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政治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5-14 11:44:27
 第一章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员准确理解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对当今世界主题的判断,把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从而正确认识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外交战略的正确性。
主要内容:一、时代主题及其转换。
二、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三、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教学重点: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教学课时:4课时
时代主题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带有全球性、根本性、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是分析观察国际形势首先必须把握的基本战略问题。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新旧世纪转换的深刻变动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深入发展,呈现出一幅五光十色、扑朔迷离的复杂图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邓小平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阐明了时代的主题,即和平与发展问题。冷战结束后,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跌宕起伏,江泽民同志强调,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和平稳定中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但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人类面临许多严峻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一论断,为我们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和制定外交战略,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不仅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和利益,也影响和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也是全世界人民所共同面临的两位一体的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时代主题及其转换
(一)时代主题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
时代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时代问题都作过不同程度的论述,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生产方式为依据,将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几种不同的时代。列宁对时代问题曾作过专门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时代,提出过“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资本家议会制度时代和无产阶级苏维埃国家制度时代”等等重要的概念。
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由世界主要矛盾所决定、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未来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问题。时代主题揭示了时代的主要特征,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普遍要求,体现着世界各国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自从国际社会形成以来,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里都有特定的主题。时代主题问题是世界经济政治的首要问题。时代主题具有客观性,它是世界主要矛盾的产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时代主题又是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世界矛盾和形势的发展,时代主题也会发生变化。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全球性的问题,诸如粮食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尽管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但同和平与发展问题相比,它们都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或者说,它们只反映了当今时代某一方面的特征而不是基本特征,并且它们的解决,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和平与发展。决定时代主题的主要因素是世界基本矛盾和世界人民的切身利益及共同愿望。
第一,时代主题解释了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经济政治的本质属性和首要问题;时代主题反映了时代的主要内容、发展方向和主要特点等,揭示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一般运动,对世界政治经济的性质和国际形势的走向带有根本的规定性,因而不受每个时代都有的个别的、局部的倾向所左右。
第二,时代主题是对世界经济政治总体发展趋势的判断;在历史发展的任何时代,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中都有一个总趋势,它决定着世界经济政治的未来和方向,决定着国际形势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基本矛盾的变化,重新认识国际环境,及时觉察和判断出时代主题的转换,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从而为我国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提供了主要依据。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强调“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精辟地揭示了世界的基本矛盾和主要问题。
面对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邓小平及时敏锐地判断到时代的主题已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思想:
1.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突出问题。当代世界有许多问题,但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即和平与发展问题。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当代世界在政治上的主要矛盾是东西方还存在着对抗与世界要和平的矛盾。因此,和平问题就成为当代世界政治最突出的问题和集中体现。当代世界在经济上的主要矛盾是南北差距的扩大与国家要发展的矛盾。因此,发展问题就成为当代世界最核心的问题和集中体现。抓住了这两大问题,也就把握了时代的主题。
4.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但战争的危险并没有根除;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的共同要求,但南北差距仍在扩大,世界各国远未实现共同繁荣。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就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总趋势判断,目前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同时发展问题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今天这个历史条件下的“硬道理”。虽然战争和冲突仍然存在,但都是总体和平稳定主流下的支流,它们改变不了主流的总体走向。
第三,时代主题的判断是国家或政党制定国家战略和内外政策的根本依据。时代问题是马列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地分析形势、确定任务、划分营垒、制定战略、拟定政策、规划部署的客观依据和必要前提。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做出的科学判断以及包含在其中的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提供了基本依据。
江泽民同志针对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的发展也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51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党的十三大报告把关于“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列入党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中。到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成为我国把握时代主题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被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所认可和引用。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作出了精辟论断。在第十一部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些准确判断和论述为我们正确把握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大势,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二)时代主题的转换
