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天津)政治责任的实现,就其理想状况而言是从履行积极意义的政治责 任开始的,这需要政治责任主体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尽管我们强调评判政治责任不能以 个人道德为标准,但我们并不能否认个人道德在政治责任实现问题上的作用和意义。因 此,对于政治责任主体个人而言,道德规范和政治规范在个人实践中往往是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的。在同等条件下,个人道德水平较高的政治责任主体,能够更自觉地履行自己 的积极意义的政治责任,也能够更主动地承担消极意义的政治责任。我们很难设想,一 个道德败坏的人,能够很好地履行自己的政治责任。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A.政治责任主体的责任感更有利于政治责任的实现
B.道德败坏的人也能履行好自己的政治责任
C.评判政治责任不能以个人道德为标准
D.个人道德对于政治责任的实现是必要的
试卷相关题目
- 1(2018 •浙江)在齐桓公、管仲那个时代,“侠”就是守信诺,你对我好,只要你开 口,我就帮你做到。后来,《游侠列传》里的汉代侠士朱家、郭解等,则在“侠”的定义上又 多了一层含义,就是把财富分给贫苦百姓。而现代社会,一些武侠小说和影视剧的流行, 创造了模糊的社会背景,神化了一些武术技巧,反倒让我们远离了“侠”。其实在现实生 活中,只要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是“侠”。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侠”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B.只要符合“侠”的含义,当今社会中的人也是“侠”
C.武侠小说、影视剧的流行扭曲了“侠”的形象
D.今天的“侠”比古代的“侠”更具有英雄气概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2019 •联考)从人口的空间布局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是农民 向市民的转变。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过程,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过程。而人的素质的现代 化离不开接受现代化的教育。人的教育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城镇化还意 味着人们的就业和生产从农业领域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更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体现。而支撑人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基础则 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普及。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城镇化时代的农民需要职业教育
B.城镇化是人的素质教育的现代化
C.城镇化是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D.城镇化是进城农民身份的市民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2019 •国家)我国要在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科学文化建设将在这个 历史进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必要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 仅表现在对既往文化贡献与价值的认同上,更表现在融汇各种优质的文化资源、创造新 文化的信心和决心上。尽管全面挖掘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因素、充分认识我国 历史上对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十分必要,但更需要思考如何在未来的科学发展和科学文 化建设上,做出对世界有重要贡献的新成就,这应该是增强文化自信更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文化自信表现在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上
B.科学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
C.科学文化发展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
D.判断中国科学发展对世界所做贡献的标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2016 •联考)近年来,我国商业无人机逐渐现身于测绘、军瞥、农业、应急救灾 等专业领域,但这些专业级市场需求未能快速增长,背后存在着产业水平和体制机制束 缚。比如我国现代农业水平不高,无人机在农业作业推广方面进展不快。农业经营主体 由于对无人机不了解,或者投资意愿不强、资金来源没保证,使这种潜在的市场需求无法 转化为交易。同时,操作人才缺乏也制约了无人机在农业市场的推广。无人机农业作业 要达到最佳喷药效果,这对于飞机控制的要求很高,一般农户很难掌握。要克服这些障 碍,仅靠企业自身力量并不容易。这段文字意在强调我国:
A.企业开拓无人机市场的能力和速度都有待提高
B.目前的经济水平不适合大规模推广无人机技术
C.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限制了无人机在农业中的推广
D.商业无人机因多种原因未能在专业级市场充分发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2017 •吉林)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各家往往以早期记载的五帝、三代作为理想 标准,衡量各诸侯国的治理效果。孔子欲恢复周礼,表明他心目中是认可周代文武之治 的。荀子反对孟子言必称三代、盲目崇拜先王的历史观,而大讲“法后王”,认为今胜于 古。汉代儒家的古今观主要是秉承了孔、孟先师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是古非今论,而东 汉前期思想家王充则旗帜鲜明地提出“汉盛于周”的历史发展标准。宋代以后,又多了 个汉唐评价标准。到底三代与汉唐孰优孰劣,人们也辩论不已。其实,争议背后的实质 是用什么样的模本看待当时的治理成效。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列举各家治理方案的主要差异
B.阐述各家对治国效果的评价依据
C.表明古代治国思想的历史借鉴
D.叙述了国家治理理念的历史沿革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2018 •浙江)任何国家的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但在发展过程中,强调 的重点可能不一样,带来的后果也不同:过多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可能使民族文化游离于 世界文化之外;过多强调文化的世界性,又可能使民族文化丧失民族特色。就文化发展 的实际情况看,每个国家的文化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确立自己的地位,必须突出文化的民 族性。丧失民族特性的文化,不可能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并非民族性的任何坚守都会 导致世界性。一种文化只有反映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回应时代呼声,才有其活力和 生命力,才会产生世界性的影响。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B.如何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
C.什么样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
D.不能用文化的世界性取代民族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2015 •国家)西方现代文论认为,一部作品产生后就是独立的文本,和作者无 关。然而这个原则却不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很多是朝廷的官员或 预备官员,至少是读书人,是文明的传承者,他们的言行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文学承载 着移风易俗的责任,因此社会价值体系对文学家的人格有较高的要求。如汉代的扬雄写 过赞美王莽的文章,因而被宋人看不起;严嵩的诗写得好,但是后世读的人少,诗集也少 有刊刻一怎能让祸国殃民的罪人立言不朽呢!古人虽也说过“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 章”的话,但仍坚持“德艺双馨”的文艺评论原则。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符合传统上中国古代对文学作品的看法?
A.文如其人
B.文以载道
C.知人论世
D.诗以言志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2017 •吉林)古代的石桥拱形大多为半圆形,这种建筑形式尽管比较优美完 整,但因为拱顶造成桥高坡陡,车马行人非常不便。作为一条贯通南北的枢纽,“学步 桥”的建造者采用了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为降低,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 便,达到了低桥面便于过往、大跨度便于行船的双重目的,而且相对于传统的建筑形式用 料省、施工方便。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介绍圆形拱石桥设计方案的优越性
B.指出古石桥在建筑风格上的唯美性
C.突出学步桥在建筑形式上的创新性
D.比较传统石桥和圆弧拱桥的实用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2018 •江西)今天的我们几乎生活在一个高度格式化的时代,外出旅行要追逐 各种攻略,购物消费要参考各种清单,本来非常个人化的生活、阅读方式也被各种标签所 左右,“丰富”得千人一面,“个性”得人人相似,“鸡汤”得一望便知,也许这是我们所处时 代的共有病症。在重复与转发里寻找自己,而不是用自己的感觉、感官、思考和行动去接 通这个世界,去介人真实的生活。失去了真实的切近和独特的感受,失去了质朴与真诚, 心灵单薄如纸片,思想空空纸上行,读者自然不会喜欢。好散文难觅,终究还是写作者的 问题。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好散文的匮乏是因为有平常心的文字少了,写作者也缺少生动有趣的闲心
B.好散文的匮乏是因缺少真心,散文的价值首要是一个真字
C.好散文的匮乏是因为写作者心灵不够饱满
D.好散文的匮乏是因为读者的流失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2017 •国家)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 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 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 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 往为之惑乱”。这种“惑乱”,就是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 “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 导致“惑乱”。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
B.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
C.人们应避免落人以“文”代“史”的窠臼
D.“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