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防治措施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和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降低产妇死亡率。方法 对1998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38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4.6%,发生在2h内84.2%;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危险性因素包括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及孕产史、剖宫产、产程延长、多胎巨大儿羊水过多、无早接触及早吸吮等。结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最危急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加强产后观察等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失血性休克、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甚至死亡,至今仍居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1],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产后出血仍是目前产科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对我院1998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产后出血380例进行分析,以阐述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制定防治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
1.1 一般资料 产后出血38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1~45岁,按1:1随机选配同期分娩无产后出血380例作配比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停经天数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胎儿娩出2h内阴道出血达到或超过400ml,或胎儿娩出24h内阴道出血达到或超过500ml定义为产后出血[2]。出血量的计算:阴道分娩者胎儿娩出后,立即放置一个有刻度的特别塑料盆于产妇臀部,读取2h数据;剖宫产者计算吸引器负压瓶内的血量与手术台上手术巾类吸拭出血之和;产妇回病房后24h内出血由两个专科医生共同估算。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发病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产后出血发生率4.6%(380/8260);出血量510~3010ml;发生在2h内84.2%(320/380)。产后出血原因:宫缩乏力63.4%(241/380)、胎盘因素(胎盘剥离不全、胎盘剥离后滞留、胎盘嵌顿、粘连、胎盘胎膜残留)23.1%(88/380)、软产道裂伤42例占11.1%(42/380)、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占4.5%(17/380)。危险性因素: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及孕产史、剖宫产、产程延长、无早接触及早吸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体见表1。表1 产后出血与部分危险性因素的关系(略)
产后出血文献报道发病率2.7%~15.69%[3,4],本研究为4.6%,与文献一致,并发生在产后2h内,本组资料为84.2%;引起出血直接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占63.4%最多见、其次胎盘因素23.1%、软产道损伤11.1%、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4.5%等。影响产后出血和出血量的高危因素为: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及孕产史、巨大儿、剖宫产、产程延长、无早接触及早吸吮。产后出血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引起出血高危因素的作用强度,以及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细致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产后出血防治策略的规定:(1)未通过产前检查不能及时发现有产后出血可能的产妇进行早期干预,对不宜妊娠者没有适时在早孕期终止妊娠。(2)有妊娠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血液浓缩,导致组织缺氧、水肿、微血管病变及血管脆性增加,同时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易发生产后出血[5]。(3)有孕产史者存在不同程度子宫内膜损伤及继发感染子宫内膜炎的机会增加,再次妊娠时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残留的发生率相应上升,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也会大大地增加[6]。(4)剖宫产分娩时本身存在着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巨大儿、双胎、妊高征等;产妇精神紧张、产程延长、过度疲劳、术中使用镇静剂、麻醉剂,均可影响产妇子宫收缩而致宫缩乏力;另外由于手术本身创伤、止血不彻底、操作时间的延长,均可额外增加出血量,从而产后出血增多。(5)多胎巨大儿羊水过多可导致子宫过度膨胀,不能有效地收缩及缩复;严重时可使子宫肌层断裂发生产后出血。以上情况还可引起会阴、阴道、宫颈裂伤出血。(6)产程延长使产妇过度疲劳、体力消耗致使产后宫缩乏力,不利于胎盘剥离和娩出,另一方面宫缩乏力使子宫不能正常收缩和缩复,不能有效关闭胎盘附着部子宫壁血窦,而导致产后出血。(7)早接触、早吸吮是一种保护因素,因为它能促进子宫收缩,对于预防产后出血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