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 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这首词 中,词人蒋捷描绘了不同人生阶段听雨的感受,这体现了
A.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C.感性认识的总和构成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需要借助感性形式来表达
试卷相关题目
- 1(单选题)毛泽东指出:“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表明了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
C.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全而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多选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出现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这主 要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A.反驳了不可知论
B.以客观事物为原塑和摹本
C.把实践观点引人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多选题)关于认识的本质,不同哲学流派有不同的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B.反映论的立场
C.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先验论的立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单选题)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对此进行了深人的思考,给出了 不同的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A.认识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B.对事物的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C.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认识是主体“内心反省”的结果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多选题)《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则“生木造屋”的寓言。高阳应将要建造房屋, 木匠对他说:“不可以,木料还没有干,把湿泥抹在木料上,木材必将弯曲。用没有干的木 料来建造房屋,即使现在是好的,以后也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回答说:“按照您的说法, 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 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建造房 子。房子刚盖成的时候是很好的,但是没过多久,果然坍塌了。这则寓言说明
A.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
B.理论总是滞后于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要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多选题)下列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看法,正确的是
A.感性认识是对于事物内部联系的部分认识
B.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比感性认识更重要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单选题)列宁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 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A.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完全消失,转变为理性认识
B.这一过程一旦完成,对该事物的认识就不再前进
C.完成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D.理性因素起决定作用,不存在非理性因素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单选题)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 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尤为重要。百分之一的灵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A.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是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
C.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具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D.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多选题)“理论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 自身的过程。”这句话揭示了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下列关于这次飞跃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这一飞跃比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
B.实现了从观念存在到现实存在的飞跃
C.这一阶段检验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D.实现这一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多选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古代先哲提出了 “天圆 地方”说;到公元2世纪,托勒密提出了 “地心说”,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西方人奉为真 理;到16世纪,哥白尼发表了 “日心说”,推翻了 “地心说”;到了今天,科学界更推崇“宇宙 大爆炸”学说。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过程说明
A.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认识活动无法正确反映现实世界
C.真理不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相对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