时代主题的转换,是国际形势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必然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列宁称之为“帝国主义阶段”,并指出这一阶段存在三大矛盾,即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列宁认为当时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政治的中心内容,即时代主题。在这一时段里,人类经历了频繁的战争,其中包括两次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而战争又加剧了各种矛盾,引起了革命。例如,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俄国的无产阶段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发动了 1917 年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是利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东欧、中国在内的 12 国家走了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此外 130 多个亚非拉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的革命斗争,均验证了列宁关于时代论断的正确性。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为时代主题的转换提供了客观条件。首先,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大战前的军事争夺,转向全方位的竞争、协调与合作。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相当稳定的状态。尽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依然存在,但这种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和斗争不再表现在军事领域,而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因此,战争可以避免。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出现了相对缓和的状态。二战后,新科技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所有这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无产阶级革命在这段时期内难以实现。再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随着前者的独立和解放而出现了新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矛盾。
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形势的这种巨大而深刻变化使得时代主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基本矛盾的变化,重新认识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正式提出了当代世界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两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重要论断。
时代主题的转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是战争与革命的突出体现,但它同时也是时代主题转变的起点。正是通过对这场战争所造成的巨大危害的反思,人类深化了对和平与发展的价值的认识,并为之不懈奋斗,最终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界定为和平与发展,是指我们这个时代从总体上讲实现了和平,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从主流上看大家都在致力于搞建设、图发展。它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已经完全实现了和平与发展。应当说,尽管人类付出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但截止到目前,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一个都没有完全、彻底地解决。就和平而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猖獗,它们对世界和平构成巨大威胁;世界的不少地区仍然战争和动乱;一些国家的军费开支依然庞大,武器交易还很活跃。就发展而言,世界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全球性问题更加尖锐。
(三)时代主题转换的主要依据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依据国际形势和世界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的科学判断。
第一,在政治上,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消灭了法西斯,铲除了威胁世界和平的一大根源;战后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它们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 20世纪上半叶所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造成了空前的劫难。战争教育了人民,于是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成为各国人民共同的渴望和追求。
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和各国人民日益在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努力,使得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资本主义列强决定世界事务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成为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2.战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由此,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行为受到限制,因瓜分不均而发动世界性战争的可能性减少。第三世界的崛起成为制约战争爆发,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因素。3.世界和平运动迅猛发展,对防止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维护世界和平起着积极的作用。4.以联合国为主的国际组织和机构在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第二,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重点逐渐从军事转向经济和科技,都凸显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日益成为制约战争爆发、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问题。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之间的依赖不断加深,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合作才能达到双赢,实现共同发展。并且在当今这个科技时代,科学技术为谋求和实现国家的利益提供广泛而可靠的保证。例如日本,因发动战争而成为战败国,害人害已;而依靠科学与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大大加深,世界经济的纽带把各国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的利益的存在推动了国际协调与合作机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的经济活动被纳入国际组织以及区域组织运行规则的框架之中,一般情况下有关国家不会首先考虑诉诸武力,贸然发动一场给别国带来灾难、同时也严重损害本国利益的战争。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由于新科技革命带来社会生产的飞跃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发生相应变化,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了提高,资产阶级通过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工人待遇等福利政策,大大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因此,在资本主义国家不存在无产阶级直接夺取政权的革命形势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国内战争。
3.国际竞争的重点日益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经济和科技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各国都致力于发展经济和科技,提高综合国力。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另外,科技革命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创造了大量新产业。二战后的国家现实表明,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所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获取的经济利益。
第三,在军事上,美苏军事对抗形成的“恐怖平衡”使世界大战的可能性降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制约了战争的爆发。战后,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经过激烈角逐,双方在各类核武器的性能、总当量以及运载工具等方面各有千秋。从总体上看,双方势均力敌,并且都达到了可以毁灭对方许多次的超杀伤水平,形成“恐怖均势”状态,使谁都不敢轻易挑起战争。由于核武器的出现,使战争的手段很难达到战争的目的,客观上成为制约战争的因素。也就是说,核武器作为战争工具出现,但在某种意义上,却起到了维护和平的作用。还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谁也没有完成战争的准备。整个冷战期间,美苏军事力量虽有差距但大体均衡的客观存在,使双方陷入无止境的军备竞赛又谁都没有也不可能完成战争准备;最为关键的是美苏的战略争夺都是防御性的,是在维持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的防御和对峙,这种战略态势客观上起到了制止战争的作用。此外,现代战争的巨大消耗也成为制约战争的因素。比如打了 8 年的两伊战争,共造成了 8000 亿美元的损失;而 1991 年的海湾战争,美国一方空战的日均消耗是 2.9 亿美元,地面战是 5.2 亿美元。由于战争的投入和成本增加了,所以逼迫想进行战争的国家三思而行。
邓小平提出时代主题转换的科学论断的重要战略意义。
其一,这一判断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的新变化、新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客观情况,得出了世界进入了“战争与革命”时代的结论。列宁的这一思想,由其后的事实证明是正确的。邓小平所提出的代观,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结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
