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试卷相关题目
- 1从前一度认为“教育产业化,医疗社会化,住房商品化”,现在看来这一认识有误区,如要解决好居民的住房问题,还应该有一定数量的保障房。这表明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都具有局限性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真空中两块平行金属板之间存在的某种吸引力,被称为卡西米尔力。通常情况下,这种力只会导致物体相互吸引。但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有了新认识:如果将真空中两块平行金属板 中的一块换为硅板,将它与另一块金属板浸入某些流体中,此时产生的卡西米尔力便是一种斥力。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由28位国际专家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确定了9个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并对目前人类的消耗水平和系统的“临界点”进行了量化和评估。研究人员警告称,一旦9个临界点全部或者大部分被突破,人类生存将面临“不可逆转的变化”。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②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③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要的是学习这种思想的精髓和方法,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我们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这段话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C.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D.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才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人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杨万里的《过沙头》:“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下面诗词中与《过沙头》蕴含的哲理相同的
A.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B.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C.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征集“10000个科学难题”,涉及各学科尚未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优先发展问题、前沿热点问题和学术争论问题等。科学难题征集活动有利于激发青少年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引导他们 ①超越书本知识,否定科学理论权威 ②揭示和创造事物发展的规律 ③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④积极参与科学实验等实验活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1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据2011年11月19日的《新京报》报道:从神八搭载回来的14种蛋白质溶液,大多数在太空微重力下,结晶效果非常好。科学家发现,这些太空晶体可供研制抗癌新药。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真理是客观的和无条件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