与否定之中作出回答。基本询问方式是“V不V”或“V没(有)V”。反复问句的句调可以用升调,也可以用降调。例如:
(15)你去不去?
(16)他明天来不来?
(17)那衣服贵不贵?
(18)那地方远不远?
(19)你看没有看今天的电视新闻?
(20)你去没去他家?
口语中也可以只在句末用一个否定副词“不”或“没有”来表示反复问。例如:
(21)你去不?
(22)那地方远不?
(23)你看今天的电视新闻没有?
(24)你去他家没有?
疑问句末尾常常用疑问语气词“吗”、“吧”或“呢”,来增强疑问语气。句末疑问语气词在使用上有分工:在是非问句末尾,用“吗”或“吧”,不用“呢”; 在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末尾则用“呢”,不用“吗”或“吧”。例如:
(25)他们在上课吗 / 吧?
(26)这是谁告诉他的呢?
(27)他究竟去了福州,还是去了广州呢?
(28)他去没去学校呢?
例(25)句末用“吗 / 吧”,属于是非问句;例(26)-(28)句末用“呢”,分别为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
注意,下面两个问句看上去很像是非问句(因为句中没有疑问成分),其实不属于是非问句:
(29)我的笔呢?
(30)你一个人病了呢?
例(29)、(30)实际是特指问句的一种省略形式,可以补出疑问代词。请看:
(31)a.我的笔在哪儿呢?      
b.我的笔到哪儿去了呢?
(32)你一个人病了怎么办呢?
(四)感叹句。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的感情(如喜悦、愤怒、惊讶或悲哀等)。表示喜悦、愤怒、惊讶的感叹句一般用高而平的句调,表示悲哀的感叹句一般用低而趋降的句调。书面上感叹句末尾多用感叹号(!)。例如:
(33)这风景多美啊!
(34)你给我滚!
(35)蛇!
(36)敬爱的周爷爷,您安息吧!
二、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方法
在第三节“词组”里,我们曾说,分析复杂词组,用层次分析法。对于句子,我们如要对它的结构进行分析,也是用层次分析法。试以“我弟弟正在做英语练习”为例,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把它分析为:
     我  弟弟  正在  做  英语  练习。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主谓关系            3-4  “定-中”偏正关系
5-6 “状-中”偏正关系     7-8    述宾关系
9-10“定-中”偏正关系
练 习
一、什么是句子?
二、什么叫主谓句?什么叫非主谓句?请分别举出实例。
三、什么叫无主句?什么叫不完全主谓句?二者有什么重要区别?请分别举出实例。
四、什么叫独词句?请举出实例。
五、下列各句哪些是主谓句?哪些是非主谓句?哪些是无主句?
a.今天国庆节。
b.别说话!
c.我疼得要命。
d.疼得我要命。
e.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f.他干吗去了?
g.给学生辅导去了。
h.太美了!
   六、第5题里所列的八个句子,哪些是陈述句?哪些哪些是祈使句?哪些是疑问句?哪些是感叹句?
