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卫星因能量耗尽而报废,成为太空垃圾,所以被称为“垃圾卫星”。“轨道康复者”是“垃圾卫星”的救星,被称为“太空110”,它可在太空中给“垃圾卫星”补充能量,延长卫星的使用寿命。假设“轨道康复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轨道半径为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半径的五分之一,其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轨道康复者”的加速度是地球同步卫星加速度的25倍
B.“轨道康复者”的周期是地球同步卫星周期的倍
C.站在赤道上的人用仪器观察到“轨道康复者”向东运动
D.“轨道康复者”要在原轨道上加速才能“拯救”更低轨道上的卫星
试卷相关题目
- 1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如图所示是嫦娥三号探测器携“玉兔号”奔月过程中某阶段运动示意图,关闭动力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引力作用下向月球靠近,并将沿椭圆轨道在P处变轨进入圆轨道,已知探测器绕月做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引力常量为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图中嫦娥三号探测器在P处由椭圆轨道进入圆轨道前后机械能守恒
B.嫦娥三号携玉兔号绕月球做圆周运动的过程中,玉兔号所受重力为零
C.嫦娥三号经椭圆轨道到P点时和经圆形轨道到P点时的加速度相等
D.由题中所给条件,可以求出月球的质量和密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已知两个行星的质量m 1=2m 2,公转周期T 1=2T 2,则它们绕太阳运转轨道的半长轴之比为( ).
A.=
B.=
C.=
D.=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地球与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可以认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那么在6 400 km的高空,物体的重力与它在地面上的重力之比为(R 地=6 400 km)( ).
A.2∶1
B.1∶2
C.1∶4
D.1∶1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两颗靠得很近的天体称为双星,它们都绕两者连线上某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因而不至于由于万有引力而吸引到一起,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之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B.它们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C.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其质量成正比
D.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其质量成反比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一行星绕恒星作圆周运动。由天文观测可得,其运动周期为T,速度为v,引力常量为G,则 ( )
A.恒星的质量为
B.行星的质量为
C.行星运动的轨道半径为
D.行星运动的加速度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欧洲天文学家宣布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类地行星,命名为“格利斯581c”。该行星的质量约是地球的5倍,直径约是地球的1.5倍,现假设有一艘宇宙飞船临该星球表面附近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格利斯581c”的平均密度比地球平均密度小
B.“格利斯581c”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小于9.8m/s2
C.飞船在“格利斯581c”表面附近运行时的速度小于7.9km/s
D.飞船在“格利斯581c”表面附近运行时的周期要比绕地球表面运行的周期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已知“神舟八号”飞船在离地球表面h高处的轨道上做周期为T的匀速圆周运动,地球的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量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船运行的线速度大小为
B.飞船运行的线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C.飞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
D.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在地球大气层外有很多太空垃圾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每到太阳活动期,由于受太阳的影响,地球大气层的厚度开始增加,从而使得部分垃圾进入大气层,开始做靠近地球的做向心运动,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由于太空垃圾受到地球引力减小而导致的向心运动
B.由于太空垃圾受到地球引力增大而导致的向心运动
C.由于太空垃圾受到空气阻力而导致的向心运动
D.地球引力提供了太空垃圾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故产生向心运动的结果与空气阻力无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两个质量均为M的星体,其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为AB,O为两星体连线的中点,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O沿OA方向运动,设A离O足够远,则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两个星球万有引力的合力大小变化情况是 ( ).
A.一直增大
B.一直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假设月球半径为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嫦娥三号”飞船沿距月球表面高度为3 的圆形轨道Ⅰ运动,到达轨道的 点,点火变轨进入椭圆轨道Ⅱ,到达轨道Ⅱ的近月点 再次点火进入近月轨道Ⅲ绕月球做圆周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飞船在轨道Ⅲ跟轨道Ⅰ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1:2
B.飞船在轨道Ⅰ绕月球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为
C.飞船在点点火变轨后,动能减小
D.飞船在Ⅱ轨道上由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动能减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