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1

龙场悟道”的故事是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说明王阳明领悟到“求理”的途径是(     )

发布时间:2021-07-22

A.发明本心

B.圣人托梦

C.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

试卷相关题目

  • 1《二程全书·遗书二上》云:“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乃知不善尤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A.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

    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心即理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D.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衡,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索,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

    A.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

    B.得到了当朝统治者推崇

    C.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

    D.使儒学的地位达到了顶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宋明儒学思想家对如何约束个人行为,有不同回答。一个主张“主人在外面”,一个主张“主人在里头”。下列反映了“主人在里头”的主张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制天命而用之”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如果你是一位元代的学者,在思想上深信“心”是世界的本源,而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须向内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你会肯定何人的学说?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曾有“边缘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等种形象,其中“神化”和“僵化”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A.汉朝和隋唐时期

    B.汉朝和宋明时期

    C.隋唐和宋明时期

    D.隋唐和晚清时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