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有关部门对“《民事诉讼法修订》专家建议稿”进行第四次论证。此次修改稿的一个重大突破是用立案登记制度代替现行的立案审查制度。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立案审查程序,是经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才予以立案受理,造成老百姓打官司立案难。当事人起诉到法院立案,往往相隔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达到快速解决纠纷。民事诉讼法从立案审查到立案登记的转变,体现的哲理是
发布时间:2021-05-10
A.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认识的不断扩展、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试卷相关题目
- 1有本数学读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三人分别被关押在不同的房间里。房间里有充足的、不同种类的罐头,但没有开罐头的工具。一年后: ◎工程师利用房间里的东西制作了启子,再用罐头盒和食物做成炸弹,逃了出去。 ◎物理学家采用把罐头抛向墙壁的方法吃到了罐头,并计算了把罐头抛向墙壁时最容易打开罐头的角度和速度。 ◎数学家一个罐头也没打开,饿死了。但数学家解决了罐头怎样码放才能看起来舒服且便于拿取的问题;另外,他在证明下面的理论过程中死去: 定理:如果打不开罐头,我就会死去。证明:如果我能打开任一罐头…… 这个揶揄数学家的小故事告诉我们 ①如果知识构成不同,意识结果就会有差异 ②一般意义上讲,实践比认识更有价值 ③理论很重要,但科学的理论更重要 ④认识形成第一次飞跃是不够的,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才是终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下列活动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的有( ) ①修身养性 ②经济体制改革 ③荒山变绿洲 ④脱贫致富 ⑤我要为人民,营私以为羞
A.①②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就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 ①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超越,否定传统 ②要善于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 ③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抓住一时的灵感 ④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够说明和解决新问题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的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哲学寓意是( )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实践是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失败了1200次.有人讥讽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从爱迪生的回答可以看出 ①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 ②认识决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③认识的真理性要靠实践来证明 ④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通过百度对“金融危机预测”进行搜索,可以获得近400万条相关内容,也许正是因为金融危机现象复杂,变幻莫测,才吸引更多的人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从哲学上看,这一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
A.正确认识经济运行规律可以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复苏
B.透过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C.对金融危机的正确认识是世界经济由衰退转向复苏的动力
D.通过不同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感受此次金融危机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古语云:“难于上青天。”如今,人们可见“深度撞击”的绚丽火花,“发现”号航天飞机平安着陆,中国“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挑战太空、探索太空的活动一个接一个。上述材料说明( )
A.主观能动性是人与物的根本区别
B.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美妙的境界
C.人们所“想”的与所“做”的是完全一致的
D.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世界发展的快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这说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①要尊重客观规律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基础 ④要在实践中创造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在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宣布,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逐步完成,我国沙漠化进程首次实现逆转。这一重大变化的产生得益于国家林业建设指导思想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过渡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重大调整。这一观点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
A.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转变观念,就会导致客观世界的巨大变化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这一认识主张之所以是正确的,是因为( )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更正确
B.认识过程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事事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