其二,改变了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观点,为中国正确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科学外交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建国以来,我们对时代主题的认识,长期固守在战争与革命的观点上,认为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因此,我们的建设方针建立在准备打仗的基础上,准备早打、大打,但事实上,我们预想的世界大战并未打响,而备战与经济社会发展抢资源的现象日益突出,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物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提出为我们制定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内,就要充分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自己,对外,要改变从 70 年代起执行的“一条线”战略,更加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实行真正不结盟的政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其三,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是说当今世界已经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了。实际上,至今,和平与发展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邓小平提出,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平与发展的问题,这有助于团结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谋求发展的力量,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的事业,完全体现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愿意,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中影响全局的中心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国家安全和人民的生活,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它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战争与和平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严肃而又重大的课题。据统计,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社会平均每三天就要发生一次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更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劫难,冷战对峙,使人类时刻面临死亡威胁。进入21世纪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和平问题远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维护世界和平,捍卫人类安宁,仍是21世纪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
(一)促进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
和平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和平的环境,社会就难以按部就班、从容有序地运转,各项建设就无法正常地进行,人民的生活也会遭到巨大的破坏。所以,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保证世界各国集中精力加快发展;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面。
第一,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给世界和平带来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成为促进和平的新兴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产物。军事是科学技术运用最密集的领域,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世界军事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战争的制约性空前高涨。
1.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研制的现代化战争武器的巨大威慑性和相互毁灭性,使国际社会空前畏惧战争尤其是核战争,谁也不敢贸然发动大规模战争。
2.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越高,研制费用越昂贵,战争消耗就越大。巨大的军费投入,不仅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的,即使是发达国家或超级大国也很难支撑一场全球性的现代化战争。
3.科技的发展,使得一些国家可以不通过诉诸武力而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这就相应减少了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性。可见,科技在对世界军事和战争形态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成为推迟乃至避免世界大战、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科技革命在物质和技术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间的依存度空前提高,促进合作,谋求共赢不仅是全球化的客观产物,同时又日益成为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段。可以说,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对阻碍世界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国际政治关系发挥了日趋明显的牵制作用,推动和平的潮流继续发展。
第二,其他战略力量的新发展有力牵制了霸权主义,增强了和平的力量;当前,国际关系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并在和日趋激烈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并极力维护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积极参与世界经济,谋求平等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尽管曲折坎坷,但不可逆转,它将从根本上否定和摒弃一两个大国或大国集团主宰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遭受控制与排挤的状况。
1.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气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根源。美国推行“先发制人”战略,给世界和平稳定造成了极大危害。回顾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历程,不难看出,军事对抗,时局动荡,其重要原因就是一两个实力超群的国家或国家集团肆无忌惮地推行称霸世界的侵略扩张政策,世界人民又无足够力量削弱以至制止这种政策的实施。因此,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既是超级大国霸权实力相对削弱的结果,又是对超级大国称霸战略的有力牵制。
2.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将能更好地反映世界要和平、谋稳定、促合作、求发展的民主化大趋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21世纪人类进步繁荣的主旋律,多极化趋势适应了这一趋势,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占世界多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强烈地渴望在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谋求发展,增强实力,共同繁荣。特别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坚持推行和平发展战略,将成为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推动者和维护者。
3.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将形成一种相互依存与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是由一定的力量对比关系决定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局势的不稳定,往往源于力量对比的不平衡。当今世界主要力量对比相对均衡,各种政治力量从不同领域和层面共同参与世界事务时战争因素就会受到极大牵制,世界局势就会保持总体平稳,经济也会获得较快发展,否则,就会陷入战争和动荡局面;另一方面,主要政治力量间利益的交汇点日益增多,依存共处的趋势明显增长,为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力量保障。
第三,在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瓦解后,世界主要大国力量进行了新的分化组合,对抗与对话同行,冲突与合作交织,但和平、合作、对话、交流是大国关系的主导方面,世界和平的可靠性有所增加。
维护世界和平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逻辑必然。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在这个核心背景下,发展经济,谋求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在21世纪的头等课题,各国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深,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使得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等呈现出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关系格局。国际关系中的零和性质降低,共存多赢和两败(或几败)俱伤的性质在增大。这一特征使国家间趋于通过对话、协商、谈判等方式解决问题。同时,经济全球化普遍改变了世界政治的价值取向,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依存共处,多赢互动成为新的取向。
(从1950年到1993年,世界经济总体发展了5.39倍,而国际贸易增长了12.95倍;从1980年到1994年,外国直接投资从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4.8%增长到9.6%;1970年,越国界的股票、债券交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德、日都在5%以下,而1996年分别升至152%、197%和83%)。
最后,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
世界战争史证明,人民,不论是发达国家人民还是落后国家人民,都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特别是落后国家。历史上,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战争的严重创伤,更加珍惜世界和平稳定的局面,把消除内乱,维护地区稳定,作为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与渴望和平的发达国家民众一起,形成了声势空前的和平浪潮。当美国推出“先发制人”安全战略,并以伊拉克为实验地实施这一战略时,包括美国传统盟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对美国单边主义行径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反对。2003年2月15日,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全球600个城市,迫千万人举行了自越战以来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次反战游行,当阿富汗人民饱受20年内战之苦,又蒙受塔利班政权统治之害后,国际社会为重建一个和平与安宁的阿富汗倾注了巨大热情;当非洲大陆长期陷于内乱和纷争时,国际社会为制止冲突,复兴非洲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当今世界和平的声浪超过了战争的逆流,合作的愿望超越了对抗的主张。
