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

2012年山东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乡镇卷

2020-07-12发布者:郝悦皓大小:73.50 KB 下载:0

2012 年山东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乡镇卷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填写上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 2、考生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试应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 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给定资料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5 年发表的《世界科技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家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差距,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差距。” 据第 8 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 例为 3.27 %。这个数据意味着,每百人中,仅有三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2012 年 2 月 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 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 年中央 1 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 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 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 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 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 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文件强调要“发 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 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 题。” 从 2004 年提出“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2005 年 “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06 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2009 年“加 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2010 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2011 年“强化水文气象 和水利科技支撑”;到 2012 年将“农业科技创新”写入标题,并以半数以上篇幅重点阐述加 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央已经连续 9 年将农业科技问题写入当年的 1 号文件。 2. 农业部有关官员在解读 2012 年中央 1 号文件时说,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 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突出表现为“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 技总体水平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比较多。我国 50%以上的生 猪、蛋肉鸡、奶牛良种以及 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业科技推广 服务不足。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不 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 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 为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对于今年中央 1 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该官员认为,新 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但是,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 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 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 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开始逐步减小。 3.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农业科技对中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 20%, 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 52%,科技进步已成为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 措施,农技推广成为其中关键一环。 种了 50 年地的河北农民赵老汉,听到上大学的女儿告诉他 2012 年中央 1 号文件对农 业科技问题非常重视时还很迷惑,没有文化的他并不知道这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正 在琢磨的是电视里播的小麦新品种为啥长得那么好,产量也比自家高。他打断女儿的话问 道:“那明年俺想种电视上那个大麦穗的品种,能解决不?”横在赵老汉和他日思夜想的“大 麦穗”之间的那道坎儿,就是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农业新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在 我国农村这还是个很薄弱的环节。”农业部某副部长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是一个短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 1/4 左右。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 3000 余项,但转化率仅为 40%左右, 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 30%,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于生产,只能停留在研究阶段和实 验室成果阶段。” 据 2011 年河北省有关部门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北省每年有许多农业科技成果, 其中,受农户欢迎并得到积极应用的所谓“热烈成果”约占科技成果总量的 10%,加上一定 配套服务才能接受的所谓“温型成果”约占总量的 40%;另外,约 40%的成果属于农户不感 兴趣、不愿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冷型成果”。 4. 杨翠明是河北省涉县某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他对记者说,“我们主要是对农业 进行推广和服务。话虽简单,可真要做好这项工作,却没那么容易。就拿优良种子的推广 来说,原来是县里交给乡里,乡里先交给村干部实验种些,那还得好说歹说,因为谁都不 希望在自家地里搞实验。”农民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推广,但当农民认识 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后,反倒让杨翠明觉得无奈了。据他介绍,当地农民经常为了一些农 业上的问题找他,一些简单的农作物管理,如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他靠着经验还能够指 导,但面对一些复杂的技术难题,他也无能为力。“主要是二十多年来,我的农技知识始终 没有更新,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杨翠明表示,农技员普遍知识陈旧,且不能及时掌握新 的技术,“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农村土壤、环境的变化,一些新的病虫 害防治问题让杨翠明也束手无策,令杨翠明更尴尬的是,直到去年,技术站也没有增加相 关技术设备对土壤情况、作物病虫害等进行检测。