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政治 >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4)1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④客观的

发布时间:2021-05-08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试卷相关题目

  • 1我国1995年开始实施全民食盐加碘政策,以解决当时许多人体内因缺乏碘元素导致甲状腺发病率过高的问题。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人又因为碘过量而患上了甲亢等甲状腺疾病,大家开始质疑碘盐的作用。从当初的全民食盐加碘,到现在出现质疑,在哲学上体现了 ①真理是具体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必须积极做好量的积累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由于受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地震韵律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预测地震成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这表明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③看问题的观点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④看问题的观点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揭示的哲理是

    A.真理的获得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

    B.只要与客观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

    C.追求真理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一项由欧洲研究人员发布的实验结果称的实验距离中,中微子比光速快了60纳秒。若该实验正确,爱因斯坦理论中广为的“光法超越”将被打破;若超光速存在,则将现代物理学彻底颠覆,人类的物理知识将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这说明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B.运动是无条件的

    C.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大型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正在进行第六版的编纂工作。与以往不同,这次编纂不再参考过去的问题和答案,所有问题都将根据时代发展和读者需求进行重新设置,很多问题也将有新的答案或不再有标准答案。上述思路是基于

    A.物质的客观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B.运动的绝对性,很多事物是不能正确认识的

    C.实践的社会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D.认识的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霍金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我们的目的只在于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

    B.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

    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钱学森在美国期间,在他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来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随着实践的发展,已经确定的真理会被推翻④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还是今天的官员财产公示、垄断行业改革,改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非议中前行。这说明

    A.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日的

    D.认识在实践中反复而无限发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