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教育类论文】强化逻辑推断,剑指核心素养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2-21 14:42:58

 摘要: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表面看试题形式并无太大变化,但细看设题思路,已经和2016年截然不同,明显的变化就是:强化逻辑推断,剑指核心素养。突出人文素养,无疑代表未来选拔人才标准的转变。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创新型人才,无疑是国家急需的人才。把握这一变化,对指导日常教学和应对未来高考,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逻辑推断;核心素养;高考语文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用王湾的这句诗形容今年的高考试卷,是最恰当不过了。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就整体来说,除了把选考文当做必考,实用文本由传记文本替换成多文本新闻材料,表面看试题形式并无多大变化,但细看设题思路,我们就会发现,2017年高考设题思路与2016年截然不同,明显的变化就是:强化逻辑推断,剑指核心素养。 
  一、古诗文阅读:古文不变,诗文小变 
  纵观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除了成语运用、病句辨析题型设置没有改变之外,就是文言文阅读的考察内容相对稳定。选文出自《宋书・谢弘微传》,可以让考生生发纵横联系,谢家是当时豪门贵族,庭兰玉树,人才辈出。谢灵运以及谢弘微都是晚辈中的佼佼者。而文中的太祖,就是辛弃疾词中赞美的那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刘寄奴。如果考生能建立这种纵横联系,理解这段文言文并不难。 
  诗歌鉴赏题的设置基于欧阳修的一首诗歌。欧阳修是宋代名仕,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本诗是欧阳修担任主考官时所作。设题上,第一题由表述性答题改为多选题,难度不大。第二道题可以视为"炼句"题型,首先明确手法,譬如本诗运用比喻,以静衬动的手法,同时运用想象,让考生"读其诗""想象其情景""遥想其为人"。对于考生而言,身临其境就很容易找到"代入感"。 
  二、现代文阅读:选文小变,设题大变 
  现代文有三篇阅读选文,明显的变化是由选考变成必考,实用文本由传记文本转向多文本新闻材料。"小变"是变表述题为选择题,整体分值并无太大变化,仅仅增加了一分,但是因为题量增加而增加了一定难度。 
  这些都是"小变",2017年现代文阅读题最大的变化就是设题思路改变,这种变化的重心是考察学生逻辑推断能力。譬如论述类文本第2题题干:"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干明确地告诉考生,考察的是"论证"能力。而C项所谓的"立足未来"这明显违背了基本逻辑常识。第3题B项,也犯了这种逻辑推断错误。题文中说"如果�夂虮浠�公约……能落实,那么后代的需求就能得到保证",这句话是假设判断,这个判断违背了假设性原则,其一是没有强有力的手段保证这一公约必然能够落实,其二即使能够落实,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或者未知风险,难以保证推断的结果。 
  小说鉴赏的表述性设题也出现较大变化,以往小说阅读题或是考察"塑造人物形象",或是考察"环境的作用",或是在情节设计与主题表达等方面设题。而2017年设题把重心指向想象与思考,譬如第5题题干:"小说以'渴'为重心谋篇布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布局谋篇的角度设题,别具匠心,但是"标准答案"似乎并不太"标准"。第一条答案是"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和交代,使情节更为简洁"。这一条考生如果没有深刻的情景体验很难想到。第二条答案是"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为突出"。这条答案交代对"渴"这个中心设计、对表现人物和突出主题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这两条答案忽视了作为小说"核心"的东西,即这一设计对情节的重大作用。从小说情节运行的角度,这个情节点是典型的营造"突发事件",作为答案,要凸显这一点才相对"标准"。第6小题"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条"标准答案":"小说人物'他'。这样写很真实。"这条答案暴露了命题者的生搬硬套。"他"讲述者采用的是"局外的视角",或者说成"上帝的俯瞰"或者"全知视角",因此是不存在"答案"中所言的"所知有限",更不存在"这样写很真实"。这两个瑕疵暴露出命题者文学鉴赏的功底。设题可以有创新性,但必须符合文体特征。 
  至于实用文本采用多文本新闻材料,笔者则为之大声叫好,要做到能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去粗取精,把握要点,需要考生在平时多加练习。这种阅读训练需要做"减法":抓住问题核心,直奔真实。 
  三、语文文字运用:强化逻辑推断,突出人文素养 
  第19题从语句衔接转换为"表达得体"训练,这无疑是对语文学科人文素养的一种拓展训练。第20题属于语言连贯衔接的表述题型,题干不断强化:"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第21题题干同样重在是强化逻辑推断:"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 
  有些考生勤奋有余,但研究分析能力不足。强化逻辑推断,突出人文素养,无疑代表未来选拔人才标准的转变。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创新型人才,无疑是国家急需的人才。 
  四、作文题的设置除去了无谓的猜题,提供多样化选择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的设置无疑是一大亮点,这种题型,破除了材料作文无谓的审题,同时给考生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从这些关键词中,交叉多重视角,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科技多个方面,有传统与现代,譬如"京剧""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高铁";有城市和农村,譬如"共享单车""移动支付"与"美丽乡村";有正面也有负面,譬如"一带一路""高铁"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材料贴近社会热点和新课程改革,每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表征与缩影,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与理性思辨空间,具有很强的张力。这种张力,是民族自信的体现,也是政治素养在作文中有效体现。 
  在这些关键词中,既有体现中国活力的"正能量",也有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抒发民族的自豪感,也可以直面现实问题,表现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这样的作文无疑是符合学生需求的好作文体例。因为学生的性格各异,他们认识世界的视角并不完全相同,传统作文刻意追求"最佳立意""基本符合题意"等所谓标准,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 
  五、思路与对策 
  纵观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22个设题,明确提出"概括分析"字眼的地方有两处,明确提出"论证、逻辑、推断"字眼的地方有三处,隐含这种信息的有9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文高考设题正在强化逻辑推断,意在培养考生核心素养。作为语文而言,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和探究意识。 
  现今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要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现实世界,关注未来发展,独立思考,敢于创新;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拥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奥秘、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寻找幸福的奥秘,追寻人生的意义。 
  "知识不是无情物,化作能力更护花。"谨以此共勉。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