第五节  句子里的主语和谓语
    一、关于主语和谓语
主语和谓语是句子里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两个主要的句法成分。主语是说话人所要陈述的对象,谓语是来陈述主语的。
在汉语里,主语一般可以理解为一个话题。例如(黑体字部分是主语):
(1)弟弟在看电影。          
(2)信寄走了。
(3)她很聪明。
(4)她的眼睛大大的。       
(5)他家里有一只猫。
(6)今天是星期三。        
由于汉语里的主语一般可以理解为说话的话题,所以句子的主语从语义上来看,可以是谓语动词(即谓语部分的核心动词)的施事(即动作者),如例(1);可以是谓语动词的受事(即受动者),如例(2);也可以是谓语所陈述的主体,如例(3)、(4);也可以是事物存在的处所,如例(5);也可以是判断的对象,如例(6)。
二  作主语的词语
主语通常是由名词性词语和名词性代词充任, 像上一小节所举的各个例句,其主语都是由名词性词语或人称代词充任的。
“的”字结构是名词性的,所以也经常作主语,例如(黑体字部分是主语):
(1)木头的便宜。          
(2)站在门口的是李英。
在汉语里,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也能作主语,因为我们也可以拿时间、处所作话题。例如:
(3)今天是五月一日劳动节。
(4)明天不会下雨。
(5)南京有个夫子庙。
(6)近处是一层层梯田。
数量也能成为我们说话的话题,所以,数词和数量词也能作主语。例如:
(7)九等于六加三。
(8)十尺为一丈。
(9)六本太多了。
在汉语里,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也能作主语,因为我们也可以拿行为动作或事物的性质作说话的话题。例如:
(10)不去是对的。        
(11)锻炼身体有好处。
例(10)、(11)是动词性词语作主语。下面是形容词性词语作主语的例子:
(12)谦虚是一种美德。      
(13)骄傲使人落后。
主谓词组都是表述某个事件或事实的,而事件或事实也能成为我们说话的话题,所以主谓词组也能作主语。例如:
      (14)澳门回归值得庆祝。
      (15)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完全是事实。
例(14)里的“澳门回归”和例(15)里的“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是主谓词组,在句子里都是作主语。
    三、作谓语的词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因此谓语通常由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性词语充任。例如(黑体字部分是谓语):
(1)他去。                
(2)我写了一首诗。
(3)同学们都听懂了。      
(4)他是医生。
(5)小华很聪明。          
(6)这儿真美!
(7)她的脸通红。
(10)所有房间都干干净净的。
例(1)-(4)由动词性词语充任谓语,例(5)-(8)由形容词性词语充任谓语,例(9)、(10)由状态词性词语充任。
名词性词语一般不作谓语,但有例外,表示日期、节令、天气、人的籍贯或描写人的外貌特征的名词性词语,有时也可以作谓语,特别在口语里。例如:
(11)今天星期二。          
(12)六月一日儿童节。
(13)今天晴天。            
(14)他四川人。
(15)那孩子红红的脸。
(16)那女孩儿黄头发。
在汉语中,数量词,以及由数量词作定语的名词性偏正词组,也可以作谓语。例如:
  (17)一斤一百元。     
