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时开办了《女学报》,成立了“北平师范女学堂”,这表明
A.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
B.维新派重视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
C.维新派发动妇女参与维新变法政治运动
D.变法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傅彻底决裂
试卷相关题目
- 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把进化当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根本上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B.直接导致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C.开始了民主、科学的启蒙
D.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下图是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它反映出
A.维新派行动落后于其宣言
B.维新志士注重启发民智
C.变法运动参与阶层广泛
D.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城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应浙江督军吕公望邀请,赴浙江观钱塘江大潮时发出的感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思想中“潮流”的是
A.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之主张
B.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之主张
C.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君主立宪之主张
D.义和团的扶清灭洋之主张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1910年,由立宪派发起的四川保路运动早读清政府的血腥镇压。立宪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闻讯发表文章称:“革命暴动之举,吾党所素不赞成也”,“而今日清政府多存留一日,则元气多所斫丧(斫丧意思为摧残)一分”“革命尚可以于万死中求一生”。以上史料表明立宪派
A.与革命党人结成了反清同盟
B.从保清转向反清
C.接受了革命党人的反清思想
D.以反清之名行保清之实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A.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
B.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持否定态度
C.物质文明的发展会降低人类的幸福感
D.五四运动促进了知识分子的觉醒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郭蒿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
A.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
B.批评洋务派与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都没有触及根本
C.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学习西方技术
D.认为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到,从1 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这表明当时
A.女子兴学成为教育主流
B.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深入人心
C.提倡合理的女子教育和家庭教育
D.男尊女卑思想已经不复存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