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爸笔作文 >  > 作文辅导 > 设问

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区别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10-14 21:36:10

在今天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讲一个《狄更斯钓鱼》的故事:   英国著名大作家狄更斯,有次出于好奇,到一段不准钓鱼的江上去钓鱼,钓了没有多少时候就钓到十五条鱼。他高兴极了,见人就想把自己今天的高兴事说给别人听听,让别人也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不想,无意中向检查人员说出自己在那个地方钓鱼的事。于是,检查人员就一本正经地对狄更斯说:   "是吗?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专门检查钓鱼的。这段江上是严禁钓鱼的。"接着,这个人掏出罚款簿,要记下名字并罚款。   狄更斯先是一愣,但马上想出对付那个检查员的话。你猜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   "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狄更斯见陌生人有些惊讶,就说:"我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故事是我的职业。"   结果怎么样呢?那当然是罚不成款了。因为狄更斯已经明白地回答了那个检查人员:"我在那个地方钓鱼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罢了。"这个有趣的故事里的检查人员完全可以直接说出:"我是专门检查钓鱼的。"但为了引起对方注意,故意先提问:"那你知道我是谁吗?"这样问,并非真有疑问,而是自己设置问题自己回答。狄更斯的回答也是如此,先设问:"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同样是引起对方的注意,然后自己回答:"我是作家狄更斯。"用作者的职业特点,否定了自己原来讲的话是真的。巧妙地"逃避"了一次罚款。语言大师确实不愧为语言大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认识设问和反问。   设问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先故意提出问题,然后回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例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就是个设问,它先提出一个问题:"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以引起注意和思考,然后回答:"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以此来加深读者的印象。   设问与一般的疑问是不同的,它的应用比较广泛,特别是在作文的过程中经常用到。有的文章一开头就运用设问来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迫切希望了解文章的内容。有的用在文中某一段话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蟋蟀的住宅》第三自然段的开头写到:"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作者在这里用设问过渡,使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就更紧密了,也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感情,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问句的答案包含在问句当中,不需要解答。一般来说,从肯定方面反问,结论是否定的。如:"不用心学习能取得好成绩吗?"这句话从肯定方面反问,结论是否定的,表示"不能取得好成绩"。从否定方面反问,结论是肯定的。如:"这样用功还不能取得好成绩吗?"这句话是从否定方面反问,结论应是肯定的,表示"能取得好成绩"。   运用反问,能够把自己的观点说明白,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充分。如:《海上日出》的最后一句话:"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个反问句,既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海上日出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奇观,又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色,赞颂大自然的神奇景象。   我们再从下面的两则故事中去感受反问句的作用。   第一个小故事是《晏子使楚》: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大国,一个叫齐,一个楚。有一次齐国派他的大臣晏婴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很傲慢,他想当着众人的面出晏婴的丑,于是事先与手下的人商量好,设了一个圈套。   晏婴到了楚国,楚王就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带劲的时候,忽然楚王手下的小吏缚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就故意问那两个小吏:"这被绑的人是什么人?"那两个小吏道:"是齐国人,因为偷东西,所以把他捆来见大王,看如何发落。"楚王掉过头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大概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吧!"他想用这个方法侮辱晏子,进而侮辱齐国,以显示他的霸权地位。可是晏子却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听说过有这一个事实:桔树长在淮南,就能结出甜美丰硕的桔子,可是长到淮北,就只能结出又酸又涩的枳子。这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一样。今天,齐国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会偷东西了。莫不是楚国的'水土'能使人学会偷东西的吗?"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的演说家,楚王自然不是对手,于是只好甘拜下风,说:"对不起,您是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我是不该跟您开这样的玩笑的,现在我反倒自讨没趣了。"   在这个故事中,晏子最后一句"莫不是楚国的'水土'能使人学会偷东西的吗?"用的就是反问句。你们看,它作用有多大,赫赫威名的楚王,在晏子的反问下,只得哑口无言了。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莫不是楚国的'水土'能使人学会偷东西的吗?"意思跟"楚国的'水土'能使人学会偷东西"意思差不多,但语气却要强烈得多。因此,反问句可以用来批驳错误的论调,更有力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个是《周恩来题词》的故事:   一九四0年秋,抗日战争正处在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可是蒋介石不但不积极抗日,反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撤退到黄河以北,企图趁机围歼。中国共产党识破了蒋介石的反革命阴谋,但为了顾全抗日大局,同意将皖南新四军调到长江以北,同时打电报要求新四军政委项英提高警惕,防止敌人在我军调动时突然袭击。   一九四一年一月四日,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部队九千多人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准备渡江北上。六日新四军到达丛山环绕的茂林地区,遭到埋伏在那里的国民党军队八万人的袭击,新四军广大战士浴血奋战,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一千多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叶挺军长去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留,项英被叛徒杀害。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了揭露敌人的阴谋,战斗在重庆的周恩来指示《新华日报》写了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反对蒋介石命令的评论,但是这些文章被国民党顽固派的新闻检查机关开了"天窗",周恩来同志愤慨至极,就在开"天窗"的空白处挥毫写下"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严厉谴责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题词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周恩来题词的最后两句"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用的也是反问。真是千钧之力,表达了何等的义愤与沉痛之情。如果不是反问句,岂能表达这样强烈的憎恨鄙视的感情。   那么,设问和反问有什么异同呢?   设问和反问都是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的,都是无疑而问。设问是先问后答,反问是只问不答,但答案却包含在句子之中。设问主要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反问主要是为加强语气,明确表达某种观点和思想感情。

责编:荣秀

上一篇:含有设问的句子

下一篇:设问句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