  (18)黄瓜两斤,西红柿三斤。
   (19) 一个人两个苹果。                 
  (20)我们组五个人,他们组六个人。
例(17)、(18),“一斤一百元”就是“每斤卖一百元”的意思;“黄瓜两斤”是“黄瓜有两斤”或“黄瓜买两斤”等意思。例(19)、(20)“一个人两个苹果”就是“每个人(分)两个苹果”的意思;“我们组五个人”是“我们组有五个人”的意思。
主谓词组也能作谓语,这也是汉语语法特点之一。例如:
  (21)她呀,心地特别善良。
例(21),全句主语是“她”,谓语是“心地特别善良”,而谓语本身又是一个主谓词组――“心地“是主语,“特别善良”是谓语。如果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的话,这个句子可分析为:
      (21)她呀,心地  特别善良。
             1           2     
                   3       4   
            1-2  主谓关系, 3-4  主谓关系
这种句子,一般称为“主谓谓语句”。关于主谓谓语句,我们将在本节第五小节中详细介绍说明。
四、施事主语句和受事主语句
    谓语如果是由动词性词语充任,那么从意义上看,主语一般说会有以下三种情况:
A 主语是施事,即主语所指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例如:
(1)他写了一封信。
(2)爸爸在修理汽车。
B 主语是受事,即主语所指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接受者。例如:
(3)今天的报纸看了。
(4)作业都交了。
C 主语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这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作谓语的动词性词语不表示具体的行为动作,如:“她是会计。”其中的谓语动词“是”不表示具体的行为动作,作为主语的“她”很难说是施事还是受事。类似的动词如“有、像、属于、包括、当作、成为”等等。第二种情形是作谓语的动词性词语虽然表示具体的行为动作,但是这个行为动作既不是主语所发出的,也不是主语所承受的。例如:
(5)这件事不怪他。
(6)前面来了一个人。
(7)昨天下雨。
    一般将主语是施事的主谓句,称为“施事主语句”;将主语是受事的主谓句,称为“受事主语句”。
这里特别要说一下受事主语句。这类句子在汉语里用得很普遍,也很有特点,所以需要单独提出来谈谈。
    受事主语句有以下特点:
第一、含有被动意义。汉语里的被动句,不一定有形式上的标志,受事主语句就是被动句。例如:
(8)杯子给弟弟打破了。
(9)自行车被偷走了。
(10)信寄走了。
(11)收音机修好了。
这四个句子都含有被动意义,例(8)、(9)分别有表示被动的标志“给”和“被”;例(10)、(11)没有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在汉语里,这四个句子都是被动句。
    第二、主语是有定的,即主语所指的事物,或者是说话双方已知的,或者含有周遍意义。例如:
      (12)书买来了。
      (13)那小说已经看完了。
     (14)一个字也不认识。
      (15)什么都吃一点儿。
例(12)、(13)中的“书”、“那小说”都一定是说话双方已知的事物,例(14)、(15)中的“一个字”、“什么”都带有周遍意义。
第三、谓语一般要求是复杂的,也就是说谓语不能是单个动词。例如一般不单独说“苹果买”、“衣服拿”,除非在表示对比的句子中,或用作答话。例如:
  (16)这孩子嘴刁,瘦肉吃,肥肉不吃。
  (17)“你不喝啤酒?”
