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上为有效地降低蝗虫的种群密度,可通过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治理直接达到的目的是
A.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
B.降低蝗虫出生率
C.降低蝗虫死亡率
D.改变蝗虫年龄组成
试卷相关题目
- 1下列关于种群的不正确叙述是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性
B.种群密度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C.种群是物种进化的单位
D.种群密度由自然因素决定,与人为因素无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培养酵母菌时,无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B.在实验后应该对计数板进行认真擦洗
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蒲公英种群密度取样调查过程是 ①随机选取若干样方 ②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目 ③确定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为调查对象 ④计算种群密度 ⑤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A.①②③⑤④
B.①③②④⑤
C.③①②⑤④
D.①④②③⑤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农田管理中经常除草可以:
A.加剧生物与环境间的斗争
B.促进种内互助
C.加剧种间竞争
D.减轻种间竞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某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先呈“S”形增长.后呈“J”形增长
B.先呈“J”形增长,后呈“S”形增长
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保持稳定
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
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南方的柑桔不宜在北方种植,造成这种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A.温度
B.空气
C.水
D.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兔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A.36
B.75
C.12
D.300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速度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种群出生率下降
B.雌性个体也减少
C.种群性别比例失调
D.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