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变迁,向人们证明了其物质性。人类社会的这一物质性主要表现为 ①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人类社会不受人的意识所影响 ③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物质的 ④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发布时间:2021-05-14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试卷相关题目
- 1“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最能了解政府的是群众,最有资格评价政府的也是群众。从认识论上讲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B.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人类可以利用水力资源、煤炭资源,可以利用核能发电;可以制造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把宇宙飞船送上太空并返回地面;可以制造各种化工用品;可以培育各种农作物新产品等等。这些都说明了
A.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规律
B.人能认识规律对事物的发展作出科学预见
C.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D.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可以主宰世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纵观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从神州5号到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这充分说明要做好我们的工作,必须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物质依赖于意识而存在
B.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
C.思维决定存在
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根据现在我们面临的通胀压力,要防止经济过热。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明年将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调整的唯物论根据是
A.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人与气候”,旨在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气候,促进人与气候和谐发展。对此正确的做法是 ①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保护气候 ②气候影响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要把握气候规律 ③气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要开发利用气候 ④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灾害频发,要主宰气候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我们周围环境中的物质是正物质,它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以及中性的中子组成。与此相反,由带负电的质子和带正电的电子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反物质只要和正物质相遇就会湮灭,爱因斯坦预言过反物质的存在。2010年11月,欧洲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使其存在了 0.17秒,这是物理学界的突破性发现,也是人类首次捕获到反物质。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捕获佐证了( ) ①物质世界的演变是人类智力的发展的结果 ②反物质存在于运动中,具有客现实在性、可知性 ③反物质是人创造的 ④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几十年一遇的严重干旱,给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关于旱灾成因,学术界给出了一个普遍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从哲学上看,这一结论体现 ①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④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奇观——日全食。日食天暗之时,有些居民就出来“敲锣赶天狗”,认为“把天狗赶走才能平安!” 面对这种现象,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 ) ①提高眼力,拒绝落后文化的污染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把握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坚持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 ④把握联系的客观性,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2010年12月1日,是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在十几年与艾滋病病毒的斗争中,人们已经研制了一些能够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的药物,我们深信人类最终一定能彻底战胜艾滋病。这体现了 ( )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和改造规律
B.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会不断地增强
C.认识总是自然地向前发展的
D.科技的发展将使人们无所不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俗话说:“一叶知秋”、“一燕知春”、“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说法表明 (1)推理是人们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2)思考在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上述论述体现了“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 (4)上述思维过程体现了归纳推理
A.(1)(2)(3)(4)
B.(1)(3)(4)
C.(1)(2)(4)
D.(2)(3)(4)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