       “啤酒喝。”
如果谓语是个动词性词组,或者动词后带上“了、着、过”,句子就能说了。例如:
      (16)苹果不买了。
      (17)衣服拿了两件。
      (18)苹果买了。
      (19)衣服拿了。
      (20)苹果买过。                
      (21)衣服拿着! 
总之,在汉语里,受事主语句就是被动句,而且有一定特点。
    五、汉语的句子可以有两个主语--主谓主语句和主谓谓语句
    在汉语里,主谓词组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谓语。这都已在前面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说过了。由主谓词组充任的主语叫“主谓主语”(如“他去不合适”),由此形成的句子叫“主谓主语句”;由主谓词组充任的谓语叫“主谓谓语”(如“这件事我不知道”),由此形成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下面主要进一步谈一下主谓谓语句。
    请再看个实例:
      (1)那几个人的工作我已经安排好了。
在例(1)中,“那几个人的工作”是整个句子的主语;“我”则是作谓语的那个主谓词组“我已经安排好了”里的主语。一般将全句的主语称为“大主语”,将作全句谓语的那个主谓词组里的主语称为“小主语”。例(1)的意思似乎也可以用下面的说法来表达:
  (2)我已经安排好了那几个人的工作。
但是二者有区别: 第一,从结构上看,例(1)是主谓谓语句,例(2)是一般的主谓句。第二,从意思上看,例(1)是以“那几个人的工作”为话题,说明那几个人的工作“我”安排得怎么样了;而例(2)以“我”为话题,说明“我”作了一件事,“安排好了那几个人的工作”。下面再举些主谓谓语句的实例(为醒目起见,实例中的小主语用黑体字):
      (3)孩子眼睛大大的。
      (4)这个经验我们不能忘记。
      (5)苹果一斤两块钱。
      (6)他下棋下得很好。
    六、在主谓组合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主谓组合中主要得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要注意主语和谓语的配合
    主语和谓语是句子中两个最重要的密切相关的句法成分,主语是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句子时,首先要注意主语和谓语的配合,使谓语对主语的陈述尽量做到准确、恰当。例如:
      (1)旧社会的苦力愁眉苦脸去典当,新社会的工人眉开眼笑跑银行。
这是一张宣传储蓄的招贴画上的文字说明,两个分句的主语和谓语都配合得很好,收到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如果不注意主语和谓语的配合,就会犯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
      (2)*《光明日报》改版后,版面热气腾腾,报纸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报)
      (3)*当年周恩来总理在这里所作的数小时的报告,仍在这里回响。(刊)
      (4)张学思同志离开我们八年多了,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
           中。(刊)
例(1)“热气腾腾”不能用来陈述“版面”,宜换成“生动活泼”一类的词语。例(2)主语是“当年周恩来总理所作的数小时的报告”,谓语是“仍在这里回响”,报告怎么能回响呢?例(3)主语“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跟谓语“经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不能搭配,如果要保留原主语,谓语可改成“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如果要保留谓语,主语宜改为“他那高大的形象”。
    (二)要避免残缺
    残缺主语,这在写作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毛病。例如:
      (9)*从他们的成长和工作将证明这一点,那就是在新中国的摇篮里,也能够产生
          “人类智慧的挑战者”。
      (10)*通过四水村由穷变富的变化,清楚地表明了当前在农村中建立各种类型的生
     产责任制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11)*王铁贵奸污幼女的丑事一揭发,就更加气愤了,一致要求司法部门严惩这个
     披着干部外衣的流氓。
      (12)*她的发言,不时地被关欣打断,并把她轰出门外。
例(9)—(12)都缺主语,造成这种毛病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滥用介词,如例(9)、(10)本来是有主语的,例(9)的主语应该是“他们的成长和工作”,例(10)的主语应该是“四水村由穷变富的变化”,现在分别被加上了介词“从”和“通过”后,就使它们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从而造成句子残缺主语的毛病。例(9)、(10)分别删去介词“从”和“通过”就行了。二是在复句组织中随便转换句式,加之滥用省略,例(11)、(12)就都属于这种情况。例(11)、(12)都是复句,它们的第一个分句都是受事作主语的被动句,后面的分句却转用主动句式,主语又随便省略了,结果造成后面的分句残缺主语的毛病。例(11)应在第二个分句头上加上主语“大家”,例(12)后一分句可改为“最后她还是被轰出门外”。
    也有残缺谓语的现象,但较为少见,详见下文本章第十节。
练  习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主谓句            
(2)非主谓句
(3)无主句            
(4)独词句
(5)“的”字结构       
    二、什么叫主谓谓语句?
    三、什么叫受事主语句?受事主语句有些什么特点?
    四、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各句的结构:
(1)我们请他作了一个报告。
(2)他有事没有来。
(3)他最喜欢的书买到了。
(4)什么他都懂一点儿。
(5)苹果一块饯买一斤。
(6)这个图书馆藏书很多。
(7)有的同学我还叫不上名字。
(8)去不去你自己决定。
    五、指出并改正下列各句的语法错误:
(1)小王的学习态度一向很努力。
(2)国家急需的三十一种新产品的规格都试制成功了。
(3)组长老李的这种不为名不为利的精神,同志们一致称赞他是革命的老黄牛。
(4)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我国古生物研究获得的成果,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5)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报告,极大地焕发了同学们为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六、下面四个句子里有两个残缺主语的病句,试找出来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1)通过这一段时期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应该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通过这一段时期的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3)已经整整一年了,对于他的工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4)谁也没有想到他会犯这样大的错误;当然,对于他的问题,不能草率处理。
第六节  句子里的述语、宾语、补语
        一、汉语里的述语和宾语
述语和宾语是句子中两个重要的句法成分。前面第三节“词组”中介绍述宾词组时我们曾说过,述语表示行为动作,宾语是行为动作所支配、影响或涉及的对象。不过,这是一种概括的说法,其实汉语中述语和宾语在意义上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宾语是述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这种宾语一般称为“受事宾语”。例如:
(1) (我)看书    (姐姐)洗衣服    (他们)买房子
       (2) (他)写书    (妈妈)做衣服    (工人)盖房子
例(1)和例(2)里的宾语都是受事,但有些不同:例(1)里的宾语所指的事物是在动作行为发生前就存在的,例(2)的宾语所指的事物在动作行为发生前并不存在,而是在动作行为发生之后所产生的结果.
