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原稿】
戚继光戚继光1528年出生于山东济宁,很小的时候就在其父亲的严格管教下识字读书。戚继光的父亲为使儿子能成为一代将才,从小就教戚继光练武,并常向戚继光讲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希望戚继光向祖逖学习,苦练本领,将来报效国家。每天,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把戚继光叫醒,教戚继光练剑。为锻炼戚继光的耐力,父亲每天让戚继光跑十几里路。一趟回来他常常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为锻炼戚继光的臂力,父亲让戚继光练习举石锁。有时练完武,戚继光走路都困难。母亲见了心疼,求父亲放松一点。“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戚继光的父亲说,“我不想让他平庸一辈子,只能这样严格要求”。
戚继光天资聪颖,而且酷爱读书,尤其是历史书。他十分佩服孙膑、管仲、岳飞等军事家,立志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在父亲的管教下,戚继光健康成长。十五、六岁时,他在各方面的成绩已相当突出,武艺十分了得。他能在飞驰的马上弯弓搭箭,射中目标;他力气很大,能单手举起石锁耍着玩。当地一些习武的人与他交往甚深,还经常比武,每次都以戚继光获胜而告终。
戚继光武艺超群,学业也有很大成就。他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还阅读了《武经七书》和许多古代名将传记,从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戚继光从小就有强烈的进取心,吃苦耐劳,立志做一个报效国家、血战沙场的将领。
在艰苦的磨炼中,戚继光经历了许多过去从未经历过的事情,也逐渐懂得了许多过去不懂的道理。
那时,倭寇不断侵扰东南沿海。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任参将,抵御倭寇。他招募义乌的农民、矿工等共四千余人,编成军队。这支队伍训练严格、纪律严明,屡次击退倭寇的进攻,被当地百姓称为“戚家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转战各地,给倭寇毁灭性打击。戚家军基本扫平了多年为虐东南沿海的倭患,戚继光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著 名的抗倭将领。
戚继光后来又被调到蓟州,为保卫北部疆域安全战斗多年。他戎马一生,转战江南塞北,直到年近花甲才告老还乡,深受人民尊敬和爱戴。浙江、福建一带至今还保留着大量有关戚继光和戚家军的遗迹。他们那些英勇杀敌的故事,至今还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校对中常用的联想方法有()联想等。
A.揣测
B.接近
C.相似
D.对比
E.关系
下列句子都有差错,其中不属于内容差错的有()。
A.因为平定了“安史之乱”,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
B.山西的潼关是一个鸡鸣三省的地方
C.他总是张冠李带,词不达义
D.“戊戌变法”发生于1900年
E.在这次灭火行动中,武警战士又一次首当其冲
某部图书存在下列质量问题,其中的()现象须由印刷厂承担责任。
A.墨色不均匀
B.封面未印出版社名称
C.表格线条断裂
D.插图与文字内容不匹配
E.部分文字重影
常见的版面格式差错主要有()。
A.全书各个部分的规格、体例不统一
B.全书有相关内容的项目不一致
C.全书的名词术语不统一
D.书中插图和表格与其相关的文字不配套
E.辅文的构成与正文排版格式不规范
图书中的相关项目不一致,指()等。
A.书眉与正文章节标题文字不一致
B.书名页著录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C.各章节标题字数不一致
D.图表排式不一致
E.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不一致
下列计量单位及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A.压力为8kPa~10kPa
B.百分比为20~30%
C.药物剂量为5mg/kg/D
D.时间为5hr20min15s
某文稿正文写着“公元756年,四川发生大地”,而文末注写着“天宝十五年,帝奔蜀,川中大震”。校对员据此质疑“四川发生大地”漏“震”字。他运用的校对方法有()。
A.对校法
B.本校法
C.他校法
D.理校法
E.读校法
校对的基本方法有()等。
A.比校法
B.本校法
C.理校法
D.顺校法
E.他校法
下列关于对校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A.须依据原稿比照校样进行校对
B.以原稿前后互证订正讹误
C.有点校、折校、读校、倒校几种具体方式
D.主要用于校是非
E.应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
关于对校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校法有折校、点校、本校等具体操作方式
B.折校法适用于改动较少的原稿
C.由于折校法是一目两行地校对,形似字的错误容易被忽略
D.点校法适用于改动较大的原稿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