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 要: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学习时常提不起积极性。那么,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学好这门能培养好奇心、塑造创新精神的学科呢?通过一系列教学中的实例,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体验性学习;学习兴趣
小学是学生接触科学、认识自然的第一个学习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让学生在接触科学的过程中认识科学、感知科学,进而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促使学生理解教材
科学讲究的是绝对的理性,小学科学教育则要求学生将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寓学于乐,通过让他们认识身边的事物来培养其科学及实践精神。
在"肥沃的土壤"一课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对土壤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表层土壤是大家平时就能见到的,下层土壤是大家平时见不到的,而岩石层则只有在峡谷或特殊地貌下才能被如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之类的科研工作者发现。假如教师不在教学过程中对孩子予以引导,他们很可能无法理解教材阐述的内容,从而对学习产生疑虑与困惑。因此,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我带领他们一起到室外观察泥土,并与书本所讲内容进行细致的对比,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土壤肥力的差异。草坪下的土壤最肥沃,普通的土地肥力不足,沙坑中的沙土又干又涩。在体验性的学习中,学生有效汲取了课本上的知识,并经由对比加深了对不同土壤差异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了对所学科学知识的更好记忆与掌握。
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体验性学习,可以使他们深入理解教材。通过教师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可以在根据课本内容认识事物的同时,将现实生活中的知识与书本联系起来,学思结合,从而促进自身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让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良好的实践与思考能力同样是提升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因素。在教孩子们学习"冷热与温度"的时候,我就采用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
我让学生将杯子摆在桌上,在三个杯子中各倒满半杯水,然后便要求他们将煤油温度计伸进杯中,再读出温度计上标注的刻度。
"六十二度""三十三度""四度"。
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我让他们把手放在杯子表面上感觉温度。我问他们:"大家都知道,水烧开时的温度是一百度。装有热水的杯子中温度是六十二度,离一百度还差三十八度,为什么你们会感觉烫手呢?"
对此,学生面面相觑。他们纷纷举手尝试解答,却都没能找到六十二度的水会让人感觉到烫的原因。最后,还是我给出了小小的提示:"你们说,人的体温是多少呢?"
"三十多度!"
"对,准确地说是三十六到三十七度。那么,现在你们再想想,为什么装有六十二度的水的杯子会让你感到烫手?"
"因为……因为水温比体温高!"
通过亲自进行实验,学生认识到了冷热之间的差别,更进一步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小心热水、谨防被烫伤这个道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将很快做到举一反三,并会乐于将这种实验的激情倾注到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很多时候,倘若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呵护,他们的想象力将很快被枯燥的课堂教学消磨殆尽,对此,积极协助并鼓励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观察"的课堂上,我在一个小箱子里放了一些道具,让学生将箱子中的物品拿出来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
有的学生从箱子里拿出了橡皮,摸了一会儿说:"老师,这块橡皮软软的!"
另一个学生则拿出同一块橡皮,看了一会儿后说:"这块橡皮是长方形的,看起来很硬!"
还有的学生,则从箱子里拿出了一袋辣条,他看了看,闻了闻,最后捏着鼻子对我说:"老师,这个闻着好呛啊。"
同学们都笑了,我也笑了。我说:"你平时也喜欢吃辣条,现在为什么会觉得它很呛呢?"
�@个孩子想了一会儿,突然恍然大悟道:"老师!我知道啦。在吃的时候,辣味在嘴巴里,很香;闻的时候,辣味钻进鼻孔里,很呛!"
"手代表的是触觉,眼睛则代表了视觉,两种感觉对同一种物品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你们通过眼睛辨别物体形状大小,依靠的则是视觉。今天,咱们将要学习的,就是这一系列感官间的差异。"
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以学生为主体,促使他们在想象、思考的过程中抒发真情、探究真理,以此培养其学习自主性及严谨的思维认知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应将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令学生在体验性学习的过程中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