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教育类论文】让学生自己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2-21 14:42:29

 摘要:课改以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一线教师没有深刻把握这一理念,从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丧失。对古诗文教学当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问题展开探讨,有利于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话语权;李商隐无题诗; 
  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1]因此,古诗文的教学便成了中学语文教师授课的重点。然而,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许多教师在古诗文授课的过程中过早地把一些观念性的东西强加给学生,从而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很难真正地走进作品,走进作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有首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谁写的吗? 
  生:李商隐。 
  师:对,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李商隐的作品还是记得很清楚的。当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人纷纷告别文坛,唐诗的辉煌也不得不走进了它绚烂的落日余晖,于是李商隐来了,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唱一咽的低吟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从这短短的二十个字,我们能体会到诗人的几多感慨。今天,让我们一同走向灵心善感的李商隐,学习他的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很随意地就给李商隐的这首诗定义为爱情诗。谁规定的这是一首爱情诗?这恐怕仅仅是教师自己的想法。这里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把学生们的思维牢牢地禁锢住,使学生难以有更多的思考和追问。那么,教学中到底应该怎样让学生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呢?我们不妨以李商隐的无题诗为例,来看一下我们应怎样去理解古诗文,把握古诗文的思想内容。 
  李商隐的无题诗,可以说多与爱情相关,但我认为又不当惟爱情解,这样难免显得狭隘。许多无题诗中也融入了对仕途以及人生的感慨。其间多伴随着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与彷徨交织一起的矛盾心情,这实际上与整个时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 
  李商隐的无题诗,略去了爱情的线索,隐去了主人公的身分,将非情的成分脱略殆尽。李商隐的无题诗底色往往是萧瑟、寂寥的,我们读到的不是感时伤怀,就是壮志难酬,或是相思不得,很少见有意气风发之作。而这也正是他感叹身世飘零,自己高远的志向不见容于世的缘故。孤苦伶仃的李商隐独自在仕途打拼,既没有父辈奠定的政治基础,亦没有雄厚�力作经济后盾,更没有终南捷径可资凭借,而自身又过于清高孤直,在晚唐污浊的大环境下,少有真心朋友,无人理解、无人倾诉、无人帮扶,所有的情绪也许只能在诗中流泄,但就连这种发泄,都不能随心所欲。从以下两首诗中可见一斑: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在没有铺垫的情况下,便以"相见时难别亦难"开头,让人颇感突然却又觉回味无穷。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面对百花凋零的暮春时景,自然难遣悲怀。面对美好春光即将逝去的无可奈何,不正是作者自身不幸境遇与心灵创痛的写照吗?后人常说其诗晦涩迷离,难以索解,他也许正是有自己无法言说的苦衷,才把诗写得如此含蓄、朦胧。想来,他的世界应是多么地寂寥与无奈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亦广为传诵,作者借用比喻和双关的表现手法,以烛泪将自己的执着与决心表达得淋漓尽至,乃至升华到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然而,作者似乎是在以希望写绝望,使人读后惟感悲慨。 
  颈联中自己因为痛苦以至于容颜憔悴,内心中又交织复杂的情感,以至连此时的月光都显得冷清。一个"改"字将对韶光易逝、青春不再,壮志难酬、不被理解的苦闷悉数传达。最终,尾联以可望而不可及的蓬山、青鸟落笔,虚无缥缈,仿佛怀有无限的希望又只是一种空想罢了。 
  此诗可以视为咏叹爱情之作,但在爱情之外,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慨叹。 
  同样的情感也体现在李商隐的《锦瑟》这首类似无题诗的作品中。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人短暂的一生可谓不幸,他怀有凌云壮志,但因身处晚唐衰世,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生存,他一生沉于下僚,受尽坎坷。在《锦瑟》中,虽然各种意象扑朔迷离,但依然可以读出作者夹杂其间的深深的悲愤之情,通过追忆青春年华,对自己不幸的遭遇发出了无限慨叹。作者面对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有过的花样年华,但一切皆成往事,诗中的"思"字又何尝不是作者对人生过往的思考呢?接着,作者借庄周与望帝的典故,用"晓"和"春"两个字给全诗稍添亮色,在怨恨惆怅之余似乎也有对世界的一种追问和对自己高洁理想的坚持。颈联中,作者继续用典,蓝田美玉升烟和鲛人滴泪化珠的典故,再次使哀伤的情绪跃起,诗人孤独哀怨的形象也被定格。最终,"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自己以赤诚之心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在付出巨大的努力后,发现时光已随风而去,现实中的自己却是盛年不再,功业未建,壮志难酬,恋人生离,爱妻死别,一切已物是人非了。 
  对于李商隐而言,贫困的早年生活已属不幸。同时,他的爱情生活也是充满了坎坷与失意。从相关资料来看,对于李商隐爱情生活的描述,真实证据较少,多数是推测。但关于李商隐的爱情故事亦非空穴来风,他的确将自己的感情经历隐晦地表露于诗歌中。据刘学锴、黄世中等先生研究发现,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及取首句二字为题的"类无题"诗中, 有相当部分是与爱情有关的。 李商隐在生命中可能先后遇到多个女子,他都付出了至深真情但没有一次是以完美收场,诗人只得将自己的纯情、真情寄托在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诗作中。 
  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中,飘忽不定的意象似乎是在寄情所爱之人,又仿佛是在象征隐喻其坎坷的仕途。对此,我们不需要将其诗作固定解,而应在把握其情感大方向的基础上,做多重理解。 
  冯浩曾讲:"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持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至实有寄托者多,直做艳情者少,夹在不分,令人迷乱耳。"[2]由此可见李商隐无题诗本身的魅力之大。我们在解读无题诗时,如能借助其纷繁的意象,以及其中所常表达的爱情主题,结合作者身处的时代以及个人经历,尝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相信我们会真正理解李商隐,走进李商隐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古诗文的解读可以有很多种角度,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分析。一篇古诗文除了主要的思想内容之外会不会有其他的思想情感呢?相信每个人的看法和感悟又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意的话,会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使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走,很难体会到古诗文丰富的文化内涵。 
  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好好地把握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教学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做到的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策动学生而不是推着学生走,让学生开动脑筋而不是直接给学生一些观念性的东西。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品位,我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意外的惊喜,更能够嗅到学生心灵深处的芬芳。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