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位同学就物质概念进行了辩论。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说法,在你看来评价正确的是
发布时间:2021-05-13
A.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B.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C.两者各自片面地强调了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D.两者都是正确的,前者是就哲学上的物质而言,后者是就具体物质而言的
试卷相关题目
-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固有属性是________。
A.联系 运动
B.运动 客观实在性
C.客观实在性 联系
D.客观实在性 运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2010年10月13日,总部位于巴黎的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发表公报说,该组织一个专家组实地考察后发现,马鼻疽已在中东地区对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有关国家的兽医部门应提高监测级别,加强对这种传染病的防控。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中国气象局日前印发的《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将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且有降水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气象干预措施,消减雾霾,清洁空气。这说明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依据 ②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能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循序渐进的加以推进。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C.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D.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甘肃电大率先开展以“知行感悟湿地,爱我地球母亲”为主题的“09湿地中国行”读书活动。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B.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C.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D.人在自然面前是无所不能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如果遇到不舒服的事可以学着看电影,让电影治愈你。如果你缺乏学习动力,可看《幸福终点站》《风雨哈佛路》;如果你对爱失望,可观《偷天情缘》《初恋50次》;如果你自卑失落,可瞧《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如果你厌倦生活,可赏《在世界的转角遇见爱》《搏击俱乐部》。上述说法的哲学依据是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实践是认识的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
A.③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2013年6月至9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启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成功完成多次下潜任务,使我国在探索深海远洋,寻找深海生物、矿物等那些珍贵的甚至是未知的资源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这表明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人们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