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永恒使命。关于真理和认识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认识是不断变化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真理属于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发布时间:2021-05-08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试卷相关题目
- 1德国思想家莱辛说:“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之所以需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是因为
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B.真理与谬误是截然不同的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2009年11月,历时四年多的建设,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贯通。此隧道从前期论证到动工建设,花了10年时间。各方面曾围绕建桥还是建隧道有过激烈争论,经过严格的考察、勘探和论证,综合比较,确定建隧道优于建桥。这一过程告诉我们:
A.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条件性
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D.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在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正能量”位居榜首。著名语言文字学者郝铭鉴指出,“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催人奋进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从哲学的角度看 ①正能量具有能动性,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 ②正能量具有创造性,能够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 ③正能量具有反作用,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④正能量有指导作用,能够将人们的愿望变成现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300余年前,顾炎武先生批评两晋亡于清谈,后人有“空谈误国”之说;300余年后,中国共产党人自勉于史,在“空谈误国”的清醒之外,更强调“实干兴邦”。从哲学的角度看,“空谈”之所以“误国”是因为
A.没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B.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C.忽视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GDP已经深入人心,其目的就是要减少资源消耗,加强资源有效回收利用,发展再生资源。核算GDP时,要考虑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这是人们在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后作出的选择。为此,必须强化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上述材料表明 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赖的 ④实践决定认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A.承认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D.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彼此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更高水平的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宋代诗人陈与义《襄义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这首诗说明
A.新事物必然占用旧事物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体现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