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其它分类 > 招考类其它 > 行测判断言语理解练习题5

(2017 •吉林)实际上,评价睡眠质量好坏的标准,不是睡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 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只要第二天感觉精力充沛,没有觉得不舒服,这就表明睡眠质量高, 是健康的睡眠。不让健康睡眠成为奢侈品,需要每个人的自我努力,如养成健康的生活 方式,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按时睡觉,既保障睡眠的时间,更应注重睡眠的质量。对这段文字的议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发布时间:2021-12-11

A.深度睡眠与健康

B.睡眠的质量

C.健康的睡眠

D.生活方式与睡眠

试卷相关题目

  • 1(2017 •河南)“分享经济”也叫“协同消费”,是指资源所有者将自己闲置的资 源拿出来,供那些需要的人有偿使用。对于传统消费理念与消费方式的改造与颠覆, 是分享经济正向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分享经济环境中,人们不再是通过购买所有 权的方式而是通过取得使用权的方式进行消费,关注的不再是自己占有多少价值而是 能够获得多大的使用价值。这种节约型绿色消费理念和方式反映出的是人类文明的 进步。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消费理念是影响消费方式的深层原因

    B.分享经济使人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C.分享经济开辟了充分利用资源的新渠道

    D.分享经济已成为当今主流的消费方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2019 •联考)传统家训家规是我国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 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规,始作者多是文化名人或 著名官宦,社会影响较为广泛。这些家训家规的功能远远超出对本家族的教育作用,而 成为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了家庭教育范本和楷模。尤其是这些家训家 规对其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容易引起后世更多人的关注和效法,从而 使得这些家族内的训规成为道德教育的普遍教材。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传统家训家规的社会功能

    B.传统家训家规的历史渊源

    C.传统家训家规的历史影响

    D.传统家训家规的教育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2017 •河南)研究人员认为噩梦能够让我们释放出那些在我们清醒时折磨我 们的压力和焦虑。他们解释说:“那些在我们清醒时令我们担忧的事情,在我们睡着之后 还会继续干扰我们。无意识状态下的大脑会获取我们的抽象恐惧,通过噩梦的故事形 式,将其转变成一种记忆。”这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记忆对于大脑来说更容易处理,它代表 着发生在过去的某种事情,而不是围绕着我们的担忧。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噩梦:

    A.代表着过去发生的某种事情

    B.虽然可怕却有益精神健康

    C.是一种令我们担忧的故事形式

    D.本质上是恐惧对记忆的扭曲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2017 •广州)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 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 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 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文化自信的内涵

    B.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C.文化与国运兴衰的关系

    D.优秀作品必须体现文化自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2017 •国家)印象中,文物给我的常是一种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 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和百科知别无二致,与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尔后,逐渐有一 些机会听到收藏家回忆他们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充满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坚 守,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似乎还 能感受到老物件的温度,意识到原来“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收藏文物的目的就是 传播文化,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物品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最好地阐明了作者对文物的看法?

    A.睹物思人

    B.物尽其用

    C.超然物外

    D.寄情于物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2017 •河南)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心性之学,不是西方传统哲学中理性的灵魂 论,或近代科学中的心理学,而是具有修身济世内涵的人生价值学。流行于西方的“深度 心理学”,多半是从人的本性以外的物性或兽性来理解人,反映了西方人的悲观和失望情 绪;而中国的心性之学是天地合德的“高度心理学”,它可以安顿人心,济焦润枯。这段文字意在:

    A.比较中西方心性研究的差异

    B.阐述中国心性之学的内涵

    C.强调心性之学对人生的作用

    D.分析中国心性之学的科学意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2018 •联考)放眼望去,在落日的余晖里,郁金香花田一望无际。这里的郁金 香是按不同颜色分开栽种的,黄色、白色、红色、紫色……一片连着一片,充分表现了荷兰 花农的艺术功力。如果花田是清一色的黄色或红色,看上去固然壮观,却不免有些单调; 而像这样的一片片排列开来,真像一幅无边的油画铺在田野上,既壮观又绚丽。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些郁金香花田美的关键在于:

    A.品种丰富,五彩缤纷

    B.面积广阔,壮美无边

    C.艺术搭配,分隔有致

    D.落日映照,宛如油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2017 •吉林)世界烹饪的三大风味体系中,法餐和土耳其的美食文化项目已先 后于2010年和2011年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缺失于世界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餐饮界的一大憾事。关于申遗工作,世界各国都举国家之力来做。 在国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基本靠政府推动,但美食申遗现在多由行业协 会和民间组织在推动,而仅靠协会自身的资金、能力,难度很大。这段文字在暗示:

    A.中国的饮食文化没有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

    B.美食申遗未能成功是因为误读了评选标准

    C.政府部门应尽早地积极推动中餐申遗工作

    D.其他国家申遗工作的经验未必适用于中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2017 •山东)长期处于草根状态的民间文化,大多难有连续性的书面记载。 “非遗”申报的制度化要求,使申报本身成为步履维艰、绞尽脑汁的过程。最终,可能表格填得工工整整,视频也做得精美绝伦,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将原本活态的文化形式化 的过程。如此,便失去了申报“非遗”最初的意义与目的。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我国的民间文化缺乏系统化和连续性的传承

    B.“非遗”申报制度与民间文化的特点不相适应

    C.民间文化在申报“非遗”时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D.教条化的评价标准抑制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2017 •河南)语言从来不是固化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任何一种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在生活中的约定俗成,可以说,语言本身就 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心态投射而成的具象。因此,网 络语言粗鄙化的现象不应当被视作孤立的语言问题来看待,粗鄙化折射出的浮躁心态、 社会发展中积累的戾气等问题,恐怕比语言粗鄙化本身更值得关注。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语言是人类精神状态和社会心态的反映

    B.网络语言的粗鄙化应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C.语言研究应以语言随着时代发生的变化为重点

    D.应重视网络语言粗鄙化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