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官修的晋代史
现存的《晋书》绝非第一部编纂成功的晋史。在唐初,完整或残缺地保存下来的晋史不下十八部之多[1]。有几部涵盖着整个时期,而其他几部只涵盖部分时期。卷帙最为浩繁的是南齐臧荣绪(415-488)[2]的一百一十卷大作。然而该书就像其他几部一样,并不能令唐太宗[3]满意,于是他在646年(贞观二十年)[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我十二万分地感谢魏楷教授(Prof.James R.ware),他不厌其烦的指点在许多方面都对拙文有所裨益。
[2] 依据浦起龙的《史通通释》(《四部备要》版)卷12,页16,十八家晋书可能就是《隋书》(本文所提到的历朝正史皆为乾隆四年刊本,同文书局影印本)卷32,页2、4下-5上,所提到的十九家作品,除去习凿齿的不算。可是这显然与下头唐太宗诏令中所提到的人名并不全然相符。事实上在《廿二史札记》(《四部备要》本)卷7,页16上-17下及《十七史商榷》(《广雅丛书》本)卷43,页1上-2下,还列举了将近一打唐代以前论述晋史的著作。
[3] 著名的李世民。其传记见Giles,1196;C.P.Fitzgerald,son of Heaven。
[4] 《唐大诏令集》(《適园丛书》本)卷81,页6。根据《旧唐书》卷2,页17下,闰二月当作闰三月。该诏令亦见于《玉海》(浙江书局本)卷46,页28下及《全唐文》(广雅书局本)卷8,页1下-2下,唯略有出入。
颁布一个诏令,批评所有的十八家晋书[1],并下令重修。
根据《旧唐书》[2],编纂新晋史的命令是在644年(贞观十八年)颁布的,而其工作则完成于646年。646年的诏令只不过是对编辑者与修纂者的先前任命再加以确定,其中或许也还杂有一种炫耀大皇帝对 中国 史书撰述之广博知识的欲望。重修的工作据说主要是以臧荣绪的作品为底本,不过对其他著作,甚至于连虚构的故事也都加以旁稽杂考[3]。皇帝亲自写了四篇论赞,附在宣帝、武帝之本纪以及著名的作家陆机、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列传后。在最后一篇论赞里,皇帝(他本人也是一位书法家)很权威地批评了数位早期书法家的书法[4]。整部书因此而得到充满敬意的头衔--御撰。皇帝颇以此书为傲,因此他在648年(贞观二十二年)赠送一部给两位新罗王子带回本国[5]。该书起先叫作《新晋书》,其后很快地就去掉了书名上的"新"字,而取代了其他的晋朝史。这些旧的晋朝史现在只保存着一些断简残篇[6]。
后代的学者对这部史书钻研不多,而少数 研究 工作,实际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十八名作者中的十四名在该诏令中分别以姓、名或字被提到。其中十二名可以很容易地确定为臧荣绪(诏令中称绪)、虞预(诏令中提及他的字叔宁)、萧子云(子云)、王隐(宇处叔)、何法盛(法盛)、干宝(干)、陆机(陆)、曹嘉之(曹)、邓粲(邓)、檀道鸾(鸾)、孙盛(盛)和徐广(广)。这些人在《隋书》卷33,页2、4下一5上都提到过了。另外两位可能是谢沈(字行思,提到的是"思")和裴松之(提到的是松,《唐大诏令集》误作"讼")。这两位在《隋书》卷33中皆未曾以晋史作者的身份出现。不过,《晋书》卷82,页16上谢沈的传却提到他有三十几卷晋史方面的著作;而《宋书》卷64,页11下,裴松之的传则提到了他的《晋纪》。
[2] 卷66,页4下-5下;卷73,页12上。
[3] 《旧唐书》卷66,页5;《史通通释》卷5,页2;卷17,页3上-4下。
[4] 夸示个人在 艺术 方面的渊博知识或许就是这位皇帝撰写这些论赞的动机。据《梁书》卷35,页9下,十八家晋书的作者之一、同时也是书法家的萧子云,想要在王羲之父子传末写篇论赞,却未能付诸实现。唐太宗646年的诏令显然有意批评他这一点。参见205页注[4]。
[5] 《旧唐书》卷199上,页18上-19上;《新唐书》卷200,页20下-21上。
[6] 汤球《晋阳秋辑本》、《晋纪辑本》、《九家旧晋书》(《丛书集成》,册3805-3810);黄奭《黄氏逸书考》,册67-79,该书中关于晋史的著作分别收集在二十一条项目下。
没做好[1],该书编成正好一百年时,何超做了两卷"音义",却太过简略,而且大多只是有关单字读音上的 问题 [2]。清代名学者,如卢文招[3]、王鸣盛[4]、赵翼[5]、钱大昕[6]和李慈铭[7]在本书的校勘、注释上做得都相当少。在"食货志"方面尤其如此。举例来说,在钱氏的五卷《晋书校注》里只有一条札记是关于"食货志"的;而在王氏的十卷书里,我们也只能找到两条:其中的一条还是纠正一项错误,批评别人的看法。其他的校勘者对此几乎毫无贡献[8]。
我们可以找到的遍注全书的唯一作品是吴士鉴与刘承幹在1927年付梓的《晋书斠注》。但是它实在贡献无多,而且对"食货志"所下的工夫尤其无法令人满意。在某些地方,它甚至于连最易获得的 参考 书资料如各朝正史,都未曾加以利用,以致忽视了一些重大的错误。
涵盖着从远古 时代 ,以迄617年隋朝覆亡为止,漫长的一段时间中,有十五部中国朝代史,其中只有五部列有叙述 经济 事务的"志"或"书"[9]。这就是《史记》中的"平准书"[10],所论述的范围仅限于汉代早期,尤其是武帝之世(公元前141-前87年)。《汉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仅有的例外是"地理志"。参考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及《十六国疆域志》,皆收入《二十五史补编》,页3529-3559、3561-3577、3579-3648及4083-4209。