(二)谋求发展成为各国的战略重心
促进发展是事关世界和平与稳定,进步与繁荣的核心问题。发展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发展问题,包括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社会综合发展等等,核心是经济发展。不仅发达国家要发展,发展中国家更要发展,只有实现共同发展,才能为各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保证。因此,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第一,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尤为迫切,在各类国家的发展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尤为严重。据联合国报告统计,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占有世界总收入的70%以上,而占世界人口77%的发展中国家只占世界总收入的20%。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发展中国家的50倍以上,而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数目由70年代的36个增至目前的49个,有34个在非洲。近20多年来,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形势。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些国家几近停滞;贸易条件恶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日俱增,国际市场上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被压低;债务负担沉重,有些国家的全年外贸收入都被迫用来偿还外债本息,其中非洲许多国家每年要用财政收入的1/4偿还外债。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人口、环境、饥荒、动乱等严重的社会危机。所有这些,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形势比发达国家严峻得多、困难得多。因此,发展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1.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与落后,是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乃至战乱的重要原因。经济不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提高,甚至温饱问题都难解决,必将引起社会不满,造成政局动荡,矛盾激化,甚至引发冲突和战乱。当今的地区性热点问题,大多与一些国家、地区的贫穷直接相关。
2.发展中国家因贫穷与落后,将不可避免地遭受发达国家的控制与颠覆,引发国际冲突。经济的强大与独立,是保证政治独立的最重要基础。经济不独立,政治独立就很难实现。当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大肆践踏、干涉落后国家的主权,凭的就是强大的科技实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大军事实力。
3.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与落后,将会直接削弱国际间和平力量。在一超多强的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它们的经济得不到发展,直接削弱了和平力量,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有恃无恐。故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才能消除地区动荡,挫败霸权主义扩张野心。
第二,发展问题关系到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如前所述,发展中国家始终高举反帝、反殖、反霸大旗,为维护世界和平进行不懈地努力,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战前都曾是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战后,这些国家和地区虽然通过民族解放运动获得了政治上独立,但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的剥削和压榨,经济体系不健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另外,由于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然存在,严重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些因素导致南北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南北矛盾越来越深。南方国家的长期贫困与落后,很容易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在实力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使它们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弱,声音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南方国家的长期贫困与落后,极易引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局不安与动荡,引发局部战争甚至国家战争。所以,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与落后始终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隐患。
随着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全球发展与各国的共同繁荣的战略问题。南、北方国家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发达国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发达国家又离不开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当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这一问题解决的前提是发展中国家获得较大的发展,换言之,北方国家需要以南方国家的发展作为其持续发展的条件。北方国家的繁荣决不可能长期建立在南方国家的贫困落后上。因此,发展问题关系到南北方国家的共同利益。只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减小,才能真正使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整体发展和共同繁荣,才能为世界的持久和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发展问题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大家知道,贫困是战争的诱发因素。因为贫困意味着财富的稀缺和生活的艰难,使人轻视生命、好勇斗狠;贫困还派生愚昧,使人习惯于“动物化生存”,按照“丛林规则”包括暴力和战争的手段解决纷争;贫困容易给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以可趁之机,煽动起仇恨和杀戮。事实证明,贫困和经济落后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经济发展有利于营造稳定、持久的和平。因此,经济繁荣发展是保持国内政治和社会稳定,维持整个世界和平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稳定与世界和平。只有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同国家里的人民才能消除分歧、误解和敌视,而代之以理解和尊重,从而建造起持久而稳定的世界和平。
(三)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总量的扩大,各国、各地区经济资源配置不断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达到更高的水平。特别是近年来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安全合作十分活跃,成为国际合作的两大亮点。
区域性经济合作是指某一个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实现专业化分工而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实行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经济团体。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世界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的产物和表现。它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和客观必然性。
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区域性经济合作的第一个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它以1956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标志。除此之外,在拉丁美洲也出现了一些由发展中国家参加的自由贸易协定,但在实际运行效果有限。  
区域经济合作的第二个浪潮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标志是欧洲统一市场的形式,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诞生。这一时期,欧共体迅速扩大,并向欧盟过渡。接着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这直接带动了拉美和非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一些旧的自由贸易协定重新生效,并形成新的区域贸易协定,如南锥体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等。亚太地区晚于世界其他地区,直到1989年才出现亚太经合组织(当时仅12个成员),1992年成立了东盟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合作的第三个浪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直延续至今。这次浪潮的特点是区域贸易协定特别是双边FTA在全球各地涌现。据WTO统计,到2003年5月,通知WTO/GATT的区域贸易协议已经超过265个。在这些协议中,有超过190个目前已生效,有138个是1995年1月1日后通知的,其中大部分是双边FTA性质的;另外有60个虽然还未做出通知,但也是可操作的。这次浪潮包括欧盟与非洲、拉丁美洲、欧洲、中亚等地区的新兴经济体之间的数十个双边FTA的实施,以及亚太地区正在商签的大批双边FTA。
