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梁启超在《新民说》 “论国家思想”中解说了“国家”和“朝廷” 两个概念的差异。梁启超说:“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原意为吃禾苗的两种害虫,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A.提出了救亡图存的要求
B.宣传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C.反映了社会契约的精神
D.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
试卷相关题目
-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其中“主保中国,次保大清”是指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儒是以教任职,如外国教土之入议院者。……王者往,君者群,孔子能群天下人,非天下之君而何?”根据以上材料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李贽
B.黄宗羲
C.康有为
D.陈独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这表明当时
A.女子兴学成为教育主流
B.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深入人心
C.提倡合理的女子教育和家庭教育
D.男尊女卑思想已经不复存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到,从1 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郭蒿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
A.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
B.批评洋务派与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都没有触及根本
C.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学习西方技术
D.认为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有学者指出:“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以下表述不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称呼演变:夷务到洋务
B.西方侵略使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发生变化
C.由模仿到“走自己的路”
D.对西学的看法:从鄙视到推崇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下列各项中符合维新派“宪政”思想的是
A.“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
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D.“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1883年,又说:“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体现的王韬的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B.中体西用 君主立宪
C.师夷长技以制夷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民主共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