[2] 由其妹夫杨齐宣在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作序。《音义》在乾隆四年版《晋书》末尾可以找到。
[3] 卢文招氏的校补仅限于"本纪"及"天文志"、"礼志"。见其《群书拾补》(《抱经堂丛书》,册67)。
[4] 《十七史商榷》卷43,页1上-卷52,页6上,尤其是卷47,页5。
[5] 《廿二史札记》卷7,页16上-卷8,页18下。
[6] 《廿二史考异》(《潜研堂全书》本)卷18,页1上-卷22,页20上,特别是卷20,页17上;又,《诸史拾遗》(《潜研堂全书》本)卷1,页11下-18下。
[7] 《晋书札记》卷1,页1上-5下。
[8] 较重要的几位如洪颐煊《诸史考异》卷2及卷3(《广雅丛书》,册341),周家禄《晋书校勘记》卷5(同前书,册219),劳格《晋书校勘记》卷2(同前书,册220),丁国钧《晋书校文》卷5(《常熟丁氏丛书》本)。
[9] 其他各史是《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及《北史》。第一、第三及第四种史书有志,但无食货志。
[10] 沙畹曾译为法文。见Edouard Chavannes,Les Memoires de Se-ma Ts'ien.3.538-604。
中讨论经济事务的部分在规模上就比较宏大[1],它也最早使用"食货志"这个标题。该志回溯到公元前两千年代的三代,而止于王莽在公元纪年开始时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编纂时间的先后顺序,第三篇是《魏书》中的"食货志",这部书名正言顺地自限于拓跋王朝(386-550)的事务上[2]。《晋书》和《隋书》中叫做"食货志"的各卷,都是在7世纪中叶编修的,由官方史家修纂以补充并延续稍早的著作。
《隋书》中的十篇志最初目的在涵盖梁、陈、北齐、周、隋五个朝代,因而也曾被叫作《五代史志》[3]。"食货志"[4] 自然 也不例外,而且有一部分还涵盖了宋、南齐,乃至于东晋(317-420)。其纂修始于《晋书》创修的前数年--641年(贞观十五年)--但是杀青的各卷要到656年(高宗显庆元年)才呈献给皇帝,那已是《晋书》修成十年之后了[5]。在《晋书》的二十一位知名的编修者当中,至少有四位也参与《五代史志》的工作[6]。或许就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两部史书中,"志"的部分并无重复之处。有一个奇妙的结果是有些讨论东晋经济史的 文献 ,出现于《隋书》中,而不像一般人所想的,存在于《晋书》中。好像是作为一种补偿似的,《晋书》"食货志"不只就西晋(256-317)一代作广泛地记述,而且也回溯到后汉(25-220),承续班固在《汉书》里留下的脉络。它无疑是2-4世纪中国经济史最重要的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孙念礼博士(Dr.Nancy Lee Swann)的 英文 译注业已出版。我很荣幸能在出版前读到她的译稿。(按:后已成书出版,本文作者有评介。)
[2] 因为魏收是在北齐时撰写该书,自然也就将前朝东魏(534-550)的统治者当成是北魏(386-534)的合法继承者,而为他们写了本纪。参考魏楷:"Notes on the History of WEi shu",JAOS 52(1932),35-45。
[3] 《史通》卷12,页29。切勿与唐以后之五代史混为一谈。
[4] 加州大学的布露小姐(Miss Rhea C.Blue)在未出版的手稿中曾将该卷译成英文(按:此文后刊于《哈佛亚洲学报》)。参考Woodbridge Bingham: The Founding of the T'ang Dynasty,13,note 11。
[5] 1026年的"宋本原跋"在1739年版中也可以找到。
[6] 《新唐书》卷56,页3上引录了二十一名史家的名字.其中四位是李淳风、李延寿、敬播(《旧唐书》卷73,页14下)及令狐德棻(同书卷73,页12下)。
"食货志"曾被英译成"Treatise on economics"[1]、"Monograph on food and commidities"[2]、"Treatise on food and money"[3]。最后一译最为传神,因为"交易的媒介"显然是班固在《汉书》卷24上,对"货"字所下的冗长定义中的基本内涵;而所有早期讨论经济事务的"志"也都截然划分为讨论食物与货币两部分。那么,第二个翻译就不对了。两《唐书》以下的"食货志"就分成了更多的部分,因为后代的经济生活性质日益复杂。
本文之目的在于将此志作一便于阅读的英译,并以简明的方式加上一些必要的注解。正文版本大抵根据同文书局翻印的1739年(乾隆四年)刊本。因为这是最通行的一种。校勘方面,则参考其他版本,也参考了前人指出过的重大出入。
此处并无重撰晋朝经济史的企图。但是几项重要的特征则拟在 历史 背景一节与摘述于两条札记中的土地制度及田赋制度里加以讨论。参考文献将用脚注写出[4]。有待解决的问题,亦将--指陈,冀以抛砖引玉,引起更广泛的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
[1] C.Martin Wilbur:Slavery in China during the Former Han Dynasty,50.
[2] Woodbridge Bingham:ibid.,13。
[3] 孙念礼即采用这个译法。
[4] 只有那些鲜为中国研究学者所知的少数 现代 著作才附上出版的时间与地点。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