    (二)宾语是述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这种宾语一般称为“施事宾语”。例如:
      (3)(这房子)住人    (我们家)来客人了    (门口)站着个孩子
    (三)宾语表示处所。这种宾语一般称为“处所宾语”。例如:
      (4)(我)去天津      (他)回北京了        (李老师)来学校了
    (四)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这种宾语一般称为“工具宾语”。例如:
      (5)(我)吃大碗      (你别)洗凉水        (他)写毛笔
“吃大碗”就是“用大碗吃”的意思。余者类推。
    (五)宾语表示数量。这种宾语一般称为“数量宾语”。例如:
      (6)(他)买了/两个    (我)写了/四篇        (客人)来了/三位
    (六)宾语表示领有或存在的事物。例如:
      (7)(他)有两个弟弟  (桌上)有一本书      (门外)是一条河
宾语可以是施事、处所或工具,这也是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
    关于汉语里的宾语,还需要了解一点,那就是汉语里边有一种倾向,主语所指的人或物往往是有定的(即已知的、确定的),而宾语所指的人或物往往是无定的(即未知的、不确定的)。试比较:
      (8)a 客人来了。
           b 来客人了。
      (9)a 书买了。
           b (我)买书了。
例(8)a里的“客人”是主语,那“客人”是有定的;例(15)b里的“客人”是宾语,那“客人”是无定的。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事先都知道有客人要来,那么一定用例(8)a来表述客人到来的信息;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事先并不知道要有客人来而来了客人,那一定用例(8)b来表达这一信息。例(9)a里的“书”是主语,那“书”是有定的;例(9)b里的“书”是宾语,那“书”是无定的。只有当说话人和听话人事先都知道要买什么书,说话人才能用例(9)a;而如果听话人并不知道说话人买的是什么书,那么说话人只能用例(9)b。当然,这只是一种倾向。
    二、能带宾语的词语
    在汉语中,及物动词和以及物动词为核心的动词性词组一般都能带宾语,作述语。例如:   
      (1) 买衣服      讲故事      洗衣服      写信
      (2) 开汽车      了解情况    学习语法    帮助同学
      (3) 住人           来客人        去北京      坐椅子上
      (4)(他)不戴眼镜    很喜欢孩子    就是这个人
      (5)看完两本书      拿出来一支笔  看不完这本书
      (6)分析研究这些问题     讨论并通过了他的建议     看不看电影
注意:例(3)中作述语的动词“住、来、去、坐”等,在有的语言里是不及物动词,但是在汉语里可以看作及物动词,因为它们能带宾语,虽然所带的宾语不是受事,而是施事,或处所。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某些形容词带上补语后所形成的述补词组也能带宾语。例如:
      (7)热死了两个人    乐坏了小弟弟  干死了很多树苗
    三、能作宾语的词语
    名词和人称代词经常作宾语。例如:
      (1)(妈妈)洗衣服    (他)写文章    (我)听音乐   
      (2)(我)相信他们    (他)了解我    (爸爸)叫你  
但是更常见的是各类名词性词组作宾语。例如:
      (3)(妹妹)穿着新衣服      (他)写了一封信
      (4)(我)有哥哥、弟弟      (他)去过北京、上海、西安
      (5)(我)买木头的          (他)不吃冷的
例(3)是偏正词组作宾语,例(4)是联合词组作宾语,例(5)是“的”字结构作宾语。
    数量词也能作宾语. 例如:
      (6)(书)买了五本      (他)吃两个      (老师)来了三位
      (7)(你)去一趟        (她)唱了两回    (我)看过两次
      (8)(你)等一会儿      (他)住了四年    (这本书)看三天
例(6)宾语是由名量词形成的数量词充任,例(7)宾语是由动量词形成的数量词充任,例(8)宾语是由时量词形成的数量词充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和主谓词组也能作宾语。例如:
      (9)(他)喜欢笑   (我们)准备马上出发
      (10)(她)爱干净  (我)觉得很好   (他)认为好极了
      (11)(我)听说她回来了       (我们)希望你去
例(9)是动词性词语作宾语,例(10)是形容词性词语作宾语,例(11)是主谓词组作宾语。这些宾语从语义上看,都是来指明述语动词的具体内容的,例如“她喜欢笑”,“笑”就是“她”喜欢的具体内容。余者类推。所以也有人将这种宾语称为“内容宾语”。
这里想附带说明一下,汉语里的及物动词,根据它后面的宾语由什性质的词语充任,可以将它分为三小类:
一类是只能带由名词性充任的宾语,如:
    吃、洗、剪、修理、参观……
一类是只能带由动词或形容词性的词语(包括主谓词组)充任的宾语,如:
    打算、企图、觉得、值得、以为……
一类是既能带又名词性词语充任的宾语,也能带由动词或形容词性的词语(包括主谓词组)充任的宾语,如:
