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政治 >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8)1

为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北京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成功地实施人工消雨作业。这说明

发布时间:2021-05-10

A.人们能够能动地改变规律造福人类

B.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D.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试卷相关题目

  • 1人的认识能力从无到有的发生,其现实基础是

    A.物质

    B.客体

    C.主体

    D.劳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与途径是

    A.客观事物

    B.主观认识

    C.科学理论

    D.社会实践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 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 (3)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A.(1)(2)(3)

    B.(2)(3)(4)

    C.(1)(3)

    D.(3)(4)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先试点,再推广,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实践者和创造者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萱草俗名黄花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 , 萱花作为观赏植物 " 无一可取 , 植此同于种菜 , 为口腹计则可耳。至云对此可以忘忧 , 佩此可以宜男 , 则千万人试之 , 无一验者。书之不可尽信 , 类如此矣 " 。这表明书本上的观点(  ) ①其真理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用来指导实践是不成功的  ③是不可盲目相信的   ④影响到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一位诗人曾用生动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以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给他们一份谬误,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这聪明。从这一自白中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 对于每一个认识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③. 找出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 ④.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2009年11月,40年不遇的寒潮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抗击寒潮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这说明 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 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这种活动能够左右社会发展的规律。”这种观点(  )

    A.是正确的。科学回答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B.是正确的。因为人是人类社会的主宰

    C.是错误的。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社会发展规律对人的制约

    D.是错误的。没能认识到人在社会发展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中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是正确的

    B.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是正确的

    C.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错误的

    D.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是正确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