区域经济合作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全球多边合作机制在区域内的次优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国家和地区需要紧紧地联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经济体,来参与全球竞争。区域经济之所以迅猛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是并行不悖的。全球化和区域化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问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联系紧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彼此分化加剧。经济全球化地区上的不平衡无法使所有的国家共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另外,有一些国家把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抵制全球化负面影响的一种应对措施。(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本、人口和信息的跨国界流动,其中有相当部分的这些跨国资本、人口流动、信息流动没有受到合法性力量的有效监控,以至于全球性洗钱、过度资本投机带来的金融危机、跨国犯罪、疾病的跨国传播和全球恐怖主义等公共问题日益严重,引起各国民众的强烈不满。)
进入新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前景渺茫。人们长期瞩目的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回合谈判依然没有进展。继1999年西雅图会议失败之后,2003年9月举行的坎昆会议也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结果,无果而终。作为多哈回合的一次关键性会议,坎昆会议的失败不仅打断了多哈回合的谈判进程,而且也给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前景投下了阴影。
许多国家对于多哈回合可能取得的进展缺乏信心。特别是由于美国和欧盟在农业自由化问题上出尔反尔,使得它们对此越发不抱希望。一些新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相继宣告成立,如南亚、中东、非洲组成的环印度洋地区合作组织;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泰国建立的经合组织等等。以上事实说明,大多数国家将这些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集团视作是对多哈回合的补充。发达国家为了防止竞争优势的丧失,都在寻求区域集团的保护。而发展中国家由于难以发挥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也不得不站到区域一体化的保护伞下。
第二,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已经成为部分国家经济开放的标志和对外施加压力的手段;比如欧洲经济一体化经历了五十年的时间,他们从建立关税到共同执法,到经济共同体,一直到最终实现欧盟,形成一个比美国更大的经济体,以便和美国进行竞争。所以,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实现经济总量扩大,实现规模收益递增,强化竞争,进一步摆脱经济上的落后局面,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而美国则是将建立区域经济合作当作一种手段,向贸易伙伴施加压力,这种施加压力的方法严重冲击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变贸易机制。
第三,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推动本地区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各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数量大量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果明显,许多国家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发展,积极参与了许多不同领域的区域经济集团。脱离区域经济集团的国家最终将在国际竞争中失去自身应有的地位。目前,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在各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进行的,区域经济合作对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欧盟是截至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目前,欧盟已经达到了经济联盟阶段,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银行,正在向完全经济一体化迈进。2005年,欧盟区内成员国的相互贸易已经占欧盟各国对外贸易的66.8%。从目前情况看,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效果普遍良好。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其区内贸易的比重由成立之初的45.8%上升到2004年的55.8%,增加整整10个百分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成员国普遍受益,但国际上公认墨西哥是最大的受益者。东欧10国加入欧盟后,贸易和经济也普遍获得了较快发展。
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安排,区域性集团内部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优于区域外,导致区域内出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组,促成了相对封闭的区域性国际市场的出现。加之贸易、投资创造和转移效应,使得区域内的贸易和资本流动迅速增长,并超过区域间的贸易和资本流动而呈现一种排他性的“内敛”趋势。如欧盟对外投资的1/3是在成员国之间进行的;就北美而言,美国和加拿大都互为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和产业转移国,据统计,美国对外投资的1/5集中于加拿大,加拿大对外投资的1/3则集中于美国。在区内贸易方面,除欧盟近10年来区内贸易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外,其他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内贸易所占比重均呈上升趋势。
第四,加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可以参与和影响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力也越来越强。而单个国家对国际经济规则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只有加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合力才能在全球谈判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和发言权,进而影响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
区域经济是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区域经济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所追求的目标来看,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合作,其目的都是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只不过是范围大小的不同而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突破国家的界限,要求有关国家在经济上以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区域经济合作就是通过签约的方式结为不同性质的经济联盟,并允许各成员国的生产要素在本区域内自由流动,从而提高成员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区域经济合作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了奠基和推动作用。从生产、贸易、金融三个角度看,区城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通,而且亦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能并刺激经济增长,最终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
国际多边安全合作作为一种多边安全制度,是国际安全斗争的重要内容,日益成为国际合作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信息技术等等,都成为各国激烈竞争的领域,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变得容易受到侵犯。这样安全问题日益变得复杂和严峻,安全问题呈现跨国性和综合性。一国安全利益同地区乃至全球安全形势之间相互关联且更加密切。安全的范畴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和政治,日益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领域。因此,安全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本国力量也就远远不够了,需要依靠国际力量即加强国际合作;需要各国摒弃以军事实力来谋求安全优势的旧思维,需要树立新型的安全观,构建新型的安全模式,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宁。因此,国际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安全观截然不同的新型安全模式——合作安全模式。
    面对安全威胁更加多样化的挑战,单个国家的行动往往难以奏效,国际合作才是比较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单边主义进一步受挫,各国在安全领域内的共同利益增加,相互依存,双边和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活跃,国际社会在共同应对安全挑战方面取得新的成果。作为多边安全机制的核心,联合国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第59届联大于4月13日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了《制止核恐怖行为国际公约》,这是“9·11”事件以来联合国通过的第一个反恐法律文件,对加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安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第60届联大首脑会议于9月16日通过的《成果文件》强调,有必要尽全力在本届联大期间制定《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的全面公约》。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更趋成熟。
但国际社会在加强安全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各类威胁和挑战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大国之间的战略利益分歧依然明显,对深化大国安全合作构成一定牵制;由领土、资源、民族、宗教等问题导致的矛盾盘根错节,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对各国改善相互间关系和热点局势降温都构成一定阻力;国际安全合作在机制化、长期化和提高针对性、实效性等方面尚存在许多具体问题。
