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发布时间:2021-05-08
A.诗人的感受是完全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C.诗人的认识受到他自己的心理感情的影响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由客观存在决定
试卷相关题目
- 1荒野上一段弯曲的树根,匠人过而不顾,农人或拾为柴,根雕艺术家得之,如获至宝。他们对这段树根认识上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人们的意识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必不相同
D.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大自然不断“改写”着我们人类的认识,这给我们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启示是 ①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②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绝对的③客观世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特点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开始施行,原《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从《食品卫生法》到《食品安全法》,虽两字之别,但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立法者思维的改变,即问题食品带来的并非仅仅是“卫生”问题,而是关系到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安全”问题。这说明
A.人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B.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C.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D.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B.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培根说,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靠实践来检验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追求真相”越来越成为广大网友的普遍愿望,“上海钓鱼执法”、“南京徐宝宝”等事件都因网民的追问被“还原”了事实真相。 这是因为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真理是相对的
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谬误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恩格斯说:“谁想在这里猎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猎取真正的、根本不变的真理,那么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这说明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具有客观性,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③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发展真理;④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要敢于坚持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歌德说:“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反复宣传。”这说明:
A.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B.少数人的意见才是真理
C.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