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足量的AgI 分别放入下列物质中,AgI 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①5mL0.001mol·L-1KI溶液 ②15mL0.002mol·L-1CaI2③35mL0.003mol·L-1HI溶液 ④15mL蒸馏水 ⑤45mL0.005mol·L-1AgNO3
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③>②>⑤
C.⑤>④>②>①>③
D.④>③>⑤>②>①
试卷相关题目
- 1已知25 。C时,AgI饱和溶液中c(Ag+)为1.22×10-8 mol/L,AgCl的饱和溶液中c(Ag+)为 1.25×10-5 mol/L。若在5 mL含有KCl和KI各为0.01 mol/L的溶液中,加入8 mL 0.01 mol/L AgNO3溶液,这时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c(K+)>c(NO3-)>c(Cl-)>c(Ag+)>c(I-)
B.c(K+)>c(NO3-)>c(Ag+)>c(Cl-)>c(I-)
C.c(NO3-)>c(K+)>c(Ag+)>c(Cl-)>c(I-)
D.c(K+)>c(NO3-)>c(Ag+)=c(Cl-)+c(I-)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向ZnSO4溶液中加入Na2S溶液时,得到白色沉淀,然后向白色沉淀上滴加CuSO4溶液,发现沉淀变为黑色,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色沉淀为ZnS,而黑色沉淀为CuS
B.上述现象说明ZnS的Ksp小于CuS的Ksp
C.利用该原理可实现一种沉淀转化为更难溶的另一种沉淀
D.该过程破坏了ZnS的溶解平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用石灰纯碱法软化硬水时,加入石灰的作用是( )
A.只能降低水中的永久硬度
B.能同时降低水中的永久硬度和暂时硬度
C.可把部分Ca2+所形成的硬度转变为Mg2+形成的硬度
D.可把部分Mg2+所形成的硬度转变为Ca2+形成的硬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赤潮、酸雨、臭氧层空洞、潮汐等都与环境污染有关
B.Ksp反映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直接根据Ksp的数值大小比较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小
C.汽油、柴油和植物油都是碳氢化合物
D.“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的表层采用高温时自动烧蚀的耐高温、抗氧化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带走热量从而保证内部温度不致过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下列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蒸馏水,Ksp(AgCl)增大
B.在CaCO3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稀盐酸,平衡不移动
C.可直接根据Ksp的数值大小比较难溶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
D.25℃时,Ksp(AgCl)>Ksp(AgI),向AgCl的悬浊液中加入KI固体,有黄色沉淀生成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下列有关AgCl沉淀的溶解平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gCl沉淀生成和溶解不断进行,但速率相等
B.AgCl难溶于水,溶液中没有Ag+和Cl-
C.升高温度,AgCl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D.向AgCl沉淀中加入NaCl固体,AgCl沉淀的溶解度降低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某温度时,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Na2SO4可以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B.通过蒸发可以使溶液由d点变到c点
C.a点对应的Ksp大于c点对应的Ksp
D.d点无BaSO4沉淀生成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纯净的NaCl并不潮解,但家庭所用的食盐因含有MgCl2杂质而易于潮解.为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有人设计这样方法:把买来的食盐放入纯NaCl的饱和溶液中一段时间,过滤即得纯净的NaCl固体,对此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食盐颗粒大一些有利于提纯
B.设计实验的根据是MgCl2比NaCl易溶于水
C.设计实验的根据是NaCl的溶解平衡
D.在整个过程中,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会变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的pH时,应先将pH试纸润湿,然后进行检测
B.滴定达终点时,如图滴定管的正确读数为23.65mL
C.向AgI悬浊液中滴加少量NaCl溶液,沉淀转化为白色
D.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时,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加入一定体积的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已知CuSO4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Na2S溶液的反应情况如下: (1)CuSO4+Na2CO3主要:Cu2++CO32-+H2O===Cu(OH)2↓+CO2↑ 次要:Cu2++CO32-===CuCO3↓ (2)CuSO4+Na2S 主要:Cu2++S2-===CuS↓ 次要:Cu2++S2-+2H2O===Cu(OH)2↓+H2S↑ 下列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CuS
B.CuS>Cu(OH)2>CuCO3
C.Cu(OH)2>CuCO3>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