三、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霸权主义是世界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根源。”“当今世界不安宁来源于霸权主义的争夺”。“战争是同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运于现代战争源于霸权主义的论断,阐明了人类社会不同时代的不同战争根源。
(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有时表现还非常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本质上就是把本国的意志、利益凌驾于其他一切国家的意志、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冷战结束后,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瓦解,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以其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比较明显的优势地位,其霸权主义言行进一步膨胀,特别是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美国的GDP达到空前的11万多亿美元,占世界GDP的比重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23%上升至今日的30%多。综合国力的增强,使美国的霸权欲望明显膨胀。世界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是造成美国“一超”霸权战略猖獗发展的根本原因。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
 1.以强化军事实力为支撑,以赤裸的军事扩张为先导,更多谋求在国际合作机制内实施“先发制人”。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频繁推行“炮舰外交”。二战后至冷战结束前,美国向海外紧急派兵挑起局部冲突共10次,但冷战结束10余年来,增加到近40次,美国成为全球推行军事干预政策最典型的国家。当前,美国军事霸权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军事行动,使敌国屈服于其军事压力,从而达到无限的政治目的,因此它打着各种各样虚伪的旗号,既有单边主义行径,又有多边主义行为。小布什上台后,更多地实施“先发制人”的单边主义。2002年9月20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指出,美国将保持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允许任何国家对其第一军事大国的地位构成威胁;美国必须保持打败敌人的强大能力,不管这个敌人是一个国家还是其他力量。1999年发动的对南斯拉夫的战争以及2001年和2002年发动的对阿富汗战争和对伊拉克战争,就是这方面的鲜明例证。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就是布什政府推行“先发制人”战略的典型例子。在伊拉克战争前夕,美国企图让联合国安理会授予其攻打伊拉克的权利,但各大国看穿了美国的真实意图,在于控制伊拉克政府,进而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乃至中东地区的石油,因而对美国的这一企图进行了集体的抵制。美国眼看联合国授权对伊动武无望,为了找到一个进攻伊拉克的借口,给国内选民一个交待,布什政府打着反恐的幌子,推出了“先发制人战略”。2002年9月20日布什政府向国会递交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报告》分析了“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的重大变化,指出恐怖主义是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成为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并强调,为了保护美国免遭恐怖分子有预谋的袭击,必要时美国将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即“在威胁到达美国国界之前识别并摧毁它”,借助这项政策,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了对主权国家伊拉克的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府,扶植了亲美政权。这是一场缺乏充分理由(无理)、没有联合国授权即缺乏合法性(违法)、并且遭到世界各国广泛反对——包括北约内部的德国、法国强烈反对(犯众)的战争。这些行动表明,在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的状况下,美国的霸权主义进一步恶性膨胀,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2.反恐是美国在新世纪实施新霸权的最好借口和难得机遇。这源于美国政府对反恐战争新的价值发现。美国政府认为,如果把反恐战争的价值仅局限于打击恐怖势力,未免太狭隘了;反恐战争的真正价值在于为美国在新世纪进行赤裸军事扩张提供难得的机遇和借口。布什甚至宣称,在反恐战争面前,世界各国要么站在美国一边。要么站在本·拉登一边。美国以帝国心态划线形成的松散国际反恐联合,使世界战略力量向美国聚合和倾斜。
3.以世界普遍性原则为面纱,企图将“全球化”变成“美国化”。“美国化”是新世纪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目标,指的是用美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同化整个世界,确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民主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美国便打着维护民主旗号,以软硬兼施的方式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输出美国的民主模式,甚至在平等互利的经贸关系中,也以民主为先决条件,迫使受援国接受美国式的民主。伊拉克战争现在也被冠之以“伊拉克自由”的名称。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类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美国设置了名目繁多的人权机构,利用地区热点开展人权攻势,凭借对国际组织的控制充当国际人权裁判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指手划脚,粗暴干涉别国主权。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前夕,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顺利的实现北约东扩,借口南联盟科索沃地区内阿族人的人权受到塞族的侵害,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发动了对主权国家南联盟的战争,最终迫使米洛舍维其政府下台,建立亲美政府。美国借助这场战争,实践了他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政策”,也即“新干涉主义政策”。新干涉主义提倡“人权高于主权”、“主权过时论”;认为主权不再属于国家或政权,而是属于人民;认为保护种族、宗教和少数民族免遭冲突的危害和不受怀有敌意的政府的排斥,是国际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等等。新干涉主义理论实质是使美国对其他国家内政的干涉合法化,从而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新工具。
4.大力推行制度化、机制化霸权,主导“世界游戏规则”。美国政府认为,要想获得世界霸权,就必须获得对各种国际组织的控制和主导权,随着时代发展,获得这种权力已不可能完全通过军事霸道的方式来实现,必须通过主导制定各种国际组织的规章,支配各种国际组织的机制,建构各种国际组织的框架,影响其发展进程和方向,以此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世界霸权。这样一种思维,被称为“规制主义”。目前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拥有20%的投票权,美元储备占国际储备的57%,许多国际经济组织实际上受美国的操纵和控制。
美国以及西方国家这一系列政策、理论、战略的出台及实践,严重破坏了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是国际形势紧张和动荡的根源。
(二)局部冲突和动荡此起彼伏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总体缓和,但地区局势更加动荡,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留下的严重后果,导致因种族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边界争端引发的地区冲突持续不断。据统计:二战结束60多年来,已有80多个国家和100多个国家的军队卷入了世界各地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之中。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共发生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182起,年均4起。造成2000多万人的死亡,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两倍。而1990到1997年世界上共发生各种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273起,年均达34起。近年来全球范围武装冲突频繁发生的热点地区集中在中亚、外高加索、中东、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地区,冲突的诱因主要包括领土主权争端、部族冲突、民族矛盾、宗教对立、武装叛乱和恐怖袭击。这些诱因根植于国际政治的深层矛盾,反映的是现有国际体系的自有缺陷,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造成近年来局部动荡和冲突加剧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美国以反恐为名谋求单极霸权,在反恐中采取多重标准,给地区局势带来严重不稳。从中立的角度观察美国过去十年反恐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到美国在反恐技术上有很多改善,但在战略层面总的来说是失败的。过去十年,美国反恐失败多于胜利,得远远少于失。从北非到西亚再到中亚,甚至直到东南亚,这个广大的伊斯兰弧形地带的许多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上都有很多问题,民众中特别是青年中积累了许多不满情绪,呈现一个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局面。追根溯源,我认为这跟美国反恐战略的失误甚至是失败有关系。
 “9·11”事件导致美国的鲁莽反击,反恐扩大化给很多无辜者带来巨大的伤害,也伤害了很多持有不同文明、宗教的人,把许多本来与恐怖主义没有什么牵连的人、组织、势力推到了对立面,对国际关系也造成消极影响。这一切使处在十字路口的伊斯兰弧形地带的动荡进一步升温,成为全球主要高危地带,激进势力在这里被外部因素激怒并逐渐扩大。虽然奥巴马进行了一些战略上的调整,但是美国十年反恐的巨大推力或者惯性不会消失,造成的恶果不会消失。
奥巴马总统 2009年2月17日宣布向阿富汗增派两个旅及辅助部队的计划,12月1日再次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人的战略调整方案,同时承诺将从2011年7月开始逐步从阿撤军。增加几万人的部队难以扭转战局,2009年塔利班武装在阿富汗境内更加活跃,其活动范围已占国土面积的70%左右,并呈现出跨国蔓延态势。在巴基斯坦的塔利班武装已从西北边境地区向其他地区渗透,多次制造自杀性爆炸事件,袭击警察局和陆军总部等敏感目标,对巴政府构成威胁,使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更加脆弱。
