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一门科学,它倡导心理学以积极为研究取向,是当代心理学最新进展之一。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即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从满足学生的个体性功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及重视学生的情绪体验入手,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同时也引发了一场教育革命,即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通过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许多弱点和不足(如教育方法灌输式、管理方法高压式、宣传活动形式化、教育目标理想化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的视野。
积极品质原本就是我们人身上固有的一种本性,它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包含着对于尊严、品德、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的追求。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教育是以内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属点而实施的教育。但在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习惯于针对大学生中可能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提出预防措施,认为只要能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就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优化。一些大学生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了一些消极思想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但这并不能证明他们思想道德败坏。如果一味地把他们归类为道德败坏的学生,并用负强化的方法即批评和处分进行惩戒,势必会引发他们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使他们在思想道德品质培养道路上越走越远。而积极取向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主张教师要用一种开放与宽容的心态,欣赏与接纳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要以正强化的方法即鼓励、赏识为主,以惩罚为辅,并使用相信、努力、坚持、分享等平等、积极的词汇,鼓励并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对于一些教师并不赞赏的观点,我们可以尝试用理解与接纳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而不是强制接受。教师只有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坚信大学生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积极向上的动机和追求幸福的愿望,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大学生内在的动机与激情,发展他们的积极品质,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学会使用更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教师要积极创造各种道德教育情境将它们发扬光大,不仅能实现道德教育的即时效果,更能挖掘大学生潜在的积极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强劲动力,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长久效果。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希望、快乐、幸福的追求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思想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个人对希望、快乐、幸福的追求,提高其实效性只能说是一种奢谈。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不能忽视人的个体性功能的满足,其中包括个体的享用功能,如果思想道德教育缺失了个体性功能,它的社会性功能也就难以真正发挥。因此,希望、快乐、幸福等个体主观情绪体验和精神享受,理应成为现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智慧和能力。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制度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导致了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致使生活在变动中的人们开始丧失支撑其生命动力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并在精神与物质、人文与科技、社会与个体的矛盾冲突中徘徊,于是迷失了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体会不到幸福。
那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应从大学生的个体性功能着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从满足大学生个体的主观情绪体验和精神享受入手,加强幸福观教育。如引导大学生思考"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等,帮助大学生提高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产物,培养人的良好的思想道德除了通过客观外在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主体进行影响外,还需要主体自身的主观因素发挥作用。其中主观的积极心理品质,决定着客观实践活动对主体思想的影响效果、主体接受和内化水平及程度。实践证明,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越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越能激发学生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不断的按照社会所倡导和要求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涵养,从而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传统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主要是课堂灌输,即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目的。这种传授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并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倡导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因素,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当"主角",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标。
"教育是以完善人格为目标的,只有人格,才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本质价值。即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适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开发人的能力,而且还在于培养作为形成国家和社会主体的人本身"。健全的人格品质是健康心理的基础。积极心理学主张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要关注问题人格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关注激发人的良好人格特质形成的积极因素。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大学生具有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格,高尚优秀的道德品质。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所有教育者改变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思路,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心理潜能,发展积极品质,从而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情绪认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介时产生的感受。一些研究证实,某些积极情绪虽然表现出来的现象不同,但它们都有拓展人们短暂的思维行动倾向的功能,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是此长彼消的互动关系,即积极情绪的增加有助于消极情绪消除。另外,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促进个体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发展。为此,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如开展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体验积极情绪,体会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知识获得和运用的乐趣,或者引导学生回顾过去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加深对思想道德教育意义的理解,在体验中提高感悟能力,在感悟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如某教师设计了"体验式"感恩教育教学活动,包括问题导入、创设情境、诱发情感、表达情感、感恩升华和小结拓展六个环节,整个活动中从创设情境到情感互动及情感升华,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树立、提高感悟感恩意识,并学会表达感恩。
责编:古斯琪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