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选修部分—探索历史的奥秘11

胡适指出,“……评判的态度含有几种特别的要求:⑴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⑵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天还是不错吗?’⑶对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人家这样做,我也该这样做吗?”材料中胡适强调的是

发布时间:2021-08-23

A.对古代制度的彻底否定

B.对事物的评判要依据现状

C.不很相信存在过的事物

D.对事物怀疑、质疑的态度

试卷相关题目

  • 1《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这符合史学家刘知几的

    A.史才

    B.史学

    C.史识

    D.史德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历史学家马克·布诺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的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诺赫在此强调的是

    A.鉴往知来

    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的文明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史家不离事而言理,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哪一项最不易受到史家主观因素的影响

    A.事件发生的时地

    B.事件的前因后果

    C.事件的历史意义

    D.事件的是非评价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主张治学者不可以“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中国古代史学家是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刘知几

    D.章学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历史学家波普尔说:“总之,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都有权作出自己的解释。”作者试图强调        

    A.对历史的解释可以随心所欲

    B.研究统一的历史规律没有意义

    C.历史不能复原,故无法证伪

    D.历史研究应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刘宗绪在《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中提出:“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以及革命、起义、暴动等等事件与过程,常常被列为重点。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事件中的大部分,多半是属于为争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这一切当然是必须讲的。但是如果只是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能算是完整的历史吗?”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充分肯定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B.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

    C.必须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研究历史

    D.认为“压迫、剥削、侵略”是应该完全肯定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我们若非专凭自己的时代判断,来吞并历史判断,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一种自然的办法。”对钱穆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承认皇位世袭在中国古代的合理性

    B.认为评判历史事件要结合历史判断

    C.这种“自然的办法”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D.中国传统政治是黑暗的、非理性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