第二,民族、宗教矛盾以及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冲突时起时伏;
民族宗教矛盾它有着一系列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不仅根深蒂固,而且经不得刺激。印巴冲突、阿以冲突、东帝汶问题等都有民族宗教原因。这其中的典型就是阿以冲突。经历四次中东战争后,该地区虽未出现大规模冲突,但双方的武装斗争从未终止,沙龙政府推行强硬政策,而巴方激进组织则频繁制造恐怖袭击,使得中东和平进程异常艰难,构成了世界民族宗教矛盾的“晴雨表”,并且同伊拉克问题相互交织,成为当今世界热点的“神经中枢”。此外,在非洲,1989年以来的利比里亚内战、1991年索马里西亚德·巴雷政权被推翻后导致的部族仇杀和种族冲突、1994年卢旺达图西族和胡图族的部族屠杀、1995年以来阿尔及利亚原教旨主义和泽努阿勒政权的斗争、1996年扎伊尔和卢旺达冲突及扎内战(蒙博托政权)、1998年苏丹内战、摩洛哥与撒哈拉冲突、2000年塞拉利昂维和人质危机等,是民族宗教冲突的另一个热点。
边界领土争端使局部冲突频生。当今世界不少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边界领土争议问题。印巴两国因克什米尔问题而引发的长期矛盾和冲突就是典型代表。
地区冲突的这两大原因,往往交织在一起,更具有爆炸性和危害性。但应看到,种(部)族冲突和边界领土冲突持续不断,固然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但殖民主义者是幕后的根本动因。前面所提到的一系列冲突,无一不与殖民主义的遗垢有关。
同时,由于地区冲突和局部对抗而导致的军备竞赛继续加强。各国或不断加强军费投入,搞技术竞争,或加强武器采购力度。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军费开支直线上升,如美国2000年防务预算达到2808亿美元,比中、俄、英、法、德、日六国的总和还多,2001~2005年美国国防预算规划又比原计划高出1120亿美元。2010年军费开支高达6360亿美元,超过2009年的6120亿美元。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05年度报告称,1998年世界各国的军费开支降到了冷战后的最低点,但此后持续增加。2004年,全球军费开支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35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6%。2007年,世界军费开支总额为1.34万亿美元。中东、东南亚、东欧和拉美是世界四大军火市场。特别是中东地区,从美国等国引进的武器装备总额高达上千亿美元,印度、东盟等国也不断斥巨资购进武器装备。小武器和武器合法贸易每年超过40亿美元,非法贸易估计每年为10亿美元。
第三,恐怖主义对地区稳定和繁荣以及各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恐怖主义事件仍然集中在中东、中亚、南亚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其中南亚成为当今国际恐怖活动引人注目的高发区。去年1到10月,南亚地区发生380余起恐怖事件,其中震惊世界的是2008年11月26日晚上在印度孟买发生的恐怖袭击。恐怖主义活动频繁,直接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动荡不安。
第四,因经济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国内政局动荡,给地区局势增加了新的不稳定因素。东南亚金融危机、拉美经济金融危机,不仅给地区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也给这些地区的政局造成严重不稳,甚至引发武装冲突。受08年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美国2009年10、11月份的失业率高达10%,是2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虽然2010年1月份的失业率稍有下降,但仍高达9.7%。美国劳工部2010年2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增加22000人,至496000人,为2009年11月14日以来的最高水平,且远高于市场人士预期的减少13000人的水平。此外,持续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也有所增加。欧元区仅在2009年11月份就新增失业人口10万人,总失业人数达到了1570万人,2009年12月份失业率在欧元区成立十年之后首次升至10%。根据欧盟委员会2009年12月份发布的预测数据,欧盟27国的失业率在2010年将上升到10.3%,总失业人数将达到2800万人。发达国家失业问题解决的前景非常不乐观,特别是这次失业涉及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结构性的转换使得将来的就业前景非常困难。就业是民生的根本,失业率大幅增加,在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一些贫困国家,高涨的失业率正有促使社会动荡的风险。
第五,能源争夺是导致局部紧张的重要原因。
2005年,国际市场油价持续攀升。8月29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亚洲交易时段创下每桶70.80美元的历史新高,比2004年底每桶43.35美元上涨了63%。此后,油价虽有起有落,但长期保持在每桶60美元上下的高位。12月5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交易价格一度又达到每桶60.80美元的近期高位,收盘价格为每桶59.91美元。 “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使能源主产地和能源通道安全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中东既是全球石油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也是安全形势最动荡的地区。伊境内武装冲突和暴力袭击此起彼伏,沙特等产油大国也日益成为恐怖袭击重点目标。中亚里海地区历来被称为“第二个中东”,该地区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多,“三股势力”再度趋于活跃,政局出现一些动荡迹象,外部力量加紧渗透和争夺。西北非、几内亚湾和苏丹等非洲石油主产地局势也引人关注。马六甲海峡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运输通道,海盗活动猖獗,恐怖袭击几率增加,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三)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21世纪以来,南北关系进一步恶化,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旧贫困,
首先,从财富的占有看,在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这种收入分配却是严重失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全球不平等或许是当代全球议程上最尖锐的问题。”世界人口的40%只占有全球总收入的5%,而生活在主要发达国家10%的人口却占有54%。1950年一个普通埃塞俄比亚人的收入是一个欧洲、美国或者日本人的1/18,半个世纪以后,埃塞俄比亚人的收入变成了欧洲、美国、或日本人的1/35。这一事实是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的写照。南北收入差距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30倍迅速扩大到2001年的110倍,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的外债总额由1980年的6300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2500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欠西方发达国家约500美元债务。由于一些国家的收入还不足以偿还外债,形成恶性循环。2000年非洲人均收入比20年前减少20%,并且还在进一步减少,2800万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据美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统计,自182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加了5倍,世界实际产出则为原来的50倍,这些巨大的收获却是分配不均的。1820年,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比是3:1,1913年为11:1,1950年为35:1,1977年为44:1,1992年为72:1,1997年大约为74:1,2000年就接近75:1,2006年约为141:1。世界上不发达国家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由1987年的36个增长到2009年的49个。其次,看贸易、资本和科技差距,撒哈拉以南地区总计6.89亿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例不如只有1000万人口的比利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量也相对减少,90年代中期全部新增对外投资只有不到20%流入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还掌握当前世界90%以上的专利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双方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生产要素的能力严重不等。再次,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制度的制定权。此外,信息化时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日益明显。即在信息时代由于对数字化技术化和运用的差异而导致不同群体在发展中出现的差距现象。高新科技对国民教育、人力资源质量、基础设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南北贫富分化。
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断贫困化、边缘化。“数字鸿沟”进一步加深,使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远未完成时,又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在国际中更加被动。
(四)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
传统安全威胁是指因外部军事领导力或武力威慑而使自身的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和国家安全遭受到的威胁。军事威胁是传统安全威胁的核心。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等传统安全威胁以外的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义、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海盗活动、非法移民、环境安全、经济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广泛性、不确定性、非对称性和突发性非传统安全已经对世界发展和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其危害甚至超过战争。“9•11”事件夺走了近3000人的生命,超过了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的阵亡人数。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啸导致近30万人丧生,给有关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仅斯里兰卡就达到13亿―15亿美元,占其经济总量的6.5%。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很多国家的财富急剧缩水,甚至引发政局和社会的动荡。而近几十年来的环境污染,造成的全球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频繁灾难。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世界的安全和人类的生存。
