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人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发布时间:2021-05-10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试卷相关题目
- 1漫画中的大学生“村官”
A.不知道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不懂得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忽视了认识是实践的来源
D.背离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古诗云:“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图画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他们发现一些粒子可能以快于光速的速度飞行,但是这一发现是否为真,还需其他实验的独立测量进行重复实验。只有接受更广泛、更严谨的实验考验,才能最终验证或反驳是否真的存在超光速粒子表明
A.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指导实践
B.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孙武曾率军三万打败楚国二十万大军,并在战争中撰写《孙子兵法》。孙武著兵法说明实践是
A.认识的来源
B.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检验真理的标准
D.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 ①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②改造自己的思想③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④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从1982 年到今天,党中央已经发出十几个涉及“三农”的“一号文件”。这些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一号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③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④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2011年11月22日,中国国务院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政策与行动、取得的积极成效以及“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部署及有关谈判立场。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因为 ①我国在应对世界气候变化中居于主导地位②气候政策对应对气候行动具有促进作用 ③对气候变化的正确认识可以引导人们趋利避害④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尽管薄膜太阳能电池应用广泛,但它“先天不足”:薄膜越薄,制造成本越低,但当其变得更薄时,会失去捕光能力。对此,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最终发现,当薄层厚度等于或小于可见光的波长时,其捕光能力会变得很强。科学家们可据此研制出厚度仅为现在商用薄膜太阳能电池厚度的1%,但捕光能力却大有改善的薄膜太阳能电池。这说明 ①客观并辩证地认识客观事物就能提高人类的创新能力 ②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 ③人类认识和利用客观事物要以客观事物的属性为前提 ④在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中,人类的创新能力是有限的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求真是新闻工作者永远的价值追求。但真相往往不是漂在水上的油花,也不是清澈溪流中触手可及的卵石,很多时候,它就像原始森林里来去无形的灵狐,只有穷追不舍的猎手,才可能发现它的踪迹。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是一个过程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真理是抽象的绝对的,谬误是具体的相对的 ④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新闻的发源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