    看(看小说 | 看下棋)                   同意(同意这个意见 | 同意明天去)
    想(想一个办法 | 想怎么办成这个事儿)     听说(听说一个事儿 | 听说回来了)
在汉语里,能愿动词带上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所形成的词组也看作述宾词组。例如“应该告诉他”、“可以便宜一些”和“不能他去”在结构上可以分析为:
  应该  告诉他      可以  便宜一些      不能  他去
          述语        宾语              述语        宾语                述语      宾语 
    四、汉语里的双宾语
    有的动词后面可以带两个宾语,通常一个指人,一个指事物,这便是所谓的双宾语。例如:
      (1)(她)给弟弟一支笔
      (2)(李)老师教我们英语
      (3)(他)问你一个问题           
      (4)(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指人的宾语(如“弟弟、我们、你、大家”)靠近动词,一般称为“近宾语”,也称为“间接宾语”;指事物的宾语(如“一支笔、英语、一个问题、一个好消息”)离动词远一点儿,在间接宾语的后面,所以一般称为“远宾语”,也称为“直接宾语”。
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常见的有
  给  送  教  赔  还(hu1n)  问  借  告诉……
    从结构上来说,带双宾语的述宾词组其实可以看作述宾词组带宾语,如“给弟弟一支笔”可以分析为:
          给  弟弟  一支笔
              1       2           1-2  述宾关系
          3    4                  3-4  述宾关系
    五、在述宾组合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述宾组合中主要得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要注意述语和宾语的配合。
    述语和宾语也是密切相关的成分,一定要配合好。如“鱼水情深传佳话,军民团结谱新歌”这两句话中的“传佳话”和“谱新歌”,述宾搭配得很恰当;可是像“*传说着他的先进事迹”这样的说法,述宾搭配得就不当。
    述宾措配不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意义上不能搭配。例如:
      (1)*有老船长掌舵,我们一定能冲过暗礁险滩,取得航行的胜利。(书)
      (2)*当务之急是要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的师资水平。(报)
例(1)“暗礁险滩”,航船只能“绕过”去,“冲”是冲不过去的。应将“冲”改为“绕”。例(2)里的“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在语义搭配上有毛病。“提高师资水平”是可以说的,“培养师资水平”就不能这样说。从整个句子看,宜将“培养和”三字删去,在“提高”前加“努力”。这个病例告诉我们,当述语或宾语是联合词组时,更要注意相关成分之间的搭配关系。
    另一种情况是语法上不能搭配。例如:
      (3)*今年大白菜大丰收,每亩收成了一万五千斤。(报)
      (4)*黄教授带着怎样防治棉铃虫,怎样提高棉花产量,深入棉区进行调查研究。
      (5)*这些问题难道还不值得领导的重视吗?
例(3)“收成了一万五干斤”里的“收成”是名词,它不能带宾语。“收成”应改用动词“收”。例(4)“带着”后面只能跟名词性宾语,而“怎样防治棉铃虫,怎样提高棉花产量”是个动词性词组,显然不合要求。在“......产量”后面加上“的问题”三个字,转化成名词性词组就行了。例(5)则相反,“值得”后面要求带动词性宾语(或由动词性词语作谓语的主谓词组充任的宾语),而“领导的重视”是名词性词组,不合要求。“领导的重视”里的“的”去掉,变为主谓词组,句子就通了。
    (二)要注意结构的完整。
    在述宾组合中,还要注意结构的完整,如果缺少了必不可少的成分就会造成残缺的毛病。下面是残缺述语的例子:
      (1)*现在这些娃娃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成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出门坐汽车,
            进门看电视的生活。(刊)
      (2)*他的表情冷漠,若无其事的样子。(书)
例(1)、(2)都把述语动词落(l3)了。例(1)应在“成天”后、“衣来伸手……”前补上述语“过着”。例(2)“若无其事的样子”前面缺述语,应加上“显出”。
更常见的毛病是残缺宾语中心。例如:
      (3)*这些名贵的树种,多具有木质坚硬、致密,结构均匀、纹理交错,切面光滑
            油润,干燥后不翘不裂,有特殊香昧,不为虫蛀,是造船、雕刻、弯曲构件
            和高档家具的上等用材。(书)
      (4)*用在医药上的高分子材料大致可以分为机体外使用与机体内使用。
例(3)、(4)都犯了残缺宾语中心的毛病。例(3)动词“具有”后面要求带一个名词性宾语,现在它后面所跟的“木质坚硬、致密,结构均匀、纹理交错,切面光滑油润,干燥后不翘不裂,有特殊香昧,不为虫蛀”是个动词性成分,不合“具有”的要求。应在“不为虫蛀”后加“等优点”。例(4)动词“分为”后面也要求带名词性宾语,现在他后面所跟的“机体外使用与机体内使用”是个动词性成分,也不合要求。在句末应加上“两种”。
