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腔
新生儿及小婴儿口腔黏膜干燥,易发生损伤和感染;3~4个月时常出现生理性流涎;3个月以下婴儿唾液中的淀粉酶分泌不足,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2.食管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粘膜仟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绝大多数在8~10个月时症状消失。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
3.胃
新生儿胃容量随年龄而增大。年龄愈小每日喂食的次数愈多。但哺乳且不久幽门即开放,胃内容物陆续进入十二指肠,故实际胃容量不完全受上述容量限制。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
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稠厚含凝乳块的乳汁排空慢,水的排空时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
4.肠
肠管长,黏膜富含血管和淋巴利于消化吸收,肠系膜柔软且长,肠管固定性差易肠套叠、肠扭转。肠壁薄,通透性高,毒素、过敏源和消化不全的产物易吸收,全身性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5.肝
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婴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变,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6.胰腺
出生后3~4个月时胰腺发育较快,胰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多,出生后一年,胰腺外分泌部生长迅速为出生时的3倍。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
7.肠道细菌
胎儿的肠道在母体内是无菌的,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从空气、奶头、用具等经口、鼻、肛门入侵至肠道;主要分布在结肠和直肠。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许多内外界因素影响而致菌群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