1.当前,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强势,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重要根源。
冷战虽已结束十多年,冷战体制也已瓦解,但冷战思维依然根深蒂固,一些西方国家违背国际关系准则,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思想渗透,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向不合其意的国家施加压力,甚至运用武力,危害世界和平。冷战后的局部战争大都有这背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发动持续两个多月的大规模轰炸,造成数以千计的平民伤亡和百万人的难民潮,就是当代传统威胁的典型事例。
当前,虽然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热点问题和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2006年全球国防开支比2005年上涨3.5%,07年全球防务开支1.339万亿美元,比06年上涨6%,2008年全球国防开支1.464万亿美元,占全球生产总值的2.4%,比2007年增长了4%。美国军费比2007年上涨9.7%,占全球的48%,1999年至2008年,美国的军费开支增加量占全球增量的58%。这种状况意味着各国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
当前,伊拉克局势的动荡、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以及持续不断的阿以冲突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存在,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首先,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世界的和平。其次,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此外,全球核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研究报告统计,截至2007年初,全球可通过导弹发射或飞机运载的核弹头数量约11530枚。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或者正致力于拥有核武器,如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等。这种状况对世界安全是一大隐患。
2.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给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滋生蔓延,有其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和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世界发展的严重失衡,国际公理的肆意践踏,超级大国的强权政治和极端势力的畸形发展,是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抬头的重要原因。
恐怖主义势力的猖獗发展,是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的最重要表现。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极端势力由来已久,“9.11”事件宣告了大国恐怖威胁时代的来临,恐怖主义成为危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大敌。印尼巴厘岛爆炸、车臣匪徒在莫斯科制造的惊天大案、别斯兰事件等等,都表明恐怖主义愈演愈烈。美国防务信息中心在“9.11”事件后发表的全球恐怖组织情况报告称,全球共有52个恐怖组织,随后,美国务院又将其中的28个确定为恐怖组织。恐怖主义既是极不公正的国际现实的产物,又为超级大国推行军事霸权提供了借口。恐怖主义的全球性、严密性、诡秘性,使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铲除,恐怖与反恐怖将成为本世纪国际政治军事斗争的矛盾焦点。
网络安全的极大隐患,直接威胁主权国家的安全。一是美国牢牢掌握着当今世界最先进计算机的核心技术,尤其是掌握着芯片的控制权,主导着国际互联网。一旦你进入国际互联网,便踏上了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你的信息安全将被别人控制。二是电脑“黑客”大量存在,神出鬼没。他们或盗窃口令和密码,或寻找系统漏洞,不用身临其境,一切都在弹指间发生战略性逆转;或制造病毒,对信息网络系统进行毁灭性攻击。可见,在信息社会,在事关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安全问题上,点击鼠标比抠动扳击更重要。
3.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并发。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不仅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牵制,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传统安全威胁有可能转化为非传统安全威胁,非传统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传统意义上的战争与武装冲突。这使维护国家安全的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上升的趋势,我们应当从国家安全战的高度,正视非传统安全带来的问题,将应对非传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范畴,把军队应对非传统安全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军队要在大安全观的指导下,注意发展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的非战争的军事能力。2008年初为了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军队武警部队出动官兵42.1万人次,民兵和预备役人员135.2万人次,机械车辆4万余台次,全力投入到了抗灾救灾的斗争。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发生后,军队和武警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地震发生仅13分钟,我军已全面启动应急机制;地震发生后不到10个小时,1.2万名军人和武警官兵进入灾区;地震发生一个月内,全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13.4万人次。      
在奥运安保和支援奥运工作中,军队也投入了大量的官兵。中央对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最后集中在四个字上,叫“平安奥运”,我们实现了这个目标。在这方面军队共投入了15.7万余名官兵,其中直接担负奥运安保任务的总兵力3万余人,各种水面舰艇33艘,飞机74架,直升机38架,防空导弹共39套。     
我军还积极地加强了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方面的国际合作。2008年12月20日,中国宣布派遣海军舰艇到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这既是保护中国航运安全的需要,也是加强与有关国家国际安全合作的重要举措。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非传统安全威胁并未改变传统安全威胁对于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军事安全并未退居次要地位,它仍然是综合安全的有力保障和最后手段。要赢得和平,维护战略机遇期,必须具有遏制战争和打赢战争的能力,这是新形势下军队的一项根本职能。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后来中共中央把他认定为世界主题、时代主题、时代特征,其主要含义是强调和平与发展是两个主要问题,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而且是相当长时间内的主要问题;并不是说现在已经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当今世界仍处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大时代,只是进入了这个大时代的一个新阶段,以前是以战争与革命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其任务是反对和准备战争,迎接和夺取革命的胜利;现在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其任务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和制止世界大战,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世界繁荣。对这个论断的全面理解是“和平与发展”在相当长的是期内是世界各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不仅由其可能性,而且有现实性,甚至是一种必然性,解释了今后世界或国际社会发展的方向。
两大主题的提出使我们明确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国际上的主要矛盾及其斗争的方式;也使我们明确认识了实现和平发展的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和长期性,认识了今后国际社会发展的方向,揭示了它的规律;还让我们认识了它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一致性,社会主义只有在和平的条件下才能得到顺利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会更有利的保障世界和平;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为之不懈努力。因此,两大主题的提出极大的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是一个大的突破、大的创新。
当前世界面临诸多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是一个最主要的威胁,国际恐怖主义是世界的一大公害,民族宗教和领土争端是世界人不安宁,人口爆炸、粮食危机、贫富悬殊、资源短缺、毒品泛滥、疾病蔓延、生态环境恶化、跨国犯罪猖獗等都构成了对世界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宁、发展与繁荣的威胁。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回到和平与发展两大为题,而且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唯有这样,才能提纲挈领,带动解决其它问题。这就是提出两大主题论断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