    六、汉语里的述语和补语
    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带上补充性说明成分便构成述补词组。例如“洗干净”里的动词“洗”是述语,“干净”是补充性说明成分,是补语;“洗干净”就是一个述补词组。
   述补词组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词组。这实际是一种缩略型的词组,其中实际包含有两重语义关系。最明显的是,当述补词组充任谓语时,由此造成的主谓词组实际上是由两重主谓词组缩略而成的。例如:
      (1)我走累了 ← 我走+我累了
      (2)衣服洗干净了 ← 衣服洗了+衣服干净了
      (3)我把黑板擦干净了 ← 我擦黑板+黑板干净了
      (4)他热得头上直冒汗 ← 他热+他头上直冒汗
      (5)我走出教室 ← 我走+我出教室
    七、能带补语的词语
    只有动词、形容词能带补语。例如:
      (1)洗干净       跑得很快         [动词带补语]
      (2)看完了       唱得好           [动词带补语]
      (3)热极了       贵得不得了       [形容词带补语]
偶尔述语也能由动词性联合词组充任。例如:
      (4)使用再好的洗发露,都必须将头发冲洗干净。
      (5)屋子给打扫整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这毕竟很少见。
    注意:状态词不能充任述语,即状态词不能带补语(见上文本章第二节)。
    八、能作补语的词语
补语是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充性说明的成分。 补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多种类别。而不同性质的补语要求由不同的词语来充任。下面分别说明。
(一)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是直接粘连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性说明成分。作结果补语的只限于单个儿形容词或动词。例如:
      (1)洗干净  说清楚  看明白  抓紧  放大  染红      [形容词作补语]
      (2)做完    听懂    打死    拿走  学会  推倒      [动词作补语]
带结果补语的述语都不带“得”,补语和述语是直接连着的。
    从意义上看,述语和补语之间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用同一种手段“洗”,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例如:
        洗干净  洗脏了  洗白了  洗破了  洗丢了
而同一种结果“干净”,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达到。例如 :
        洗干净  刷干净  扫干净  擦干净  冲干净
    (二)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是在动词之后用来补充说明行为动作的施事或受事运动、位移的趋向的。例如“(你)走进去”里的“进去”是说明施事“你”的运动趋向的,“拿出来(一本书)”里的“出来”是说明受事“书”的位移的趋向的。
    趋向补语只能由趋向动词充任。现代汉语里的趋向动词总共有二十四个,可以分为三组,
现列表如下:
            上      下      进      出      回      过      起      开
      来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回来    过来    起来    开来
      去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回去    过去    -      -
    趋向补语表示的意义有两种,一是表示事物实在的运动、位移的趋向,这时作述语的成分限于表示动作的动词。例如:
      走开    坐下    跑回去    爬上来    飞出去
      拿出    摘下    拉过来    推出去    拣起来
二是表示某种抽象的引申意义。 例如:
      (1)我喝上茅台酒了。
      (2)你可以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
      (3)今天热起来了。
例(1)“喝上”是“喝到”的意思,表示达到了喝茅台酒的目的。例(2)“想下去”是“继续往下想”的意思。例(3)“热起来”是“开始热”的意思。
    注意:当趋向补语表示引申意义的时候,作述语的成分可以不限于动作动词,如例(4)里的“想”就不是动作动词;甚至可以是形容词,如例(5)里的“热”。
    趋向补语也是跟述语直接连着的,即中间没有“得”。
    (三)可能补语
一般说,带结果补语的述补词组和带趋向补语的述补词组,中间加进“得”或“不”,就构成带可能补语的述补词组。加“得”的是肯定形式,加“不”的是否定形式。例如: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