杨翠明的农机推广站只有 4 名工作人员。 负责全镇 19 个村、8000 多户、3 万亩耕地的技术服务。由于涉县地处山区,乡镇区域跨 度大,农技服务范围相比平原地区更广,这些年来,杨翠明一直希望自己的队伍能够扩大 “1990 年技术站刚发展的时候有一批人,1996 年又从大专院校分配来一批人,可 1997 年以后就没有新面孔了。”杨翠明感叹道,“一直是这几个快成老头的人负责工作。”让杨翠 明感到力不从心的是,“镇里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多,养老、信访、包村、救济、粮食直补等 工作都要参与,根本没有太多时间来做本职工作。”据悉,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实行对农 业技术推广机构“断奶、断粮”和“下放”等政策后,全国 44%的县级农业推广机构和 43%的 乡镇农业推广机构被削弱和停拨事业经费,近 1/3 的技术人员离开岗位,导致农技推广体 系受到破坏,尤其是造成了乡、村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严重缺乏,即便是在岗的农技 推广人员,往往也得花去 70%左右的时间去做政府指派的“中心工作”,或者身兼一些“经营 性任务”。在采访中,很多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站都表示“不太熟悉”、“不清楚”、“没主动找 过”,即使有找过的也常常无功而返。 5 .广东省翁源县菜镇农技站站长陈云贤已经在乡镇从事农技推广 20 多年了,在他看 来,没有农技站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再好的农业科技也难以到达农民手中。他认为,镇 一级农技站是一座上联专家、下联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民科技需求有效对接的桥 梁,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但是没有自有办公用房、没有试验示范基地、也没必要交通工具 的“三无”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作为一个从事基层推广 20 多年的人, 我只能靠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感情来维持工作。”陈云贤说,该镇是翁源县的县城所在地, 也是一个农业大镇,但“我们站 4 个人连办公室也没有,只能到镇政府借别人的办公桌。” 作为镇农技站的站长,他的工资有 2000 元左右,但是却基本没有工作经费,也没有配置 必要的交通工具。“到田间地头都要开自己的摩托车,油费还要自己掏腰包,如果不是对农 民有感情,我早就不干了。” “以前我们把杂交稻送到农民手中,农民也不要。”陈云贤说,很多农民你给他们讲农 业科技,他们听不懂,也不想去尝试新的技术。必须有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深入乡村,和农 民交朋友,让农民信任你,再通过示范带动,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现在镇上 98% 的粮农都种植了杂交稻,大部分农户都是用甘蔗地膜、水稻抛秧技术,这都是我们农技站 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的结果,“但是全镇有农业人口 6 万多,农技推广者只有 4 个,要把新技 术都普及到农民手中,根本就是不可能,只能做一点算一点。”,说到这里,陈云贤有点无 奈。他已经 53 岁了,但是却是该镇农技站最年轻的工作人员。 翁源县农业局张局长告诉记者,翁源是广东的农业大县,事实上,县委、县政府十分 重视农业的发展,翁源已经发展成全省重要的水果、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翁源还建有粤 北最大的蔬菜批改市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却出现萎缩。“ 1997 年以 后,全县的农技推广体系一直没有进过新人,部分地区中专及以下学历农技人员超过了 40%。县、镇两级农技站一年的工作经费只有 5 万元,这点经费分配到农技站基本上可以 忽略不计。” 最后,张局长强调说,不能片面强调市场化,只有政府转变观念,才能推动解决农技 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 近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官员在解读 2012 年中央 1 号文件时,强调了文件中“一个衔 接,两个覆盖”的提法是一大亮点。即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要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 资收入水平相衔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 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它抓住了基层科技人员多年期 盼的关键问题,这对于长期工作在基层、奋战在一线、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做出贡献的 70 万农业科技人员,无疑是相当大的鼓励。 6.菜农韩进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想赚点钱供孩子上学。他听村里人说养羊赚钱, 就借了 1 万块钱买了一些羊,盖了棚子买了饲料,不料这些羊染上了瘟疫, 1 万元打了水 漂;2010 年冬天因为天气严寒,城里菜价纷纷上扬,韩进听说种菜能赚钱,于是家里 6 亩多地全都种上了卷心菜,但当卷心菜上市,正赶上蔬菜价格下跌,卷心菜 8 分钱 1 斤, 韩进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不堪生活重压的他陷入了绝望。 从“蒜你狠”、“豆你玩”到“菜贱伤农”,一幕幕“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事实告诉我们,尽 管如今在农村,农民有了电视、电脑、手机,但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化设施和产品却并没有 给农民的生产带来切实的便利。农民并没有及时掌握所需要的第一手市场信息,比如蔬菜 的生产状况、未来价格的趋势预测、生产风险预警等。菜价涨了,农民没得到什么好处, 菜价跌了,农民只能望洋兴叹。很显然,供求信息脱节,农民不知道该从何处获得与生产 有关的市场行情来指导自己的劳作,“菜贱伤农”事件的不断发生,进一步折射出中国农村 信息化技术的“软肋”。 有学者指出,同样的蔬菜,在农村那么贱,到城里却那么贵,显然是流通环节出了问题。 公路运输、批改市场、卖菜商贩--三类经营者血管里没有流淌“道德血液”,赚得太狠。有关 方面统计,中国的流通成本占到商品价格的 50%-70%,流通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也有 专业人士认为,农产品种植有着先天缺陷,主要是都有一定的生产周期,到底种多少,如 何才能赚钱,农民只能依靠有限的信息或凭个人感觉。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多了价低, 价低少产,少产价高,价高多产”的恶性循环,几乎是农民长期难以摆脱的魔咒,这是造成 “菜贱伤民”的根本原因。 7.与“韩进事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东禹城市的农民。这里的农户在进行种植作业时 不但能享受全国一流的专家全程指导,而且足不出户就能把握市场信息的瞬间波动,凭借 信息技术真正实现了“智慧农业”。 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信息化试点项目以及“四节一网两增”(节能、节水、节肥、节药 ; 农业信息服务网;增产、增收)现代农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2009 年起,中科院、 禹城市政府、中国移动山东分公司三方合作,建设了覆盖各涉农部门,上联部、省、市, 下联县、乡、村各级信息服务点以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基层农户的 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通过整合农业种植、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流通等权威信息资源, 以无线农业信息机、嵌入式致富宝农业信息手机、电脑等为载体,依托强大的中国移动网 络,第一时间将信息送达基层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 2010 年到 中科院禹城试验站考察时指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唯独山东禹城是扎根在农户,扎根在 农村,解决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经营麦子和玉米生意的禹城市毛庄村村民袁俊 春喜欢用致富宝移动农信手机查询各地粮食价格信息,由于这种手机收录了农业新闻资讯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6 页,此文档共1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下载需知: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