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论大学生“心防工程”建设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30 16:36:12

   摘 要: "心防工程"是心理防范工程的简称,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控制理论、安全心理学理论、犯罪学理论。大学生"心防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安全防范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是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防工程; 大学生; 安全管理
  长期以来,高校特别重视防范系统中人防、物防、技防的"硬件"因素的建设,忽略了防范体系中的"软件"因素,即防范意识、防范心理和防范能力的培养,强调安全防范这个矛盾体发展的外部条件,忽略了矛盾关系中的主体因素,即被保护对象---高校学生。"心防工程"是心理防范工程的简称。大学生"心防工程"是指以预防犯罪、防范治安案件和各类安全事故为目标,通过组建大学生心理防范骨干队伍,建立预警机制,培养大学生防范心理,增强其防范技能,达到构建良好校园安全环境目的的一项安全防范工作。
  大学生心理防范与传统的防范手段不同,是力图培养安全主体对危险的感知能力和防范意识,形成防范心理,让安全主体从防范工作的对象变为防范工作的主体。"心防工程"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犯罪学等。马克思认为,心理作为大脑的机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有自主能动性作用; 矛盾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因此,心防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在客观实践中存在可能导致人们心理失范、违法违纪等危害社会行为,从而在思想上加以教育疏导; 同时,由于意识具有自主能动作用,这就决定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到位,就能收到良好效果。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大学生"心防工程"就是调整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规范大学生行为规则,通过行为规则内化,使从事正当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从事不正当的行为被视为"异常""越轨"。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总称,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大脑是反映事物的器官,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自觉能动性。安全心理学认为,人们心理活动通过感知觉器官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形成思想,指挥行动,产生行为。
  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三个方面。人是安全活动的主体,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当人的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环境相"匹配"时,表现为"正确"的行为; 当人的内在心理因素的某些要素与外部环境的某些要素发生冲突时,其行为表现为"失误"。大学生"心防工程"就是研究分析大学生活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社会各种复杂因素影响的条件,正确分析大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心理活动规律,以达到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大学生的不安全行为,从而科学地采取措施,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安全心理素质。
  犯罪学理论认为,大部分犯罪都是行为人在权衡犯罪的风险与回报、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和决定的结果。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所在。预防违法犯罪的核心就是通过增加犯罪风险和成本、减少犯罪回报和收益来抑制犯罪。违法犯罪总是流向比较富裕和防范薄弱的地方,违法犯罪之手总是伸向防范心理薄弱之人。大学生"心防工程"就是使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犯罪人会因为权衡行为的风险和成本过高、回报和收益过低,实施违法犯罪侵害成功的可能性降低而不敢贸然行事,甚至完全断恶念于未然。
  大学生"心防工程"建设以信息员队伍为支撑,以搭建大学生"心防工程"预警信息平台为窗口,以加强安全课程体系建设和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为重点,以培养大学生防范心理、提高他们防范技能及应急自救能力为突破口,实现大学生成为校园安全防范主体的目标。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管理体系的优势,充分发挥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作用,紧紧依靠学校党务系统、学生工作系统、共青团系统、学生社团系统、心理咨询系统、宣传系统,建立群防群治与专防专治相结合的、全方位的大学生"心防工程"信息员队伍。学生会增设"心防工作部",班级增设"心防委员",学生宿舍聘任"心防信息员",学生社团组建"心防社团",广播台开设"心防频道"等等。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心防工程"信息员进行培训,定期研讨校园稳定、治安防范及特殊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等方面问题。
  高校建立大学生"心防工程"信息预警机制,收集、分析、研判高校校园稳定态势、治安形势、人身保护及心理健康各类信息,为大学生"心防工程"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这是做好大学生"心防工程"的基础和保障。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建立红、黄 、绿三色预警平台,红色、黄色、绿色分别代"严重""关注""平稳"三个预警等级。安全管理部门根据校园校区、部位发生各类案件及事故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比对和分析,作出相应的评价,确定各区域颜色及预警等级,提出打防对策和预警建议。高校应充分利用公共部位电子信息屏、"心防"博客、"心防"微博、"心防"频道、"心防"QQ 群、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校园 BBS 等信息平台资源,及时发布学校"心防"预警信息。
  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防范心理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安全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规范行为功能等方面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安全文化活动。大学生通过"心防"主题班会、校园"心防"日、校园"心防"演讲会、校园"心防"小品大赛、校园"心防"论坛、"心防"知识竞赛及消防运动会等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文化素质,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增强学生的防范技能,提高校园安全能力支持只有安全意识而不知如何去避险与自救,这样的安全意识是抽象的、无用的; 大学生还必须具备规避危险、紧急自救的能力与技巧。
  一个人在出乎意料的危险面前,能否出现适当的反应,取决于个人的防范心理素质。多次有效刺激产生的适当应激反应,对提高个人的防范心理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平时经常模拟危急情况,训练学生们按事先规划好的疏散路线,疏散到操场上各自的位置。2008 年 5 月 12日,地震发生时,700 多名师生在上课,仅用了 1 分36 秒,全部疏散到操场,无一人在地震中受伤。
  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训练学生在危险来临时做出适当的应激反应。在这一点上,桑枣中学的实践给了我们极佳的范例。高校除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外,还应开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大学生自我防护》等选修课程。通过完善大学生安全课程体系,让大学生掌握基础安全防范技能和专业安全防范技能。
  在发生事故的危险情境中,采取正确措施的能力与掌握某种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这种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而形成的。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校应创设特定的环境,有目的地开展学生应激反应、紧急自救与险境逃生的训练活动。大学生"心防工程"以信息员队伍为支撑,以搭建预警信息平台为窗口,以加强安全课程体系建设和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为重点,以培养大学生防范心理、提高他们防范技能及应急自救能力为突破口,实现大学生成为校园安全防范主体的目标。大学生"心防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安全防范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是提高大学安全防范能力的有效途径。

责编:古斯琪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