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身心平衡,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严重地阻碍其健康运动心理的形成,其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社会化、全面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源 于自身的心理、生理等内在因素,同时也来自于教育者和社会的外部因素等。针对这些根源,提出"负性体育意识心理干预--正性体育意识引导"、"以人为本"体育教学机制、体育教育的外部环境改善等超越路径。
关键词:运动心理障碍;体育意识;终身体育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的身心平衡被打破,需要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来缓解。学校体育教育能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特殊技能(比如宽容和尊敬他人)并承担不同的角色来适应团队和集体目标(如合作和凝聚力)。同时,体育运动不仅能让运动参与者得到情绪体验,尤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却给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唯有超越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才能发挥体育运动的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样本具有较大的离散程度,降低测量误差,更客观的反映研究结果,以天津市不同质的专业艺术类院校天津美术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以及综合类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大一、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样覆盖三所高校包含61个院系的共1017人。共发放问卷1017份,当场独立作答,并由教师和协助人员监督。回收问卷967份,有47份无效的问卷被剔除,有效问卷剩余920份,其中男女生分别为309人和611人,有效率为90.4%,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9.92±0.64)岁。根据采集获取的数据,我们利用Excel2003和 SPSS17.0完成调查数据的统计处理,分析出以下结果。统计结果显示,从心理健康总体评价和体育人口来看,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和符合体育人口标准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高度显著的差异(P<0.01)。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支持者心理健康各项因子水平都远远高于基本不锻炼者,换句话说,体育运动的不参与者存在健康心理问题,他们抵触体育运动;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不参与体育运动,各种情感情绪不能有效释放,加重其心理障碍。运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意、抑郁、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形态。根据男女大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以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运动心理健康水平女性要低于男性,男性参与体育运动要高于女性参与体育运动。那么,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影响大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和品质的形成。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其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品质,如经受磨练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其次,影响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如果存在运动心理障碍,大学生就不能很好参与体育运动,面对体育运动的恐惧和焦虑,可能会造成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难以促进和谐人际的形成。再次,阻碍大学生社会化。高校体育教育是形成"终身体育"的最后教育环节,如果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没有能够消除,那么很难使大学生为融入社会,即出现大学生社会化障碍。最后,阻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形成的根源具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根源;二是外在根源。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形成的内在根源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等因素。一般认为,大学生生理因素直接影响心理因素,导致运动心理障碍的形成。大学生生理因素主要是运动损伤、经期、情感情绪等。因为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身体活动与大脑思维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造成体育运动负荷过量,给学生造成逆反心理,阻碍体育运动的进行;女生的经期不适,给女生生理带来重大影响,体育运动不当,同样会造成某些损害,所以女生在经期对体育运动会产生某种恐惧。更为重要因素是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体能状况,而且会产生相应的紧张和恐惧情绪,这种损伤造成的心理阻碍尤为严重,可能会造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不在愿意参加体育运动。所以,运动损伤与生理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许多看来"意外"损伤的背后,总是深藏着某种不良的心理因素。"自尊"与"自卑"之间矛盾是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产生的重要根源。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群体主要集中在内向型性格人群。这部分人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期望在运动中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同时希望自己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得到胜利,或者说取的好的成绩。但是,他们由于性格内向,又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害怕在体育运动遭到他人的奚落,害怕在体育比赛过程中失败等等。如果自尊心比自卑感强,大学生运动过程中比较计较他人的态度和言辞,万一运动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利于他的言辞,就可能导致他退出体育运动。如果自卑感强,索性就不去参加体育运动,那么就丧失体育运动带来的愉快心理。因此,这些都可能带来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问题。
大学生被誉为是"天之骄子",这是一种社会的标签。实际上,能够考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就学生本身而言,就是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大学生在学业上具有较强的上进心,他的这种上进心辐射到各个方面,如果再是完美主义者,在体育运动方面,也会追求完美。但是,现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性格意志上具有相对的薄弱性,也就是不具备坚强的意志、持久的耐力,意志较为脆弱,遇到事情容易退缩。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如果遇到高难度的体育运动,产生胆怯心理,或者放弃,或者转向别的事情。或者根本不喜欢运动。
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形成,重要根源在于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首先,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运动要求过于严格,甚至苛刻,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一些体育教师教学为了达到教学大纲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要求一致,没有根据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甚至要求超过某些大学生运动负荷量,导致这些学生因为难以承受,从而引起某种对体育运动的抵触情绪。其次,部分体育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运动过程中,与体育老师之间存在互动过程,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运动心理,如果体育教师对体育项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说了一些过重的话,或者批评、奚落,不尊重学生,那么就是挫伤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有可能是在大学期间形成,也可能从初高中阶段就已经存在,受到体育环境影响。一是中小学体育与大学体育的脱节。一些中小学盲目追求高升学率,只重视文化课程教学,压缩体育教学课时;学生也在考试指挥棒下,放弃体育运动,使得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一旦进入高校学习,就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学领导和老师为了避免体育事故的发生取消了很多具有危险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单双杠、跳高),学生进入大学后,如果参加此类体育运动项目,产生畏惧心理,影响这类体育运动的开展。二是基础体育影响。一些地区体育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人才,体育意识淡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不能系统地接受体育意识培养、体育知识教授和技能锻炼实施,使得这一部分学生体育运动意识薄弱、体育知识匮乏、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较差,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畏难心理。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大学生体质,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形成,还可以磨练意志,促进协作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因此,超越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便具有战略意义。
"负性"体育意识心理干预--"正性"体育意识引导体育意识可以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人们对于有关体育的态度、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体育所包涵内容的全部精神现象的反映。体育意识具有复杂性。换句说,体育意识决定学生是否参与或者以何种方式参与到体育实践的主导因素。因此,它是带有价值取向的。根据体育意识价值分类,体育意识可分为正性体育意识和负性体育意识。正性体育意识是对体育实践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负性体育意识对体育实践具有消极作用。
责编:古斯琪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