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91

宋真宗想封宠幸的刘氏为贵妃,按照制度得要宰相撰制文。他派人将写好自己意愿的手诏送给宰相李沆。李沆当着使者的面把手诏烧了,对使者说:“你回去告诉皇上,就说我李沆不同意。”皇帝没办法,只好作罢。这反映了

发布时间:2021-07-16

A.宋真宗手无实权

B.李沆与刘氏有仇

C.相权过大直接威胁到皇权

D.相权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

试卷相关题目

  • 1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也经历了变化。与成语“金榜题名”有关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元政府设置的行省一般不以自然屏障为边界,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将徐州划归江淮,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其主要原因是

    A.游牧民族经济活动单一

    B.吸取宋代地方分权教训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节制

    D.行省面积较广管辖困难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有史学家评论说:“隋唐时期……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皇权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B.政府拥有了一定的政务决策权

    C.皇帝和政府共同决策政务

    D.政府对皇帝专权有一定牵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唐会要》载: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如后举事发,长吏奏停现任。……并量事轻重贬降,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可见唐朝科举

    A.士人可直接报考进士

    B.重视对士人品德的考查

    C.不看重士人诗文水平

    D.由御史台主理考试事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唐中期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进士科的弊端在于

    A.重视学识,轻视德行

    B.重视诗赋,无法选才

    C.注重门第,多不称职

    D.脱离现实,学不致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秦代律法“细密严苛,轻罪重罚”,汉代律法则“以刑辅德,重德轻刑”,特别是汉武帝执政后,汉律更加明显地融人“三纲五常”的礼教原则。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法家思想的彻底消亡

    C.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

    D.限制君权的主张甚嚣尘上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墩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   )

    A.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

    B.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

    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

    D.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D.提高了官员素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研究者指出,科举制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型流动。对科举制“上升”和“下降”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央加强了对选官的控制

    B.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C.提高官员群体的文化素质

    D.平衡官员来源的地域分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据陆游《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时,“密镌一碑,碑中“誓词三行,……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这主要反映出宋朝

    A.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注重维护皇权独尊与神秘感

    C.统治者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

    D.保障言路畅通与政治开明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